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台北光启出版社 作者:李天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汤若望,一个承继利玛窦传教基础,并将之推上高阶的耶稣会会士。破天荒地以西方传教士的身分,成为中国官场上的三朝元老。他服务于中国,行走于官场;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荣宠,也承受过残酷的羞辱和折磨。而这一切的一切,正交织出绚烂的汤若望在中国的日子!
汤若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擎天大柱;
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页辉煌;
耶稣会史上的一代传奇!
三、四百年前,一名26岁的德国传教士历经种种海上凶险,千里迢迢来到心目中的神祕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的家乡,但他往后48年的生命却在中华大地挥洒出震撼人心的色彩!
他,就是汤若望,一个承继利玛窦所开创出的传教基础,并将之推上高峰的耶稣会会士。他破天荒地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身分,成为中国官场上的三朝元老;并且亲眼见证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和中国人一同走过烽火战乱的日子;他以其科学领域上的非凡造诣和精深的学问,服务于中国;又以其耶稣会会士的身分和操守,行走于官场;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荣宠,也承受过残酷的羞辱和折磨,而这一切的一切,正交织出绚烂的汤若望在中国的日子!
----------------------------------------------
航行
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比利时人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并称为明末清初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教士」。1915年,美国政府出面开凿的巴拿马运河开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线缩短上万公里。为庆祝这一盛事,旧金山市把当年承办的「世界博览会」命名为「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在这次华人称之为「巴拿马赛会」的「世博会」上,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院的画家们贡献了四幅水彩人物画。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的都是精品,代表了各民族文化辉煌的一面,中西合璧的画作上,光耀世界的四个人物就是: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
入华
「耶稣号」只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里斯本到卧亚的航程。此前,最快的航程是七个月,破了此前所有东印度航海的记录。「耶稣号」在6月22日冲过大西洋的南回归线,7月25日绕过着名的好望角,随后轻鬆驶过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在印度洋凉爽的季风中畅行,船上所有病人的疟疾大多痊癒。除了8月23日因船长病逝,引起水手间的内讧骚动之外,航船基本上正常行驶,终于在1618年10月4日顺利到达目的港卧亚。其实,航行本身并不需要这麽久的时间,因为沿途等候海风,补给澹水,还要和海盗、酋长、国王、商人们打交道,常常意外抛锚,耽搁了时间。和「耶稣号」同时起锚前往日本的「圣马罗号」,走了同样的航线,却晚了一个月到达卧亚,原因是在好望角遇上了6艘英国海盗船。纠缠很久以后,「圣马罗号」交出了8万塔拉(Taler),相当于全船货物价值的十分之一,赎回了安全。
宫廷
天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护教官员,顶着保守派的残馀势力,不断荐举陆若汉、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阳玛诺、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耶稣会士。一方面是给耶稣会创造条件,重返内地,另一方面也是真的指望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将要崩塌的明朝大厦扶上一把。汤若望等一班「西洋人」,被认为是利玛窦再世,修订曆法靠他们,铸造火炮靠他们,江山社稷也要依赖他们。他们对明朝至关重要,有了准确的曆法,可以在惶恐的臣民面前重铸「天子」的权威,维持住「替天行道」的合法性;有了威勐的火炮,才能击退山海关外的强敌,保住摇摇欲坠的明朝。
「玛法」
按中国人「做九不做十」的风俗,顺治十八年(1661)是汤若望的七十大寿。在顺治皇帝的授意下,举朝官员都来给汤若望做寿。魏裔介、龚鼎孳、胡世安、徐元文等骄傲矜持的汉族大文人也都写了热情洋溢的贺寿文。寿文集成一大册,流传下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汤若望在清朝官员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魏裔介(1616-1686)后来成为清朝的保和殿大学士(宰相),他称讚汤若望,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做到了中国人做不到的事情:「命世大才,经纶名教者,不必华宗夏士;拨烦理乱,澄氛济世者,不必八索九丘」;关于汤若望的人格,他说:「所谓青天白日心事,光风霁月襟怀,先生之谓也」;关于汤若望的功绩,他说:「氛侵灾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国家大事有关係安危者,必直言以争之」。这段贺寿文证明了汤若望确实是顺治朝关係国家安危的重要大臣。
他的一生不只是个人的一生,他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故事;
汤若望,纵横中国两个朝代,跨越东西两种文化,
他的一生剧力万均、高潮起伏、光芒四射!
作者简介
【李天纲】
1957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任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法国人文科学院、哈佛燕京学社、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系、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着有:《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心同东西》、《马相伯与近代中国思想》(英文)等着作。
长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基督教会、上海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尤其关心人类不同族群在宗教、思想、文化和学术上融通共处的历史和未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