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年6月 出版社: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作者: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译者:陳維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書分卷一、卷二、卷三、後記等四部分,包括「交談」、「對話」、「關係」、「相遇」等相關原理。其內容描述馬丁‧布伯是一個重視「我」與外界有關係的思想家,重視「我與你」而非「我與它」(經驗世界)。他認為「我與你」創造出關係世界,關係世界呈現為三種境域:(一)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飄浮在幽冥之中,居於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豁;(二)與人相關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三)與精神實體(spiritual beings)相關連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之關係。人的價值是呈現於關係,呈現於「我」與宇宙中其他存有者的關係。關係乃精神性之家。蔽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皆滯留在表象世界、「它」之世界,惟有關係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惟關係方具有神性,具有先驗的基礎。「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獲得生命意義應有的方式,愛非是對象的屬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緒的流溢,它呈現於關係,在關係中敞亮自己。
作者简介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當代著名的猶太思想家,與祈克果、尼采並列為存在主義思潮的鼻祖。 馬丁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1886-1900他先後在維也納大學、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與蘇黎世大學供讀哲學、歷史和亦術,醉心於狄爾泰(Wilhelm Dithey)和齊美爾(Simmerl)的哲學。他早年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1910年出任該運動主要雜誌《世界》(Die Welf)的主編。1916年,布伯又創辦了德國猶太人月刊《猶太人》(Der Jude)。這份雜誌直到1924年停刊,一直是德國猶太人重要刊物。1924-1932年,它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大學任宗教哲學與倫理學教授。希特勒上台後,它投身於反納粹主義與振興德國人猶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袖。1938 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來(Heberew)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1965年逝世於耶路撒冷。他一生的研究與活動分為四個部份:(一)宗教哲學(二)聖經翻譯與有關論著(三)對哈西德派(Hasidism)之研究,哈西德派是十八世紀中業波蘭猶太人中的宗教神秘主義團體,該派反對猶太教的正統法律與無上權威,強調通過狂熱的祈禱與虔信與神結合。(四)參與猶太人建國運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