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傳(2009新版)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30日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作者:陶涵  译者:林添貴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蔣經國是誰?這個問題充滿了弔詭。這個名字在台灣絕對是家喻戶曉,以致於這個問題顯得十分愚蠢。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對這個熟悉名字的背後,卻又是如此陌生。
他是遠赴俄國、經過 13 年共產主義洗禮的熱血青年,也是嫉惡如仇、在上海打老虎的蔣專員;他掌控了台灣的情治系統,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中,可見他的身影,但他也是親民愛民的蔣院長,晚年又推動民主改革、開放大陸探親的蔣總統。
在這麼多互相矛盾的形象中,到底哪一個比較接近的真實的蔣經國?經過李登輝主政 12 年,新台灣人又要如何重新評價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
陶涵(Jay Taylor)這本《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是目前最新、最完整的蔣經國傳記,由時報出版與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同步出版中、英文版。陶涵先後任職美國駐華大使館、國務院情報處副處長,現在是「費正清中心」研究員。
照理來說,這麼一本評傳實在不應由美國人來撰寫。但是陶涵的美國人身分,卻使他比較能跳脫台灣島內政治情緒、立場、意識形態的糾葛,來評價蔣經國,而陶涵也的確做的相當出色,他在敘述蔣經國大陸時期的經歷,對於蔣經國性格的剖析,有相當精到的看法。
而且由於陶涵本身的職務與美國對台政策相當熟習,加上近年來解密的外交文件,使得陶涵在敘述蔣經國在台灣的歲月,能挑筋剔肉,勾勒出蔣經國與台灣的命運之間的關連。書中所爆的中、台、美三角關係在冷戰時期的內幕,其精彩程度遠遠超過前一陣喧騰一時的「密使案」。
以上因素都使得這本《蔣經國傳》成為一本有見地、有深度的傳記,在十年之內,恐怕任何一本類似的著作都不可能出現超越它。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陶涵(Jay Taylor)
國務院資深官員,通曉中國語文及事務。曾任職台北美國大使館,負責政情報告與分析;美國與中共建交後,任北京美國大使館政治參事,後任職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極豐,有《買通白宮》、《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新皇朝》等,現客居美國,主持天林媒體投資集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蔣經國傳(2009新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4条)

 
 

  •     《蒋经国传》用了一周多时间看完,不过这开学以来上课上到吐的一周堪比以前的一个月,之间这本书还随着我和室友在山西转了一圈,在高铁上看的部分最有收获,下午在图书馆没耐心地翻完最后一百页,略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政治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过这话也是借口,我这类中枢Cpu版本比较低又不喜政治的人没法长时间处理太复杂的信息,台湾人(至少是国民党)时刻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他们头上的这顶保护伞常常是一边向对岸妥协,一边对岛内的呼吁无法忽视。在读这本书时最大的诱惑是把蒋氏父子及国民党溃退到台湾,想象成帕斯卡尔“失了位的国王”,这种同情的意识一直在阅读中努力克制。不过这并不妨碍蒋经国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导者的最优领导人。这本书让我讨厌了“屁股决定脑袋”一说,国共立场不同,小蒋倒是在很多方面,提供了大陆典范。读史明智,小蒋并不完美却十分坚毅的一生,常常让我在书中想起“寄意寒星筌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莫名其妙。
      
      
      小蒋可教。十几岁时前往冰天雪地的俄国求学,不以贵胄之子拒绝吃苦,天生一条好汉。乌拉尔山中像当地的工人挨饿做工,因为身份问题被发配到车间做苦活,居然还是个大学霸,到哪里都掩藏不住他天生的领袖气质。此处我是羡慕的,天资好又是一颗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果然和老爹前嫌尽弃之后就成了国民党的救命稻草。
      
      小蒋治国安民的能力让绝大多数国民党汗颜。赣南模式多推广几下多好,以及小岛在八十年代也是个亚洲四小龙之一吧~虽然我老脑补小岛开会时漫天飞舞的文件和打着僵尸大战的皮鞋,各位政客先生破口大骂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依然是言论与出版自由。这类政治诟骂风潮是小蒋推动民主化,甚至是去掉一党专政局面的复杂产品,威权是否过时……李敖骂他辣手摧花,没经历过二二九事变美丽岛事变以及更多谜一样的政治事变的我,依然对小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单纯的维度上。我们对他可以肆无忌惮地评论,对于大陆局势则不能畅所欲言,我的愤青本质又要暴露了,妈妈叫我乖一点,好吧~~不让老人家担心了。
      
      
      小蒋建设的台湾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邓小平和蒋经国,一同在开往俄罗斯的汽船思索国家前途的同学,一同为中共效劳的战友,一个变成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是国民党的中流砥柱,中间的因缘际会如此浪漫,两位伟人再一次相遇,怕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吧。期待大陆拥有宝岛一样的青山绿水和深厚的文化氛围。台湾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儿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环境了,大陆在很多重要的方面,礼仪、习俗、美德,几近空心,在台湾保存的非常鲜活。繁体字都不会认的我深感罪恶。我们很多在大陆完成却看不到的书籍,却要从台湾买来,用来研究我们自己,真的讽刺。我倒认为邓和蒋两人有相互制肘的感觉,台湾让我们惭愧了,我们必须开放民主起来。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两岸始终在等待在磨合。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不知小蒋是否也是悲欣交集。
      
      蒋氏父子让我略奇怪的一点是他们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信心。大陆都丢掉了,蒋介石还三年准备两年反攻,晚年都到了念经一般。小蒋务实清醒,他把台湾变成了一种模式,“台湾化”,了不起。他们拆东墙补西墙,老兵新兵蛋子到处调遣,中苏中美正常的波动都能引起岛内一片光复大陆的叫嚣声,除了让人觉得眼前苍蝇嗡嗡,还是眼前苍蝇嗡嗡。
      
      写到这里已经不知怎么接下去,草草收尾。最近对人物传记着迷,宋美龄传也非常想读。不过下星期我决定读戴季陶的《日本论》。跟阿玛说好的《历史研究》三月底尽量完工。fighting.
      
      
      
      
  •     某日,一哥们问我:“你最崇拜哪个伟人?”我傻了,我了解哪个伟人?近二十年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让我一直忙于拼凑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丝毫没有分心去观察社会,了解生活。我发现,我该睁开眼观察生活,静下心多点教材之外的书了。
      《蒋经国传》是我读的第一本伟人传记,不是有意从他的传记读起去了解“伟人”,纯粹是因为在公司的图书馆只找到了这一本伟人传记。随手拿来,想搞清楚两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又是如何展开的?
      年少赴俄,心怀救国大志,不料想滞留十二年才回到祖国。为掩饰回国之情,还要表现出“乐不思蜀”的态度。此等隐忍,非一般人可为。
      得益于有个好爸爸,有机会在赣南、新疆、东北和上海等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领导才能。在实践中成长和成熟,为日后统领台湾积蓄能量。
      退居台湾,常念“光复大陆”。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反攻大陆的一大时机,文革动乱可谓是第二大时机,最终未能如愿。蒋氏父子的“一个中国”信念足矣令卖国者汗颜。
      “后蒋介石”时代,小蒋力促台湾民主化。挺过金融危机,台湾的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得意完善,本省人的政治地位得以提高。反对党的出现,终使国民党在2000年结束了长达55年的执政地位。
      政客的传记就是一部政治史,商人的传记就是一部经济史。有时间多读传记,常思己过,完善自我。
      
  •     窃以为台湾存在的最大意义,对大陆而言,就是提供了一个参考,看,中国人也可以搞民主。
      小蒋留苏十几年,又搞地下工作几十年,似乎应该是康生似的阴险猥琐的小人,而在后期主政之后,却坚持开放政策,相比对岸的朋友,高端上档次。
      当然台湾的民主过程,并不是小蒋的功劳,我认为本书的价值之一就是史料的客观呈现。本省人的奋争,民主潮流的涌动,外省人对趋势的理解和认识,是民主化进行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小蒋是看到了汹涌的潮流之后,采取了的被动避让和开放,从而造就了今天的台湾。然而作为掌舵人,顺流而行还是逆流而动,不只是见识和勇气之分,还有良心之别,毕竟船上载着千万民众,而非孑孓一人。
      小船已经掉头,大船还在漩涡里打转。
  •     作为一个懒人很久没写过书评,不过这次还是忍不住摘一些文字来分享。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台湾的民主并不是我原来以为的那样,在蒋经国撒手人寰之前,开党禁,开报禁那么简单的。民主着实是一个缓慢的进程,需要渗透血液,深入文化的。
      
      摘自 陶涵 著《蒋经国传》
      
      
      P223
      据高玉树自述,1954年他第一次竞选“台北市长”时,国名党由于轻敌,不认为他够分量,因此允许自由选举、诚实机票。让国民党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干净利落地赢得多数票。国民党中央党部及警备总部本来想宣布选举无效,可使美国“大使馆”已经宣布高玉树赢了。他获悉蒋介石曾调阅他的背景资料。而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出于蒋经国的建议,老蒋决定批准选举的结果。
      
      
      P243
      1964年台北“市长”选举,在蒋经国授意下,选务机关准许高玉树可以举荐监票员——他对全市三百六十个投、开票所派出五百名监票员。虽然国民党对“市长”选举投下极大资源,还秘密支持另外一名“无党无派”候选人分散高玉树的票源,但高玉树还是险胜;另外,无党无派候选人在台南市和基隆市也当选市长。
      
      P258
      1967年
      华盛顿与一般西方国家越来越透露迹象,想跟毛泽东修好,也不管他的革命行径有多么极端,也因为他已经不再是苏联的盟友。
      
      P259
      蒋经国批准一项“强化敌后作战方案”,明白摒弃反攻,原因是国际局势不利于反攻,也因为“反攻大陆”反而会让共产党人团结。这个方案要求以政治战、心理战优先,期待以台湾的经济、文化及其他成绩影响中国大陆的政治事务。当时,这套构想听起来相当遥不可及,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可就实现了。
      
      P265
      1967年12月,台湾举行三年前就答应的中央民意机关增额选举。蒋经国允许各候选人史无前例地抨击政府,选举受到种种限制、国民党花下巨额竞选经费、国民党掌控媒体等议题,第一次受到倾向党外的媒体之公开批评。
      
      郭国基和黄信介都当选“立法委员”,这代表“立法院”里首次出现两位真正的反对党人士。
      
      
      P281
      1972年
      蒋经国昭示内阁阁员,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受到做官的傲慢对峙,简化官僚作风唯一的方法就是一切公开化。他决定除了国防经费、外交经费之外,国家预算一律公开。国民党政府史上第一次,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人民可以看到至少一部分税款花在什么项目上。
      
      P316
      1979年1月,当年在中坜事件中当选桃园县长的党外人士许信良等知名异议人士未经许可,在桃园与高雄县桥头乡及凤山市集会游行。
      
      蒋经国在事前就接到报告,他的指示是:只要守秩序,照规矩来,警方不应干预。
      
      P318
      1979年 美丽岛事件
      蒋经国重申他的指示:在民众骚乱时,警察必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派到现场的宪兵也不许携带武器。
      
      P322
      1979年
      北京和台北一样,一方面希望有更开放的政治制度,一方面认定需要维护党的统治,两股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主导了领导阶层的动态关系。
  •     早在1950年代,台湾的省辖市市长就是选举产生的,党外人士高玉树分别在1954、1964两度当选台北市长。首府一把手居然不是自己同志,国民党大佬们觉得很没面子(可见选举过程应该还算公正),于是力促将台北升级为直辖市,这样就可以不用选了。总统蒋介石同意了,旋即任命高玉树为首任直辖市市长。
      1967年7月1日,高玉树在台北开始了自己第三个市长任期,而此时的北京,前市长彭真已经被打倒一年了,十几天后,曾经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定性为反党集团的刘少奇被抄家,又过了几天,毛泽东南巡途中自武汉乘飞机到上海,下飞机后,他高兴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坐飞机不是很快吗,今后你们还让不让我坐呀?”两年后,刘少奇孤独地死在开封一间地下室里。
      在政治文明上,我们和对岸的差距可能超过五十年。
      作者认为,早在1960年代,台湾执政者和幕僚们就向着民主化努力了,此言不虚。1980年代蒋经国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加快改革进程,台湾的民主化,不全是那十年被逼出来的。
  •      这是一段初中、高中六年来反复背诵的历史,但印在脑子的记忆是被人阉割整容过的,此书虽不尽深入,但展现了历史的另一面。历史、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一面,而且也并非一定有正邪,也许看似敌对的两边只是选择的路线不同。读《台湾那些年》时,惊奇于那一岸的生活里有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比如应试会考。
       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由几个词语所概括,但总是有一些突出的特性,若让我用几个词来概括此公,应是“有远见、亲民、坚定而又变通”。
       英文书名是 The generalissimo's son,他摆脱不掉父亲的荫庇,但他在“孤立”的海岛上的所做所成,堪称典范。当然他不是一贯的民主亲善,初期也是铁血独裁,那是因为发展是在稳定的基础上,就像高楼要建在扎实的地基之上,这点是政治强人们的基本技能。政权稳固之后的走向是考验。“把台湾转化为繁荣的民主楷模,才是xx大陆的不二法门。”我接受关于另一岸政坛的信息是电视中会场随意打斗扔鞋的混乱视频,被理解为那边一片狼藉,这里风景独好。而这些会随着台湾自由行随着接触被改变,至少出入境门前排着长长队伍等着办通行证的人们会在领略台湾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感受到文化——同根却长成不同果的文化。
       读本书的一点遗憾是本书的记载不够详尽深入,有史料无深剖,也许这就是局外人写书的特点,他会相对客观,却因其不处于任一方而无法深刻生动展现那些人那些事。所以自己的历史要由自己人去写,可以是各方人都写,即使其中有偏颇,在众多的文本前历史才能逐渐清晰。
  •     一直对两个政治人物颇感兴趣 一个是邓小平 一个是蒋经国 ,二位是东方政治社会开天辟地式的人物 现在对戈尔巴乔夫也很好奇 有空看看他的传记 。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我党一言堂式的灌输教育 对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和评判在长大懂点事之后不免疑窦丛生 好奇心驱使下 让我对廓清面目不详的历史有了兴致。
      邓之前有写过,现在希望将之和蒋经国做一番对照 。 首先 就情感方面 我对两位政治大师都怀有至高的崇敬 不会夹带任何私愤之类的 然后就事论事。
      之前的许多相似的历练 一开始的同党同志同学 以及之后的蛰伏 厚积就不说了 真正能体现二位治国思路以及政治思想应该说体现在具体掌握了大权后。邓真正控制住局势拿稳政权是在78年 而蒋则是位不是最高却握有实际的大权 。从二位的工作作风上看 两位都是务实的实干家 有理想 有蓝图 有政策。 国共内战结束以后 邓和蒋在两岸各自开始了自己的治国之路 邓此时是有具体方法但思想意识随毛 缺乏创见 直到大跃进失败及至仕途坎坷 这段时间里 相信邓才转而思考计划体制的诸多弊端 为后来的经济改革铺了垫。蒋此时正殚精竭虑地做情报相关工作 为维护国民党在台地扎根和稳固实行着大规模的戒严。私以为当时的两个人对民主理念都没什么概念和想法 这跟他们年轻时跟苏俄接触较多有莫大关系 。而且两党本身的组织形态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都下意识地认为党的地位是高于政府的 甚至是高于国家概念的。 到此 这两个人的思想还是趋于保守 没有察觉到大时代潮流的暗涌。 后来 各自主政后 对国际环境的认知大幅度提高 以及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施压 这才对民主等概念有了意识。可以说 两人在经济发展发面不谋而合的倾向性 所以成果也均告卓著 可以不用说。但政治改革方面 两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变现出对民主社会的期待和向往 只是后来邓没有蒋走得那么快 那么深 。当然这是诸多因素决定的 但起码意识层面上都有了改观。蒋觉得政治改革是大势所趋 即便党的地位遭到撼动 也在所不惜 , 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台湾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成了真正的亚细亚孤儿 要求自立 必须自强 这是时代所迫 另外来自美国的舆论压力也要求国民党为了人民福祉放下独裁的架子 否则就真的孤立且无援了 这是环境所逼。 但是 就当时岛内的情形看 其实这项激进的改革可为可不为 因为各方阻力的对峙中 并没有一面倒的现象 所以还是蛮危险的 极容易造成分裂 崩溃 历史开倒车。比较而言 邓则显得审慎的多 但有点反应过度激烈 改革过程中社会遇到动荡也实属稀松 但这压迫了邓的神经 于是政治改革多年来像一条锈迹斑驳的链条 完全跟不上经济齿轮的飞速运转。 但不可否认 虽然造成了不少知识分子的心灰意冷 但其维护了经济发展必要的社会稳定基础。 也许 他本意就是如此 让经济发展到让人无可指摘的时候在引向民主 就听说邓曾笑戈尔巴乔夫太傻 居然全方位一起改革 导致了东欧的大崩溃 实际想法 不得而知。 蒋在生命尾声处 顶住各方阻力 促成了台湾的民主化 如今看来 真是具有大魄力啊。大陆近年也民主不少 但如此缓慢的步子显然跟邓当年大力打压改革呼声有关 一下子打消了积极性 而今 大陆现在似乎更视新加坡式民主为改革标杆。
      总而言之 这两个人绝对是在上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行列里 我们不光正视他们的历史功绩 更感激他们为两岸人民带来的福祉。
      不早了 该洗洗睡了 愚见发表完毕 !
  •     全书看完了,前面的经过生平经历写的很详细也很客观,但是到了台湾,在中正逝世后接班,大刀阔斧的进行经济改革后,所发生的政治改革并没有说的明白,我也看的不太明白。虽然由于党派发展、国际环境改变、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的促进,政治改革迫在眉睫,但我觉得应该单列一章详细描述政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好,能够让我们了解蒋家王朝改朝换代的经过,这其实我读这本书最想看到的。
      经国是个多重主义的领导者,既有共产主义的萌芽心态,也有中国传统王朝思想,也有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觉悟,这是纵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而且在时代的发展中,往往在他身上出现反复和交叉的部分。但是他毕竟能够放弃家族荣誉和利益,不做无意义的挣扎,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榜样和效仿。
  •     关于蒋经国的历史,大概都是从他儿子蒋孝严的那本蒋家门外的孩子里面了解的。在赣南的那段历史,在后来远去台湾后的历史。断断续续地,又从凤凰网的纪录片里面看见了蒋经国台湾的改革,当然宋楚瑜、马英九都是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而马英九两人对蒋经国的推崇不能说不重,所以,一位看似名正言顺的太子党,确实是与众不同。
      一起读了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更加发现了蒋经国先生被送去苏联的历史背景。到底是他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还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呢?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     《蒋经国传》可能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客观公正的人物传记了,尤其是在涉及到对国民党、共产党、美国、苏联等多方不同意识形态和行为政策的情况下,作者的观点依然做到不偏不倚,着实让人佩服不已。整片传记,既没有一般传记常常习惯性的歌功颂德,亦没有像《普京大传》这种充斥这谎言与偏见的一家之言,作者对蒋经国的生平做了大量的了解与调查,既写下了作者予以确定的事实,但是对于一些未经确定的流言作者也额外进行了标注,让人从各个角度了解蒋经国的生平。
      全书的着重点并未完全放在讲诉蒋经国的个人经历上,而是一一种叙事的手段讲诉了从民国末期到蒋经国逝世的历史进程,在其中穿插讲诉蒋经国的生平经历,具有很好的带入感,既了解了在不同环境下的蒋经国,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之后的历史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走访了多位当事人,并且对与蒋经国有各种恩怨的人都进行了采访,所以作者对于许多历史事件的观点都是非常公正的。
      本书着墨的第一个重点是蒋经国在苏联时期的经历。作者对于蒋经国在苏联时期展现出的领导才能与实干精神作出了肯定,也对蒋经国为了个人利益写信怒斥蒋介石为叛徒,抛弃自己第一个妻子等人性污点也如实的记录下来。青年时期的蒋经国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依然可以看出端倪),对于布尔什维克式的理想主义的革命崇拜不已,所以面对有去苏联留学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的去找蒋介石情愿。虽然在朋友的提醒下,意识到了随着革命进程的开展可能会对他存在的危险,但还是义无返顾地去实现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但是注定此行之路定会坎坷不堪。在苏联留学的岁月了,他经历了苏联间谍对他的反复侦查;经历了自己的第一个导师托洛斯基被打倒的时候面临的困境;经历了是坚持自己对于革命的见解还是与斯大林派妥协保证自己的安全;是违背自己的本意与父亲决裂还是坚持己见但要被放逐在苏联一辈子?种种非死即生的艰难选择让年轻的蒋经国着实为难,但是在这些困境里蒋经国表现出了自己坚强、务实的一面,处理好了面临的种种危机,面对苏联官方分配给他的各种任务,也都已无可指摘的表现得到了苏联农民的肯定,最终的结局还是很完美的——与父亲和解回国,娶到了与自己共度余生的妻子蒋方良。
      第二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末期及国共内战时期。在这一阶段,蒋经国像国人展现了他实干的一面——对于上海金融市场的整顿、打击四大家族、面对杜月笙的邀请不去赴宴。但是蒋经国也对当时的局势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他意识到上海的物价飞涨仅靠他一人之力是无力回天的,归根结底还是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内战的局势也是注定国民党的失败,所以与蒋介石嘴上的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不同,蒋经国早早就为内战失利做谋划了。这这段时期,由于条件的限制,蒋经国并未展现出太多的才干,但是他的务实、勤勉、低调的作风还是取得了普遍的共识。
      全书的主要重点还是蒋经国对于台湾的治理,蒋介石来到台湾以后,基本上属于修身养性、甘心放权的一种状态,把许多重要的工作逐步交给蒋经国。而蒋经国也不负众望,每一项工作几乎都完成的很完美。如果没有蒋经国,那么也没有今日的台湾。蒋经国事必躬亲,而且保持着每周走访平民百姓的习惯,经常出入不带保镖,生活低调朴实,直到去世也蒋经国夫妇也没有一处不动产。在经济上,当提出十大建设时面对种种非议和困难,蒋经国说:“有些事如果我们今天不做,明天我们就会后悔。”正是这种务实再加上特殊的局势,促进了台湾的经济腾飞;在政治上,而面对中美建交、台湾被移除联合国大会的不利政治局面,蒋经国也很好的处理了这场危机,让台湾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定位;在民主自由上,虽然蒋经国在执政前期负责特务情报工作的时候,抓了很多政治犯与思想开放的公民,但是考虑到当时是蒋介石担任总统,所以有些冤案可能也并非出自蒋经国本意。在执政的后期,蒋经国开放党禁、鼓励媒体自由、默许党外人士组党、严禁警察军队对平民进行镇压等等,为台湾的民主自由化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在接班人上,蒋经国没有可以培养自己的儿子接班,在蒋经国最后的几年了,面对可以扶植儿子蒋孝勇接班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李登辉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虽然最后李登辉的政策严重违背了蒋经国的意愿),并且并未像某些党派一样留下所谓的治国方针,而是甘心放权;在个人生活上,虽然风流,但是他和蒋方良的婚姻一直未出现问题。或许蒋经国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对子女的教育以及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和吧;在两岸关系上,蒋经国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不来往、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策略,与自己的同学邓小平通过李光耀这个第三方人士进行试探和接触,在蒋经国的生命末期,他已经赞同邓小平提出的台湾自治,回归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但是很遗憾,两位伟人最终没有抵抗住岁月的侵袭,如果上天能再给他俩十年生命,或许现在的两岸已经和平统一了。
      不同于许多伟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形象,蒋经国始终保持着亲民、和善、务实的形象,没有为自己谋取过多的利益,而将全部心血花在了台湾的治理上。虽然有着种种流言蜚语,但是他为台湾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伟大,无需多言。
  •     读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解决一直以来的一些疑问。首先是蒋经国为什么会被送到苏联学习,二是为什么一个在苏联生活了16年的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青年一回到中国,就忠诚的跟随蒋介石,并且对抗中国共产党。这样快速的转变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还有一个疑问其实是关于他父亲的,就是蒋介石是怎样从支持苏联转变为加入美国领导的自由世界的。
      
      民国建立之后,政局动荡,军阀割据,国民党急需北伐,统一中国。作为当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一个代表着资本主义,一个代表着社会主义,所以国民党当时只有两个选择,跟着美国走还是跟着苏联走。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在国内广泛传播。并且人们在对英美失望后,发现只有苏联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它不仅主动废除了沙俄时代的一些对华不平等条约,还对中国进行援助。对国民党来说,也只有苏联愿意提供资金和武备,支持国民党统一政局。于是孙中山与斯大林走到了一起。斯大林命令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一个苏俄式的政党。此后,孙中山越来越亲苏,而蒋介石当时也是个左翼青年。
      
      所以,国民党其实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外表的左翼的苏俄式的政党,而国民党选择效仿苏联,主要是因为只有苏联支持它。
      
      当时,苏联成立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共产党与国民党内的左翼青年都在这里学习。为了表现对苏联的友好,蒋介石就让蒋经国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那时他才15岁。
      
      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越来越觉得共产党在慢慢侵蚀进自己的组织,同时也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实力加强带来的威胁感,蒋介石终于决定进行清党,消灭共产党。
      
      在苏联的蒋经国,不久就发表声明,断绝与蒋介石的父子关系。这时候,没法确定蒋经国的声明是真心还是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后的妥协。不过,那时候斯大林正进行着清党,蒋经国身边的老师同学很多都被清理,一夜间消失。蒋经国是支持托洛茨基的,显然不会对斯大林的血腥屠杀有什么好感。
      
      之后的十多年间,蒋经国就是个苏联和国民党间的棋子,只是谁也没有动它。
      
      转机出现在日本蠢蠢欲动准备全面外侵的时候。苏联需要一个统一团结的中国来牵制日本,这时候只有国民党有能力维持一个统一的国家,于是苏联开始向国民党示好。终于到了西安事变,张杨扣押蒋介石后,苏联立即声明,中国需要蒋介石,要求立即释放。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苏联也重新与国民党修好,并同意蒋经国回国。
      
      之前我一直以为消灭中共就是反社会主义,现在我才知道,哪有什么意思形态,有的只是争权夺利。那时候两蒋还都算是左派,特别是小蒋,受了十几年正统的共产主义教育,观念早就深入骨髓。
      
      国家与国家间,永远只有利益。意识形态重要,但跟利益相比,它更像是哄人的甜言蜜语。
  •     提到的东西多,但都不详细,都只是浅尝则止。流水帐啦。
      不过偏向性倒是不明显,比较中立一点。
      这是本书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为什么说是缺点呢,因为他作为一个老外,没有参与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去,只是隔岸观火,写起小蒋传记自然可以尽力秉持中立立场。但是也因为其老外的身份,旁观中国近现代史,总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对中国人的性格行为等缺乏了解和分析,凡事只会摆出个干巴巴的史料,再直接根据史料得出个自以为是的分析结果,导致很多地方的结论让人好笑。比如小蒋在莫斯科的一系列反老蒋和亲鹅毛的行为,居然被分析为小蒋真心亲鹅毛。我则认为在苏俄肃托大清洗的背景下,小蒋无论说怎么亲鹅毛和反老蒋的话都是为了保命。
  •     台湾民主的推手
      评《蒋经国传》
      
      看完陶潜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大部头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前所没有读到过的,或者在海峡两岸因为意识形态、政治误导带来的很多对于蒋介石的误解,在书中也比较少出现,而且作者以一种第三只眼的客观角度去看待蒋介石,令读者欣赏到了大部头中的更多智慧,也对蒋委员长有了更明晰的印象。从作者介绍中才知道,他是这本《蒋经国传》的作者,带着对作者的欣赏,以及对于蒋经国这个蒋委员长接班人(国内对于蒋经国的介绍甚少)的好奇,开始了这本《蒋经国传》的阅读之旅。
      
      他是蒋委员长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皇位”以后,却开启了台湾的民主之路。他曾在父亲的荫庇下在中国的多个省份主政,最终在台湾实现了他年轻时的理想。在国际上他虽然没有赫赫战功,没有威名远扬,他留给台湾人民的却是一笔丰富的政治和社会财富,他朴实的工作作风、亲民的工作态度令很多台湾人至今仍恋恋不忘。虽然在主政台湾期间,他也曾经祭出镇压社会运动、将部分自由人士关入大牢的“劣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台湾民主的推手,他对于台湾的贡献不可忽视。
      
      蒋经国曾定下四个目标,一是民主化,二是台湾化,三是强化经济建设,大幅度提升民众所得和生活水准,四是“与大陆发展工作关系”。在他任内,不仅稳妥处理了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各种问题,让外省人和本地人更好地融合;大大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最重大的贡献应该是他临终前打开的民主之门,令台湾走上民主之路。如果他能再活5-10年,相信两岸关系也会进入一个质的飞跃,两岸人民的沟通交流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2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经国先生的高瞻远瞩,不得不为他的远大智慧感到佩服。“薪火相传”直到今天的台湾,他仍然是最伟大的台湾领导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如60、70年代的台湾地区,而如今中国经济陷入了结构性的难题,国内需求不振,政治改革到了最关键的阶段,能不能进行体制上的重大调整,重新焕发中国经济的生命力,抚平中国社会发展的创伤,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斗争中存在很多的可对比性,读罢《蒋经国传》,除了对政府改革的各种建议和期盼外,我们也希望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民主之路,能进入平稳的快车道。
      2012-11-21
      
  •     有一句话说,少数人的眼界决定多数人的世界,而曾国藩也说过做事见识最重要的话,意思大概是这样,原话忘了。
      细想想,领导人的留学背景对一个社会的民主或者统治方式还是非常有影响的。
      可以对比晚清以来的所以政党领袖。
  •     1、显赫的背景,复杂的经历,造就了中国近代的一个伟人
      2、蒋的独子,老蒋太风流得病了
      3、也是个情种,家里红旗不倒,外卖彩旗飘飘,一辈子没见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子
      4、实干,朴实,开明,晚年让台湾走上了民族的道路
      5、也每天记笔记,勤奋,老爸让他多学曾国藩、王阳明
      
  •     书的第二部【立足台湾】写得挺不错。在谈及台湾改革方面看的出来出版社是有限制删除了某些敏感部分的。
      总体来说对了解台湾历史和政治演进方面确实写得挺详细的,内容由于受到美国价值观影响一些地方可能有些偏颇。不过能够接受大部分观点。
      现在当局大谈改革,或许正需要借鉴蒋当年的改革方式吧。至少应该让一切透明化运行。
      再一个感受就是中国是一个权谋社会,当政者应谨记,伴君如伴虎,宦海长沉浮。
  •     经国同志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莫斯科-台湾,共-反共,专制-民主。412后他发表声明谴责过老蒋是叛徒,却在回国之后长期负责情报事务。等等等等。
      
      有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说,生子当如蒋经国。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霸气、坚持、勇气、身体力行,大多数人拥有其中一项就可以受益终身。
      想起过年回家时一位颇让我敬佩的亲戚说的话:一天到晚喊创新,什么叫创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创新的。于是接下来又有一点感受,创新,首先要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胆气。
      引用一句书中曾提及的托克维尔的话,一个权威政府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它开始改革自身的时候。
      说的功利一点,或许小蒋只是看穿世事,自己百年之后的形势反正无法掌控,又何必在乎。
      但即使如此,他能够做出这个决定,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可惜书中更多描述的只是一些史实,没有更多去深究他在推动开放放松民主进程中的更多思考,又或者是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文字自己去思考,更或者是大陆版删节的原因。
      
      勇气。今天在围脖上看到一句话:
      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又看到下面的评论:秋瑾、谭嗣同、林觉民等先烈都是不成熟的人?而汪精卫却是成熟的人?
      世事都是如此,道理,你换哪个角度都能讲得通。
      当然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看事不绝对,不走极端,但同时在现在这种舆论暴力充斥的世界里,能忍受这些言论,本身就需要勇气。
      
      杂七杂八说了一堆,和书也没啥大关系。读完书正赶上xi boss在国外访问,有一种感觉,应该送一本这书给他。
  •     去年,母亲于台湾游玩归来,讲起台湾种种旅行见闻兴高采烈,唯有讲到白色恐怖时我竖耳听得认真。说是台湾民众到现在都没忘记当时国民党岛内实施的恐怖,台湾总统府前立有一座白色恐怖受难者纪念碑,进而提到最后的那一段非常有名的碑文:“我们不仅要追求历史真相,追究责任,更应记取教训,使执政者不再重蹈覆辙。”由此断定,此碑并非民进党所建,而真正是由“白色恐怖受难者”所立。不过还是要小小地敬佩一下当地政府能够允许这块碑留存下来供人膜拜,母亲说那还不简单,现在是民进党执政嘛,当然会大肆宣传国民党不好喽,这个碑据说2008年4月才竣工。也有很多人说这是民主党的政治策略以当年实施的白色恐怖作为攻击国民党政权的枪,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回首看待当年的残忍,只能感慨一声若想维护政权,当初也只能这样做了。据说当初国民党上岛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抵制,唯有实施白色恐怖方能巩固政权。
      提到震惊世界的白色恐怖,就必须提到它最主要的策划和导演者之一——蒋经国。近日,天津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推出的《蒋经国传》以最详实的史料展现给我们一个最全面的蒋经国。我没有去过台湾,没有亲自体会过蒋经国对民众的影响,自然也不应该对这样一个政治人物直接评论,何况蒋经国已成为历史我更不作赘述,自有历史学家盖棺定论。唯有对这本承载了厚重历史的书说几点看法。
      众所周知的是市面上两种《蒋经国传》最为读者认可,一个是前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陶涵教授的版本,另一个是美国作者江南的版本。读者对于江南版《蒋经国传》的关注恐怕更多的是源于作者的被刺杀,江南版被关注虽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蒋经国最后两年的贡献和影响没有进行有效的描述,而这两年却是蒋经国一生最为重要的两年,缺少了这一部分恐怕也是读江南版的一大遗憾吧。人物传记总是要对历史人物努力做到盖棺定论的,因此要尽可能全面地陈述其一生的主要贡献,而忽略掉其最重要的人生时段和影响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更不得不说这样的书是有缺憾的。陶涵版《蒋经国传》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口碑,在诸多版本的《蒋经国传》中,这一版本是公认的较为权威的一版。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陶涵版首先带给读者的是一个全面的蒋经国,他整个人生的过程,且不论写的如何,单只一个全面完整就足以值得购买和收藏。并且本次新推出的华文版《蒋经国传》相比于2002年新华版,由之前的200多页,增厚到400多页,基本上是陶涵先生原版的翻译。除了基本没有删节外,还第一次与国民党史馆合作,首次在内地刊发出版了蒋经国先生生前的40张珍贵照片。据读过台湾版《蒋经国传》的读者讲,本次新推出的这本基本和台湾版的相同,而且还多了一些资料,是非常值得研读和收藏的。
      对比2002年版本的《蒋经国传》和新版的《蒋经国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样一本书,不同年代的版本,有决然不同的地方,这些曾经被删掉而现今又再度出现的内容,正是见证了国家的整体进步,正如知名出版人杨文轩所说:“这两个版本烙下了时代的痕迹,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内地出版更加自由,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先不说蒋经国,我们先说下作者陶涵Jay Taylor。真是个人才!有着无比宏观的视野,一个小事件也会用当时整个世界的大局观来看;也有着无比丰富的细节透露,我们可以从书里得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无比丰富知识啊!禁不住百度作者简历:陶涵(Jay Taylor)教授系美国资深外交官。上世纪60年代曾在台北为美国提供政治分析和报告。中美建交后,他曾任职美国驻华大使馆。此后任美国国务院情报处副处长,是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蒋介石传》、《蒋经国传》等。这两本书中所披露的史料,以及一些惊人话语轰动一时,引发公众的热议。
      
      靠,果然不出所料啊。。。
      
      我觉得老外写的小说不咋地,因为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但是写传记,真的都很厉害。还记得江泽民的那个传记,也很棒。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史料和自由,而我们却没有这种客观条件所致吧。
      
      再来说蒋经国先生。政治家!绝对的政治家!大陆落后台湾30年,为什么?就因为蒋经国!多年以后,大陆和台湾统一了,那么蒋经国先生居功至伟!
      
      蒋经国有很宽容的心胸和无比的仁心。纵观他一生好像他都没杀过谁。比起来他的父亲,还有毛主席,或者他的老同学邓爷爷,他可太仁慈了!蒋介石杀人无数,毋庸置疑,毛主席,先不说打仗,光一个大跃进就而死2500万!邓爷爷,呵呵,不必说了哈。再纵观他一生好像他都没个像样的敌人!没有敌人的人太可怕了。
      
      蒋经国先生的功绩太多,但是能想到的就是那句话:我当权的时候,决不允许向街头的群众开枪。群众都不会挨枪,更别说大学生了。好像大学生还真没有几个反对他的。反对他的基本都是些没文化,思想极端的狂热分子,不,是群氓!
      
      蒋经国先生冒着无比巨大的危险做政治改革,让台湾进入了民主的时代,这个民主可比新加坡强的多!李光耀少吹牛B!蒋经国先生还有一大功绩:台湾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收入也提高的很快,但是,台湾史资本主义世界当中贫富差距最小的!贫富差距小的令我们感到出现了乌托邦!
      
      蒋经国先生的人格永世不忘啊!太光辉灿烂了!学着点,那些政客们!政客可耻!
      
      亲民爱民的蒋经国竟然被江南——刘宜良这个傻逼给看上了。江南这个所谓的知识分子真的不值得同情,一个作家固然要文学创作,但是请尊重自己的良心啊,没必要选择极端方式来扬名啊!
      
      江南案不光是毁了蒋经国先生,而且间接造成了李登辉陈水扁这帮子傻逼的分裂言论!
      
      一个中国必须坚持,但是双方哪边来统一却未必是个定论。试看日后之天下,竟是谁家之天下吧!
      
      对了,蒋经国在位时,他严厉不许儿子们经商,也没让他们捞政治!我觉得某些人,像邓爷爷或者中信那帮子人的爹们,该好好惭愧惭愧!
      
      人格啊,你是个什么东西?竟让有的人如此受人尊敬,让有的人如此颜面不堪!
      
      
      
  •     15岁时,蒋经国找吴稚晖推荐其去苏联留学。吴稚晖说:“革命不是这么简单的,你再去考虑一下”。两周后,经国依然想去苏联。吴稚晖说:“你去试试也好,青年人多尝试一次,都是好的。“
      
      16岁时,蒋经国在莫斯科和21岁的邓小平在河边散步,畅谈邓在巴黎的见闻,和两个年轻人对中国的理想。
      
      17岁时,蒋经国上台演讲,说“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打倒蒋介石!”
      
      25岁时,苏联大肃反,曾经是托派的蒋经国谨言慎行,分到一个公寓,并有了第一个孩子。
      
      27岁时,即将回国的蒋经国拜访驻苏联大使蒋廷黻,在餐桌上高谈阔论他的大中国改造计划,蒋大使不以为然,建议经国多多了解中国的弊病和原因。
      
      34岁时,蒋经国在赣南3年,借自己特殊身份,兴办项目,消灭娼妓,为一时模范。国民党内保守人士说他的做法是共产党那一套,他本人则是苏联的工具。
      
      38岁时,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日记里写下:“他们(富人)的财富和洋房,是建立在人民的骨骸上的。”几个月后,轰轰烈烈的“打虎”运动失败。
      
      40岁时,蒋经国在改组情治单位,此后台湾陷入长时间的“白色恐怖”。
      
      从43岁到58岁,蒋经国走遍台湾三百二十个乡镇。有天好心让一个人搭便车,那人不识泰山,付他10元,作为车费。
      
      78岁时,蒋经国推行政治解严,社会民主,民进党打出横幅“老贼下台”,一杂志则讽刺道,这些改革举措无非是蒋经国想给自己修建一座豪华的“纪念堂”,轮椅上的蒋经国微笑以对。这一年,台湾海外投资20多亿美元,家庭平均所得近5000美元,失业率2.5%。
      
      这就是蒋经国传奇人生中的几个片段。他的生活经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异数,而他所接受的思想更是五花八门,既有小时候受的传统中国思想的教育,又有在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教育,托派和斯大林主义,回国后的三民主义,权力斗争,晚年受幕僚们影响的自由思想。遗憾的是,此传在蒋经国的思想,性格方面变化方面的记述和分析不够。根据这本书中经历,在我看,蒋经国的思想有不变与不变的两部分。不变的部分是他的亲民立场和实干作风,变的部分是他从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变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
      
      蒋经国一贯不变的亲民立场为他即使在海峡的这边也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以他的出身,当然算的上所谓的“官二代”,但从持有的观点和立场看,他没有丝毫权贵子弟的自觉,始终站在普通百姓这一边。这主要由于两点,一是传统教育中,百姓为重的士大夫情怀,另一点,则是他所受的共产主义左翼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这一点与其父亲蒋介石极为不同。这也促成他关注民生,重视百姓利益。如在赣南时期新建学校,发展经济。及以后再台湾主政时发展经济,提升百姓收入,一扫蒋介石当政时的经济颓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贴近百姓,在台北甚至全家人买票去电影院挤着看电影等等。
      
      在实干方面,蒋经国大抵可能收益于再苏联的岁月中在农场和工厂的工作,经常在一线工作,养成不尚虚谈的作风。归国后,在赣南也是身体力行,冲锋在前,在台湾更是走遍所有乡镇。因此在他行政管理的生涯中,非常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虽然他并不一定有能力改变弊病,但是却做到了当年蒋廷黻对他的劝告"了解中国的弊病和原因。"而不是想一些知识分子职业批评家一样,夸夸其谈,眼高手低。
      
      从变的一方面来看,如同任何人一样,蒋经国也曾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革命青年。少年时代憧憬苏联,幻想中国革命一番风顺,结果4.12之后,父亲蒋介石首先终结了革命。成为一个托派,但是托派不久被斯大林清洗。回国之前,踌躇满志,但是回国后发现国民党组织涣散,行动力低下。抗日战争胜利,主持和苏联就东北交涉适宜,结果对苏联的幻想破灭,东北不久非国民党所有。想组建三青团改革腐败的国民党,结果CC系强势反弹,三青团并入国民党。一腔热情去上海打虎,结果打到亲戚,经济改革失败。即使治理赣南一时号称模范,那也是托父亲大人荫蔽,否则早当做共党被抓起来。林林种种,尽是失败,但在失败中,蒋经国也有一个理想主义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政治家。因此后来他在台湾能够忍辱负重,脚踏实地干事,最后成一番事业。
      
      所以,蒋经国不是一个只会空谈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实干的政治家。何谓空谈的理想主义者?就是从书本上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完美主义发作,不懂现实,不同循序渐进的人,往往是一个批评家。何谓实干的政治家?就是心中有目标,但是懂得要妥协,要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实现理想的人。譬如做菜,空谈者是在餐桌上吃饭的人,会批评这个菜太咸,这个菜太淡,为什么没有鲍鱼海参龙肉山珍,抱怨为什么邻居吃鸡我们没有的吃的人,他们不关心厨房里有多少食材,烹调器皿是否齐备,时间人手是否充足。实干家是在厨房做饭的人,他会想尽办法,用现有的食材合理搭配,尽量做出可口营养饭菜的人。譬如跑步,空谈者是在路边乘凉,看大家吭哧吭哧跑得起劲,指指点点,说这个跑得不好,那个跑得太慢的人。实干家懂得,一个领袖,不能跑地太快,一溜烟一个拐弯就不见了,他必须跑在大家中间,劝慰太快的人放慢脚步,鼓励太慢的人加快脚步,然后大家一起先前。
      
      当然,社会绝对需要批评家,需要监督。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大部人都是批评家,都以辛辣言辞和幽默笔调显示自己的智商和深度,而不去实际的做事。并不是做事就没有错,蒋经国在他一生也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最值得诟病的,比如在台湾的特务统治。但我们知道,去做事,总是会犯错的,只有永远不做事,动动嘴巴的人不会犯错;去做事,总是会得罪人的,所以做事必然挨骂。蒋经国最后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他已经懂得了做事之难,做事之累,做事之苦,但是他还是期望儿子去做事。
      
      所以,此书最大的启示是,要有理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去做事。做事很难,而且会被人骂,但是,还要去做事,因为这个社会,总得有人做事。
      
  •      历史越是向前推进,或许越能彰显出蒋经国的难能可贵。南方朔说:“在所有的民意调查里,蒋经国都是遥遥领先他人的最优领导人,这不是台湾人对权威时代有乡愁,而是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历史淘洗,人们终于惊悟到蒋经国当然不完美,但却是相对最好的领导人。”他以独裁开始,却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结束了权威统治,让台湾走上了民主之路。作者在最后说,“民主政治……相当粗糙,但已在台湾软着陆。”虽然接下来一路上还是少不了磕磕绊绊,但台湾这些年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在2000年的选举中丧失执政权的国民党,2008年也在曾任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的带领下重夺政权。两次政党轮替的和平实现,对蒋经国开启的台湾民主体制是重要肯定。
      
       题目“他这样长大”或许并不准确,书中描述蒋经国青少年的篇幅不足五分之一。但细细读下来,你会发现,蒋经国的1975年之前的人生经历颇值得玩味,因为他的人生似乎和一个民主推行者毫不相干,只是他一直在各种思潮交错影响下成长着,反复曲折。
      
       他十二岁以前都不曾在父亲身边,一直在浙江溪口接受相对传统的教育;之后去北京念书,受到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开始以“进步革命党人”自居;十五岁时登上去苏联的货轮,直到抗战爆发才得以回国,思想成长最重要的十来年都呆在斯大林阴影下的苏联;回国后,他在赣南成绩斐然,也在上海的经济整顿中因为无力对抗四大家族而被讥笑“不打老虎,只拍苍蝇”,内战刚爆发时,他在东北问题上主张信任苏联,并参与了和苏联的谈判。到了台湾后,他开始被作为父亲的接班人培养,期间他改组台湾情报组织和秘密警察,抓紧控制,使得白色恐怖的阴影笼罩台湾。当雷震筹组“中国民主党”的时候,他力主镇压,以免反对党出现,政权被台湾本省人掌控。从这些经历看,他只是一个还算有能力的“太子”, 权威政权的受益者,成长期间亲苏不亲美,极力维护父亲的政权。
      
       然而,也是他,在父亲刚去世就宣布减刑,有两百多政治犯受益;在1976年11月台湾中央及地方五项公职人员选举中,面对国民党可能会丢掉重要席位时告诉部下不要作弊,面对群众与选务人员的冲突宣布“我们不用军队”。当1986年民进党“非法”建立之时,面对党内保守派严惩叛乱者的呼声,他已经在打算推动这类反对行动合法化,并说出了那句传世之言:“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在此期间,他推动了国民党向现代政党转变,不再意识形态挂帅。1987年,他宣布台湾戒严结束,解除报禁,允许人民自由组党,实行全面政治民主。
      
       马英九曾这样评价蒋经国:“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务实对应变局,力求开创新局。”其实,在蒋经国的成长经历中,也能发掘出他反抗权威的点滴。在他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时,就曾写信给一直不在身边的父亲蒋介石,提议浙江溪口的武山小学设立“平民”免费学校,整封信都没有传统孝道、谦卑的字句,那或许还是他亲民的第一个的“证据”;他在苏联经历了作为苏联安全部门特务的室友、迪纳摩电厂繁重体力劳动和食物短缺、重病、“西伯利亚流亡”、并时不时被斯大林当做对付蒋介石的“武器”,这些或许让他对苏联集权始终心存疑虑。他在赣南办公室的门牌上只有“蒋经国先生”几个字,而上海“打老虎”的失败和国民党接下来的兵败如山倒,更让他看清楚了没有制衡的权力和金钱结合是如何腐蚀掉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
      
       蒋经国的人生和选择都是独特的,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改革派,却最终迈出这一步,这让一切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他的传记让我感叹一个人成长和思想发展的奇妙,也让我想到,当权力缺乏监督制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时,我们需要做的还是推动制度的改变,而非寄望有类似蒋经国的人物出现,毕竟,制度才是最根本的保障,也是大多数国家通往民主之路的途径。
      
       PS:整本书在讲述台湾民主化过程中,也穿插了许多大陆当时的一环接一环的改革进程,从当年两岸的共同努力到如今,读着让人无限唏嘘。
      
  •     如题,网上有The Generalissimo_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Belknap Press)电子版,可是却怎么都找不到The Generalissimo's Son。敬请慷慨分享,不胜感激啊!邮箱liuhaijun8731@126.com !
  •     印象最深的不是书中的内容,反而是封面书名下的一行小字:一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一样的人物。这是台湾政治评论人胡忠信的话。
      作为传记,中规中矩。在大陆引起关注,是传主的魅力,是对华人搞民主的关切。作者有搜集一手材料的优势,倒也剪裁得详略得当,但对人物内心的变化,以及各种力量角逐推动局势演变的内在逻辑,挖掘得并不入骨。四种文化,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与后面的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本质上是冲突的,蒋经国为何转变,台湾依着怎样的脉络走上变革不归路,传记没有很好解答。只是呈现人生经历,没有透析主宰经历的内外力量。这与伟大的传记作品有距离。
      
  •      能够在独裁者的位置上看到历史的发展方向,主动地推动进程,除了眼光,更需要的是勇气。这一点方面经国先生那位莫斯科同学不如他,虽然他也很了不起了。
       书中也提及经国先生对于统一以及对于中国发展的看法,设若当年大陆的政局按他所期望地那样发展,估计统一至少也在路上了。
       据说在一些敏感内容上还是有删节,但这不影响我们了解先生的伟大,也增加了我们的期盼——什么时候没有这样的删节,估计我们就可以谈统一了。环顾今日高层诸公怕是没有这样的觉悟。
  •     蒋经国之后,台湾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三代领导,然而每次民调显示,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都是蒋经国。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经历?蒋经国和邓小平是莫斯科的同学,隔着海峡,一个力促“十大建设”,一个推行改革开放,一个成为“亚洲四小龙”,一个建设现代化强国,是偶然还是巧合?为什么蒋经国自章亚若死后,终其一生不见儿子章孝严、章孝慈一眼?为什么两位私生子却成了蒋家第三代中最优秀的继承人?为什么蒋家第四代成了悬崖边的贵族,为什么他们天生逆反政治?本书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未公开的资料,运用“资讯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门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发掘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史料。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历、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以及国际大背景。
      
      欲转让 联系qq1550630540
  •   蒋比邓更有远见啊。
  •   spokesman养成中
  •   spokesmaning
  •   古老师又深刻了一把
  •   在竹林老师前献丑了。。。
  •   古老师~
  •   我爱你,古老师
  •   古老师此文真是。。。令我感到无比亲切熟悉,大有知音之感。在我看来,在变与不变哄取得极大成就、赢得巨大声誉者,近代中国唯二人:梁任公与蒋经国。二者共同不变的,都是一颗拳拳赤子心和务实的精神。经国太子融合了士大夫情怀、共产的崇高理想主义、苏共的治国理念、可能是遗传家族(尽管他不是亲生)的传统官僚的政治手腕以及劳动人民务实的作风,以理想为指引,以实干的精神达到了在中国转型过程中再难以企及的政治高度。
  •   野公子之言,实得我心
  •   做事。。。
  •   KMT最有力的领导人就是他。
  •   呵哈哈哈
  •   写的不错。老外写中国近代史,总难免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没有代入感,不会从根本上分析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形成的原因。所以就写不深刻,最后流于堆砌史料,记流水帐。
  •   有此大佬,岛人幸甚!!!
  •   因为这个社会,总得有人做事。
  •   思想的珍贵之处在于实践的程度
  •   难得遇到如此有条理的言语,谢谢你。
  •   何谓空谈的理想主义者?就是从书本上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完美主义发作,不懂现实,不同循序渐进的人,往往是一个批评家。何谓实干的政治家?就是心中有目标,但是懂得要妥协,要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实现理想的人。
    喜欢这句话!
  •   这书我也买了,正准备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