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陳保羅 著 页数:224
前言
這是一本對大家健康有益的書! 【前中國化學製藥公司副總經理】馬以南 其實心臟血管的保健,並不是老人才需要注意的事情。我先生的弟弟在42歲那一年,就死於動脈血管剝離。可見得如陳保羅醫師所說,每一個人無論年紀大小,都應該注重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尤其是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過大、飲食習慣不佳,更對心臟造成莫大威脅。 我的公公在68歲時就因為心肌梗塞過世。而在他過世前幾年,就有過心絞痛,痛到昏倒在馬路上的紀錄。那一次很幸運地搶救回來了,但遺憾的是,在他第二次發病時,就離開了我們。 陳醫師在書中提醒了我們,家族中有心血管病史的朋友,更應該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這一點我很有感觸,我先生的家族就面臨這樣的情形。除了我先生的父親和弟弟之外,他的妹妹也在53歲那一年腦中風,以致於半身不遂;他的大哥則長年為高血壓所苦。 我自己的父親馬鶴凌先生在63歲時發生血管壁玻璃引起的心絞痛,送醫徹底檢查後,往後持續治療。他在73歲時,第一次發生心肌梗塞,差一點救不回來。從那次之後,他開始對於心血管的保健非常重視。後來父親透過朋友介紹到萬芳醫院找陳醫師就診,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從知名度較高的台大醫院轉到萬芳醫院呢?可是當我們讓陳醫師看診之後,就明白為什麼了。 陳醫師的專業背景相當傑出,他擁有醫學博士學位,學理基礎之深厚不在話下,而且他的臨床經驗豐富,對於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多能有效掌握。我的父親那幾年在陳醫師的照顧之下,換了一些新藥、調整了一些治療方法,對於健康狀態一直很滿意,而且晚年時還在全世界趴趴走,幾乎都忘了他的心臟功能在73歲那一次心肌梗塞之後,只剩下50%的功能而已。雖然如此,我們做子女的還是非常注意,盡量不要讓父親的身體太勞累,因此有一次還特別請陳醫師提醒父親,不宜長途勞累搭長程飛機。在本書提到的統計數字當中,心肌梗塞的老年人病患,病後存活的比率,4年後只有65%。我父親從1992年第2次發病,到2005年86歲辭世,整整再活了13年,連他自己都說:?賺到了!? 陳醫師之所以深得病人的仰賴,除了他的本身醫術高明之外,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善良的個性,還有溫和細膩的行醫方式。相信許多陳醫師的病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感覺,他是一位待人和善親切的醫師,能夠真正和病人以及病人家屬達到良好溝通,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婆婆高齡100歲,有高血壓和心律不整的現象,多年來一直是陳醫師的病人;特別的是,即使她老人家腸胃不好或傷風感冒,只要看到陳醫師就覺得病好一半了。我的母親也是陳醫師的病人,她有非常嚴重的心律不整,我的母親非常地信賴他,在我父親過世之後,他對我母親的探望和關心,也給了我母親很大的情緒安定作用。做為一位病患家屬,我對於陳醫師的悉心照顧和真心關懷,心中懷著萬分感謝。 《要養生,先養心》這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大眾解說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相關知識,以及他在臨床上遇見的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這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幫助。我自己也讀了好幾次原稿,都是因為我的公公和我的父親,都是死於心肌梗塞方面的疾病。 這幾年來,全世界治療高血脂症的藥物銷售量高達近兩百億美元,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心血管方面的預防和保健應該要特別受到重視才對。希望大家透過這本書,能夠更了解以及重視心血管健康,幫助每個人都可以提前預約一個更有質感的老年生活! 最後,謹以此文,感謝陳保羅醫師多年來對我們全家人的照顧。 追求健康「心」境界 【萬芳醫院院長】洪傳岳 經濟的繁榮與生活水準大幅提升,使得國人享有富裕的物質享受;但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文明病也悄悄地上身,成為現代人難以擺脫的健康大敵,其中,心臟血管疾病就是民眾很常見的困擾。 心臟是人體內重要的器官之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的心臟血管系統會逐漸產生老化現象,如果不能妥善預防與治療,等到症狀嚴重時往往為時已晚,不僅危害健康,甚至可能喪失寶貴的生命! 根據衛生署統計,近年來在台灣的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一直高居前幾位。因此,如何加強心臟血管疾病之防治工作,重視民眾衛生教育與宣導,以期達到降低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率與死亡率,已成為醫學界刻不容緩的課題。 如今,台北醫學大學內科及藥理學教授,也是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保羅醫師,將其多年教學及臨床經驗,針對國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編寫出版《要養生,先養心》專書問世,包括中、老年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變等,深入淺出地說明心血管疾病之成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使民眾對於心血管疾病之新知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內容豐富,相信讀了本書,能讓一般人對心血管及身體保健受益匪淺,特為之推薦,並與大家共勉之。
内容概要
馬總統家族醫生、台灣心臟科權威陳保羅說: 從出生開始,我們的心臟就已經在老化! 心臟沒顧好,吃再多、再貴的保健食品都是浪費! 每個人的心臟都可能有毛病! 從「心」開始,才是養生最關鍵的第一步! 猜猜看,哪種人的心臟最強? ◎天天熬夜泡網咖的大學生。 ◎捨不得丟掉剩飯剩菜,統統吃下肚的家庭主婦。 ◎平常不運動,假日才拚命上健身房的上班族。 ◎身材瘦瘦高高的漂亮美眉。 ◎雄性禿日趨嚴重的中年男子。 答案是--統統不合格! 我們平常疏忽了什麼? ◎熬夜過度、缺乏運動,會讓心臟老化得比實際年齡還快! ◎更年期婦女荷爾蒙分泌改變,又不注重飲食,血脂會迅速飆高! ◎突然過度運動比完全不運動更糟糕,更可能讓猝死機率提升! ◎身材過瘦也會影響心臟發育,心悸、焦慮就是警訊! ◎荷爾蒙長期分泌不當,會讓心血管變得不健康! 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症狀,正是心臟發出的求救訊號! 心臟就等於是身體的引擎,要讓身體每個部位都健康、正常地運作,養生當然要先養「心」!但養心不能光靠吃保健食品,像是紅麴膠囊降低膽固醇的效果只有10%,價格卻可能比健保給付的藥物還貴!所以與其花大錢買保健食品,不如回歸自然的飲食,例如你可以多吃新鮮的魚代替魚油;每天喝一杯紅酒,比老了之後才吃銀杏,更能降低中風的機率……打開本書,陳保羅醫師將告訴你更多既正確又輕鬆的養生之道,並學會從小毛病中檢視你的心臟狀況,從此享受無憂無慮的「心」生活!
作者简介
陳保羅醫師 台灣知名心臟科權威,馬總統的父親馬鶴凌先生、姊姊馬以南女士及其他家人的心臟問題,都是由陳醫師負責診治。 陳醫師在看診時,最重視病患的心情。他認為,如果病患與醫師之間能夠建立信賴關係,對病情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助益。因此陳醫師在看診時很少戴口罩,還會與病患聊天、取綽號,藉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病患來看病時不再懷著緊張和恐懼,而是像與老朋友見面一般。 陳醫師平常看診的時間有限,因此希望藉由本書,將多年來在醫學研究和實際病例上的諸多心得與讀者分享,讓大家了解心臟保健對身體的重要性,並學會如何顧好心臟,踏出健康生活的第一步!●得獎 榮獲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高榮譽「丁農獎」 榮登一九九八年世界名人錄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青年醫師研究獎 台北醫學大學傑出教師研究獎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研究甲等獎 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甲等獎●經歷 美國臨床藥理學院院士 美國心臟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 台北醫學大學內科及藥理學教授●學歷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任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目錄Chapter1 你一定有心臟病!1你的心臟正在老化2讓?心?無罣礙3 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心臟病4好好的人怎麼會突然猝死?5腦中風──死亡率第三高!6 別讓高血壓陪你養老7不能不認識「膽固醇」8血管生病,長期要命!9你的心跳正常嗎?10心臟衰竭,不可不知!11別讓心門「卡」住了12白袍高血壓13心跳100,要小心!14二尖瓣脫垂,女性注意!15冠狀動脈是健康根本Chapter2 要養生,先養心1名醫不等於良醫,良醫不一定能醫2讓健康檢查掌握你的健康3過「甜」的身體4新陳代謝症候群會侵害心血管5平常的食物就是救命仙丹!6養生食品,你吃對了嗎?7紅酒可以品味,還能強心8睡得好,心臟就會好9不是光運動身體就會好10吸菸害肺更傷心!11居家急救,每個人都要懂!附錄 心臟用藥須知
章节摘录
自序 不戴口罩的醫師 口罩可以不戴,關心一定要有! 許多人對於看「心臟科」的印象是「嚴重到會致命的病」,尤其許多老人家對於健康問題非常重視,看醫師時往往忍不住流露出「我會怎麼樣嗎?」的表情,令我感到十分心疼。因為這種將心比心的感受,使得我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讓患者真正感受到被關心的醫師。 來到我的門診的患者,很多都是看了十幾、二十年的老病人,為了讓患者感到輕鬆自在,看診時我從來不口罩,總覺得那張薄薄的紙一戴到臉上,和患者之間的距離就被拉開了。 很多患者對於來心臟科看診還是會感到緊張、不安,而對於一位要將健康交給自己負責的病患,我覺得醫師沒有理由戴上口罩,使他們的心情更焦慮。 在看診間,我也會很自然地幫患者取綽號。比方有個患者名叫陳X霞,第一次看診的時候,我跟她說:「阿霞你好,今天是什麼樣的問題來看診呢?」一聽到我直呼她「阿霞」,她忍不住笑了!接下來,她忘記了原本緊張的心情,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樣,開始訴說身體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狀。 從醫多年,我常覺得,如果醫師不試著先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醫病關係又如何良好呢?病人的健康絕對是建立在良好的醫病關係之上的。 養生先養心 作為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形成的器官,心臟可以說主宰了「生命」這件事情。我們從許多形容詞也可以知道,心臟也多麼重要。例如,這個城市的心臟地帶、這個企業的核心組織。心臟就像一個馬達,負責把全身器官需要的血液打出去,並且確保這些血液能順利回流。這些血液裡有著供應健康所需要的能量和元素,萬一在輸送過程中速度太慢或來不及供應,或是輸送途中受到了阻撓,那麼,影響健康的層面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不管吃再多營養補給品,如果心臟不好,身體無法順利吸收,也是枉然。 如果心臟不好,身體連活動都會喘,更不要談運動養生了。 所以,沒有健康的心臟,就沒有健康的身體。 每一個人的心臟從出生開始就逐漸在老化當中,因此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心臟或多或少都有老化現象,再加上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對心臟產生更多危險因子,像是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少運動、過度操勞,和菸酒過量……讓許多年輕人的心臟老化得更快。在這段老化的過程中,由於人體本身會有不斷調整適應的機制,以致於心臟疾病不容易被發現,而一旦被發現的時候,經常是突然心肌梗塞,回天乏術了。 現代人身上常有未被發覺的先天性心臟疾病,像是二尖瓣狹窄、二尖瓣脫垂,或是家族中有心臟疾病史,這些人更應該注意心臟保養,努力排除各種危害心臟健康的因子。 心臟疾病不會突然地找上你,面對心臟疾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而預防的方法就是,多了解心臟老化與疾病的相關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想辦法排除各種危險因子。萬一感到身體不適,不要遲疑,立刻去看醫師,這樣才能把突如其來的疾病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也確保心臟能夠繼續健康地運作。 養生要先養心,我們得先為心臟保養作一些準備,才能確保達到最好的養生效果,例如攝取充份的營養、維持足以適量運動的動力。 門診之外,有太多想和患者分享的訊息! 每回門診,我差不多都得看上一百名患者,常常忙到連午餐都來不及吃。在台灣有許多醫師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每天都要看非常多的患者,只能利用一段不是很長的時間看診,因此患者所能得到的訊息有限。 當患者回到家之後,真的知道該怎麼做才好嗎?這也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那些與心臟疾病息息相關的資訊是每一個患者和患者家屬都關心的,也是一般讀者迫切需要的知識。於是,想要出版這本書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 來到心臟科門診的患者,多半已為胸痛、胸悶或喘的症狀困擾已久,「有問題才找醫師」也是一般人的自然反應。心臟疾病看似錯綜複雜,其實只要找對醫師,好好追蹤,積極做治療,絕對是可以控制的病。 心臟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不了解,以及疾病上身仍不自覺。身為第一線醫師,我隨時都盡全力搶救患者的健康,這本書可說集結了我多年來在醫療和研究教學上的諸多觀察成果,相信能加深大家對於心臟疾病的了解。我也相信,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就能為自己和家人多增加一份健康! 名醫不等於良醫,良醫不一定能醫 以目前醫學進步的程度來看,心血管疾病在治療上並不棘手,但是心臟疾病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因此更需要以耐心來對待。 很多病人和病人的家屬會問我:「到底該如何選擇醫師?」 我常回答他們:「名醫不等於良醫,良醫不一定能醫」。 在現今社會,「名醫」的迷思一直存在,媒體動輒報導某某「名醫」如何如何,很多患者也希望為自己看病的是「名醫」。我認為「名醫」這個詞已被過度濫用了!如果仔細去研究所謂「名醫」的經歷,他們可能就是在大型醫院從住院醫師一路爬到主治醫師,並沒有太多輝煌的資歷。這些醫師可能在態度上十分親切及有耐性,所以吸引了許多患者,也可能是治療過程中讓病患的感覺特別好,於是口耳相傳,成了傳說中的「名醫」,至於是否真能改善病患的疾病問題,則又另當別論。 相對地,有些醫師雖然名氣並不響亮,也不見得在大型的醫院看診,但他的患者的病症總能獲得治癒或改善。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其實很需要醫病雙方的耐心,所以我想要和大家分享「選擇能醫勝過良醫」這個觀念。 醫師關心患者是基本的態度 曾經有一位老太太告訴我,她曾到一家醫院看內科門診,先後找了兩位醫師,其中第一位醫師每次看到她都板著一張臉,不大說話。老太太為了要協助醫師對她的病情有更正確的判斷,所以一直主動想告知醫師自己的症狀,可是這位醫師大概正在專心研判病情,不想被打擾,就阻止她說下去。 老太太的心情很失落,後來她遇到第二位醫師,態度很親切友善,不管她對醫師提出什麼樣的疑慮,醫師都告訴她沒有關係,要她安心。老太太說,聽見醫師這樣說,她都覺得自己的病好了很多。 我認為,關心病人是醫師的基本態度,病患面對醫師應該要有更高的要求才是,而不是只要求醫師給你好臉色看。 醫師的態度和醫療技術病患都應該要求,這並非苛求,絕對和病患的治療效果大有關係,因為去醫院是為了把病治好,這是最高原則。 今天如果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前來求醫,而醫師總是表現出沒有耐性的樣子,不只讓患者感受不佳,也會影響診斷結果。尤其在心臟內科門診當中,有許多需要長期追蹤的心血管病患者,他們一看診就是十年、二十年,從為人父母到當了阿公、阿媽,這些上了年紀的患者不一定能理解醫師的專業說明,有些人在表達能力上有限,更需要醫護人員的耐心對待。 醫師對待病患態度良好,才能和病患取得最佳溝通管道,並且對病患的治療有幫助。所以關心患者、對患者有耐性,只能說是選擇醫師的考量因素之一,最重要的還是醫師要能將患者的病治好。而精確的診斷、對症用藥,及施行手術,憑藉的就是每位醫師的專業和經驗,這不是每一位態度好的醫師都具備的。 患者對醫師也需有耐性 從醫多年,我很希望給大家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疾病不是突然之間找上門,而是日積月累的。以現在醫藥發達的程度來看,緩解症狀並不困難,但是要真正治療改善疾病,則需要時間慢慢調整,才能修復健康。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醫師看不好,換一位醫師、換一家醫院就好,再看不好就再換一位醫師、再換一家醫院。問題是,真的是醫師「看不好」你?還是你對於醫療進程有過度期待,想說吃2天藥、打個針,最多住院1個星期就可以? 病患有這種期待當然無可厚非,畢竟誰都不想要受到疾病的折磨,也很難接受長期處在疾病的狀態。不過我建議大家,為了找回失去的健康,必須給自己多一點空間。 以心臟科來說,通常患者病況都不單純,尤其透過檢查,病況極為複雜的患者並不少。像這類病況複雜的患者,大部分都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藥物治療,並且做長期追蹤,前期就失去耐性的患者,往往病就不容易看好,實在可惜。 另外,多數人對於看病也有迷思。他們認為心臟疾病只要看心臟科醫師、吃心臟科醫師開的藥就會好,其實不然。我常對患者說,醫師只能為病症的改善規劃一個藍圖,還需要許多專業上的輔助,比方說亟需戒菸的患者,我會請他們再看戒菸門診;需要飲食療法的患者,則請他們請教營養師,這些整合服務在大型醫院都有,最重要的是患者的耐心配合。 讓患者受盡折磨的「良醫」 我記得有1位住在台中的單親媽媽患者,先生過世後獨力扶養2個孩子,生活相當辛苦;很不幸的,她因感冒而罹患了擴張性心肌病變,導致心臟衰竭第4期。 在過去,這樣的病症只能做換心手術,但隨著醫學進步,患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在台中的一家大型醫院醫師便建議她換心,但在經濟因素考量之下,她堅持不換,醫師認為她不合作,從此看診時也對她愛理不理。 但是病症還是沒有改善,這位患者工作時常會喘,影響了正常生活。幸好她遇到了一位好老闆,拿著她的病歷影印本到處幫她找醫師,最後經由其他醫師輾轉介紹,來到我的門診。 我幫她做了詳盡的檢查,告訴她這樣的病症很嚴重,必須更有耐性地準備調藥,前期會辛苦一點,要常來醫院,這樣台北、台中兩地跑很辛苦,要有心理準備。結果她才來看第2個禮拜,症狀就改善許多,治療約半年之後,原本嚴重擴大的心臟便慢慢縮小至正常的尺寸。 這位媽媽問我,為什麼同樣是用藥,效果卻差這麼多?我告訴她,雖然藥單上的藥名看起來都一樣,但每位醫師的經驗不同,藥物的劑量和服用方式只要有一點點不同,效果就會差很多。 其實治療同一種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種,教科書上只是敘述大原則,實際上每一位醫師必須根據自己的專業以及經驗再做判斷。除此之外,醫師和病人之間的良好溝通,更是不可或缺的。 花8萬元治不好高血壓 在2005年至2007年間,我應澳門科技大學的邀請擔任客座教授和首席專家,也在附設醫院看診。這家醫院收費昂貴,簡單來說就是專門看「有錢人」,1位患者就要看1個小時,所以1天下來,往往也只能看8到10位患者。 由於當地的醫療水準和台灣相差甚多,普通病症一般醫師就能看好,但嚴重一點的病症則需要深入追蹤。為求效率,我特別請醫院將當地醫師看不好的患者安排到我的門診。 當時有位40多歲、擔任警官的男性患者告訴我,他患有心律不整的AF,長期高血壓又有痛風,當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香港找一位名氣最大的醫師。那位名醫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一進到醫院,每項檢查都是獨立作業,也分別收費。當時這名患者被安排做了多項的檢查,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一結帳下來,竟然要價港幣2萬元(相當於台幣8萬元)。 後來,好不容易等到進診間,醫師卻只對他說了這段話:「從檢查結果來看,你沒問題,好了,可以回去了!」讓他很傻眼。 這位患者後來到了我的門診,我發現他是血壓高引起的心臟病症狀,身體水腫,但並不嚴重。經過調藥,門診追蹤三次之後,他的水腫消失,症狀也改善了!患者很好奇地問我:「怎麼會差那麼多?」 我的回答還是那句老話:「名醫不等於良醫。」目前這位患者還是每年從澳門來萬芳醫院找我看病。 健康是醫病雙方共同合作的成果 好的醫師固然重要,但對任何病症來說,再怎麼好的醫師都只能掌握一半的治療決定權。 很多患者並不知道,看完病後回家,才是挑戰的開始。比方不少心臟病患者做不到戒菸、控制飲食,認為反正看了醫師也吃了藥,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繼續抽菸、大吃大喝,這是相當錯誤的作法。 只有找對醫師,同時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善待自己的身體,病情才可能真正獲得控制。健康,絕對是醫師、病患,以及病患家屬3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我門診中常看到許多90多歲的長輩,雖然必須以輪椅來行動,但精神都不錯,可說是令人羨慕的長壽一族。他們的家屬看到我總不免向我表達感謝之意,但我總是對他們說,醫師只是幫到一半而已,如果沒有家屬對父母的悉心照護,長輩們也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充滿元氣。 所以,想要治好心血管疾病,用心的醫師、用心的病患,以及用心的家屬,都是不可缺少的。 睡好,心臟也會好 很多患者都會問我,要怎麼樣才能好好保養心臟?要吃什麼?作什麼運動?而我必須說,如果要好好照顧心臟健康,那麼知道怎麼睡個好覺也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在睡眠的時候,心臟跳動比較平穩,而且有研究顯示,人們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血壓比較高。 其實不只是心臟,對於人體所有器官來說,固定而充足的休息都是必要的,而這也是最實際有效的養生之道。 年輕人也可能中風 中風已經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它的發生年齡層一直在下降。近幾年許多年輕人中風的報導都震撼著大家---為什麼這麼年輕就突然死亡? 曾經有一名25歲的年輕女子在網咖中暴斃,後來經過遺體解剖之後,發現死亡原因是中風。從她的體重數字高達100多公斤,或許不難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因為她極有可能是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其一或合併病症的患者,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到。原本她的心血管就處在不健康的狀態中,血液循環已經很差,最後又久坐不運動,血流不順暢,結果就造成動脈出血死亡。 我們從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當中可以發現,像是足不出戶的宅男、高科技產業日夜工作少活動的工程師、以及久坐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幾乎都是中風的高危險群。以這樣的生活型態,如果再加上一些有害因子,例如心血管疾病遺傳因子、抽菸等,就可能發生中風的悲劇。 睡眠是保養身體最基本的工作 我發現現代人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大家看起來好像都很重視養生,努力吃各種類型的健康食品,可是實際上卻在生活中做出不少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像是吃飯沒有好好的吃、吃得健康,也沒有讓身體獲得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身體健康最基本的要求。機器如果一天24小時都不停歇,使用壽命就會減短,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器官也是一個小機器,你的心臟也是,為了延長它的使用壽命,必須讓它好好地休息。 在睡眠中,人體是呈現休眠狀態,心跳平均一分鐘在40、50下,能讓心臟休息,同時血壓也會降低20mmHg。如果到了晚上還不睡覺,心臟就必須超時工作,維持正常心跳以供應各個器官,久了,能不生病嗎? 只要長期睡眠不足,一定會傷「心」。來自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會加大心臟負擔,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發現,如果睡眠不足的時間達到5天,心臟功能就會減弱。 可別小看睡眠問題,其中可是有大大的學問,無論是睡太多還是睡太少,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日本JACC一項最新的調查即顯示,每日睡眠時間6到7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其次是每日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而每日睡眠超過8小時以上者,死亡率最高。此外,一般健康的身體只要適當的睡眠時間就已經足夠,如果睡眠超過7小時的人,根據統計,很多都是中風、癌症或憂鬱症患者,而如果每日必須睡超過9小時的人,很可能就是因為疾病導致的結果,必須求助於專業醫師才是對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名家推薦: 【春天診所董事長】何麗玲、【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理事長】林秉彬、【萬芳醫院院長】洪傳岳、【考試院考試委員?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監察委員】葛永光、【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理事】藍美津誠摯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