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文經閣出版社 作者:張永生 著 页数:256
内容概要
讀墨學法家悟人生智慧! 感悟最古老的智慧,超越最美妙的經典。 讓我們細細品味這墨學法家的智慧饗宴。 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要求人們平等互愛,也互相幫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賢」思想,對於激勵現代人加強自我修身、力爭成為完美的人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墨家的「節儉」思想,對於現代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價值,也更值得我們提倡。 兵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國歷代軍事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知的總和。兵家思想包括若干科學的管理觀點,它既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係等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管理決策的統一整體,同時又把戰爭主觀因素即主體的決策、指揮、組織、運籌等軍事管理素質作為一項基本因素,由此而引出爭取戰爭勝利的一連串戰法。《孫子兵法》是最為著名的兵家著作。 法家主張法治,法家認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違法必究,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韓非子等,學派代表著作有《韓非子》等。 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縱橫派人物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家。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威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的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更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創造的獨特智慧。《鬼谷子》一書,實際上就是一部研究言談、談判謀略權術的智慧之書,是弱者的生活寶典。 經過長時間地準備和籌畫,我們精心編撰了《讀墨學法家悟人生智慧》一書。本書共分為四部分:墨子清談、孫子詭道、韓非御法、鬼谷子詭道。當然,我們的編撰立足點絕不是漫無目的、毫無針對性的,而是針對諸子百家最為關鍵部分,精心擷取、篩選了其中精華,同時,巧妙結合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讓讀者邊讀邊悟,啟迪人生,打造美好的生活。 感悟最古老的智慧,愈讀愈美妙的經典。為什麼斑駁的歲月並未使它綻放的花朵凋零,無際的歷史長空更未令它包含的哲思在傳遞中蒙受損失?讓我們用另一種讀法,以不同的心情輕鬆閱讀吧!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繞開品讀古代哲學的陷阱,不會徒勞地圍繞理論轉圈。在你最困惑的時候,暗黃的紙頁間錯落的文字會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瞬間醒悟:原來這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但願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活得愈來愈出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墨子清談 一、成大事的胸懷--兼容 二、集賢納才為成大事的根本 三、自信的人最美 四、說真話和聽真話的勇氣 五、獻寶還不如獻賢 六、良馬難乘,巧乘;良才難令,巧令 七、值得用一生追求的目標--信用 八、名譽不是白白得來的 九、讓心靈充滿愛的關懷 十、以人為鏡,以史為鏡 十一、取與捨的權衡 十二、使人各得其所長 十三、言多無益 第二章 孫子詭道 一、上下同心,團結力量大 二、以迂為直,曲線求利 三、兵不厭詐 四、權力的絕對下放 五、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七、快魚吃慢魚的時代 八、虛虛實實,變幻莫測 九、遇事要沉著冷靜 十、施小惠釣大魚 十一、置於死地而後生 十二、絕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十三、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十四、像水一樣應變自如 第三章 韓非御法 一、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二、小心內部的失調 三、核心員工的價值 四、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 五、用別人的力量壯大自己 六、察人在先,善用在後 七、只有人守法,沒有法依人 八、「誅大為威」的威力 九、防人之心不可無 十、管理也須有點手段 十一、重賞重罰才有立效 十二、多想、多看、多聽聽 十三、私怨不入公門 第四章 鬼谷子詭道 一、摸清對方的底牌 二、先有捨然後才能有得 三、以己度人,從知己到知彼 四、施放煙霧,迷惑對方 五、深隱待時,趁機而起 六、哄死人不償命 七、正確地分析局勢 八、留條後路給別人,也為自己留條路
章节摘录
取與捨的權衡 權,非為是也,非非為非也,權,正也。 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墨子說:「權,非為是也,非非為非也,權,正也。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所做的事情中,衡量它的輕重叫做「權」。權,並不是對的,也不一定就是錯的,權,是正當的。砍斷手指以保存手腕,那是在利中選取大的,在害中選取小的。在害中選取小的,並不是取害,這是取利。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雋永的格言。禍未必就是禍,福也未必就是福。禍福相生,變幻無形。老子此言已有要求人們全面把握事物本質的朦朧意識。而墨子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應全面權衡利害關係的辯證思想,即「兩而勿偏」。墨子認為人們思考問題應考慮全局,要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應片面性地看問題。 墨子主張一切行為包括經濟行為的目的,都在於趨利避害。這裡的利,是指得到自己喜歡的事物;這裡的害,是得到自己厭惡的事物。墨子認為,趨利避害必須根據一定的標準,遵循一定的規則,選擇一定的方法。而這標準、規則和方法,集中體現在其「權」的思想之中,權,就是權衡事物的利害,對於自己想要的事物,要權衡利大利小;對於自己厭惡的事物,要權衡害多害少。另外,權衡的時候必須兼顧利害雙方,不可偏執。 「權」,本義是指一種樹木,假借為「權衡」的權,即秤砣。我們知道稱東西時,秤桿上的準量刻度不變,但秤砣卻移來移去,所以把權理解為比較、衡量,如權衡利害得失。墨子給「權」賦予了思維方法的意義。他認為在權衡利害得失中應貫徹全面性、整體性的原則。「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利害兼顧」的思維是辯證的,它體現了兩點論、全面性的整體思維方法,克服了一點論、片面性的部分思維的不足,注重從一面到多面,由片面到全面的正確認知。 墨子注重經驗,注重實踐,認為「言」見之於「行」才有價值,「權」的思維同樣要在實際中履行,從實踐中考察其效果,看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斷指與斷腕,寧取斷指的小害,而不取斷腕的大害,這時就是透過被迫的、不得已的選擇斷指的手段,以達到存腕的目的,即所謂「斷指以存腕」。這裡表達了墨子的這樣一個論點:取小害從一定意義上說,不是取害而是取利。假如我外出經商,行到深山老林,遇到一群殺人越貨的強盜。這件事情本身是一種害,但如果可以在「斷指」和「亡身」兩者中選擇,我寧願選擇「斷指」這一小害,以避免「亡身」這一大害。這就是選擇以不得已的斷指手段,來達到保全生命的目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不是取害而是取利了。 「斷指以存腕」的事例在歷史上很多。漢代的和親政策就是典型的失小謀大的謀略。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中了匈奴單于的「以弱示敵」之計,被困在白登山達七天七夜之久。後設計用重金賄賂冒頓之妻,方才得以涉險逃脫。當時,冒頓單于兵強馬壯,手握四十萬匈奴鐵騎。平城之戰後,更是數次南下,侵擾漢朝北方邊境。劉邦此時正一心打擊國內異姓諸侯王的勢力,無暇北顧,而且又親自領教過匈奴士兵的剽悍。所以劉邦深為擔憂,就招來建信侯劉敬商討對策。 劉敬是一位頗有卓見的大臣,早在白登之戰前就看穿了冒頓故意示弱的計策;可惜劉邦未聽,反而將他痛罵一頓。從白登逃回後,劉邦對他大加封賞,並言聽計從。劉敬首先向劉邦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天下初定,士卒疲憊,不宜武力征服,而冒頓弒父而立,又娶庶母為妻,所以用仁義向他說教也一樣沒用。隨後劉敬指出,只有與匈奴和親,將劉邦長女嫁給冒頓,才是一勞永逸之法。只要漢朝肯給予出嫁的公主豐厚的陪嫁,那麼冒頓與公主的兒子必會被立為太子。如此,冒頓活著就是劉邦的女婿,死了太子即位也還是劉邦的外孫,做外孫的當然不會與外祖父為敵了。但如不以長女相嫁,而用別人代替,冒頓會認為漢朝沒有誠意,那麼努力就白費了。 劉邦對此計很是贊同,就想將長女嫁給冒頓,但妻子呂后聞聽後哭泣不止,無奈之下,劉邦只好從宗室中選了一名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冒頓,並隨行贈給冒頓大批財物,於是雙方締結了和親的條約。漢朝每年奉給匈奴財物酒食,以兄弟相稱,自此友好往來。 人生的道路是佈滿荊棘的,世間萬物也是利弊共存的。在任何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在面對利害關係時應審時度勢地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如此才能趨吉避凶,求得生存,求得發展。而墨子「斷指以存腕」、「兩而勿偏」的觀念正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光明大路。 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觀念去分析事物衝突的雙方,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全貌,從而做到「斷指以存腕」。像「斷指以存腕」、「斷指以免身」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是經常會碰到的。墨子教給我們一種利害相權、取小害以保大利的處置方法,讓我們在必要時犧牲局部以保全整體,這樣做是非常明智的。 人生感悟 人生的權衡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我們的事業、婚姻等等,都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當我們處於兩難境地時,就需要敢於捨棄那些相對而言不太重要的東西。當然,壯士斷腕,痛徹肺腑,但不割捨,又會影響全局,因此忍得一時之痛,果斷放棄,就成了無奈之中的英明選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