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傳奇

出版社:遠景  作者:鍾芳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平凡書店中發現非凡
自從1997年鍾芳玲的著作《書店風景》(2002、2007分別增訂)打開了華文世界第一本描繪西方書店的窗口,逛書店、到書店觀光已深植現代人的生活中,同時書店的書寫也在華文世界蔚為風潮;2004年她的《書天堂》則是諸多有趣面向講述與書相關的多元話題,引發書蟲們對書的癡迷與熱情,讓愛書人從中一嚐飽足之感。
而這次《書店傳奇》則是書女(bookwoman)鍾芳玲多年沉潛、觀察以來,再次留下的精采印記。「傳奇」二字已被用得浮濫,但計較文字者如張愛玲者也選了這語詞作為首本短篇小說集的書名,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而《書店傳奇》正是鍾芳玲「在平凡書店中發現非凡、在非凡書店中發現平凡」的最新力作。
全書其實是一連串書店奇遇記,是作者多年來累積出的故事集,故事與故事間的書與人往往又有所關連,像是連環扣,這也是為何英文書名取為“ Tales of Bookshops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本書編排設計的靈感和元素,是作者擷取自英國金雞出版社(Golden Cockerel Press)上世紀初以手工印刷的限量版喬叟(Geoffrey Chaucer)名著《坎特伯利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此套書由英國著名的字體設計師、雕刻師、藝術家艾力克.紀爾(Eric Gill)設計版型及裝飾木刻圖。英文裡有句話 「模仿是最誠摯的恭維」(“ 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這本書正可視為對他們的禮讚與謳歌。
儘管書店風景經過多年變遷,不免令人頗有滄桑之感。然而,愛書的習性不變,作者鍾芳玲多年來仍持續以她的熱情與敏銳,跟隨、追蹤關於書店的故事,以「傳奇」命題,似乎也是在提示著書店歷久維繫的宗旨和傳統,書店不只是單純展書籍買賣的場所,更在深層意義上顯示品味與生命價值的理想體現,所以書店眾相(無論美與醜)都是它們特有的曼妙景致;例如《書店傳奇》以曾為皇室御用書店的「莎樂倫」開篇,讓我們見識到這家兩百五十年的老店,雖擁有裝幀華麗、歷史久遠、令人肅然的珍本書,卻有著平易親和的作風,供應來客溫熱奶茶與急救箱;之後篇章的蓋瑞街49號古書商、教會街2141號書店樓、瓦倫西亞書街見證書商們的趣味與風骨,彼此的相處更因他們對書共同的愛好而融洽;當書店接近群眾,隨即也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將書櫃排成光譜的彩虹書店「阿都比」同時也接納遊民、榆林區的書店群是小而美的烏托邦,也是愛書人心所嚮往的桃花源、狂飆時代的聖地「柏克萊」至今仍是特色書店百家爭鳴的榮景。有時,書店也代表著書店主人擇善固執的堅持與熱情,例如牛仔作家麥克墨崔(《斷背山》的編劇)一手在德州僻壤打造書城、「蒲公英禮品店兼書店」講究意境氛圍,將書與非書作絕佳搭配、賣書郎與補書娘古德夫婦的伉儷情深……種種溫馨與真誠都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出,其中幾家消失的書店或許令人感傷,但卻從此在《書店傳奇》這本書裡被銘記下來。一如爾雅出版社發行人隱地所推崇,愛書奇女子鍾芳玲的文字「充滿雋詠智慧語,讀哲學的她,雖然選擇離開亞里士多德,但因成天浸淫在書店、書市、書屋和書坊,她早已是『書人』中的哲學家了。……在這個快速變動的年代裡,鍾芳玲似乎告訴我們,這世上仍然有許許多多人,默默地做著他們認為有意思且有意義的工作,有了這些人的堅持,讀者大眾也相信這世界仍然有美好可愛的一面。……我們也要感謝『書店大使』──鍾芳玲,有了她的指引,世界上的好書店更廣為人知。」

作者简介

一個以讀書、編書、買書、賣書、藏書、教書與寫書為工作和志趣的女書人。雖然在台灣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學,卻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發現自己喜愛古騰堡更甚於亞里斯多德,自此棄哲學而投入與書相關的行業。
曾任職出版社總編輯、出版顧問、書店創意總監、香港國際古書展公關顧問等職,現在專事寫作並任書業顧問,長期於台灣與大陸的報刊撰寫與書相關的專欄。現居美國舊金山,但喜歡遊走世界逛書店、看書展、參觀圖書館,與東西方書人聊書、品書;居家時則漫遊於書本以及網際網路中,並透過電子郵箱(bookworm@ms9.hinet.net)和其他書蟲交流互通聲息、交流見聞。1997年出版的第一版《書店風景》(2002、2007年分別增訂),是第一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中文專書,引發了華文世界書店書寫的風潮,大陸版並被媒體評為2000年十大閒書之首。另外著有《書天堂》甫出版即獲選各大書店選書推薦;更榮獲台灣金鼎獎最佳人文圖書獎、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美好生活書獎與大陸新京報年度六大好書之一。

书籍目录

Acknowledgements
前言
導讀Introduction
CHAPTER 1 兩百五十年歷史
莎樂倫書店Henry Sotheran Limited
CHAPTER 2 紳士淑女聚一堂
蓋瑞街49號古書商Booksellers at 49 Geary Street
CHAPTER 3 愛書人的發電廠
凱普樂書店 Kepler’s Books & Magazines
CHAPTER 4 不知該驚還是喜
意外驚喜書店Serendipity Books
CHAPTER 5 發揮書業同袍愛
教會街2141號書店樓Booksellers at 2141 Mission Street
CHAPTER 6 專賣絕版法律書
麥爾.包斯維爾書店Meyer Boswell Books
CHAPTER 7 繽紛燦爛又好玩
瓦倫西亞書街 Bookshops on Valencia Street
CHAPTER 8 樂善好施又環保
梅森堡大書展 Fort Mason Book Sale
CHAPTER 9 既多元又反傳統
柏克萊書店剪影 Bookshops in Berkeley
CHAPTER 10 花孩童到老嬉皮
蒲公英禮品店兼書店 Dandelion Gifts & Books
CHAPTER 11 南轅北轍之對比
ACWLP與麥當勞書店 ACWLP & McDonald’s Bookshop
CAHPTER 12 賣書郎與補書娘
邁可.古德書店 Michael Good Books
CHAPTER 13 社區內擺龍門陣
阿都比書店 Adobe Bookshop
CHAPTER 14 小而美的烏托邦
榆林區的書天堂 Book Places in Elmwood
CHAPTER 15 牛仔書商兼作家
麥克墨崔與他的書店 Larry McMurtry & Booked Up
CHAPTER 16 幾家消失幾家存
變遷的書店風景 Ever-Changing Bookselling Landscape
CHAPTER 17 一位古書商之死
懷念艾倫.米克瑞特 In Memory of Allan Milkerit
CHAPTER 18 又見老人與小狗
重訪鮑德溫書倉 Baldwin’s Book Barn Revisited
後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听说有个读者,刚买到这本书,随即就找了个咖啡馆,痛快地读了四章以后,才甘愿回去上班。一般人或许觉得这有点疯狂,但我相信这部书绝对有这样的魔力,尤其是针对爱书人而言--不管他们爱书的症状是严重还是轻微,都会被深深的吸引。  
      作者钟芳玲在第七章的《缤纷灿烂又好玩:瓦伦西亚书街》中提到:“购书对我而言有时不仅是一种需要,它更是一种经验、一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智力与想象力统合后产生的浪漫行为,最终将成为一则无法抹灭的记忆。”  
      这段话不只是对到实体书店购书的行为做注解,同样也形容了手捧纸本书阅读的感觉,因此我和作者一样,也相信实体书店与纸本书不会被科技所灭绝,因为阅读从来不只是吸收知识的媒介而已,更是很多感觉的综合体,有这些感觉,才构成了阅读的快乐以及成就。不管再怎么尽力复制书本的模样,我仍无法想象一台电子阅读器可以为我们带来这些感官的享受。  
      也因为爱书人无法忘怀这些独特的经验,所以世界上还留存着这些风格独具的独立书店,等待着像作者这样对书眷恋极深极深的人去发掘挖探。本书除了第一章的《莎乐伦书店》位在英国,第十五章的《麦克墨崔与他的书店》位于美国德州,以及最后一章《重访鲍德温书仓》位于美东,其余的书店皆在作者的旅居地旧金山及其周遭。  
      多亏这编排极为精确的图文,以及作者直率、坦诚的文笔,即使隔著书及一片海洋的距离,我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到每家书店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就像人一样,活生生的,有呼吸、有脉动。  
      作者的摄影不卖弄什么,就是很精准的捕捉每家书店的样貌与角落,随着文字的行走而围绕在四周,彼此衔接得极为精巧刚好,好到可以给予读者身历其境之感。而作者忠实平易的纪录与自我感觉的呈现,也把每一家店的个性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如英国的莎乐伦书店,就像一位仍内敛着贵气的绅士,待人总是温柔而彬彬有礼。看起来没什么章法、堆积到处都是书的意外惊喜书店,则和店主人彼得‧豪尔的脾气一样有点狂燥,很难驾驭,而外头悬着用啤酒桶做成的店招牌,也透露着这家店很有不羁的个性。教会街2141号的书店楼,其中的波雷力恩书店与麦尔‧包斯维尔书店,则像为低下劳工阶层发声的运动斗士,不为主流所影响,只专注在如何为他们所关注的人们争取福利与权益。而其中又有不同,波雷力恩书店象是活泼嬉皮、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至于麦尔‧包斯维尔书店因为店中充满精致的古董书,像稳重、有风度的知识分子,而它又是法律书的专精、店主是律师出身,因此更精确的说,它更是一位修养很好、有条有理的律师。  
      书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比较,就是第十一章《南辕北辙之对比:ACWLP 与麦当劳书店》。ACWLP的全名是“一个洁净明亮的书地”,而麦当劳书店也给自己取了个副标:“一个肮脏昏暗的书地”。这两个书店放在一起比较,就像叫一位穿着西装的中产阶级,和一位不修边幅的街友站在一块照相一样。稀奇的是,麦当劳书店的老板伊查克却不爱书,比起开书店,他更热爱他的音乐,所以可想而知,他的书店为何总是杂乱无章。但这样的书店,也可以拥有近九十年的历史,这在中国也是难以见到的。  
      至于迈可‧古德书店以及作者重访的鲍德温书仓,则都有一种近似家人的亲切感,那些书店不论布置得小巧如温馨的居家,还是像古堡深处的藏书室,总之都是平易近人,没有疏离冰冷的距离感。而由于对书的共同热爱,也使得作者与这些书商有着超越老板与顾客的友谊联系。我觉得这部书最值得一看的,便是这份因书而结缘的友情,很让人感动。  
      另外,作者对一部古书的身世之执着,也相当可看。她抽丝剥茧的揭探,从留在书本上的些微痕迹中细数它的拥有者以及拥有的那段年岁,又由拥有它的此刻往回推想,它是如何从前位主人流落到书店(有时甚至是“异国”的书店)待价而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故、什么故事?随着作者的思绪一一思索探寻,竟像在访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身世一样,神秘、悠远,而又吸引人。这也是我爱看作者说书的一个特色。  
      我想这些书店之所以可以呈现得如此丰富生动,最重要的还是作者从头贯穿到尾的一股强烈的热情--对书、对书店、对爱书人、对阅读的热情。如同麦尔‧包斯维尔书店的主人拉垂尔先生对她说的:“你一定非常热爱你所做的事情。”  
      因此到了书末,看到这些书店因营收不佳而收摊,或是店主要退休却找不到经营者被迫结束营业,竟然有一种亲眼目睹与经历亲人死亡的惊愕与感伤,那种心情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有些独立书店,开业将近五十年、甚至是近百年,光是这样的绵长岁月,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可相提并论的,更遑论在这段岁月中它们一直保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我最不解的是,既然半百、百年这样的时间都能平安或是化险为夷地度过,为何大家总撑不过这二十一世纪的出头?难道科技的进步发展,真的让人都不需要书、不需要阅读了吗?  
      书与阅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到底意义何在?他们愿意为书付出多少金钱与时间?如果有这个精力、有这个空闲,我也想发起这样的一份问卷,将各年龄层、各职业领域、各种个性的人,通通问一遍。有时我们的想法好像一直侷限在爱书人这个立场上,所以一直无法想象也万分不解为什么人们不再爱书、爱阅读了?或许知道广大的潜在读者对书、对阅读的真正想法(确切的字句形容,而不是统计或是选择题出来的结果),对书、对阅读、对出版、对书业的未来,大家才有更精确的应对之策。  
      即使这些书店的结局有些令人感伤,但是作者并不悲观。她在第十六章《几家消失几家存:变迁的书店风景》中虽写了让人伤心的消息,却也不乏振奋人心的复活故事--对,就像看到人奇迹复活一样叫人惊喜而又感动。凯普乐书店的复活,让人看到了光明的一面。
      书店的风景与传奇之所以可以独特、为人传颂,不只是店主个人的努力,更多时候或许还必须倚靠了解它的价值、支持它的精神的知己读者维护这片知识花圃。凯普乐书店庆幸有一批深深理解它、而且愿意付诸实际行动的民众,看着凯普乐的复活过程,可以了解到书与书店在这些人心目中占有的崇高地位。希望哪一天,这样的光景也可以在中国看到。
  •      书价便宜并非重点,购书对我而言有时不仅是一种需要,它更是一种经验,一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智力与想象力统合后产生的浪漫行为,最终将成为一则无法磨灭的记忆。
       真希望那些具有传奇经历的书店能够永远经营下去,构成不朽的书店传奇。
  •     钟芳玲是另一个例子,1997年,她第一次出版《书店风景》,2002年及2007年再增订。2010年她又是一顶永远不变的黑呢帽,到我的广播间再宣传她2010年新续增的《书店传奇》一书,真是十三年有梦相随。新书中描绘的传奇,有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钦定的250年历史的伦敦老书店“莎乐伦”;有旧金山大楼之间的古书商;有曾经一度敌不过大环境无预警结束营业,后来四十天经由全美国人戏剧性拯救的“凯普乐书店”;更有“性图书馆”、“遗弃的星球”等。尤其是旧金山金门大桥边的古董书店,店主的妻子既是助产士又是一名古书籍修复员,他们的书店就以自己的名字命之为“古德书店”。书店外观不过是一栋简单的湾区独立建筑,书店外有枫树,地上种植香料、蔬果,阳台木栅栏上有只守护书店的猫咪叫“南瓜”;或许因为地处旧金山,书店中竟有漂洋过海来自大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增广英字指南》(商务印书出版社)及民国二十四年的《测绘北平市门外城地形图》,也有二战期间美国官方编印的作战地图。
        
      每次见到钟芳玲,她总是带着笑容,相随一只大行李箱,里头载满各式资料。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两个人专干这种事,一是李敖,一个就是钟芳玲。十多年下来她目睹古书商消逝,也挖掘别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不断增订各地古书店风景。电子书发明了,她拿着“莎乐伦”书店翻拍的19世纪英国古书封面装帧,有摩洛哥皮,有泥金压绘,甚至有宝石为扣,电子书哪能比啊?“莎乐伦书店”藏有几套完整初版的“澳洲鸟类”套书,每册54×36公分,手工上色,石版印刷,色彩斐然。钟芳玲看着Kindle、iPad问世,知道电子书的逊色之处,如当代艺术永远超越不了故宫藏品,十年来她与世界各地的古书商知己分享美丽的梦,人生无意间也实践了希望相随,有梦最美。
      
      
      节选自:原载于2011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的【陈文茜专栏】文章
  •     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有很强烈的想品读的欲望,咖啡、书香、阳光是我的梦想。曾经幻想过去那么一个小镇,倚着窗台,享受夕阳的光辉,在街角品读着荡涤心灵的美文。休闲时开一家小书屋,不为金钱、不为人气,只为心灵上的纯净。带着对生活极大地渴望,我准备去买这本书了,读完后再来写书评。先力荐一下。
  •     旅美台湾作家锺芳玲以写书店故事闻名于两岸三地,最近出版了她的第三本新作《书店传奇》。继《书店风景》、《书天堂》后,《书店传奇》沉潜到更深的层次。这本新作与她的初作《书店风景》之间已经多了十多年时光的分量。让人感到沉重,又给人希望和鼓励。
      书店是一座城市中重要、不可替代的文化载体,普通爱书人对书店的描写不免浮于掺杂着想象的感受层面,而锺芳玲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持续关注、探访大大小小书店的变迁,于是我们不但看到书店展现在普通顾客眼前的景象,还看到了这些书店主人在数十年甚至两三代人的时光里的抉择、取舍,快乐或惨淡的经营,还看到一家书店在小区中扮演何种角色。《书店传奇》中的书店,已经不是“有书卖的地方”而已,因为它们的主人,因为时间,它们在锺芳玲的笔下像民间传说里被吹了一口仙气注入生命的人偶,有了呼吸和温度。
      物会毁坏,不会生死,但因为有了呼吸和温度,书店就有生有死,于是就有了死或垂危的沉重,也有为何而生的希望和鼓励。
      
      “嗜”书者的传奇
      
      《书店传奇》里写到的书店主要集中在美西旧金山湾区,唯有为整部“传奇”开篇的莎乐伦古书店(Henry Sotheran Limited)位于伦敦,以及合上“传奇”的最后一篇所写的鲍德温书仓(Baldwin’s Book Barn)在美东费城。锺芳玲在整本书的设计、编排上处处花了心思,连装饰每一章开篇的小图案,她也设置了谜语暗号(这在后文再介绍)。一个主要讲旧金山湾区书店的故事,却以伦敦的书店为开篇,以美东的书店作结尾,这种安排相当令人好奇。
      笔者曾在2007年底的香港国际古书展访问过锺芳玲,那时她是古书展的公关顾问。08年第二届香港国际古书展时又见到她,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香港、中国内地的古董书、二手书好像热起来了的现象。她对古董书与二手书的态度用“兴趣”来形容太肤浅,用“痴迷”来形容又有点肉麻,准确地说,可算古人笔下常用的“嗜”吧。所以《书店传奇》才刚拿到手时,猜想多半是写古董书二手书书店的故事。
      却并不尽然,书中,古董书和二手书书店占了很大比重,但也有卖新书的书店和专题书店。他们在现代商业缺乏个性的连锁快餐式模式下,保留了独立的个性,或是出于尊贵,或是出于淡泊,出于桀骜不驯和玩世不恭。以下撷出几例。
      
      瞧,这些书店们
      
      开在伦敦的莎乐伦书店已有二百五十年历史,曾是英国威尔士亲王Albert Edward的指定书商,王储登基后就变作国王的指定书商。书店的顾客非富即贵,亦不乏文坛巨子。1909年书店让当时书籍装帧名家Francis Sangorski把《鲁拜集》制作成一本全世界最华丽的书,使用了五千片裁切的皮革、一百平方英尺24K金箔、一千零五十颗宝石,标价一千英镑。最后几经周折被其老主顾美籍书商Gabriel Wells以超低价标中,运送途中,却在1912年4月10日随铁达尼号首航时沉入海底。似乎过于美丽的东西总是会引起上天的妒忌。偏偏十多年后,第四代莎乐伦书店店主夫妇双双过世,并无子嗣,又是这位Gabriel Wells买下书店,希望书店不致消亡。Wells过世后,罗思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其中一员成为书店最大股东,并不断投资却从不干涉业务,始终居于幕后,直至今日。锺芳玲称之为“如此作风才是真正的‘低调奢华’”。这样显赫的书店却相当随和,也有二十镑以下的绝版书。普通读者进去,花三个英镑也能买到漂亮的彩色目录。锺芳玲和经理很聊得来,每次去书店他都为她准备一杯奶茶。
      这是英伦老派君子风度。锺芳玲在美西认识的书商也大多谦谦有礼,但也有让她感到头疼的书商。像伯克莱(Berkeley)的“意外惊喜书店”(Serendipity Books)主人Peter B. Howard就以其恃才自负、好斗、阴晴不定的性格引人不快。虽然他头脑聪明,眼光独到,生意做得非常好,也在古董书业内有相当高的地位,却不时与人冲突,也会凭着性子就随便把别人设为拒绝往来户,令人很抓狂。即便如此,当他罹患晚期癌症,大家还是结集了一本书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对他没什么好感的锺芳玲也买了两本。
      专卖绝版法律书的Meyer Boswell Books书店,店主Joe Luttrell是位忠于自己理想和良知的律师。他钦佩美国著名人权律师Clarence Darrow,自己也身体力行免费帮遭受歧视的黑人女孩诉讼,使后者免于被送进感化院。从锺芳玲拍摄的照片看,这位Luttrell先生看上去让人想到Harry Potter里罗恩若是到老年时大概就是这般模样。他的绝版法律书店一般人大概是不会去的,纯粹凭着兴趣和人生的志愿去经营,也不知何时就会关门大吉,但读他的故事,却莫名给人一种毫不煽情的温暖之感。
      锺芳玲笔下,最有温度的描写对象还有对她像父母对孩子一样的Michael Good Books店主夫妇,也有像忘年知己一样的鲍德温书仓的主人Tom Baldwin。虽然如此,对读者来说,那家令她感到有点儿无厘头的麦当劳书店(和经营快餐的那一家毫无瓜葛,同名而已)却反而很“给力“——与其它书店主人不同,麦当劳书店店主自言对书毫无兴趣,“就像水和油一样”;旧金山有一家很好的书店名为“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for Books”,他却把自己麦当劳书店的广告介绍写作“A Dirty, Poorly-Lit Place for Books”,好像故意唱对台。麦当劳书店开在鱼龙混杂的街区,拥有过百万册的二手书及杂志,却从不归类整理,整个书店乱得一塌糊涂,却能接待区内原本和书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各色人等。老板志不在书,房东却不加他的租金,因为认为这书店对该区有「净化」的作用。
      《书店传奇》,说是书店,其实已经回归到了人的传奇。
      
      解开书中密码
      
       电话访问锺芳玲,她在旧香居做完新书签名后刚刚回到家。我问她,读这本新书,觉得和以前的《书店风景》已经大不同,有点已经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进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感觉。她说,是吗?写《书店风景》的时候就是拿着相机拍拍拍,就像现在写blog一样,只是96年还没有人这么做,很不成熟但不可否认其价值,现在看来幼稚但在当时很有意义。“浸淫这么多年以后,工作生活都围绕这东西打转,看到的当然已经更深。你看《书店风景》初版封面上是温柔的小猫咪,到了增订版时或多或少已经有点沉重,封面就是那个扛着水晶球的巨人,三年后的现在,我对各地书店又重新燃起希望,什么惊涛骇浪都经历过,我觉得实体书店不会消失,只是和网络书店、电子书店的比例会改变而已,电子阅读拓展了阅读的新渠道,也没什么不好啊。”
      从惊涛骇浪里走过来,大小书店,在她眼里已经众生平等,所以她的心态是“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
      这本《书店传奇》英文名是Tales of Bookshops,锺芳玲用的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的典故。前往坎特伯雷朝圣的善男子善女人走在路上,各有各的故事值得讲,书店也一样。这是《书店传奇》比《书店风景》更值得玩味的地方。她服膺“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这句俗语,《书店传奇》的版式和插图都模仿Eric Gill为英国金鸡出版社设计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最有趣的地方,是每一章的标题下,她别出心裁选来《坎特伯雷故事集》里装饰花纹中的某个造像,作为该章节里说到人物的对应。例如全书以英国莎乐伦书店开篇,那章的图标就是人们怀疑为《坎》中乔叟本人造像的书写男子;古德书店是夫唱妇随,那个小图标就是《坎》装饰画中一对相拥的爱侣;另外“意外惊喜书店”那一章,图标是个头上长角的恶魔,我问锺芳玲难道是对老板的讽刺?她笑着回应:“其实他也很可爱啊!”
      至于每章末尾的“续访札记”,旁边那只公鸡的图标,除了向“金鸡出版社”致敬外,也有用“金鸡独立”来暗示“独立书店”的意思。书中这样的“密码”随处可见,读者漏过哪一处都有可能走宝。
      翻看这样一本书,你会默默生出一种坦然的信心,电子书潮来临时,真正的爱书人并不需要惊慌失措,哪怕洪水滔天。
      
      (原载于:【香港《文汇报》专栏】 作者:萧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