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工船

出版时间:2008/10/27  出版社: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小林多喜二  译者:管仁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書是馬克斯主義小說代表作,作者的筆法細膩,書中內容在戰後被摘錄為中學教科書課文。日本經濟危機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如網咖難民、公園上班族、援交賣淫等亂象,台灣也正在複製,本書因此成為南韓、中國、香港等地共同的暢銷書等共同的暢銷書,以及談話性節目的熱門話題。
「讓我們活下去!」這是現在日本年輕人,無論失業或在職,都想藉著購買、閱讀與討論《蟹工船》這本好看又感人的經典小說,像世人控訴現今這個血淋淋的M型社會。
20世紀初期,經濟大蕭條讓日本農民破產、工人失業、學生失學。有些投機的財團,趁機大量購買即將報廢的舊船,在靠近俄國的公海上,改裝成壓榨勞工的海上集中營。蟹工船不是工場,可以完全不管勞動法令;蟹工船不是航船,也無需遵守何安全規定。在這裡,資本家雇用的管理者,為了追求利潤,完全視人命為草芥,終於引起勞工的反抗,引發了這段您一個看過就必定難忘的故事。
到了21世紀初期,,經濟大蕭條再次來襲,日本就業市場出現重大改變,終生雇用制已不再有。年輕人求職無門,中年人大量失業,非正式雇員的派遣族,在擁擠悶熱又瀰漫體臭的通勤電車上,在辦公室的超時加班裡,發現了75年前《蟹工船》描述的悲慘生活竟又重現,只要犯下小錯便被開除,不論如何努力依然貧困,一旦失業便毫無生活依靠。在感同身受的背景下,《蟹工船》又再次暢銷。

作者简介

小林多喜二
生於日本秋田縣大館市川口,以小說《蟹工船》為其代表作。從小家境貧窮,在日本北海道小樽高等商業學校畢業以後,在北海道拓殖銀行工作。當時因世界經濟景氣衰頹,社會主義思想蓬勃發展,他在1929年發表銀行聯合地主剝削農民為主題之小說《在外地主》,遭銀行開除。
不久之後,小林多喜二便直接參與社會運動。1930年移居東京,次年參與日本共產黨,在1929年發表代表作《蟹工船》一書,立刻震驚文壇,並成為無產階級作家同盟一員。1933年他被特務逮捕,死於刑求。死後發表遺作《黨生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蟹工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这是一本浸透着工人血泪史的小说,穿上的蟹工们被监工无情的压榨着,资本家们打着为“大日本帝国效忠”的旗号去干一些资本主义压榨和剥削劳苦大众的勾当。
       正文只写到工人们第一次罢工被赶来的军舰和士兵镇压,在后记中却写出了那些资本家的走狗——监工,和被警察抓走的工会头头们的不同命运。作者有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更加说明了作“走狗”是没有好下场的,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拿你当人。一味的“媚上”没有自己的骨气,是被人看不起的。
       话说,在看完这本书的晚上,就被叫去吃螃蟹,一边剥蟹壳,一边还在回味着小说里的情节,不知不觉中就说出了“这些罐头是用我们的血和泪做成的,一定特别美味吧”,遭来家里人一顿白眼......
  •     受访人:金卷俊洋 (26岁,日本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任职于上海某日资成衣公司,业余组有THE SNOTS乐队。)
      
      F VISA:《蟹工船》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
      
      金卷:吃惊。没有想到日本有过那样一段历史。公司方面几乎完全不考虑人权的问题,工人像奴隶一样生活着。
      
      F VISA:不过日本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当时完全不一样了吧?
      
      金卷:嗯,完全不一样。现在虽然有种种不景气,但即便是临时工,工作条件也好多了。我觉得,大部分日本人是因为不了解国外的情况,只盯着自己的社会,结果完全不知道日本的好。
      
      F VISA:不过就像刚才说的,和《蟹工船》里的贫穷没法比。
      
      金卷:是的,我想那种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了,但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加大。二三十年前的日本社会有很庞大的中产阶级,贫富差距不大。而现在有不少人落到了所谓下流社会,同时流行起了WINNER(胜者)/LOSER(败者)的说法。人的生活好像就是赶班车,错过一班就成为LOSER,而且永远翻不了身。另外日本社会很喜欢比较,很多时候自己的价值和幸福度要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才能确立。
      
      F VISA:怪不得泡沫经济破灭后LV在日本还是很好卖。
      
      金卷:嗯,那个是最明显的比较,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社会确实富裕。高中女生打工一段时间,也能买得起名牌手提包。
      
      F VISA:说起打工,日本的临时工人数在增加是吗?
      
      金卷:是的。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公司很希望削减成本,雇临时工对资方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不用买保险,裁员起来也很方便。这样的临时工一般由劳务公司组织,劳务公司从中收取中介费,这一点和小说里倒是有点像。请稍等(转身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向采访者展示网页)。你看,这是2004年通过的《劳动者派遣法》,这样日本企业可以更容易地雇佣临时工,我认为这是经团连游说政府的结果,这个经团连就是由大公司和财团代表组成的。
      
      F VISA:有人反对这样的立法么?
      
      金卷:做这个网页的人应该就是反对者。你看下面有很多对《劳动者派遣法》的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电视是被大资本家控制的媒体。
      
      F VISA:既然年轻人对社会现状有不满,为什么不通过选举来解决问题。比如抗议甚至阻止类似《劳动者派遣法》这样的法律通过?
      
      金卷:日本是个老龄化的国家,参加选举的也是老人比较多,年轻人的政治想法不容易通过投票来表达。而且从年轻人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也有问题,学生对“爱国”没什么概念。简单说来,年轻人如果不出国,很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日本人。总之日本人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团结,尤其在年轻人中,流行着一种变了味的“个人主义”。就是万事以自己为先,要求别人什么都听自己的,把所谓的“个人”和“个性”放到很大很大,同时又不愿意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F VISA:嗯。“个人主义”原本没那么糟糕。它的前提是义务的承担和对个人选择的负责。那个秋叶原的杀人犯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就不会下手这么狠。你一会儿还有事吧,那我抓紧时间继续。能谈谈你在上海的工作么?
      
      金卷:好的。我在成衣业工作,是一家在日资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我们有点像一家中介,负责联系中国的供货商和日本的客户。我在上海的收入不如在日本的同龄人,不过生活质量不错。我的弟弟在日本,在一家大公司做白领工作。他每天加班到10点左右,周末陪女朋友、购物、打扫,属于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我在上海每天5、6点下班,很少加班的。所以有自己的时间练习贝斯,组织排练和演出。
      
      F VISA:这个我倒没想到,你的老板不错嘛。
      
      金卷:因为中国的供货商都是准时下班,我们联系不到下家的话,加班也没用。其实在日本的总公司还是每天加班到很晚(笑)。
      
      F VISA:你对日本共产党有什么概念么?他们的主张,最近的活动什么的。
      
      金卷:我完全不知道。日本共产党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遥远和边缘,影响力很小。我想绝大多数日本年轻人都不会注意他们。日共比较有名的是在60年代,我父亲在念大学的时候。
      
      F VISA:对,弄出了不少新闻。那你和日本的年轻人都对那段历史没什么兴趣么?我的意思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对历史普遍没兴趣。
      
      金卷:(笑)听起来像老人家的抱怨啊。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这么抱怨了,在他们的壁画上有老人对年轻人的抱怨,被抱怨的年轻人活到现在也已经两千多岁了。
      
      F VISA:囧,那我岂不是更老了(笑)。
      
      金卷:我还是建议日本的同龄人多去国外走走。去欧洲、去中国、去非洲都可以。日本每年出国旅游的人当然很多,不过兴趣大多停留在表面。来上海吃吃小笼包、看个东方明珠什么的。我的意思是日本年轻人有条件去国外住上一段时间,比较深入地去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再反过来看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会有新的认识。我觉得日本文化不单单是艺伎、茶道,文化可以是广义的。日本人现在的礼貌、守信也是从长久的历史里发展起来的。
      
      F VISA:你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来到中国的么?
      
      金卷:应该是的。在中国,生活还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这个是我在日本不可能拥有的。
      
      F VISA:那有什么代价么?
      
      金卷:如果说代价的话,可能是收入没日本高吧。
      
      F VISA:但这点对你不成问题吧。
      
      金卷:是的,完全不是问题。我不看重那些“价值”。这可能和我的家庭有关吧。我的家族从武士时代起世代行医,从来没有间断。我的爷爷做过军医,但这段经历好像给他很不好的回忆,所以后来一有机会,他就转行去做船医了。就是那种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漂泊在海上的远洋轮船医。这样他开始有机会和海外接触,这一定影响到了他的世界观,对子女的教育也开始不同于一般日本人。我的父亲报考大学那年正赶上学生运动的高潮。他投考的东京大学干脆停止招生。第二年再考的时候,竞争当然格外激烈,于是没被东大医学院录取,转去了千叶大学,也没有学习医学。家族的行医传统就这样结束了,好在爷爷对此也表示接受。我的一位叔叔学了心理学,在东南亚的一家螺丝公司干了几年后,带家人一起回了冈山老婆的娘家。在乡下盖了一幢房子后就定居下来,每天种种地。我回去见过他,感觉他生活得很健康,他还和我聊了老子和庄子(笑)。爷爷自由派的教育方式也遗传给了我的父亲。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不过父母也会说清楚选择的后果,这个必须自己承担。
      
      F VISA:乡下生活也好,来中国念哲学也好,都是很明确的自我选择。这是一种能力。
      
      金卷:没错。我在复旦大学念书的时候,身边太多的同学缺乏这样的能力。他们都是很会读书的好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强。不过说到个人选择和个人责任方面,则是娃娃级的水平。他们回答不好“你想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从别人或者媒体上得来的。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心理是相类似的,日本人会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中国人也会这么说。所以说,真正的个人主义是需要拿出勇气的。我能够理解那些从《蟹工船》里获得同感的上班族,毕竟早上9点挤东京的地铁不是什么开心的事。
      
      但现代社会还是有更多的可能性。下流社会的年轻人在打工之余可以选择不去秋叶原和弹子房,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自学充电。FREETER应该看到这一点,自己更加努力。我手头有个很好的例子。我在东京的一位朋友,原来是物流行业的,但他很有经济头脑,业余会自己炒外汇,挣了600万日元后就结婚,并且有了个孩子。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突然离婚,由于婚礼花了不少钱,而且要承担孩子的高额抚养费,他欠下了1000万日元的债务,还辞了职。说实话我当时挺担心他,并且预感到他可能就此落到下流社会,从此不得翻身。但后来的结果是他在家埋头苦学了半年,真的是心无杂念、非常努力地学习。然后就通过了外汇交易员的资格考试,被一家金融公司聘用。虽然现在的薪水不高,但我相信他的年薪不久将超过1000万日元,超过所谓WINNER的标准。这样的可能性在《蟹工船》时代是不存在的。
      
      F VISA:谢谢,的确是很生动的例子。不好意思,已经超过你说的采访时间了。说句题外话,你正在学习意大利语么?本子上面是你的笔记吧。
      
      金卷:是啊。意大利语够难的。不过服装业也好,摇滚乐也好,欧洲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想学完意大利语后去那里看看。
      
      * 原要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里,后被毙。谨以此文纪念三年Freeter生活。
      
  •      也许我们曾理所当然地以为,在中国、在革命已经式微的今天谈论“革命”是一种奢侈、无奈甚至讽刺。而在日本、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却暗涌着一股“赤色”的思潮。被奉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圣经”的《蟹工船》在八十年后重获追捧,小说再版、加印,电影版、漫画版、舞台版纷至沓来,入选2008年日本十大流行语。有趣的是,热心拥趸中不乏被认为是冷漠、自私、一切无所谓的日本的80、90后。小林多喜二笔下的“博光丸”在新世纪的光与影中复活,这是日本式“红色文艺”的怀旧翻新,还是流行文化的匆匆过往?是历史的善意巧合还是意料外的情理之中?或许只能从船舷边的咸味海风中寻求答案。
      
      
       “嗨,要下地狱喽!”
       两个蟹工倚着甲板栏杆,望着像蜗牛伸展开身子一般环绕着海湾的函馆市街区。他们中的一个扔掉了快要烧手的烟蒂,随口啐了一口吐沫。烟蒂嬉戏似地翻着筋斗,顺着高高的船体落了下去。他浑身散发着酒气。
      
       堪察加海像一头等候多时的饿狮一般猛扑过来。蟹工船简直比一只小白兔还要弱小。朔风卷起的漫天飞雪,看上去像一面卷动着的白色大旗。天色越来越暗了,但汹涌的海浪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
      
       小说在开篇先用素描笔法勾勒出蟹工疲惫、无奈的神态,不着痕迹地以“烟蒂的翻滚”带来些许轻松的审美,可能是意在缓和“要下地狱”的沉重。这一“轻”一“重”的巧妙安排,反映出蟹工将地狱般的劳作习以为常——苦中作乐和举重若轻是迫于无奈,也别无选择;也是将矛盾按下不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留一个伏笔。
       接着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罗列了“博光丸”上工作环境的各种脏乱差,渗出文字的恶心教人读起来直皱眉头。有人曾精辟地将小林的这一技巧评论为“过剩的比喻效果”,多重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幻觉,场景的不断转换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
      
       《蟹工船》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1920年代,日本渔业公司的蟹工船“博光”号从函馆出发,颠簸在堪察加海的惊涛骇浪之中,驶向日苏边境海域作业。几十名蟹工命悬于手拿皮鞭、吆五喝六的监工手里。工人们在暗无天日、炼狱般的环境中卖力,受尽虐待,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日益增长。一次意外中蟹工船抛锚在苏联海岸,.工人们受到俄国人和中国人的“赤化洗礼”,上船后准备罢工。虽在“日帝护航军舰”的干涉下失败,但马上发起了第二次斗争,并获得成功。
       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1926年因“秩父号”沉没而引发媒体对蟹工船问题的追踪报道成为小说的直接素材。
      这是一部意义和影响远大于其文字情节和内容架构的小说,篇幅不足百页紧凑完整,无一处闲笔,图穷匕见、单刀直入的版画风格:棱角分明、张力凸显。与其说是浪漫的文学,更像是一本操作性极强的实用“罢工指南”技术手册。
       作为一部功能性很强的小说,《蟹工船》也因其时代背景所限,难以逃离阶级文学“简单粗暴”的樊篱。人物设计简单化,善恶道德判断两极化和一边倒,不外乎“群众斗恶人”,一而衰再而捷的喜闻乐见的戏码。檄文般的振臂高呼不乏“就这样,他们站起来了——又一次地!”的结尾,但如细心阅读也不难发现:作者努力在作品中再现蟹工的真实状态,小林笔下的工人是未经刻意拔高的、“原生态”的、直率而可爱的人。
       将《蟹工船》作为一部青春文学来解读,或许就能够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审美的条条框框,绕开枯燥的“阶级”、“革命”话语。将人还原给“人”:处在蟹工船这个特殊“场景”中具体的、鲜活的人——蟹工,这些原本是矿工、农民、渔民、学生、小贩出身的年轻的人们,设身处地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欲求需要,才会理解斗争是他们的唯一的、本能的选择。
       因为他们每天需要面对的是“壮实得像个建筑工地头领的监工浅川”,一只脚踩在铺沿儿上,不时地用牙签剔出塞在牙缝间的东西,一边说道:“我们不能把蟹工船事业仅仅看作是某一家公司的利益,这可是个国际性的大问题。这是一场事关我们日本帝国人民伟大还是老毛子伟大的,一对一的战斗!你们必须知道,是为着日本帝国的伟大使命,我们才拼着命去北海乘风破浪的!”
       浅川与蟹工们的第一场对手戏就基本奠定了他随后的基本扮相:总是将乏味的捕鱼捞蟹无限神圣化,包装成日苏间的“渔业战争”;总是企图用一通家国天下、民族主义的说教把工人们侃晕,煽动起“奴隶”们的劳动热情,好少吃几碗饭、多逮几只蟹。
       如果按照戏曲的脸谱来划分,浅川无疑是“黑脸儿”、集众恶于一身的大反派。对工人极尽呵斥、辱骂、鞭打、恐吓之事,当得知有人因不堪忍受,私自藏匿时他悬赏“发现杂工宫口者,赏蝙蝠牌香烟两盒、手巾一条”,他亲自书写“此人不忠,没病装病,不得松绑”的纸牌,挂在骨瘦如柴的学生渔工的脖子上,作为捕蟹公司代言人的他与船长抢占权威、抢夺话语权,执意要强压一头。当友船“秩父号”接连发来SOS信号紧急求援时,他果断指示船长不予理睬,坐等对方沉船。几百条人命的顷刻间丧身也不敌“公司投过的保险”可以大赚一笔的诱惑。“博光号”实在是浅川的个人王国,“浅川就是蟹工船,蟹工船就是浅川。”
       与之相对的,作者小林多喜二却没有着力呈现一个“红脸儿”的“正面形象”或者“好人”来与浅川呼应。取而代之,他把蟹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表现。整部小说中出场、有台词的蟹工和杂工不下二十人,却几乎都无名无姓,戏份也没有太多集中到哪几个角色身上的迹象。关于这一点,小林在与评论家的通信中也坦然承认:所谓“主人公”的缺失是为了凸显集体的尝试。
       蟹工船尽是些破船。工人们死在北鄂霍次克海,和丸之内大厦内的大老板们毫不相干。
       不尊重劳动者做人的尊严,当他们的利用价值被耗尽后,便像使用过的工具或器物那样将他们丢掉。文学评论家小森阳一在漫画版《蟹工船》的推荐语中说:日本的许多年轻人强烈地感受到“那里面描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现实。”
       小林多喜二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将他定格在了知识青年、文学青年、革命青年的标签上。人生因传奇而短暂,因短暂而传奇。我一直以为世人是偏爱那些早逝的英年的,比如这位29岁便被东京筑地警察署特高拷打致死的消瘦的年轻人。因为锁定在青春的文字里的永远是不羁与希望,是反叛与抗争。我想:青春是可以不朽的。
  •     摘自《中新网》 作者:芝 樱
      
        时代呼唤共鸣。70多年前由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代表小林多喜二著的小说《蟹工船》而今再次荣登日本各大书店热销排行板,得到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进入文库本销售量前3名。
        小林多喜二,1903年生于秋田县农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投奔在白海道小樽经营面包房的叔叔,他一边在小樽商业学校学习一边在面包房帮工,毕业后就职于银行。身处底层的他,从小对穷人,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有一次偶遇一位被强行卖到妓院的17岁少女,不禁心生同情,四面八方借钱来为其赎身。在那个时代,需要救济的穷人实在是太多,小林深感仅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拿起手中之笔,痛斥时弊,揭露丑陋,想以此唤醒大众。当时正逢社会主义思想觉醒,他倾慕高尔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并竭尽全力去帮助劳动者,争取劳动者该有的合法权利和待遇。1924年,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光明》杂志,1928年3月15日,发表了批评政府对小樽共产党压制的文章,得到广泛注目。1929年因发表了一部描写银行和地主联合起来剥削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在外地主》招致解雇。也就在此年他发表了小说《蟹工船》。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群失业。走投无路的劳动者以及被蒙骗上船的少年们,长年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忍受著残酷的工作环境,在监工的严厉监视下从事著非人的艰辛制蟹劳作。最后劳工们终于忍无可忍,团结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抗争活动。该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份叫《战旗》的杂志上,虽日本政府立即下令禁止发售,但作品仍以惊人的速度销售著,单行本也被抢购一空。中国在1930年最先翻译出版了这部名著,小林多喜二还专门为中国读者写了序言。《蟹工船》是小林的成名之作,也是这部作品惹来了杀身之祸。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30年,他迁移东京,不久被捕。1931年1月22日囚禁达7个月之久的小林多喜二被保释出来。出狱后,小林多喜二又写了中篇小说《组织者》、《新女性的性格》(后改名《女子》)和长篇《转型期的人们》。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33年2月20日被再次逮捕入狱,当晚,因遭受毒打而牺牲在狱中,年仅29岁。
        日本战败,小林多喜二作为反对军国主义的作家代表而得到社会及世界的高度好评。1974年他的一生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曾经救助过的少女由大家熟知的日本演员中野良子扮演。
        随著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成长,劳动环境也随之得到了大力改善,加上苏联共产主义的崩溃,人们对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的关心越来越少,小林差不多也被人遗忘了。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最近几年《蟹工船》却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活力,书被不断加印,据有关资料统计,单单今年就卖了2万7000册,加上以前销售的,总共已达110万部,这在日本出版史上也属罕见。东银座出版社还考虑到现代年轻人的喜好,于去年专程出版了漫画版。初版5千部1个月就卖完,现在是第3次印刷。
        为何此书如此热销呢?静下心看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日本最近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等有著割舍不了的情结。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一蹶不振。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逐年在减少正社员的雇用,取而代之以临时工或契约社员,像这类没有固定保障的人群被人们称作working poor。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日本人的人均所得是287.8万日元,而2006年年收200万以下的人已超过1000万,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因租借不起房子只好在网吧过夜,也被称为网吧难民。而且这群人往往都是最近几年踏上社会的年轻人。
        朝不保夕,风餐露宿,漂泊游荡,没有稳定的家,没有老后的保障,他们的情景与70多年前小林描写的《蟹工船》中的蟹工们有著何等惊人的相似,时代虽不同命运却一样。共鸣是作品的生命,很多读过此作品的年轻人都说,书中描写的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书中人物就像自己的兄弟,倍感亲切。据介绍读者群80%是10多岁到40多岁的人。
        《蟹工船》像一盏令人悲痛的路灯,照出了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
        现在的时代是没有英雄的时代,他们读作品,更多的是喜欢作品本身,而不是把作家当成什么英雄来崇拜。他们感兴趣的是主人公的故事,是作品的描写手法,换句话来说,纯粹就是把它当成一件文学作品在欣赏,而不是左翼的小林,这也可以说是新小林像。
        小林的复活不代表左翼文学在日本复活。社会在变革,变革中的社会却没有相应的新思想,徘徊,迷茫的年轻人被残酷的现实压迫著,看不到明天,于是只能到描写追求真理的古典作品中去吸取营养,也许这也可以说是古典作品的魅力之一。
      
      
      
  •     正社员 企业为其缴纳各种保险金的正式社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退休后生活会很有保障。
      
      契约社员 合同制员工,企业不为其缴纳各种保险金。因为需要自己缴纳各种保险金,其工资相对正社员来说要高一些,但是地位没有正社员高。
      
      嘱托社员 属于短期契约工,一般是企业对那些有专业特长的人进行高薪、短期的雇佣。嘱托社员的起始工资会比一般新人社员高很多,但对公司来讲,比起培养一个同样水平的人所花费的费用要少得多。而且,万一不合适也可以随时解雇。
      
      派遣劳动者 由人才派遣公司通过派遣的形式从事劳动的人。这种关系由人才派遣公司于用人企业之间签订劳动者派遣合同而成立。劳动者的工资由中介公司支付。
      
      承包劳动者 与承包合同乙方建立雇佣关系,并接受指令进行劳动的劳动者。与派遣劳动者不同,承包劳动者并不从承包合同甲方那里接受劳动命令。这种关系,由承包合同甲乙双方签约而成立。
      
      from:《穷忙族——忙碌阶层的哀与愁》门仓贵史 著 袁淼 译 中信出版社 2009年6月)
      
  •     前半本是原著和相关评论,后半部分是漫画版。在国内还真是难得啊。正版印刷果然棒,网点纸非常清晰,而且开本比一般台版漫画要大,看起来很舒服。
  •     我对《城画》的推荐有点盲目相信。
      当我看到日本East Press 出版社要把文学经典改编成漫画的报道时我心花怒放拍手称快。我向来赞成把高深简单化通俗化。真理么,本来就该让普罗大众了解理解的,束之高阁又何益。厚厚的几大本,谁乐意看。当年明月开了先河,谢天谢地,他成功了。让那些批判的卫道士们见鬼去吧,只有普罗大众才能万岁。
      而漫画,日本永远都走在前面。连《资本论》都敢改编,可知这帮鬼子把漫画玩儿得多炉火纯青了。
      我飘到在安阳的夜晚下雨了,在安阳夜晚冷清的新华书店里,我惊喜地发现了这本《蟹工船》,是改编的文学作品之一。我拿着那本书,问营业员,有这个漫画版的《资本论》吗?营业员明显不熟业务,被我给问愣了,答非所问地应付一句,就那一本。我走遍书店每个角落,知道必然没有,不过买到这本也相当满足。
      在安阳去北京的长途大巴上,我看完了漫画。
      书厚厚的,按漫画格式,从左手边翻开是漫画开篇,右手边翻开是小说文字版。漫画有160页,小说部分不到一百页。我看完漫画,匆匆浏览了一下文字版,发现基本一样,便没有读下去。
      漫画风格是类似《七龙珠》那种,我还挺喜欢。原谅我一个漫画白痴,只能用可怜的一点漫画经验作比,具体画家风格我是一概不知。文字部分基本和小说契合,有些场景描写干脆直接全部用小说原文,所以相当于同时欣赏了小说。所幸小说对心理描写不多,漫画很容易就展示了原文要表达的内容。所以,看漫画是了解名著的捷径。
      小说虽然描写简单,却是很严肃的主题。小林多喜二在经过大量考察和调研后写出此惊世骇俗的小说,控诉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残酷压榨,“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罐装进这部小说中。”’在1929的紧张环境里,小林因此被杀害。70年前的“黑色星期四”之后《蟹工船》再次流行跟当前经济危机和日本经济衰退有关。
      彼岸的我们,就当了解一段历史,理解一种罪恶,看到一种希望吧。
      书是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可以读出两种意思。
      期待看到其他书的漫画版。
      
  •     關于人文社的這版新版《蟹工船》可以說看點和亮點也是蠻多的。現在我就把我的看法觀點給大家分享下吧。
      其一,是關于兩個版本的合訂,這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惜稍顯不適的就是它的排版不算完美,讀起來有些稍許不適,但是這不是主要的,假如你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去讀這本舊作新譯本的話,排版倒是顯得不重要了,的確,它主題太多深刻和尖銳了,以至于我會忽略掉排版上的不適。
      其二,就是關于本篇譯本的了,這版譯本說來其實有些段落讀起來還不是很流暢,有些地方用詞也顯得不妥,太過北方味道的方言式對話和段落不少,雖說要顧忌到可能原文用的日語方言的關系,但是我個人覺得還是用普遍用的表述來翻譯比較穩妥。至于,這次被引進的漫畫版的切入點和版本可以說還是蠻可圈可點的,深刻的表現了原作的故事情節和主題。可惜在沒有對比過讀破版的《蟹工船》的前提下,這版漫畫我很喜歡,甚至推崇。另外,這次的新版全本譯文可以說是個看點,當然那些描寫也是對環境描寫的補充,可以說,以前的適當的刪節雖說無妨理解,但是缺少文字張力這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吧!
      其三,是關于作品的一些相關導讀和介紹的補充可以說,很到位,有些評論資料也是給作品最好的注解,同時也利于我們體會里面的主題,
      
      最后,我想說的是,有社會的存在,就會有各種階級存在,這是無關政體和國體的構成的。這也不得不說到現在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不得不說國內的有些制度的不健全和有些公權力的濫用,造成了許多的不公,我們不斷從報上看到黑礦里有無良老板,只為賺錢而讓許多辛苦打工的務工人員由于種種事故造成的悲劇,也有看到無論在國內的大小城市,由于制度不健全,有些人工資會被拖欠,社會福利沒有保障的狀況也也很多。所以說,“蟹工船”上描寫的那些不公和壓迫,現在還是存在的。當然現在在來談階級斗爭很不適宜,但是我真的希望能夠看到國內的工會制度,和勞動保障制度的健全是迫在眉睫的。有勞動既有應有所得,也是社會和諧的標準之一。當然每個人都有向上努力攀爬和爭取財富的權利,我是希望大家都是憑著良心的吧,而不是犧牲掉某些人的利益甚至生命。
      
      我想用《銀英傳》里楊威利的觀點來結束這書評。“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不是靠政治口號和階級對立的,而是要靠各個階級的合理分配和制度的不斷完善達成的。”
      
  •      在杂志上看到推荐这本书,然后又因为一次去书店找没找到而一定要看这本书的情况下,终于买到这本书并看了。
       我可以从作者小林老师的文字里看到一幅幅蟹工生活的生动画面,却还是不能很清楚地体会到那字里行间深刻的意义。可能终究还是年代和我的生活有差得远了点,又或者是我的文学修养达不到感悟当时的环境和当时人们的心境。所以觉得好似知道他在诉说什么,却难找出当中最核心的意义。
       嗯,是值得反复看的书啦,至少在我还没彻底看懂这本书之前,一定是值得我研究并反复看的佳作。
  •     这几天都睡得颇晚:读写画跑,赶一些任务,忙着奔波着,灵魂要跟不上脚步了;最期待的就是洗漱后躺在小床上,开小灯,读一小段《蟹工船》。它并非休闲小品,更象是战斗檄文,“林中响箭”。可是,在睡前读上一读,让我觉得惬意和温暖。这就象一个英国作家描绘的那样,在深夜的火炉前读着行人在凄惨之夜的泥泞中颠簸行走,那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这样说,似乎辜负了小林君的美意。似乎读完了《蟹工船》,应该拍案而起控诉资本主义的万恶制度才对。但又觉得若要向小林君学习、向他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学习,应该不是这样的办法。看书中小林君的年谱,在他短暂的廿九年华中,少时爱水彩画,爱写和歌,演童话话剧,爱和平,反对对华战争,做过待遇优渥的银行职员(后因写作本书被辞退),为卖身女赎身,写作也是如武士用剑,从容沉着。看小林君的照片,还有他躺在屋中和众战友在一起的遗照,正如他的文字一般,如此朴素而深厚,如此激昂而沉静。我想,还能怎么样呢?不要急于去战斗去抗争去呐喊,去真实地体验生活,才是“第一要务”,此后,才有实事求是的写作和动静合宜的行藏吧。
      
      而只有细腻地爱生活的人,才能如此敏锐地写非人的生活吧——尤其是写出在非人的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我的观感就是这样,读这本书,觉得有趣,快意,对工人的亲切多于对资本家的憎恶。一来那是一个遥远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怎样了;二来我的父母都是工人,他们的朋友也多是,我爱他们,尤喜和爽朗而清贫的工人交谈过往。在我看来,小林君真切精准地写出了他们的情感,他们也真正值得书写。他们太不同于愁容满面的现代的年轻的人们了。现代的年轻人,即使是工人,也习惯于攀比赚钱的多少,处境的优劣,有房无,有车无,对生活缺少热诚,精于算计,不团结,不大度,不纯粹。他们被总结为“贫而不清,富而不贵”。我想,人是不可能毁于困顿的,正如书中所述,这只能让人们更团结,即使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而明智地求生,去投身工会和给他们真切希望的党派;而人是可以毁于平庸享乐的,让人斗志凋零,不辨南北,丢掉勇气,迷失在生活的棉花套中。人的幸福固然可喜,追求幸福的能力更为可贵,那才是人的闪光之处吧。
      
      我想,只有大笔如椽,才爱写海上劳工。夏衍的《包身工》,直接地学习了它的笔法,它的取材,甚至是它的情怀,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而这个时代的文学讲究技巧,讲究风格,讲究情调,惟不讲究立身之本了。是的,这个时代盛产悲伤,却不生悲悯;盛产奋斗者,却不敬信仰;盛产偷窥式的写实,却对劳苦大众的朴素之实退避三舍。所以需要这样的书,让更多的人看到,即使不从事文学写作,对“直面人生”也是有益处的吧。我劝我辈读书人,吃点素的,读点质朴的,身体力行,为社会做一点有用实事,比那些虚的浮的高的响的,要好得多了。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包装也有一点小小的意见:如果封面能沿用老旧的封面感,漫画的字体更粗糙、更手写一点(我相信原版应该是这样的),我会买两本。一本放在床边,和那些单纯可爱的蟹工们一起哭一起笑;一本送给我将来的孩子,告诉他/她,如果你遭遇不公和不幸,看看这本朴素而有力量的书,看看这些曾经的无产者吧。
      
  •      (一)
       这是本很特别的书。刚拿到手,一种欢喜便油然而起。
       一改往昔红色主旋律的装帧设计,人民社这款最新的《蟹工船》大胆使用了蓝色系,因与众不同而分外抢眼。那是一张包含着海天一色,希望之色,自由之色的封面。如果说红色代表着革命,是形式,是途径,那么蓝色则代表着自由和独立,是目的。世事变迁,前者的形式会变换,而后者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亘古不变。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法国经典影片《蓝》。强烈的渴求突破了内心激烈的挣扎,每个人都会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选择。
       被资产阶级以固有模式不断压榨剩余价值的蟹工们幡然醒悟,在人性与尊严的双重折磨下,这群劳动者最终选择了“战斗”。信誓旦旦,紧握双拳,振臂高呼。海平线上光芒万丈,希冀的目光映衬着希冀。一场变革即将来临。期待这样的一次阅读旅程:于无声处听惊雷。
       书的惊喜延续至翻页。左右可翻,漫画、文字本兼具,每一边都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旅程。把自己置身于汹涌险恶的大海上,老境颓唐饱经血雨风霜的那艘中古船似乎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历史不可复制,而历史却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惊人的轮回,演绎着职场上的人生百味。
       (二)
       “嗨,要下地狱喽!”无论是漫画版抑或小说原作,开篇便单刀直入为小说定下基调。本无意在一开始就试图寻找小说与现实的契合点,然而近来一个结伴而行的实习生朋友几乎每日进公司前都会向我唠叨“好累啊”、“我不想去上班”,不禁引我浮想联翩。这些内心的声音无独有偶的发生于崭新的一天的初始,重要的是在开工之前。
       一个看似戏谑式的开场,却道出了一种习以为常,对压迫的屈服、对苦难的顺从。初级的阻抗以一种言语的外溢展现,我朋友的例子本不足以作为一种现实的参照,但我相信,同有积怨的人们也都会在不经意时寻找自我释放与心灵解脱。对实习生而言,竞争激烈、岗位紧缺的情形下,需要一种对于就业压力的宣泄,她抱怨重复、琐碎而辛劳的日常工作,抱怨没有分文酬劳的实习生活,这诚然是现实生活中不满因子的外显。然而,抱怨之后呢,一如往常的再一次投入免费劳动的怀抱。
       这仿若一场自导自演的笑话似的,历史、现实中总有几多相像,而透过表象《蟹工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更多了几份深刻。
      这是一艘名为“博光号”的蟹工船,原型是一艘叫“博爱号”的船。1920年左右及之后的一段真实的历史现实引发一名本十分称职的银行职员小林多喜二强烈的斗争意识,使他开启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浪潮,带动了一场劳苦大众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运动。如果说“博爱号”将人道主义化身为监禁劳动者人身自由的一座海上监狱,那么“博光号”,在我看来,则具有了双重寓意,它不仅深刻鞭笞了地狱般的海上剥削与压迫,还寄予了一种对于未来独立与自由的希望。
       还是先来见识一下资本主义的丑恶鬼脸,多么冠冕堂皇啊。“而且我们还肩负着解决日本国内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的使命。”“……是为着日本帝国的伟大使命,我们才拼着命的去北海乘风破浪的!”这是监工一脚踩着铺沿儿上趾高气昂,一面牙签剔着牙缝飞扬跋扈教唆的话语。一场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的利益竞争,一块仅一艘船就能挣上几十万日元的大蛋糕,肥肥的油水统统进入资本家的口袋,他们的眼里除了发臭的金钱便一无所有。
       书中尚有多处语言描写堪称经典,在此唯举其一。一艘秩父号蟹工船在险恶天气航行中发出了求救信号,“博光号”蟹工船的船长本打算前去营救,而监工轻蔑的反斥道,“喂,这到底是谁的船?这可是公司花钱租来的!只有公司代表须田和我的话才算数!你觉得你是船长就了不起啊,其实连茅坑的手纸都不值!懂吗?卷进那种闲事,一个礼拜就泡汤了!开什么玩笑,一天都不许耽搁!再说秩父号还有一大笔保险呢,破船,真沉了反倒赚了。”置四百二十五条人命于不顾,把一个船长的人格尊严侮辱得不堪入耳,人竟然可以忘乎所以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发指。
       怒发冲冠如我者几欲拍案而起,小林多喜二的笔力可见一斑。“有的船空空栓了二十多年无人问津,像个站立不稳的‘梅毒患者’只等着沉海了,却不知羞耻地在表面浓妆艳抹一番,转到函馆来了。”随处可见的比喻,字字机杼,或针锋相对,或旁敲侧击,每一笔都直透敌人心脏。无论是船只、罐头、螺旋桨,还是渔民、学生、矿工、监工,仿佛一草一木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控诉着、斗争着,甚至是诅咒,当然,渺渺大海上的船只又怎会有一草一木呢,有的满是脏臭的各种化身,令人嗤之以鼻。讥讽中便也收获了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百般压迫的人终究要反抗的。“想活命的,起来!”这是学生出身的渔工最为得意的宣传口号。蟹工船上的劳工们也用招贴画进行斗争前的宣传。他们计划着、组织着、准备着,一次失败无妨,为了活命,他们选择再一次站起。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说没有贴上什么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所谓“潜规则”运作下的压榨、剥削却比比皆是。都说劳苦百姓的力量太小、声音太弱,如同马克思比喻的一麻袋毫无组织的土豆。显然,作为土豆的百姓依靠的是来自上方的阳光雨露,尚且得以安居乐业,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模式则是依赖与被动的,是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心惊胆战的日日夜夜。注意马克思的比喻中有一关键词——无组织,倘若有组织,哪怕一穷二白也将是一个全新的未来。组织的核心是既要有领导者又要有坚强的后盾——团队凝聚力。且看《蟹工船》中的第一次罢工运动,前者的失败在于四百多名的劳苦大众,最后仅派出了九名代表,势单力薄的他们没有船上几百人的蟹工的响应,尽管敌人也只有十来人,而争取自由和独立的革命在仰仗凶狠、仰仗强大的后援的对手面前是难以有成效的。
       仿佛是刹那间,耳畔回荡起了国际歌,“……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这是所有无产阶级的信仰者最强大的共鸣。
      齐心协力、共同抗衡,蟹工船上,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可以一同站起。蟹工们本有着争取人格和尊严的诉求,虽然是船上最不起眼的劳工,但他们的劳动直接关系着资本家们的收成,他们又是作为重要的,因此,有着强大的用罢工争取独立、自由未来生活的资本,可是他们毕竟失败了一次,他们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第一时刻觉醒,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未来看清。越广泛的团结越有利于夺取最后的胜利,越多人加入斗争的队伍,人民的力量就越发强大,甚至可以战无不胜。于是,人们发现了,我们的运动,我们的故事需要面向更辽阔的疆域进行传播。
       宣传,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其他任何方式,一种诉求的激发,一种真理的宣扬,一种真相的揭示,来的恰如其时。
       (三)
       曾经的《蟹工船》,令日本帝国主义心惊肉跳,恼羞成怒将小林多喜二打死以平复内心的惶恐。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笼罩在世界经济大国光环下的数十年间,《蟹工船》成了一本几乎被遗忘的文学作品。然而,又有谁会想到,突然有一天,它竟再一次出现在日本民众的视野中,在2008年如惊天响雷一般轰动了日本社会。市场需要宣传,而我更愿意相信《蟹工船》是一本不胫而走的经典,而这一年所承载的这个时代正又在历史不经意的轮回中为经典提供了一片沃土。
       稍加了解日本政治的人应该知道,2009年的大选自民党败得彻底,彻底倒令行家惊诧。突然的惨败绝不可能因一时一事的疏忽而酿成的,不是民主党有多好,而是自民党太差劲了。差到连世袭传统下的亲朋好友们也对自家人失去了信心,都无力帮落难中的兄弟们拉上几票了。连年经济的衰退,民众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这是日本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因此,他们渴求的是“变革”,是改朝换代。所谓“蟹工”而引发的“穷忙”的自嘲浪潮便也成了必然,这是一种反抗的呼声。《蟹工船》让他们仿佛如梦初醒,内心的强烈共鸣,现实的极大映射,我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奔走相告时依旧难抑内心的激动,好若遇见了命运的转折,望到了希望的曙光。因此,对于《蟹工船》一时间百万的销量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别国很难复制。
       尽管如此,《蟹工船》依然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无论从文化心理认同还是其文学性本身,都值得当代的年轻人一睹为快。
      三十多年前,在上海上演了一出话剧叫《于无声处》,一本《天安门诗抄》,一首《扬眉剑出鞘》,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不会永远沉默!道出了所有人对真理的渴望。正是那一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惊醒了一群又一群人的良知。如同这一出老戏三十年后再一次搬上舞台,让众多八零后们热泪盈眶,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对于老旧的、革命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依然能够获得感动与启迪,《蟹工船》本身的魅力也足以让年轻人“站起来”。
       如果说这一本《蟹工船》真正的魅力何在?我觉得就在于它用形象的故事道出了真理。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公平、开放的市场,资本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满腹怨气的小白领或者实习生们或许能从中看到资本主义丑恶的本质,以泄心中的不满,寻求一种内心的平衡;企业的老板们恐怕应该从中吸取些教训,收敛气焰,更人性化的对待下属们……
       这本左右可翻的新版《蟹工船》,囊括了漫画、全文本以及解说、作者简历、年谱等相关内容,可谓周全。漫画版近两旁切口处的词语标注,把那些似乎早已远离人们视线语词再一次拉了回来,时而恰到好处。漫画版与小说原作在故事结构和个别细节上略有差别。
       我从漫画版读起,受益于书中各辅助性资料,在切身的阅读体会中深深的被小说原作折服,感叹:嗜书瘾大者,漫画尚可不看,而小说绝不可不读也。
      
  •      知道小林多喜二的名字还是在中学时。历史课本上印了一幅他的侧面肖像,清瘦又有些忧郁,无精打采的样子。介绍时尤其提到了他的早逝,大约三十岁光景时便在监狱里死去了。总是不自觉地将小林多喜二与同样出现在课本上的那位令人印象深刻的邹容联系在一起:一样漫溢的才华,一样羸弱的模样,一样的英年,一样的牢狱之灾,最后是一样的结局。或许还要注意的是,他们也都是在同一个时代里。不知怎的,他们两人的黑白肖像在我的头脑中几乎成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日本与中国青年的象征或符号:一个忧郁而敏锐,一个激动而亢奋,但大约在内心里都是悲哀着的。
      
       《蟹工船》据说拜新近的金融危机所赐在国外再度风靡,中文新版的推出大概也应了这潮流。书的装裱我很喜欢,一本薄薄的小书被象征着“无产阶级”的红色封皮所包裹,封面是一幅版画,描绘出在工业时代种种符号之上的一个充满力感的劳动者——喻意很明显,暗合了书中的内容。
      
       如果“一口气”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多小时的时光的话,那么说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并不失当。很难不跟随小说中那条船的命运而漂荡,你大概会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但是当它真的到来时还是禁不住震惊与概叹。的确,我从读书识字开始便在学校里被强迫灌输了许多毛骨悚然的恐怖景象。监狱的残酷与阴暗,工厂的压迫与欺凌,敌人的凶恶与嗜血,社会的腐败与肮脏。当然,那些令人发指的种种罪恶都属于一个被称为“旧社会”的遥远的年代。于是,在被鬼魅一般的幻影所惊吓过后,自然而然地会萌生出对自己所置身的“新社会”而庆幸与感激。但,那种毫无思辨能力的幸福感只不过是另一种被人居心叵测而有意营造出来的幻觉罢了。那么,便可以说《蟹工船》里的人和事,非但没有在这个时代消失,相反却在这个时代里变本加厉地茂盛繁衍。只不过,政治家或理论家们会发明出种种遁词与借口,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精致地包裹一新。
      
      
       若是锐意概括的话,《蟹工船》的情节说起来出奇简单,一群被雇佣的人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之下而渐渐联合在了一起,喊出了朴素的口号,确立了朴素的目标,最后为之而斗争,当然定会遭遇到失败,但终于会成功。这样的套路或逻辑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平庸,但无论我怎样苛刻总会承认其中记述的那些苦难却是真实而鲜活的,若一部作品会让读它的人感同身受,想必就是成功的——在我看来这便是《蟹工船》最可以称道的地方。苦难之后,是对苦难的反抗,这反抗带来了新的希望。幸好,《蟹工船》在此处结了尾,把这反抗而带来的希望的梦做到了此处。否则,它必然是尴尬的。我只能说它过于简单而乐观,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丧失了先前文字中的敏感与敏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作家的“乐观”总是一剂不大负责任的毒药,尤其是对于“社会小说”而言,“大团圆”式的喜庆结局只会证明它在此处停止了深入的思考。
      
      
       所有人都知道,“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是童话里惯常的结尾。如果我们是在安慰临睡前的孩子,那么大可不必追究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究竟怎样。但稍有生活阅历与常识的人一定知道,在这故事的结尾处才应该是个故事的刚刚开始。《蟹工船》就是这样一个童话,它没有描述王子与公主在一起之后究竟怎样的企图、能力与使命。所以,在阅读完毕《蟹工船》之后,接着阅读看似与其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农场》会是不错的组合搭档。因为我的判断是,“蟹工船”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动物农场”里会找到最为合理的答案。
      
      书评转自显的博客:
      原址:http://star82618.blogcn.com/diary,27869529.shtml
      
  •     听说此书在日本又开始流行了.
      可在中国还是流行着川端和村上.
      于是评论家们很着急.
      大家都去看看.
      他只活了29岁.
      
  •     我很少看小说, 这次是被出版商的一句"80年前日本无产阶级的经典之作. 再度火爆日本,风靡西方,震撼世界"引诱上钩了. 不过读完还是有点得益.
      
      我是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 也没有了解过以前对于阶级的讨论是怎么样的, 不过似乎现在是没有什么人还会提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了. 陈丹青说城市里的工人正在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工. 我认为, 他说的是狭义的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 广义的城市里的工人其实还是普遍存在的. 那些用自己的体力脑力拼命工作的受雇佣者, 辛勤汗水却换不来等价的回报的人还是很多的. 只是现在大家吃得饱了穿得好了, 也就口上埋怨一下罢了.
      
      在<蟹工船>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工人. 他们似乎比普通工人地位要高, 譬如监工和船长, 但实际上他们跟普通工人的实质相同, 都不过是受雇佣者. 这些人其实最为悲哀, 在对待比自己等级低的工人狐假虎威(如监工), 或是懦弱伪善(如船长); 在面对自己的雇主时又要卑躬屈膝, 逢迎讨好. 在雇主和受雇佣者发生矛盾时往往是两边不是人, 没有立场, 没办法有立场.
      
      其实不喜欢该小说的一些环境描写拖沓累赘, 虽然明明知道作者是想先建立一个场景, 然后再叙述里面的故事. 我还是喜欢余华<活着>里面的那种写法, 看得真不累.
      
      最后, 这本书说的故事很简单, 就是一些工人因受不了资本家的剥削而罢工. 几乎没有悬念, 有些地方甚至有头无尾让人摸不着头脑. 没了.
  •     不属于蟹工的蟹工船
      □三皮
      
      
      
      这样的一个故事,三四百人远离大陆到海上去捕蟹,死守汪洋之中一个季节,就地制成罐头由交通船运回陆地,过去的交通船会带去一些好的讯息、或者噩耗,偶尔也会送去一场露天电影以及烧酒和纸烟。驱逐舰不时紧随,在工友眼中,个个骄傲地以为是帝国的军舰,就理当保护帝国的子民……这故事要这样来讲,不免多出温情的调子。其实与温情无关,《蟹工船》写到的还是反抗。是一个阶层被迫无奈的觉醒。
      
      故事结尾怠工升华成罢工,终于失败,而又再度燃起。这只是一条轴,穿插着愤懑与苦思,矛盾直指监工浅川,事实上这个人物写得并不成功,过分脸谱化了,是看得出来的狡狯、蛮横。大凡能看得出的恶皆非极恶。这也没办法,《蟹工船》到底是个中篇,没有篇幅容小林多喜二去深掘根本,他需要强烈且鲜明的对比,以此标明事态进展的顺理成章。
      
      我看本书新版广告,这样写: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一个可以发生在许多国家的故事,一部栩栩如生而又深刻得令人震撼的小说。除了深刻,这倒是段信评。在我看来,这书的妙处不在其深刻,倒在其浅显,有时候深刻是不容易迅即切入内心的,却是浅白的道理更足以瞬间浸入普罗大众的心灵。
      
      到1930年代《蟹工船》首现中国,鲁迅即给出评价:“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文学迄今最大的收获,谁都承认是这部小林多喜二的 《蟹工船》。”70余年过去,这话似乎依旧成立,大抵是普罗列塔利亚业已式微之故,便是普罗列塔利亚(法文prolétariat﹑英文proletariat的音译。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原指古罗马社会的最下等级。今指无产阶级。)这个名词恐怕许多人也得翻阅辞典才可通晓其本意了。至少于我是如此这般。
      
      当然,这一点并不障碍我去领会多喜二状物、绘景、叙事的功力,究竟是小说嘛,总要靠文艺去渲染意图。全书比喻连绵,观察且多细微,细节处理着实了得:譬如说五瓦小灯泡,先比喻成尿泡,再比喻成腐烂的“红姑娘(茄科植物,夏天结红色浆果)”,总归不会直接说成五瓦小灯泡;又譬如二章起始,写经过留荫海面,初遇蒙蒙细雨,那雨丝是“姜黄色”的,不停落在同样颜色的浑浊海面上。到第六章起始又写雨——“同天空一样灰暗的雨点,落在同样灰暗的海面上。”整部小说里你根本看不到明媚,有的只是灰暗。这就有点白桦派有岛武郎的派头了,只不过多喜二的写景更其功利一些,里面实实在在充塞了蟹工的灰暗心境。
      
      主题过于显明之后的文艺读来难免让人有图解的憋闷,再伟大的思潮亦有说教的成分。《蟹工船》并不例外,到最后一章,怠工领袖言论已失去早先生活流的自然,连原先的结巴也字正腔圆起来。道理固然正确,却多少丢了生气。如此状况大约是多喜二到底尚未接触日后轰天盖地的普罗列塔利亚革命之故。即便是普罗列塔利亚也得从原生态的现实之中汲取养分,方足以叙写出彼时彼地的动人瞬间吧。
      
      但这并不影响《蟹工船》的好,也许是不经意的既有习惯使然,那些大半部自然流的书写已然定出了小说的基调,无需批判,就只由部分蟹工一味从蟹工船上回首岸上生涯,即已足够比对当时苦境,从而觉悟蟹工船不是蟹工的船却倒是蟹工葬身之船,以致自发生出抗争的本体欲求来。
      
      很奇怪的是,阅读《蟹工船》中,我连带想到的既非《共产党宣言》,亦非《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却是诸如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钱钟书《围城》第一章漂流在海上的邮轮以及康拉德的海洋小说、梅尔维尔的《白鲸》与沈从文一叶扁舟之上写出的《湘行散记》和葬身汪洋的泰坦尼克号……这真是很奇怪的联想,委实有点出格了,大大不敬似的。而游思若此,刻意疏远却也不能。
      
      究其缘由,想必是想到那些一样在水上消磨掉一段时光的人大多竟也是活在二十世纪初叶前后。这里面有身世诡异的棋手、浪荡不羁依靠麻将度日的海归,还有纸醉金迷立意远游的末代贵族、满目疮痍辛酸于故里变色的返乡文人……
      
      他们飘荡在不同的水域经营一段属于自己人生,而同一时期,蟹工则停滞在堪察加的渔船上不由自主的过着由他者主宰的不幸一生。这样的比照到底牵强附会了一些,无非是阅读中的遐想。有时候倒觉得这样的遐想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悲惨世界,是多重的、立体的:有多少莺歌燕舞就有多少颠沛流离。恰恰是如此比照,使得蟹工的革命必然而然。
      
      我不晓得有多少人如我这般不着四六地读掉《蟹工船》,也许他们会想得更多,也许他们就只从文本出发,抑或从那些蟹工的不堪与不屈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是该省思的时候了,哪怕在这样一个莺歌燕舞的时代,更多的蟹工依然活在浅川者流的监视之下,过着不属于自己的日子。
      
      
      零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      “监工带着他的喽啰,一夜巡视三次。一发现三四个人聚在一起,就厉声哄散......无形的锁链,只是肉眼瞧不见就是了。”
       译者叶渭渠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由于日本近年来进入所谓“格差化社会”,贫富差距增加,《蟹工船》唤起了日本社会底层“新穷人”的共鸣。
       重温《蟹工船》,军舰背后的国家强力、函馆背后的资本力量和船上各色人等的复杂情绪,依然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80年前的蟹工并不遥远,今天,生命可以在黑窑里被任意践踏,监工的幽灵始终在我们左右,如何避免像小说末尾的“再一次开始新的战斗”,却又能以较低成本换来社会的公平正义,实在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如报上所说,《蟹工船》的再版是一次社会现象而非文学现象。但愿那些创作诸如“纵做鬼,也幸福”的中国文学爱好者们能看看它。
  •   其实人的本质都差不多。
  •   很好奇啊,这篇对话具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LZ是本书的译者吗?
  •   真正的个人主义需要勇气——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社会,这些高速发展的国家,都是如此吧
  •   文采不错呀亲~~
  •   日本出了多个漫画版本,老兄手里的不是East Press版哈。
  •   请问“向日葵”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因为我喜欢向日葵~呵呵。。。
  •   谢谢!最后一句引用得很不错啊。
  •   嘿嘿。第239期的《城画》P103。
  •   唔?是什么?
  •   额。就是做的关于《蟹工船》的专题。挺好的。你可以看看哈。
  •   在博库看到此书。。。对于包装同感。。。
  •   不好意思打扰大家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有一年多历史的QQ群,也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高质量QQ群.欢迎大家加入(非商业广告):
    讨论电影,音乐以及各种奇闻轶事
    这儿主要讨论各种经典的电影(包括恐怖片,科幻片,惊悚片,伦理片,纪录片等),以及一些真正经典的音乐(摇滚&JAZZ&古典&流行),但不仅仅限于这些.还讨论一些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大家一起体会电影和音乐中美丽的瞬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经历过的奇闻轶事,或者知道的好故事都可以拿出来分享。
    坚决拒绝和过滤掉一切文化垃圾,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艺术的真谛,或者一起在每个人的故事里探索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Welcome to Bizarre, Welcome to join us, We are all bizarration!
    群号:58750896
    另:管理员请不要屏敝我的用户啊,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呀,只是想找几个爱好相同的朋友!跪谢!!
  •   前辈!
  •   说得真好!!几个选段都很有代表性~~
  •   西方的文学批评甚至整个现代文学本就是中产阶级的庸人坐在书房里的幻想产物,学校训练让人们很自然的对一切文本进行无害化处理,无产阶级需要浅易的作品,更需要一块强大的理论阵地
  •   楼上一针见血
  •   khjk
  •   AYE
  •   得看看……
  •   看来小师也是周老师的学生
  •   上海译文版的出来了,我们这书店里全是巨幅海报。
  •   昨天看了这本书,很赞你的评论
  •   知道这本书是通过《书城》,具体的哪一期,是不记得了。昨天刚把电影看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帮蟹工在想到他们死后会投胎到哪一家的时候,很震惊,这也正反映了人在贫困下的无奈,表达得特别好,有时候语言说说不清楚当时的感受的,但是很兴奋我能找到共同的读者。谢谢你的评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