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在極端惡劣,極端痛苦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做到完全放下,對生命充滿希望,這便需要人們尋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就像俄國哲學家所說:If people find a WHY to live, the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這個WHY難找嗎?很難,也易。 這個WHY可以是一件非你做不可的,對你極重要的事情,譬如你遠方等待你的親人,你房間未完成的書稿,等等。這個WHY也可以是你為你的現狀,你的苦難找到的理由,當我們在受苦時,我們為何要受苦?苦難,就和快樂一樣,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快樂使我們開懷,苦難使我們成長,這就是人生的規則,是上帝定的條律。如果你曾經歷過快樂,那你就必承受的住苦難。當這個苦難是你無法避免的,例如集中營中的受害者,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們。無論你多難受,多悲傷,你都有必要生活在其中,因為這是你人生中該經歷的一段過程。換句話說,在這段過程裡,想明白你受苦的原因,無論是為了他人,還是為了自己,也許是替愛的人忍受,也許是全當提高自己的必經之路。接著,努力的受苦,全全的接受他,就像當初享受快樂一般。如果做到這點,你會發現,即使環境仍是一樣的惡劣,你的心卻悄悄的轉變了。
反观国内外对弗兰克及意义治疗的普及工作,却不如人意。就国内的情况来说,周国平的《苦难的精神价值》是其唯一比较有影响力的推介,却只是《Man's Search for Meaning》小部分内容的摘录。就国外的情况来看,《大西洋月刊》2013年1月9日的文章《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Happy》依然充斥着对弗兰克理论浅薄而荒谬的理解。这种情况或许与学界和业界的主流口味相关,但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希望借本篇书评对弗兰克的理解进行简单的梳理。
1 求意义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
求意义的意志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和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阿德勒的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三足鼎力,构成人类存在的三种基本动力。后来,这三种动力被捏到一起按弗洛伊德、阿德勒、弗兰克的顺序由下至上建成了需求层次金字塔(弗洛伊德对应生理安全、阿德勒对应社交尊重、弗兰克大致对应自我实现)。
与传统心理分析相同,意义治疗也要让患者理会到他的内心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只是意义治疗认为自我实现要比其他需求更为迫切(这也是对马斯洛的一种反对)。这种差别在于集中营里的经验使弗兰克坚信尼采所说的“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参透“为何”,迎接“任何”)。
在弗兰克对“意义”的理解中,有几条是核心的:
a 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b 不该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要认清自己每时每刻是在接受生命的追问
c 面对这个追问,话语和沉思无济于事,责任、行动、作为才能回答
d 假想现在已成为不可更改的过往,往往能够激起责任感
e 一定要让患者自己决定对谁负责,医师要客观,不要承担责任
f 意义治疗不是逻辑推理,不是伦理劝诫,要让真相呈现
g 意义必须在外界而不是在身上或内心寻找,对自己负责无意义
h 意义是要“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因为它是不可得的
i 不能把世界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不要评价世界,不要瞧不起世界
j 可以通过工作创造(对物)、体验爱欲(对人)、受苦(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来发现意义
k 只有绝对必然的痛苦才有意义,有意义的痛苦不在成为痛苦,因为意义是不依赖偶发事件的
l 说到底,意义来源于尽最大的努力,生命的短暂给这种努力以意义
m生命在不停的询问,能答多少就看你自己的了
n 决定论会以其最广泛的必然性组织人来寻找意义,所以个人可以相信决定论,但不能以其为生活准则,说到底,因为非黑即白没有美感,但又说回来人可以自我控制也是决定论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