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6 出版社:汉光文化网路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張之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台灣之美
張之傑
說明
我曾經與著名攝影家傅金福先生合作,在《科學月刊》開闢「台灣之美」專欄,每次以兩頁彩頁篇幅,介紹一個主題。我還曾與傅先生合作,出版過一本《認識台灣》,供大陸觀光客參閱。2008年,北京某刊要為我闢個專欄,介紹台灣的自然與人文,我整理出一批舊稿,他們很滿意,但傅先生認為他們的圖片費太低,此事就不了了之。以下是去年整理出的十幾篇舊稿(以筆畫排序),寄給大家看看吧。(2009/0909)
大自然的雕像
小時候住在基隆路一帶,抬頭就能看到四獸山和拇指山,不過要認出它們還得有點想像力。玩伴們指著四獸山和拇指山,煞有其事地對我說:「當年鄭成功來到這裡,虎、豹、獅、象四怪和怪手擋路,鄭成功殺了四怪,又揮劍砍掉怪手的四根指頭,只剩下一根大拇指就不能作怪了。」長大了才知道,鄭成功最北只到過彰化,根本就沒到過台北,這個故事顯然是後人附會的。
小學三年級到淡水旅行,小火車經過關渡一帶,老師指著觀音山,說它像觀音的臉,我們還沒認清,雲霧就攀上山頂,什麼都看不清了。四年級到鶯歌旅行,初次看到鶯歌火車站附近的鶯哥石,它比四獸山和拇指山形像得多了,即使不加說明,至少也會覺得它像隻鳥。老師說,當年鄭成功行軍至此……,又附會到鄭成功身上了!
政府開放大陸觀光後,我到過黃山、桂林、張家寨等地,所經眼的「大自然雕塑」更多,不過導遊的絮絮叨叨令人厭煩。形像畢肖的大自然雕塑根本不需解說,何不留些想像空間,讓人自己體會。
台灣颱風、地震頻仍,雨水豐沛,侵蝕作用特別強烈。大自然像位雕塑師,為岩石和山體雕成種種形像。像鶯歌石一般,有些還真像那麼一回事呢!限於篇幅,我們就介紹一下離島的「大自然雕塑」吧。
宜蘭的地標龜山島是座火山島,位於宜蘭東方約8公里處,形象逼真,龜首、龜甲、龜尾,甚至龜卵一應俱全。龜首上昂,作吐氣狀。日出時分,有如啣日東昇,因而有「龜山朝日」勝景。
綠島也是個火山島,受東北季風的長期侵蝕,形成無數的特殊景觀。其中一處,海水貫穿海岬,所形成的海蝕洞,酷似人像的頸部,成為著名的睡美人嶼。美人的胸部宛然若現,更令人稱奇。
蘭嶼海岸因受強風侵蝕,形成無數的海蝕崖及崩崖,有一處剝離海崖的巨岩,經過海浪的侵蝕,形成類似雅美族長老的頭像,不過觀賞這一大自然奇觀要有點想像力,一眼恐怕看不出來。
蘭嶼海岸的珊瑚礁岩崎嶇獨特,在東清到朗島之間,就有一對外形酷似巨獅相對嬉戲的巨岩,獅耳、獅頭、獅足、獅尾具備,形態唯妙唯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議。
(科月2004/02)
太平山美景
高信疆先生當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時,曾邀筆者擔任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組的複審委員。事隔二十多年,當年審過的文稿已記不得了,唯一留下一點印象的,是一位太平山林業人員的作品。他用白描的筆法,寫出太平山的變化,也寫出自己的心境。記得他描寫一位初蒞山區的外籍教士,在一棵筆直、高大的紅檜前頹然拜倒,直說那是上帝的榮耀。隨著大片、大片的檜木林在電鋸下倒下,教士希望林業人員能夠放過那棵紅檜,但不幸的是,那棵紅檜也在電鋸的尖叫聲中失去了生命。
太平山位於宜蘭大同鄉,曾經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1914年,日本人開始採伐,光復後變本加厲,1982年起停止採伐,闢為「太平山森林遊樂區」,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已成為北台灣重要的森林遊憩據點。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面積約12600公頃,海拔500-2000公尺,林相豐富多變。山中經常煙鎖霧繞,形成雲海。太平雲海,曾為「蘭陽八景」之一,現因森林過度砍伐,規模已大不如前了。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包括仁澤溫泉、蘭台苗圃、原始森林公園、獨立山野生動物保護區、翠峰湖等景點。天氣晴朗時,從太平山遠眺,桃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等高峰歷歷如在眼前。
太平山莊的後山公園,又稱太平山原始森林公園,面積約2公頃,園內古木參天,樹種以紅檜、扁柏為主。設有山莊、服務中心、交誼廳、餐廳等設施,一般遊客主要在此盤桓。太平山區還遺留當年伐木器械,如索道、台車等,可憑弔當年伐木工人出入大山的歷史。
從太平山莊到獨立山野生動物保護區,全程約3公里,昔日運送木材的台車,現已成為觀光交通設施。喜歡健行者可經由棧道登山。沿途林相多變,加上飛瀑流泉,山鳥鳴囀,是享受森林浴的好去處。
翠峰湖海拔1840公尺,佔地約30公頃,目前列為自然保護區,由於深處山區,午後至黃昏經常瀰漫著雲霧,湖面一片空濛,如夢似幻。從湖畔步道上行,可抵景觀台,盡湖區全景。
仁澤溫泉位於太平山麓,海拔約500公尺,日據時代稱為「旭澤溫泉」或「鳩澤溫泉」,光復後改為今名。碳酸性溫泉清澈無味,水溫接近沸點,能煮熟雞蛋。隨著「泡湯」熱,遊客越來越多。
(科月2004/05)
太魯閣
對大陸人士來說,太魯閣可能沒有日月潭、阿里山知名;對本島人士來說,論自然名勝,更屬意的可能是太魯閣。有位走訪過無數世界名山大川的大陸地理學家,遊罷太魯閣連連豎起大拇指說:「日月潭、阿里山是全國水平的風景區,太魯閣是世界水平的風景區,兩者差了一個檔次。」
狹義的太魯閣,是指中部橫貫公路(中橫)所經過的太魯閣峽谷(立霧溪峽谷)。從花蓮起程,車行約20分鐘就來到中橫入口處的牌坊。前行,中橫沿著立霧溪蜿蜒,兩岸壁立千仞,峽谷幽深,當真一步一景,美不勝收。經過長春祠、不動明王廟、銀帶瀑布、燕子口,來到著名的九曲洞,中橫在此連續穿越多處隧道,時而入洞,時而一側面臨懸崖,這時遊客通常下車步行,盡情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整個太魯閣峽谷完全由大理石構成,在溪水的長年沖蝕、切割下,露出獨特的大理石紋理,映襯著深綠如藍的澗水,組合成一種雄奇、秀美兼而有之的圖繪,寶島山水之勝盡在此矣!台灣礦產貧乏,但花蓮一帶盛產大理石,除了自給,尚可外銷。花蓮的大理石工藝品製作精美,有些布滿菊石、海百合等化石,透露出形成的年代。
太魯閣峽谷原來深鎖山中,只有少數探險家才能一探奧妙。中橫公路籌備階段,蔣經國先生主持「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那時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哪有那麼多就業機會輔導退除役官兵就業!蔣先生就把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退伍軍人組成一支建設大軍,「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李白〈蜀道難〉)開鑿中橫,共犧牲了141人,長春祠就是紀念他們的祠堂。
過了慈母橋,來到休憩站天祥,自此中橫不再沿立霧溪而行,狹義的太魯閣就此畫下句點。廣義的太魯閣是指「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林立,一般人難以深入,因此,遊憩區仍以中橫沿線為主。從天祥西行,經過碧綠神木(樹齡約3300歲)、關原雲海,直到中橫的最高點大禹嶺(2565米),一直未出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合歡山(3416米),靠近中橫公路支線,闢有台灣唯一的滑雪場地。亞熱帶的台灣也能滑雪,大陸朋友可能想不到吧!
(認識台灣)
日月潭
筆者曾到一位大陸朋友家作客,他那上小學四年級的孫女一聽說我是台灣來的,馬上說:「我知道,你們台灣有阿里山、日月潭。」可見這兩處名勝在大陸的知名度有多高。
日月潭坐落在南投縣,海拔975米,面積約9平方公里,周長約35公里,是個半人工湖。怎麼說是半人工的?原來早先的日月潭只有現今一半大,1931年,日本人修築了一條13公里的隧道,引濁水悉上游的水入湖,使湖面擴大、湖水加深,又在湖西挖掘一條1.9公里的隧道,建成全省最大的水電站。1934年,水力樞紐工程竣工,日月潭才有今天的規模。
日月潭水面擴大後,原本矗立湖心的一座小山被淹沒了,只露出峰頂,邵族原住民稱為拉魯島,日人稱為玉島,光復後改稱光華島,九二一大地震後,已恢復邵族名稱。以拉魯島為界,北半部狀如日輪,南半部形如彎月,這是日月潭一名的由來。
日月潭的美,美在山水交得。兩岸開放往還以來,筆者曾兩度遊歷西湖(一次春季、一次秋季),此後每次造訪日月潭,不免會想起西湖。西湖面積5.6平方公里,周長15公里,都小於日月潭。但西湖有白堤、蘇堤,又有數不清的景點和歷史掌故,這是日月潭難以企及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論及自然景致,西湖恐較日月潭略遜一籌。君不見,遠山含黛,近山如翠,絕無半點煙火氣。湖面廣闊,水色澄碧,除了偶然出現一艘遊艇,同樣沒有半點人為干擾。環湖公路上的車輛掩映在綠樹中,咫尺不見身影。置身其間,真有不知是仙是凡的感覺。
蔣介石在世時,經常前來日月潭休憩。或許是思念家鄉的西湖吧,蔣氏在日月潭南側的青龍山建立慈恩塔,不論置身潭中何處,都能看到高聳的答影,還真有點西湖保俶塔的味道呢!
在蔣介石的推動下,又在青龍山緊鄰湖濱處建立玄奘寺,將抗戰時日本盜走的玄奘舍利迎回寺內供奉。大陸文革期間,蔣氏又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潭北側建成殿宇宏偉的文武廟,前殿供奉關公、岳飛,後殿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及孟子、子思、七十二賢。經過這一番妝點,日月潭平添了若干名勝,以西湖為師的意念更明顯了。
(認識台灣)
台灣的雲海
在台灣,名山大概有兩種定義。對登山界的朋友來說,所謂名山,當然是指難以攀登的高山。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00多座,以「三尖五嶽」最為有名。所謂「三尖」,就是大霸尖山、中央尖山和達芬尖山;所謂「五嶽」,就是秀姑巒大山(東嶽)、雪山(西嶽)、北大武山(南嶽)、南湖大山(北嶽)和玉山(中嶽)。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這些高山只能遠觀、難以親近,於是陽明山、太平山、阿里山等等,就成為較「三尖五嶽」更有名的名山。
台灣高溫、高溼、多雨,年均溫約22℃,年雨量約2500公釐,溼度一般在78-85%之間,水氣滃鬱,植被茂密,熱帶情調濃烈。不管是「三尖五嶽」等高山,還是容易親近的名山,都經常雲霧繚繞,浮現著雲海。
七星山屬大屯火山群,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的最高峰。春季時平流霧盛行,從大屯山遠觀,七星山宛如孤島,矗立雲海中,不似人間。七星山是大屯山系的最高峰,因為距離的關係,從圖中看不出它的相對高度。
宜蘭縣境的太平山,海拔2050公尺,原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盛產紅檜和扁柏,現已停止採伐,開發成「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成為北部的旅遊勝地。西南氣流帶來豐沛的水氣,經常煙鎖霧繞。
大霸尖山高3505公尺,位於新竹、苗栗縣境,屬於雪山山脈,山峰由堡壘似的岩體構成,雄渾崔巍,是台灣著名奇峰。此圖自觀霧遠望大霸,近處蕩起一片雲霧,如畫如詩。
南湖大山海拔3740公尺,位於宜蘭、花蓮、台中縣境,是台灣「五嶽」中的北嶽。自桃山遠眺,峰頂已經積雪,中間橫亙著的雲霧,有如遙隔著一條海峽。
合歡山海拔3417公尺,位於南投,車輛可開到3000公尺的合歡山莊停車場,距離主峰已近在咫尺。從主峰望向東峰,在夕照中像是塗上一層金黃。要是晴朗的話,就可以看到綿延的山巒,直達視野的極限。
阿里山海拔2490公尺,位於嘉義、南投縣境,是台灣最早開發的森林遊樂區。「阿里雲海」曾經是台灣八景之一,現因森林砍伐,雲海的規模已大不如前了。
玉山海拔3952公尺,位於南投、嘉義縣境,是台灣第一高峰。圖中的照片是從塔塔加鞍部拍攝的,玉山的雄奇偉岸,於此可見一斑。
(科月2004/04)
台灣的瀑布
台灣的河川幾乎都是東西流向,台灣東西最寬處不過144公里,河流之短促可想而知。
河流短,又發源於高山,所以形成河床陡、流速急、水量不定的特色。以中部的重要河川大甲溪為例,其河源高達3600公尺,而全長不過140公里,換句話說,從河源到河口,在短短的140公里之內,下降了3600公尺!這種特殊的水文現象,使得台灣的河川沒有一處有舟楫之利。
另一方面,由於河川比降大,沖蝕力強,所以台灣山區處處都是峽谷、溪澗和瀑布。古人說:「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君不見:高山鬱鬱蒼蒼,峽谷壁立千仞,谷底澄潭深碧,湍流沸白如雪,崖巔飛瀑如懸……譜成一幅幅南北宗相參的山水畫。
山區河床陡,流量不大,榮枯不定,使得台灣的瀑布多為懸壁型,少有簾幕型。一些落差小的瀑布,實際上是水勢大的急湍。這些大小瀑布,依照季節和氣象變化,展現不同面貌,為台灣山水點綴上一種剛柔並濟的動感。
台灣北部以基隆河流域瀑布最多。基隆河發源於台北縣的平溪,從源頭到三貂嶺一帶,河谷坡度平緩,侵蝕力量不大,加上集水區內雨量充沛,因此河水流量豐盛,在十分寮附近出現了許多瀑布。由基隆河河床斷層陷落而成的十分瀑布,高15公尺、寬30公尺,是台灣地區最大的簾幕型瀑布,與台灣一般懸壁式的狹長型瀑布大異其趣。
烏來瀑布位於南勢溪左岸,高約80公尺,寬約10公尺,遠望如萬馬奔騰,聲勢浩大,雄偉壯觀!晨昏之際,瀑布頂端經常籠罩著一層雲霧,水花由雲層中傾瀉而下,故日人稱之為「雲之來瀧」。其成因是因為新店溪的支流深切峽谷,形成峽谷地形,水源小溪因為水量較小,下切河床的速度較主流慢,因而在匯流處形成了高懸的瀑布。
宜蘭太平山三疊瀑布位海拔1750公尺,乘「蹦蹦車」至小泰山站,再步行約80分鐘就可抵達,溪流從上傾瀉而下形成的第一疊,再往下形成雙疊懸瀑,高約20公尺,下有深潭,是太平山最引人入勝的景點之一。
苗栗鹿場的神仙谷海拔1200公尺,最吸引人之處為其獨特的二疊瀑布,由三條溪流注入大東河上流深谷而成,高約30公尺,溪水沿著層層岩階下瀉,於谷底形成深潭,娟秀婉約,碧綠晶瑩,狀如仙境。
南投竹山杉林溪海拔約1600公尺,青龍瀑布由杉林溪注入加走寮溪而成,高約116公尺,終年煙鎖霧繞,有一種朦朧之美。
(科月2004/01)
台灣的阿爾卑斯
近年來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農場附近,興起了一陣投資建設休閒產業的熱潮,有人打著「移民合歡山」的口號,宣傳小瑞士的高山風光,希望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找到發展的新天地。
其實清境農場附近的山區海拔只有1800公尺,離霧社比較近,距高達3000多公尺的合歡山區還有二十幾公里遠,所謂的阿爾卑斯高山風光,則還要上到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昆陽,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園區內,才能具體領會。
合歡山區共有4座山頭散布在中央山脈主脊上,其中合歡主峰(3417公尺)與東峰(3421公尺)間的鞍部,有中部橫貫公路霧社支線(台14甲線)通過,海拔3275公尺,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也是最容易抵達的高山環境,這裡四季分明,冬季是賞雪勝地,夏季是避暑旅遊的好去處。
台灣雖然位在地球的北迴歸線上,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但是由於造山運動活躍,中央山脈有許多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由於氣候的垂直分布,高山上也出現有冷溫帶與亞高山的針葉林及高山草原,因此在合歡山區,就可以見到這樣像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風光了,甚至於在一些有岩壁與碎石混雜的地方,還可以看到代表阿爾卑斯高山花卉的薄雪草,也就是真善美電影主題曲中的Edelweiss(小白花),因而讓來自奧地利的登山家大受感動。
從昆陽沿著公路往武嶺,沿途可以眺望合歡山東峰與奇萊山的主峰與北峰,在冬季積雪的時候非常壯麗。位於中央山脈稜脊上的合歡山東峰,是濁水溪與大甲溪源流合歡溪、立霧溪源流塔次基里溪等三條大溪的分水嶺,由於氣流旺盛,這裡在冬季的積雪量豐富,再加上交通方便,便成了台灣最容易登高賞雪的熱門去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陸續對合歡山區進行多種研究調查,也出版有許多解說導覽與觀光遊憩的書籍,有興趣者還可以洽詢國家公園管理處尋找更多的參考資訊。
(科月2003/07)
台灣的高山杜鵑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啊!」這首家喻戶曉的民歌源自中國西南,雲貴一帶正是杜鵑的淵藪啊。民歌中的三月,是指農曆,也就是國曆四月。台灣平地春神來得早,國曆三月杜鵑盛開,到了四月已近尾聲。然而,台灣高山地區春天的腳步較平地大約遲了一個月,四、五月時各種高山杜鵑及各種野花次第開放,將大山妝點得豔麗絕倫。
尼采說,數大為美。在高寒的曠野,陡然看到滿山遍野的奼紫嫣紅,相信任何人都會為之驚豔。何況高山上紫外線強烈,高山植物的花和葉都含有較多的花青素,用來吸收紫外線,借以減少傷害。花青素是花兒呈現各種顏色的根源,花青素含量多了,豈能不格外豔麗。
台灣野生杜鵑計14種,其中玉山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分布最高,花色、姿態最美。它們葉片卷曲,藉以減少水份蒸散。樹型隨著生長環境變化,當它生長在裸岩稜脊或箭竹草坡,呈矮圓錐狀灌叢;若與玉山圓柏混生,枝幹常循山坡伸展,或與玉山圓柏的枝椏相互糾結;若混生於透光較佳的針葉林,樹幹通常向上伸展,樹型較為高大。玉山杜鵑每年四、五月開花,花期約一個月。開放前呈紅色,開放後呈粉紅,將謝時轉為白色,紅、白之間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和玉山圓柏混生的群落,開花時最為顯眼,有時開滿整座山坡,綿延不絕,蔚為奇觀。
森氏杜鵑(R. morii)是另一種美麗的高山杜鵑,每年三、四月間開花,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和中橫一帶的一大景致。此時經新中橫公路由阿里山至塔塔加,沿途可見盛開的森氏杜鵑,有些著生在懸崖峭壁上,展現旺盛的生命力。森氏杜鵑和玉山杜鵑花形相近,但花期較玉山杜鵑晚了約一個月。此外,它的分布較低,不會有和玉山圓柏混生的現象。
台灣杜鵑(R. formosanum)主要分布在1000-1500公尺處。大部分散生於檜木林、闊葉林與亞熱帶闊葉林間,較少見其成群生長。三、四月間開花,花苞著生於枝條頂端,含5-15朵白色至淡紫紅色的鐘形花朵。由於分布較低,所受的人為破壞較大,但在宜蘭鴛鴦湖一帶仍然維持其原始狀態,盛開時銀妝素裹,一樹花海。
(科月2003/04)
阿里山
阿里山馳名海內外,除了自然景觀,恐怕還和〈高山青〉這首歌有關。1949年春,上海國泰電影公司來台拍攝《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高山青〉由導演張徹作曲(一說周藍萍作曲)、鄧禹平作詞,1950年上映,隨即傳唱海內外,成為台灣最知名的歌曲。說到這裡,嘹亮的女聲獨唱彷彿在耳際響起:「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是高山族鄒族的居地,〈高山青〉就是根據鄒族的旋律譜成的。
台灣的原住民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前者到清代中葉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後者有清一朝大多仍屬化外。割讓以後,日本人以武力征服了高山族。1900年,日本林務人員在阿里山發現了廣達3萬公頃的檜木林,於是鋪設從嘉義到阿里山的登山鐵路(1911年通車),開始大規模採伐。這條登山鐵路,是阿里山最吸引人處之一。
阿里山登山鐵路長72.7公里,經過51個隧道、66座橋樑,是世界僅存的非齒輪高山鐵路。全線從海拔30公尺(嘉義),爬升到2276公尺(阿里山),平均坡度世界第一。其中有兩段特別艱鉅,一段由竹崎到獨立山站,鐵路圍繞山頭,火車無法一口氣爬升,必須進一程、退一程,迂迴盤旋而上;另一段由十字路到阿里山站,鐵路作「之」字形,每當火車前進到轉彎處,便需後退,然後再鼓氣前進。
登山鐵路建成後,經過近百年採伐,阿里山上的檜木已砍伐殆盡,只留下少數供人憑弔。著名的阿里山神木,位於登山鐵路邊上,有如阿里山的「迎客松」。可惜這棵3000多歲的紅檜,於1956年因雷殛變成枯木;1998年又因隨時可能傾圮,被人工放倒,置於原地作為紀念。
「阿里雲海」曾經是台灣八景之一。筆者讀大學時曾往阿里山採集標本,那時山上的雲海千變萬化,有時也會因為風力響起濤聲。如今植被大幅減少,雲海的規模和出現的頻率已大不如前了。
來到阿里山,少不了會到姊妹潭觀賞三代木,或起個絕早往祝山看日出。但依筆者淺見,阿里山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千年巨木;雖然只是些斧斤下的孑遺,但足以令人詠吟讚嘆,並為之低徊不已。
(認識台灣)
阿里山登山鐵路
阿里山的知名海內外,除了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日出、神木)和傳唱四海的名歌〈高山青〉(張徹填詞)以外,名聞遐邇的登山鐵路,也是遊客們趨之若騖的原因之一。
說起阿里山登山鐵路,要從日據初期說起。1899年,日本技師小池三九郎到阿里山探險,發現了原始林。1900年,台灣總督府派林學博士河合鈍太郎率隊前往調查,發現了廣達3萬公頃的檜木林,於是籌設從嘉義到阿里山的登山鐵路,預備大規模採伐。
1906年,大阪的藤田組取得鐵路和森林的經營權,但只完成了嘉義到竹崎間的平地路段,就因財務問題無以為繼。1909年由總督府接辦,成立「阿里山作業所」,改為公營。1912年底,主線完成,翌年開始營運,從此檜木林開始遭受斧斤之禍。到了1914年,登山鐵路延長到沼平(今阿里山舊站),全線正式通車。
阿里山登山鐵路長72.7公里,經過51個隧道、66座橋樑,是世界僅存的非齒輪高山鐵路,剛建成時更是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全線從海拔30公尺(嘉義)爬升到2276公尺(阿里山),坡度大(平均坡度世界第一)、曲線半徑小,其中有兩段特別艱巨,一段由竹崎到獨立山站,鐵路圍繞山頭,火車無法一口氣爬升,必須進一程、退一程,迂迴盤旋而上;另一段由十字路到阿里山站,鐵路作「之」字形,每當火車前進到轉彎處,便需後退,然後再鼓氣前進。阿里山鐵路工程之艱難可以想像。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計畫明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各地紛紛提報。到今年10月,全台25縣市共提報88處。據11月上旬的消息,文建會正會同澳洲、日本的專家往各地會勘中。第一波可能向教科文組織申報三處,其中文化遺產一處,就是阿里山登山鐵路;自然遺產兩處,可能從棲蘭山檜木林、澎湖玄武岩石柱和太魯閣峽谷選擇其二。論者認為,申報世界遺產如能成功,可增加台灣的國際聲望,我們預祝申報成功。
(科月2002/12)
南蜂炮,北天燈
台灣僻處海隅,加以和大陸長期隔離,若干廟會已演化出自己的特色。以元宵節的廟會活動來說,台南縣鹽水鎮的蜂炮和台北縣平溪鄉的天燈,可說獨一無二,甚至吸引大批國外觀光客前來一探究竟。
鹽水蜂炮可上推至清末。傳說光緒初年,鹽水一帶瘟疫流行,這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居民請出關聖帝君出巡,為了助長關帝威勢,所到之處鞭炮齊鳴,結果瘟疫絕跡。從此鹽水鎮每年元宵節都迎請關帝出巡,人們競相燃放鞭炮、煙火助陣。大約從1950年代起,人們將成千上萬的沖天炮編製成「炮城」,一經點燃,沖天炮傾巢而出,咻咻作響,宛如蜂群迸起,因而贏得「蜂炮」之稱。
蜂炮可說是台灣特有的一種煙火,製法是用木條釘成大小不等的框架,繞上層層鐵絲,插上成千上萬支沖天炮。在外型上,可做成人物、器物、動物等等。普通人家所購置的蜂炮約5000支裝,去年元宵節製作的「哪吒炮城」,由60萬支沖天炮組成,打破歷年紀錄。
蜂炮活動以鹽水武廟為中心,傍晚6時左右,二、三十頂神轎在關帝神轎帶領下依序出巡。這時神轎用鐵絲網罩住,轎夫更是裹得密不透風。隊伍在鑼鼓、鞭炮聲中緩緩行進,商家、住戶引頸等待,神轎即將到來時,迅速將炮城抬到路上,點燃引信,頃刻之間火光迸射,鳴聲不絕。神轎非但不避,反而向燃放處衝去!這時湧進小鎮的數萬觀光客也都燃放各種鞭炮、煙火助興,一時火樹銀花,城開不夜,一直喧鬧到凌晨三、四時才逐漸安靜下來。
至於平溪鄉元宵節施放天燈,歷時不過10餘年,由於政府宣傳得法,以及地方人士熱心參與,現已成為年度的盛會。每年正月十五,人們紛紛湧往平溪,欣賞千燈並起的景致,並為自己許個心願。
(科月2003/02)
珊瑚潭
台灣較大的湖泊都是人工湖(日月潭也是半人工湖),珊瑚潭就是其中之一。此潭原名烏山頭水庫,面積13平方公里,可說是台灣的「千島湖」。湖中有100多座小島和小半島,都是水庫未建前的山頭或嶺頂。湖岸蜿蜒曲折,從空中鳥瞰酷似枝杈歧出的珊瑚,所以贏得珊瑚潭美稱。
嘉南平原一帶原是看天田,日據中期,日本因國內糧食不足,急於增加台灣稻米生產,於是接納總督府土木局青年工程師八田與一(1886-1942)的計劃,任命八田為總工程師,於官田溪上游,引濁水溪興建水庫。1920年動工,1930年竣工,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水利工程。水庫及嘉南大圳建成,灌溉面積達15萬公頃,嘉義、台南一帶頓成沃野。
1942年,八田調往菲律賓,所乘輪船遭美國潛艇擊沉。八田歿後,嘉南父老感念其德,為之鑄造銅像,至今仍然矗立潭邊。八田不但在珊瑚潭留下一尊銅像,也為台灣留下了淒美的故事。八田與妻子外代樹鶼鰈情深,八田既死,外代樹痛不欲生,日本投降前夕,毅然自沉潭底,於八田殫精竭智十年之處,追隨夫君於地下。
一進珊瑚潭的大門,首先入目的是水庫出水口的滾滾白浪,內有一柱噴泉,高達數丈,是為台南八景之一─珊瑚飛泉。前行,可通往壩堤,上方有涼亭、展望台及八田與一銅像,下方是遊湖碼頭。搭一葉扁舟,即可領略湖光山色。珊瑚潭的美,美在秀麗靜謐,山中有水,水中含山。每一枝「珊瑚」,都自成天地;在一枝枝「珊瑚」間巡行,又有迷離難測的幽趣。
(科月2002/10)
野柳的奇岩怪石
台灣四面環海,但西海岸以沙岸為主,東海岸斷崖千仞,大自然只能在南北兩端巧施妙手。在北海岸各處勝景中,以萬里鄉的野柳最為著名。
野柳是個岬角,寬約200公尺,伸出海岸約2公里,從基隆、金山方向眺望,像隻正要爬入海中的大海龜。岬角上滿布著奇岩怪石,堪稱世界奇觀,據地理學家王鑫教授調查,野柳的地質景觀有單面山、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平台、海岬、海灣、海蝕溝、海蝕壺穴、豆腐岩、燭台石、蕈狀石、薑石、風化紋、溶蝕盤、蜂窩岩、風化窗、化石等17種。對一般遊客來說,最知名的莫過於一塊稱為「女王頭」的蕈狀石,它幾乎成為野柳的代名詞。
女王頭頸部修長,臉部側面線條優美,神態尊貴,維妙維肖。可惜女王頭的頸部每年約侵蝕2厘米,已經到了蕈狀石的細頸期,再過15至25年可能就會斷裂,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正計畫製作女王頭複製品供遊客拍照,並在女王頭的頸部塗上抗風化藥劑,借以延長它的壽命。
蕈狀石約有180個,屹立成群,排列有序。其成因是因為頭部侵蝕較慢,頸部較快,經過長期的差異侵蝕,終於形成了頭大頸細的形態。蕈狀石可分為三類:細頸型、粗頸型以及無頸型。細頸型形因負荷著沉重的頭部,遇到地震或狂風巨浪,就有斷裂、倒塌的危險。
燭台石是另一極為罕見的地景,它略呈圓錐形,上細下粗,頂部中央含有石灰質的圓形結核,周圍有環狀溝槽,恰似蠟燭台一般。當其發育初期,頂部的結核對下方的岩石具有保護作用,在差異侵蝕下,就會形成四周凹陷、中央凸出的特殊造型。結核斷裂脫離,四周的岩體因缺乏保護而加速侵蝕,最後整個燭台石就會消失。
蜂窩石、風化窗是岩塊表層因差異侵蝕而呈蜂窩狀、窗櫺狀,兩者的差異在於風化窗的格子較疏,而蜂窩石較密。在野柳的海崖上可見大片風化紋,線條之美,令人稱奇。這是由於風化作用造成岩石中含鐵鎂質礦物的氧化作用,結果形成氧化鐵。新生成的氧化鐵再膠結砂岩顆粒,使岩石的硬度勝過未經風化的黃褐色砂岩,因此形成突出地表的花紋。
(科月2003/03)
陽明山的硫黃谷
民國三十八年(1949),大陸變色,蔣先生倉皇東渡,卜居台北近郊的名山─草山。蔣先生一生服膺王陽明及其心學,就把草山易名陽明山。
民國七十四年,政府將陽明山及其周邊地區闢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這座迷你國家公園只有11455公頃,但因地近京畿,到了三、四月花季,遊人如織。公園內有好幾處生態保護區和遊憩區,特別是「小油坑遊憩區」,是難得一見的後火山活動地景。
在地質上,陽明山國家公園處處可見火山活動痕跡,位於陽明山山腳的北投,就以溫泉聞名。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紗帽山(643公尺)、大屯山(1077公尺)、七星山(1120公尺),都是當年的火山錐。休火山的地下岩漿仍在活動,北投、陽明山一帶後火山活動頻繁,其中小油坑的硫黃谷,更是難得一見的地景。
小油坑硫黃谷海拔805公尺,位於七星山西北麓,谷中東南側崖壁環抱,呈馬蹄狀,開口處寬約120公尺,長約180公尺,寸草不生,地上散落著天然硫黃,硫氣孔噴出帶有硫化氫和二氧化硫的熱氣,嘶嘶有聲,使得谷中硫氣繚繞,硫黃味瀰漫,氣氛詭異。為了方便觀賞,遊憩區在硫黃谷邊緣設有棧道,遊人宛若站在火山口上,直擊「火山」噴氣。
事實上,小油坑硫黃谷並非火山口,而是「崩塌作用」形成的。地下火山氣體中的硫化氫與二氧化硫,因地熱作用隨著水蒸汽上升,到達地表時氧化成硫酸,地表岩石受到侵蝕,因而崩塌下陷,形成特殊的地質景觀。
在硫氣孔周圍,因昇華而凝結的硫黃結晶。距離陽明山約14公里的大油坑,是全台灣最大的硫氣孔區,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硫黃產地,但因地質脆弱,並未闢為遊憩區。康熙三十六年(1697),浙人郁永河到台灣採集硫黃,著成《椑海紀遊》一書,成為早期台灣史的重要文獻。硫黃谷的山頭,只有生命力強勁的台灣芒才能生長,入秋以後,受到硫氣影響,全都變成紅色。郁永河目睹「硫穴」奇景,寫下兩首詩,第一首:「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其中「丹山草欲燃」佳句,經常為人引用。
(科月2003/07)
高大壯美的檜木
檜木喜好生長在涼爽、潮濕的地方,最適宜的環境是:溫度8-14℃,雨量2500-4500公釐,大氣的相對濕度80%以上。因此,凡是雨量低於2500公釐,或乾濕季分明的地方,都不適合其生長。
世界上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實在不多。溫帶地區雨量少,乾季長,熱帶地區不夠涼爽,都不適合檜木生長。台灣中央山脈具備了涼爽、潮濕、多雨等三個條件,成為檜木的重要產地。
全世界的檜木屬(Chaemcyparis)共有7種,都是外觀高大的喬木,其中有3種產在北美、2種產在日本、2種產在台灣,殊為難得。台灣特有的兩種檜木,一種是紅檜(C. formosensis ),一種是扁柏(C. obtusa)。這兩種檜木外形相似,但紅檜生長在海拔高度1300-2600公尺處,高度可達60公尺,樹幹直徑可達7公尺,毬果呈橢圓形,樹皮較薄;扁柏則生長在海拔高度1300-2600公尺處,高度可達45公尺,樹幹直徑可達3公尺,毬果呈圓形,樹皮較厚。不過對一般人來說,要分辨它們並不怎麼容易。
紅檜是東亞第一大樹,台灣高山上的「神木」,絕大多數都是它們。在濕冷的高山幽谷,面對著孔子週遊列國時即已矗立山中的壯美巨樹,任何人都會為之動容。
溫帶地區開發得早,原始林已砍伐殆盡,熱帶地區的樹木壽命較短,高齡喬木更不多見。台灣得天獨厚,紅檜等古樹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帶,又因為開發得晚,所以古樹保存的特別多。
台灣檜木的開發,始自日據時代,直到近年才停止採伐。檜木中的扁柏,材質軟硬適中,經久耐腐,是木材中的極品。紅檜材質稍軟,但也屬於一級木材。用檜木建造房屋,不需上漆,最能表現「水木清華」的質感。
(科月2002/11)
櫻花鉤吻鮭
在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南方的氣候也相當冷,一些寒帶生物就向南遷移。當冰河消退,氣候轉暖,這些寒帶生物大多在南方消失,但有少數卻殘存下來,成為冰河時期的見證者。大甲溪上游的櫻花鉤吻鮭就是個好例子。
櫻花鉤吻鮭的生活區域,即使是盛夏,溪水也冰寒沁骨。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才使這些冰河時期的北方移民,像奇蹟似的,出現在南方的台灣!
這項奇蹟直到1917年才被動物學家無意中發現。那一年,日本著名動物學家大島正滿在美國進修。一天,他接到助手從台北寄來的一封信,說一位山地警官帶來一條從大甲溪上游捕到的鮭魚,信尾上還添上一句:「因為山地沒有藥水,山地警官雖然用鹽醃了送來,還是有點腐爛。」
看完信,大島正滿馬上跑去找他的老師──著名魚類學家喬丹博士。博士搖搖頭,說:「熱帶的台灣會有鮭魚,在學理上是說不通的。你們日本人喜歡吃鹹魚,大概是日本警官帶著鹹鮭魚上山,無意中掉了一條到河裡,碰巧被你的助手揀到了。」
大島正滿進修結束,一回到台北,就去察看那條鮭魚。他仔細觀察,發現那並不是一條鹹魚!為了證實台灣真的有鮭魚,他決定走訪大甲溪上游的泰雅族居地。到了霧社,當地的警官勸他不必親自冒險,警官說,他親眼看過這種魚,派人上山捉幾條不就得了。警官傳令上山,過了幾天,就有人把魚帶下山來,那果然是一條鮭魚!
大甲溪上游的鮭魚,和日本的櫻鮭同類。牠們身上有緋紅色的條紋,有點兒像櫻花的顏色,日本人就稱牠們櫻鮭。經過意譯,台灣的櫻鮭就被叫成櫻花鉤吻鮭了。
櫻鮭是一類小型鮭魚,主要分布東北亞,也就是中國東北、韓國和日本一帶。櫻鮭又分為兩型,一型和一般鮭魚一樣,小鮭魚會順流而下,游到海裡過活,長大後再游回出生地產卵;另一型終身生活在河裡,稱為陸封型,櫻花鉤吻鮭就是陸封型的。
台灣光復以前,大甲溪上游的河汊中到處都有櫻花鉤吻鮭。後來隨著橫貫公路開通,和人們肆無忌憚地毒魚、電魚和炸魚,鮭魚愈來愈少。現今櫻花鉤吻鮭出沒的大甲溪支流七家灣溪,已設立櫻花鉤吻鮭保護區,看來這種冰河孑遺的國寶魚大概可以安然地繁衍下去了。
(科月2003/09)
作者简介
張之傑。山東諸城人。筆名章杰、張百器等。編輯人、業餘作家。曾任出版社及雜誌社總編輯,台灣科學教育館副研究員,淡大、世新兼任副教授。譯、著約四十種,以《世界屋脊》(譯)、《生命》(科普)、《走出實驗室》(雜文)、《寂靜的河堤》(散文)、《江湖行》(武俠)、《綠蜻蜓》(科幻)、《名人的話》(少兒讀物)、《台灣善書小說選》(民間文學)等為代表。主編書刊甚多,以《環華百科全書》、《百科大辭典》兩巨構為代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