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8/12/20  出版社: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彭怡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為什麼歷史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懷抱著困惑,我從台大歷史系畢業,懷抱著有昭一日撰寫《她的故事》(Her Story)的渴望,來到「自由、革命與藝術」的國度──法國,留學期間,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聽聞她們的故事,使我對於女性世界裡種種不可思議的經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渴求瞭解女人世界的慾望,隨著我到日本遊學的這段期間而日趨強烈,這不僅因為我親身經歷日本社會裡對於女性種種莫名其妙的歧見與制約,也因為我開始理解到,身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場無望的抗爭,她們的言語被封殺、她們的渴求被禁止,她們的身體也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裡,這些使得大多數的女性時刻處於在“精神分裂”的狀態裡,並習慣與自己多重的幻影為伍。
不過,拍攝世界女性圖像的願望卻因為種種現實問題而不能不暫且擱置一旁,直到三年前,母親因憂鬱症自殺未遂,成了植物人,這個意外促使我放下一切,排除萬難、加緊腳步完成這個計畫!這不僅是源於對母親的想念,也因為從母親不快樂的一生裡,我瞭解到母親從來沒有機會實踐自己!而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像母親一樣強顏歡笑,為了子女、丈夫與家人而犧牲了自己?尤其在一個視“無條件的犧牲”為美德的社會裡,女人的沉默是否換得社會表面和諧?
或許是冥冥之中有神助,或許是沉睡的母親與我心有靈犀,我竟然獲得了第一筆短絀的經費,為《她的故事》系列起了頭。然而,世界之大,我要如何拍出佔據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的心聲呢?我不希望這一系列的女性故事流於無血無肉的學術術語的堆砌!為了擁有第一手的資料,也為了如實地傳達出當代女性內心的世界,我選擇了「旅遊文學」與「旅遊攝影」的形式。
一方面因為在旅遊文學與旅遊攝影這兩個領域裡,以女性為主題的報導付之闕如;另一方面也因為女性的研究與論述多數限於性別議題,對於其它主題的研究與報導,卻相對顯得不足,這也是為什麼,我期望藉由攝影與文學的角度,來介紹世界各地的女性,並且期望藉由旅遊,實地見聞與接觸不同國家的女性,好與自己多年來經由書本、影像、新聞以及藝術等不同媒介所瞭解到的女性形像,交叉比對,期望能夠去除歷史加諸於女性的種種偏見,找出形成這些女性形像背後的諸多原因,還原這些女性真實的面貌。
為了在世界數百個國度中篩選出各形各色的女性文化,我先以“洲”為單位,再從我遊歷的四十多個國家裡,從中篩選出種族、宗教、性別文化、地理位置、歷史人文風貌與經濟政治條件皆異的十二個國度,期望透過這些女性的故事,不僅能夠如實地呈現出當代女性的生活面貌,也說出她們共同的希望與夢想。
無論是荷蘭養老院中的獨居老婦,紅燈區裡捍衛妓女人權的瑪麗斯卡‧馬鳩,視婚姻是獲得幸福的不二法則的俄羅斯女性,在女人隱身國度裡渴求與外面的世界對話的埃及女子,或是看不到龍的娘惹文化,黑手黨的女人,塞內加爾的鹽田女子,終生飽受懷孕夢魘的猶太女子等等,在在使我理解到,我筆下所寫的,眼中所看到,鏡頭中所紀錄的一個又一個「她」的故事,不僅是女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也是全世界女性歷史與情感的縮影;而透過這些女性的圖像,更讓我得以瞭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歷史、美學、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來的獨特女性文化,是多麼的多采多姿!
期待《她的故事》不僅打開你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心靈,更進而讓全天下女性從此書中得到面對人生的勇氣與智慧,願女人都能不放棄夢想,擁有一個璀璨而豐富的人生。

作者简介

彭怡平
學經歷:
台大歷史系畢業,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系博士候選人。
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是個熱愛電影、欣賞藝術、崇尚旅行、喜愛美食與音樂的「生活藝術者」、專業影評人、旅遊文學作家與文化評論者。
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對日本文化與法國文化做過深入的探索,發表專書數本與專文數篇,探討日法文化,並應邀至日本京都現代藝術Gallery Sowaka以日文舉辦專題演講。
得獎紀錄:
結合電影與美食的法文短篇創作劇本《Marianne的櫥櫃》在300多名候選的激烈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得到法國Esec電影學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劇本獎。
《名廚的畫像》榮獲1998.12誠品選書。
《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一書榮獲法國2002年度藝術家獎金。
《她的故事》獲法國版《Marie Claire》讚譽為2006~2007年度最佳報導。書內攝影作品,榮獲2008年「第四屆TIVAC365傳統攝影獎」入圍,書中的六幅作品將於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1月18日,在「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B1展出
相關文字著作及攝影作品:
文章及攝影作品散見台港中三地:《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法文報紙《OVNI》以及《Marie Claire》、《聯合文學》等雜誌;並曾為台灣的《Bazaar》、《ELLE》、《Cosmopolitain》、《LOOK》、台新銀行的《玫瑰人生》、台灣的《法國食品協會》、《中國飲食文化》學術專刊,以及大陸版《嘉人》(Marie Claire)、《Wine & Food》、《萬象》等雜誌專欄作者,亦為《電影欣賞雙月刊》、《影響》、香港的《電影雙週刊》、大陸的《時尚先生》、《名牌》、《時尚旅遊》特約撰述,台灣的《世界地理雜誌》、《經典》、《TO'GO》撰述兼攝影。目前在大陸版雜誌《看電影》(Movie View)、《VLIFE》等雜誌開闢專欄。
已出版的個人著作:
博士論文:《電影中的美食場景》(2005)
《巴黎電影院》(2004,米娜貝爾/2005,北京三聯)
《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2002,米娜貝爾, 2005,上海辭書)
《紅色列車》(2001,商智文化/2005,中國青年)
《法國 C'est la vie!》【品味篇】之「遊走新電影原鄉」(2001年7月,行遍天下出版)
《我愛拉麵》(2000,TO'GO生活叢書)
《開麥拉美味幻想曲》(1999,時報出版/2004,河北教育)
《名廚的畫像》(1998,商周出版/2007,河北教育)
《隱藏的美味》(1998,商周出版/2004,河北教育)
《美食之都──法國菜與巴黎餐廳行家導覽》部分著述與攝影(1998年11月,TO'GO生活叢書系列)
今年即將出版:《她的故事》(2008.12.20,遠景)
2009年出版計畫:《女人的房間》(世界女性群像之二)、《法國菜的故事》。
法文劇本創作:
《太極》(法文長篇)
《巴黎的中國新年》(法文紀錄片)
《約會》描述同性戀情(法文)
《北平烤鴉》探討美食與政治(法文)
《Marianne的櫃子》探討美食與異國婚姻(法文)
《法國CROISSANT與中國山東大饅頭》關注美食與異國文化(法文)
《婚宴》探討美食與性(法文)
影像作品:
「巴黎‧夜‧爵士」攝影作品於《1920爵士餐廳》做為全店壁畫攝影展出。
「巴黎‧夜‧爵士」攝影作品於2003年起於衣蝶百貨新館內咖啡館與戶外做永久壁畫攝影展出
因迷戀Jazz,以此為主題製作《巴黎夜爵士》系列幻燈片
以Jazz音樂創作者George Baba為主角,拍攝video《Music Box》
《巴黎的中國新年》法文紀錄片拍攝
個人攝影展:
2002/4/20~2002/5/2 法國在台協會藝廊
2002/5/3~2002/5/31 國際Fnac攝影藝廊
2002/6/3~2002/6/30 來來大飯店藝廊
2003/3/26~2003/5/14 德霖技術學院人文藝術中心
2009年〈她的故事〉攝影作品巡迴個展:
2009年2月1日~2009年2月28日於新光三越信義店A9館B1「法雅客攝影走廊」
2009年3月1日~2009年3月31日於新光三越環亞店B1「法雅客攝影走廊」
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30日於新光三越台中店9F「法雅客攝影走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她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彭怡平这本《她的故事》是一本关于世界女性群像的图文书。一直以来对于“历史”的英文“History”很有意见,认为为什么历史就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因此以女性角度书写历史、陈述女性观点出发的故事,一直令她感到兴趣,而《她的故事》是属于后者的。
      《她的故事》,是一部专深入、专探讨女性的作品,世界各地女性的面貌、身段,与她们迥异于你我的生活及人生,让这本书为读者开辟的辽阔眼界,就如同万花筒般的绮丽与多元。读着,不但让自己啧啧称奇,心里也有酸有苦,而那些对于女性地位为何如此禁忌、卑下的疑问,更是数也数不尽。
      如同作者彭怡平在序中所言,许多女性从出生开始,就注定生活在以父权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本书介绍了十二个国家的女性,普遍的是,女性的地位与生活无不受到家庭的限制,顾全家庭、孩子,依然是女性先天被赋予的义务责任,一旦被扣上这样的牌子,女性的生活终究逃不过父权社会的压制,以及家庭内部的束缚。
      而不同的是,每个国家、民族与文化压制女性的模式,真是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给,读着读着,总是不自觉张开小嘴、大大惊叹──世上,怎会有这种事?!父权社会的问题,融合了当地风俗、美学、宗教、历史、政治种种因素,因此延伸出的问题多如繁星,每个国家民族的女人,所面对的问题面向截然不同,而她们能够选择走出的方向,也受制于社会、宗教对她们的态度,这使得有些女性的人生即使再艰困、未来也可能是一片光明,有些却是如暮景一般,死气沉沉的、毫无翻身的希望。
      因此,当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福,做什么都屡屡遭到限制与禁止,或是极羡慕着西方女性的大胆、自主、独立的时候,不妨翻翻彭怡平小姐的《她的故事》,看一下各地女性是怎么活的──世上真的只有自己是最不幸的吗?而你觉得那些应该很幸福的大女人,她们的生活真的如你所以为的,是这样的一帆风顺、自由自在的?那个时候,你的焦聚就不再只定位于你自己本身的困境。
      这部作品的呈现,是以各国分篇章,而各章、各国中,又以各个女子不同的人生境遇,陆续拼贴出该国女性的整体轮廓样貌。读来的感觉,像在读一般的旅游图文书一样平易近人,形式方面,少了学术报导似的严正枯燥,使读者得以跟随著作者脚步,用更亲切、贴身而深入的方式,去体会不同文化的女子之生活和人生,而非只是绕着一堆数据、一堆研究报告,隔空看戏──不关自己的事似的。
      作者所做的,的确是一场旅行,却不是普通的旅行,是一场焦点在“女人”的旅行。因此在平易近人的外表里面,却又有不平凡的强烈意图,使得本书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意识,如作者在序言这么说:“摒弃当下旅游图文书的作法,不甘于在书籍内摆放美而无用的风景或者资料图片,而以颜色区隔国度,并以深具文化涵意与摄影质量的女性图像为主,引领读者深入不同的国度、种族、宗教与文化,探索鲜为人知的女性世界。”
      由于这样的企图与原则,让本书的照片构成得极有意境,与文字互相搭配,将各国女性的身影更加明确、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得以意识到:她们,确实与我同活在这个世上,而她们现在也的确是在经历着这些不幸与困境──一切都是真实的。
      本书介绍的十二国女子,各有特色,也有共同的相似点。而即使介绍我们所熟悉的韩国,也不马虎,深入地探讨了连我们自己都不知晓的多元性文化,颠倒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本书的丰实与严谨态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如韩国,我们总被老一辈口耳相传的说法影响,或是被现在大行其道的韩剧给洗脑,作者便在本书中专辟一章,来揭开韩国女性的真实面貌,女性的独立自主或许不像韩剧中的那般夸大,但秉持强韧原则的女性,也陆续在男权中出头了。
      说到其他国度,首先,我将印度、埃及、以色列的女性归为一类,因为她们都是受到严格的宗教所束缚,而我觉得“残害”这个词,更适合用在这里。宗教这个议题,常常发人省思,宗教存在于世人心中与生活里的原因,不就是劝人向善、抚慰人心,让人在困境中有所依靠吗?那为何这些宗教在当地,却反而会成为让女性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呢?
      印度,同时崇拜复仇女神卡里与丰满妖媚的女明星,却又无法让女性解脱于传统教义与风俗的残害──焚烧寡妇以明志的“莎迪”仪式,以及穿着美丽却紧束女性行动的“纱丽”。他们对女性有一种虚幻、浪漫得不切实际的崇仰,但在现实中,却又矛盾的将女性视为一种所有物,拿取、割舍、抛弃。更可悲的是,在当地的女性也有大部分认为这样牺牲的待遇是应该的,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应当做的。
      生活在埃及回教下的女性,与印度女性相似,都是用宗教、文化习俗来限制女性的行动与发展。不同的是,印度的纱丽是美而显的,将女性当成装饰品一般,而埃及的长袍则是极尽能事地将女性的特征与美丽隐藏起来,让男人对她们的存在视而不见,好像她们是罪恶的根源,会引发男人犯罪一样?至于埃及女性所采取的态度也是一样,逆来顺受。而在这样压抑的社会下,总会非常矛盾的,会出现无可自拔的女性崇拜,如爱国歌手乌嫚˙卡苏,与两位传奇皇后。
      接着,来到了以色列,信奉犹太教的国度。以色列这个国家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只不过一条巷子的区隔,女性的待遇与禁忌就天壤之别。沉浸在同样的历史悲痛中的她们,可以选择逃避,可以选择面对挑战,可以选择起来捍卫,却也有些是必须陷溺于教义的拘束,活得像一瓦墙壁般的没有生命,人生意义仅为衬托用的背景而已。同个国家、同个城市,只是不同社区,女人的境遇却如赤道与北极一样,教人适应不及。
      同样的,以色列也有一个矛盾问题,目前女性不能阅读的《犹太律法书》,竟充满女性的智慧,起初女性不用阅读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本来就是智慧与温柔的融合,要男性阅读,便是要削去他们的杀气与冲动。何以千年过境,就全部变样了,如今女子想阅读《犹太律法书》已属禁忌,好像女性碰一下,就是亵渎它的神圣?
      很多国家、很多社会,都处于这样的矛盾,到底起因为何?是不是以前,曾经是女性当道的,却发生了种种不可解决的危机,使得男性接掌之后,有更大的权力与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压抑女性的存在?或是像《犹太律法书》的原意,本是善意的,却曾经被有心人士去蹂躏扭曲它的本意,千年历史的流动,根本追溯不回原初的善意,千年历史的积累,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误会,所以导致如今困苦的局面?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样的矛盾。老实说,有时候我宁可自己浪漫一点,相信曾经有一段历史,是女性当道的世界,因为女性太过疲累了,体力与精神都负荷不了,男人出于爱与怜惜,而将所有的权力、义务都扛在自己身上,只让女性用她那温婉、细心的本能,担起照顾家庭的工作,其实本意是一种体贴。如果可以追溯根本,不知道会不会追溯出这样的可能呢?
      谈谈法国与荷兰吧!法国的篇章,接续在埃及篇的后面,两国女子的人生抉择,差别之大,让人产生一种无法适应的昏眩。西方的女子自由大胆,勇于做自己,是我对她们的刻版观念,不过在法国,她们同样有自己的问题,女人也有婚姻、家庭的哀愁,这个女性地位遭到压制的根本问题,和埃及、印度等国家并无不同。
      庆幸的是,她们生在一个容许给予她们空间,去反抗、去申辩、去展现的社会,使她们的身体、思想并非被这些压迫所禁锢,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选择人生的出路。如那位普罗旺斯的母亲料理人海娜˙撒慕的丈夫,为妻子与女性所做的辩论:“一直以来,女性们就在地中海地区的社会里扮演‘主角’,因为,无论在智慧上、敏感度以及感情上,女性皆凌驾男性,如今,女性的才干、智慧与贡献,却被男性为主的社会所刻意忽略,并且,我们刻意避免触及两性不平等的问题。”法国女性能有机会做自己,也因为有这样懂得欣赏她们价值的男性存在。
      所以在法国,也就出现了这些女子。在婚姻上受挫的她们,不坐以待毙,而是选择出游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开阔;为舞蹈牺牲了婚姻的英格,拥有想做什么就勇往直前的勇气。她们是幸运的,与其他国度的女性比起,她们生于一个愿意让她们主动去解决人生问题与困境的社会。而与法国相似的荷兰,女性也是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是作者切入的角度,是先以女子的自由、无束、开放为题,再加上我们自身对荷兰的印象,所以无法避免的,就将荷兰视为女性的天堂所在。可下一段视角却转变了,作者说:
      “女性为了爱情而走入家庭,为了家庭却丧失自我,代价之高,未必是这些受过良好教育,个性率真,自视甚高的荷兰女性乐于承受,这不但是阿乐丝的两位女儿选择离婚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今日的荷兰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单身或者离婚,看来,独立时代的荷兰女性若想实现幸福人生的梦想,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体社会的配合,以及伴侣的体谅与分担才行。”
      是啊,要到什么时候,女性可以如男人一样,选择做自我的同时,却又可以得到幸福的家庭与婚姻?而幸福和谐的家庭与婚姻,何时才能与女子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与牺牲作出切割?这在西方国家里,同样是个超级大难题。
      不过,本书的封面,仍选取了荷兰篇的玛丽斯卡为主角。她创办了“妓女信息中心”,为各界人士作这方面问题的专业咨询,虽然不被官方当局所认可,但这种机构的存在不也等于间接地承认了女性的价值与尊严?穿着中性的她,和那只艳丽如厨窗女郎的人偶一块往窗外看,这是否也算是对全体女性的一种期许──
      希望大家开放自己,勇敢地向外、向前看。
      《她的故事》,是《世界女性群像》之一,还会有之二《她的房间》的出版。嗯,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一窥世界各地女性们的房间了。
  •     没有看完,看到泰国了快递就来取书,怪我贪多,快看完就在青番茄提交还书,高估了读书的速度。当看到西西里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本书能带给我些什么,不同国家,女性不同的地位,反抗或妥协,有唏嘘过幸好不在某个国家,也羡慕着美丽的国度,而不论哪里的人儿(女人)都不曾对自己的社会地位非常满意。二在西西里,看着很酷的黑手党的女人,独特的强悍与悲伤表达,也并非她们所愿,只是在特殊环境里特别的处世之道。那么,我自己又要的是什么?要为什么而争取?书里也不是每句都能当真,荷兰女人单身的原因一文以蔽之,我惶恐是不敢全信的,但是从托儿所缺少推到离婚率高,再到大量的女性养老所,这个逻辑畅通无比,用来解释一个群体的处境,都是女人是知道的,这样做不乏浪漫。
      然而,我想知道的日本却没有提到。书里的女性万万不可一概而论的,毕竟人有种种,但她作为一个旅人的观点,也许比深处其中的人们更明晰,有句话不是叫,不识庐山真面目么。
      那么,如果加上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大陆,作者会怎么下笔?大家心中呢
  •     偶然发现此书,在大象去旅行1馆,读了一个多小时。
      期间还给mum发了条有关阿美族的短信。
      
      mum问:在看书?
      我答,在咖啡馆看书。顺便报了书名。
      
      mum说:吃饭了!
      我答,等会儿吧……顺便说了未果等待的事情。
      
      抬头看窗外,27层,只有亲自坐在这窗边,才能真正体会27层所带来的豁朗感。那是照片无法给予的。
      
      刚下过雨的天气,雾蒙蒙的,犹如自己的心情。
      车灯形成两条宽宽的彩带,左边是黄色的带子,右边的带子犹如石榴籽般红红的。向北,向北,若隐若现看不到的地方,好似那条彩带爬上了与天相连的路。
      
      想着要学会在黑暗中点燃篝火,不知道这是否是我要找寻的光?
      
      一杯抹茶奶茶。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故事》。
      若干个国家的女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观念。比较着阅读,有时会忍不住叹气……
      
      对于妓女,作者的走访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法国男人较多暴力,未婚同居较多。
      荷兰有单身女性养老院,以及仍旧相对贫困的大多数。
      新加坡的女子多对政治不敢兴趣。
      在开罗,单身女子只能乘坐地铁的第一节车厢。
      缅甸许多佛教寺院禁止女性入内。佛法对女性太苛刻。
      …………
      
      
      读到这里便觉得,能自在地看书、喝咖啡,如此修身养性地休闲着,已经很幸福了。。。虽然只是忙碌中的片刻宁静,只是暂时不理会烦恼的静心。
      
      
      如同书后语,虽然世界各地女子不同,但她们都追求独立自由。
      
      ——————————————————————
      “只有最强悍的女人,才能做娼妓这行。你想想看,既要从压榨自己的男人身上拿到钱,又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得多么坚强才行!”
      “请给我们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是人。”
      
       ——《她的故事》
      
      
      
      
      
      
      
  •     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用十年的时间来写一本书,自己收集第一手资料,描述全球女子的形象。而女子,总是更容易动容,更感性,更浪漫。在社会中,也更难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我多么希望,我也能写出类似的“她的故事”。女子的风采总是让我如此动容。可是,里面却没有关于中国大陆女子的描述。
  •      读完这本书,用书中最后一个词语来形容作者,一点也不为过,“非比寻常”!
       读完这本书,还是用书中的一段话“这些女人的影像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彼此交错、重叠、混杂,直到我再也难以分辨谁是谁?”来形容此刻的感受。
      
       以前读过《读史做女人》、《美人何处》之类的讲述各种女子的书籍,多从中国女子的角度来看。此时这本《她的故事》是将我们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来看待女性,把这12个国家的女性作为一个个群体来看,关键这还是女性视觉下的,也就是女人看女人。
       女人看女人,却完全没有嫉妒之类的成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藉此深入调查、思考,为我们展示出来的是不同的,但却各个鲜活、生动的群体。
      
       12个国家,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多角度的沟通,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的女人,这是一趟文化之旅,没有美丽的风景,但却有魅力的女人们。
      
       每个国家的女性有每个国家女性的特点,但相同的是,在历史的进步中,女性都在追求着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这不关乎贫穷还是富裕,也不关乎学历的高低。
      
  •     书和展览的名字都是《她的故事》(Her Story),而不是“他的”(His Story),她希望强调这里的女性身份,不是男人的打量,不是世俗的眼光,是一个女人与一群女人的交谈,是一群女人向一个女人的倾诉。
      
      游历40多个国家,采访并拍摄无数普通女性,来自台湾的作家、摄影师彭怡平把她的旅途写成了书,并在北京开了一场摄影展。书和展览的名字都是《她的故事》(Her Story),而不是“他的”(His Story),她希望强调这里的女性身份,不是男人的打量,不是世俗的眼光,是一个女人与一群女人的交谈,是一群女人向一个女人的倾诉。不像她当年在台大历史系念书的时候,班上99%都是女生,学习的却是男性史学家写成的教科书。
      
      在这两年半的旅途中,彭怡平“撬开”了许多女人的嘴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她们也在她的镜头下卸掉了妆、摘下面纱、把心情敞开。一位在火车餐厅里独饮伏特加的俄罗斯少妇告诉她自己要去开罗找心爱的男人结婚的计划;一位55岁的巴黎祖母在爵士舞俱乐部里热舞,她说跳舞让她忘掉一切人生烦恼;土巴主教的妻子们提醒她千万不要嫁给塞内加尔的男人,因为他们很“烂”;荷兰妓女信息中心的创始人也向她坦承,自己进入这个行当是因为16岁时想买一条狗但不想向家人要钱;马来西亚的一位回教女子宣称“戴不戴头巾自己说了算”;泰国的大龄女白领坚持要试婚,直到找到Mr. Right为止;在新加坡定居的印度妇女高兴地炫耀自己的老公是个家庭煮夫;而以色列的女军人要等到当兵结束后再去恋爱、上学、工作和结婚,她们说:“我们拥有土地,是自己的主人,而非政权的受害者。”
      
      彭怡平很有办法和别人推心置腹。当年她刚赴法国留学时住在国际女生宿舍,女孩们之间毫无交流,结果她端出功夫茶、摆出小点心,招呼大家来聊天,女孩们便开始抱怨自己是如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海外读书,而各大洲的父母们又是如何千里催婚、不依不饶。她说这是女性的本能,但很少有人千山万水去给世界各地的女孩当闺蜜。
      
      她坐轮渡、转乘出租车去一户埃及人家做客,女主人告诉她,没有男人的陪伴不可能离开家乡,更不可能四处旅行。她在荷兰街头搭讪少女,问她们为什么在身体上打洞穿孔,并自作主张去拜访了当地养老院里最高龄的妇人。她也听到,在西西里岛的教堂,刚刚失去独子的母亲在祷告,恳求圣母抚平世间母亲的苦痛。
      
      在泰国,她拍下了酒吧老板娘;在意大利,她拍下一场黑道的婚礼;在济州岛,她拍下了象征韩国精神的海女;在印度,她拍下在恒河边洗脸净身的女信徒;在巴黎,她拍下女招待穿着妖娆的裙装去买菜。彭怡平说自己按快门总是特别慢,因为要专注于情感,而且“照片里每个人都有名字,不是someone,不是nobody,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记录世界女性群像的念头由来已久,但直到母亲因忧郁症自杀未遂,彭怡平才放下工作正式上路。她的母亲是位传统的现代女性,曾经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嫁给长她十几岁的男人,过了一段清贫日子,但之后便衣食无忧。老公爱她,儿女有成,拥有一切公认的幸福女人的条件。谁知道,她最后竟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彭怡平辗转回到台湾,母亲已经不能动亦不能言语,喉头插着管子,经过了医生的电击。即便这样,当父亲试图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竟还能用力甩开。
      
      彭怡平认为,很多像母亲一样的生活富足的女性之所以患上忧郁症,就是因为没有梦想、没有实现独立的价值。她曾邀母亲去巴黎小住,教她怎么坐车怎么去市场买菜,每天晚上安排一场戏剧、歌剧或电影。不久,母亲便会自己一个人坐车去城市另一边借小说,看完了再拉着女儿聊故事里面的情节,她还让女儿教她法语,记住了单词就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彭怡平说,那时的母亲好像又回到了老照片里那个灿烂的文艺女青年的模样。“我母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觉得自己可有可无。”而彭怡平之所以单枪匹马扛着相机走世界,就是要“用尽生命的力量、用尽所有的智慧和情感去追逐自己”。
      
      她自认为活出了女性主义的理想,但从未读完一本女性主义的著作,她愿意用女性主义的状态去生存,但不愿举起这面旗帜。她说:“我不认为我是成功女性,我也不思考什么是成功女性,我也不以成为一个成功女性为目标。” 她拿起自己的相机和笔,温柔地批判世界,不只针对男性,同时也针对女性,提醒她们不要以为女性的无力就是天命。她要的是自由自在,同时乐于以自己的自由和能力去帮助别人。
      
      她即将发起一个运动,要在台湾社会倡议“家庭主妇给薪制”,因为她认为家庭主妇没有成就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报酬,因此要通过立法给予薪水、规定工作时间,并开放报税。“做一个妈妈多累啊,20小时stand by,每天晚上累个半死,老公、儿女一句话就要起来,谁让你是妈呢。”
      
      彭怡平的父亲从小就给她看手相,握着她的手说:“你不太适合结婚”,她的母亲也告诫她,就算结婚也一定要工作,而高中毕业就跟男友私奔的同学才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浪漫。她相信,“有多少女人得到自由,就有多少男人得到自由”,男人们应该学会放手,而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在于让所有自己所爱的人都得不到自由,并且美其名曰,“忠诚”。
      
      所以,彭怡平出发了,而她的母亲没有,提名牌包、吃考究食物的贵妇人没有,因为80平米的房子就嫁人的姑娘没有,留学期间频频自杀的日本女孩没有,每天穿着裙子梳着18世纪宫廷蛋卷头像花蝴蝶一样飘然而至的台大校花们没有。
      
      
      文/吴琦
      《外滩画报》2011年04月14日 第433期
      http://www.bundpic.com/2011/04/14098.shtml
      
  •     “爱情有什么好写的,我要写大爱。”台湾作家、摄影师彭怡平对爱情题材不屑一顾,她扛起相机,在游历40多个国家之后,将12个国度的女性故事写进《她的故事——世界女性群像之一》一书。该书日前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同名摄影展正在雨枫书馆崇文店举行。彭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女性想要获得幸福生活,就得活出真正的自己。
      
       在《她的故事》一书中,彭怡平采用旅游文学与旅游摄影相结合的方式,记述了12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国度的女性故事。这是她创作的世界女性群像系列图书之一,该系列第二部《女人的房间》也已经开始创作。
      
       缘何如此关注女性命运?彭怡平说,她曾留学法国、游学日本,频繁接触世界各地女性,“我从她们那里听到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女性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她们往往成为社会期待的人,而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2005年,彭怡平的母亲因忧郁症自杀未遂,成了植物人。母亲不快乐的一生也让彭怡平了解到,母亲从来没有机会实践自己,“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像我母亲一样强颜欢笑,为了子女、丈夫与家人而牺牲了自己?”母亲的自杀促使彭怡平开始实施为世界女性塑像计划,“我期待如实传达出当代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还原这些女性真实的面貌,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彭怡平书中提及的女子多是她在旅途中邂逅的,她善于抓住细节刻画她们。但是,在写台湾女子时,彭怡平多是去原住民部落寻找,并与她们进行对话,这一点与其他章节截然不同。对此,彭怡平解释,台湾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最陌生的地方。她之所以没写台湾都市女性,是因为这一群体很难诚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她们很难敞开心扉谈自己,她们紧绷绷地生活着,不敢放松。”不过,彭怡平表示,台湾都市女性会是她未来的创作主题。
      
       彭怡平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她说:“成功的人生是活出人生的幸福滋味,而且要和他人分享,光想着自己就永远不会幸福。”作为女人,更要敢于改变自己,也要勇敢说不,“有见识的女人会让男人也变得有见识,女人海阔天空了,男人也会变得海阔天空。”
      
      《京华时报》 袁洪娟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4/08/content_647872.htm
  •     《圣经》说:亚当用他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于是,世上有了女人。女人是为男人而造,应当依附男人;女人是上帝的背叛者,是罪的始诱者;女人诱惑了男人,导致男人的堕落。
      《古兰经》说:告诉女信徒,低垂她们的目光,保有她们的贞洁,并将面纱拉倒胸口。
      儒家说:女人要遵循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中国一直延续几千年来合格女性的标准。
      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叔本华说:女性的美只存在于男人的性欲冲动之中。
      女权主义的鼻祖波伏娃说:我们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我们是变成女人的。
      ... ...
      摄影师彭怡平是这样一个强悍的台湾女人,带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思,带着“为什么历史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的困惑,单枪匹马游历世界,一部相机一支笔,描摹出了《她的故事》,这本世界女性群像。
      从穿着纱丽投身社会运动的印度女星,到荷兰养老院中的独居老妇、红灯区里的妓女人权捍卫者,到视婚姻是获得幸福的不二法则的俄罗斯女性,到在女人隐身的国度里渴求与外面世界对话的埃及女子,再到终生饱受怀孕梦魇的犹太女子等等,彭怡平用镜头中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她”的故事。这些镜头不矫揉、不粉饰,只是真实地记录着。“她们”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的故事。记录是最好的表达,记录是最好的致敬。
      看人,与看书、看世界一样,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也喜欢观察不同年龄、不同容貌、不同社会角色、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很大程度上,她们的感性形象比男人更立体、更饱满、更丰盈。
      这个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里,有着这样那样的女性,她们有着微妙的社会地位,有的言语被封杀,有的渴求被禁止,有的甚至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她们仿佛习惯了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可以肯定的是,女人和男人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有多少的女人不自由,就有多少的男人得不到自由。
      这世间每一种美丽、鲜活、娇羞与轻盈,都叫做女人。她行过许多地方的桥,她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她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她错过一个正当好的人。她们都在寻觅着Mr. Right,而在这寻觅中注定要先与若干个Mr. Wrong相遇。
      此时,我想到了那部让人相信真爱与自我的美剧,《欲望都市》。即使它肤浅或者奢华,我不介意。其实,真正陪我们变老的,只能是女朋友们。能陪着我们探讨真爱、数落牢骚,50岁依然可以碰杯期待下一个50岁的,只能是女朋友们。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与男人无关的欲望都市。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也许我是一个天然的女性主义者。我想说的女性主义,并不是愤然要求与男人的完全平等。我希望女性,或者说我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名优雅的、微笑的女性主义者,可以认清自己在所处社会环境中的角色与权力,可以享受人生的不同阶段,保有秀外慧中的女性气质,从容地去做一名好女儿、好同事、好恋人、好妻子、好母亲、好女人。
      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不是由重大人物主导的,真正的历史是民众的历史。她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历史。
  •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4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3/242738.html
      
      以《玫瑰人生》一举登上法国香颂天后地位的爱迪·琵雅芙,曾用自己的人生向世人证明:“如果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怨无悔地做自己,当‘爱迪·琵雅芙’还有什么意思?”那女人们,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80平米的房子就能让你幸福一生一世,还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生命的意义?
      
      -----------------------------------------
      为什么撰写历史著作大多都是男性?为什么历史课上坐在讲台下的多半是女生,可站在讲台上的多是老头教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女人们都在干吗?这些疑问,让一个弱女子背起行囊开始走访各国,这一走便是10年,足迹更是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用影像和文字捕捉回12个国家女子的身影,讲述了一个个“她”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她的故事》。这位女中豪杰,就是彭怡平。
      
      展示独特的女性文化
      
      为了在世界数百个国度中筛选出形形色色的女性文化,彭怡平先以“洲”为单位,再从游历的40多个国家里,寻找出12个不同国度做代表。在《她的故事》中,彭怡平以极细微的观察力,从文化背景入手,以相逢女子的言行举止、人生过往,为我们呈现出世界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存状态。台湾著名女作家蔡素芬评价说,彭怡平是毫不浪费行程地完成自己观看世界的雄心,也开启个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而或许作为读者的我们,手捧着这本书,就能足不出户的听世界其他女性畅所欲言。
      
      这本看似像旅行游记的书,并非仅仅只是地理民情的介绍,看似讨论女权问题,可在其中没有大肆探论女权主义的慷慨激昂或是激进的语言,但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却震撼着你我。
      
      为何选取这种模式来写书?彭怡平说,在旅游摄影与旅游文学这两个领域里,以女性为主题的报道付之阙如;另一方面也因为女性的研究与论述多数限于性别议题,对于其他主题的研究与报道,却相对显得不足。所以彭怡平期望藉由摄影与文学的角度,来介绍世界各地的女性,并且期望藉由旅游,实地见闻与接触不同国家的女性,与自己多年来经由书本、影像、新闻以及艺术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象,交叉比对,期望能够去除历史加诸于女性的种种偏见,找出形成这些女性形象背后的诸多原因,还原这些女性真实的面貌。
      
      彭怡平表示,希望这些女性的故事,不仅能够传达这个国家不同的种族、阶级、职业、年龄的女性们的生活、希望与梦想,看到的不仅是女人的故事,也得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历史、美学、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来的独特女性文化,期待《她的故事》世界女性图像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不仅多彩多姿、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更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美丽面孔下的她
      
      “身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无望的抗争,她们的言语被封杀、她们的渴求被禁止,她们的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这些使得大多数的女性时刻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并习惯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彭怡平说。
      
      在《她的故事》这本游记里,就有着这样一幅幅画面: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一对新人接吻的pose;在开罗的一家咖啡厅里,一位取下了头巾、穿着西式细肩带裸肩上衣和紧身牛仔裤的的年轻女孩穿梭其中;墙上挂着三张耶路撒冷的百门村里、不同年龄孕妇的模样,奇怪的是这三张照片都只有肚子,这是三种不同心情……殊不知,这一张张照片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番表情,无奈、心酸甚至是麻木。
      
      “现在,新郎亲吻新娘!”摄影师一声令下,新郎僵硬地凑到新娘身旁,摆出了接吻的pose。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彭怡平也同时拍下了这个镜头,但不是因为这个场景祥和、平静、美丽,一切恰好相反。
      
      “当我看到这对新人时,奇怪的发现他们脸上没有丝毫喜悦,只有焦躁、疲惫、不安、战战兢兢。”彭怡平说。接吻这个pose的前奏是,新郎新娘分坐于中庭喷水池的两端,看起来像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面无表情地等待着。而他们身边没有一位亲人,仅有两名身穿黑色西装礼服的男子,他们都戴着墨镜,一只耳朵塞着无线耳机,而一只手插在裤腰带里(揣着的都是真枪实弹),两只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遭的环境。
      
      后来彭怡平才得知他们是被迫结婚,如果两人不结婚,新郎就会立即被女方的黑手党杀掉并弃之荒野。她说,西西里的传统教育——将家庭荣誉与为人妻母放在第一位,让西西里女性在婚后失去人生目标与生命热情,只知守着丈夫孩子过日子,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甚至不惜成为罪恶组织的顽固守护者。由此,不难想象这位新娘以后的人生。
      
      在旅行过程中彭怡平渐渐发现,在倡导女性主义的今天,还有很多女性无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在埃及的开罗,无论是火车站、地铁里、街道,白天时清一色所见的都是男人的面孔。而当夕阳西下后,女人才出来到咖啡店或是逛市集。在埃及的另一个城市——卢克索,彭怡平惊讶自己一整天几乎见不到一位女子。卢克索一户人家的女子玛佳告诉彭怡平,在埃及,没有家庭里的男性成员的允许和陪伴,是不能离开家的。彭怡平惆怅不已:“万万没有想到,口口声声说热爱女性、尊崇女性的埃及男人,也是让埃及的女性以仰赖他们、逆来顺受来立足。”
      
      更糟糕的情况恐怕是耶路撒冷百门村里的女人。彭怡平说,这里每位女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帮助丈夫获得宗教学博士,养家糊口,此外还得生15~30个孩子,以帮助繁衍宗教教徒。
      
      的确,彭怡平用她的相机、文字让我们也看到另一群积极乐活的女性,如活出自己的法兰西女人、个性鲜明的韩国女人、率性的荷兰女人、勇于追求自己生活的新加坡女人。但这些女人背后却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困扰。如在对外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两性平等问题从未真正解决;在今日,荷兰社会由于没有相对数量、质量优良的托儿所,导致大多数女性成为母亲后被迫放弃工作而照顾孩子;新加坡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且多半经济独立,却面临着严重的家暴问题。
      
      正如蔡素芬在序言中所说:“跟随她的游踪所至之处,也是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在特定区域的特殊时空背景下,女子形象一一现形。这些女子的人生抉择与命运都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可分离,取样的女性从年轻到年老都有,可作为前后世代面对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对比,旧传统与新观念的折冲,撞击女子的抉择或宿命。从中也不禁令人感叹,无论女人面对的是怎样的文化载体,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钳制,若要发展个人的独立性与自由,势必得付出相当代价。世界女子群像殊异,但想活得更独立自主的心声则相同,从传统压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犹如进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运交响曲。”
      
      摄影,不是拼命地按快门
      
      《她的故事》书中一个画面里,是一对流落街头的母子。一个双腿枯瘦如柴的孩子一只手倚着愁眉不展的母亲,静静地望着镜头。拍摄这张照片前后,这位母亲与彭怡平之间并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
      
      “我只是在人群里无意中看到了母亲那无奈的眼神。”彭怡平说。只是在她与这位母亲对视了许久后,彼此心领神会。彭怡平举起相机欲为这对母子拍照,而母亲也拍拍躺在身边已经奄奄一息的孩子,示意孩子站起来与她拍照。但孩子似乎身体太虚弱,他总是站起来了就立即跌倒,如此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倚着母亲的肩膀站了起来,让彭怡平抢到了这个镜头。
      
      捕捉画面,对于彭怡平而言,并非只是一个“瞬间”。“摄影不是一直拼命地按快门。为了能抓一个完美的镜头,有时候我会等几个小时、几天或甚至十几年后才按下快门。”她说:“我一直用传统的胶片相机拍摄,所以更为谨慎的思考每一张照片,所希望能够呈现到的状态。”
      
      从《她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封底的两张照片,看出彭怡平所拍的照片里都有她独特视角。封面照片里,一个商店橱窗里,一个身着性感内衣的暴露假模特旁边,一位荷兰女性,带着运动帽、身着休闲服和牛仔裤,坐着微笑地望着窗外。彭怡平说,这位名叫玛丽斯卡·马鸠的女子,曾经在16岁那年为了自己买一只狗而走入这一行业,在多年之后为了帮助荷兰妓女从业者维护自己权益、保护好自己,而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一家妓女信息中心。彭怡平希望通过玛丽斯卡和假模特这种真女人与假女人的戏剧方法来呈现,同时在这张照片去引申出来她的人生的过往,从而去撼动读者。
      
      如出一辙,封底的照片也经过一番精心“处理”。你会惊讶三张百门村孕妇照片没有头和腿,只有孕妇挺着的大肚子。彭怡平说,自己故意先拍了三张去头去脚的照片,寓意在与这些女性在那个社会里只是一个的机器,没有思想,更没有行动的自由;而将这三张图片冲洗出来后又放到一张照片呈现出来,是为了凸显出3个不同年龄段的人怀孕时的不同心情——喜悦、无奈、麻木。
      
      “摄影本身就像一首非常简洁的诗。”因此,彭怡平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一张照片来浓缩一个人的故事,所以她总是试图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人的心理状态、人生故事、情感、思想等。通常都需要长期观察、长期与对象相处,然后去了解被拍摄对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期望或是真实的他跟他所期望的他是什么样的,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最好的状态呈现的时候,才就会拍下这张照片。“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捕捉一个人的灵魂、一种我传达思想的倾听感的一种捷径。”
      
      《科学时报》 (2011-3-24 B4 精神 生活)
  •     來源: 科學時報 發佈時間:2011-3-24 6:32:38
      以《玫瑰人生》一舉登上法國香頌天后地位的愛迪·琵雅芙,曾用自己的人生向世人證明:“如果不能夠隨心所欲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無怨無悔地做自己,當'愛迪·琵雅芙'還有什麼意思?”那女人們,你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80平米的房子就能讓你幸福一生一世,還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生命的意義?
      
      □本報記者楊新美
      
      為什麼撰寫歷史著作大多都是男性? 為什麼歷史課上坐在講台下的多半是女生,可站在講台上的多是老頭教授? 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女人們都在幹嗎? 這些疑問,讓一個弱女子背起行囊開始走訪各國,這一走便是10年,足跡更是遍及歐洲、亞洲、非洲。 用影像和文字捕捉回12個國家女子的身影,講述了一個個“她”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她的故事》。 這位女中豪傑,就是彭怡平。
      
      展示獨特的女性文化
      
      為了在世界數百個國度中篩選出形形色色的女性文化,彭怡平先以“洲”為單位,再從遊歷的40多個國家裡,尋找出12個不同國度做代表。 在《她的故事》中,彭怡平以極細微的觀察力,從文化背景入手,以相逢女子的言行舉止、人生過往,為我們呈現出世界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存狀態。 台灣著名女作家蔡素芬評價說,彭怡平是毫不浪費行程地完成自己觀看世界的雄心,也開啟個人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而或許作為讀者的我們,手捧著這本書,就能足不出戶的聽世界其他女性暢所欲言。
      
      這本看似像旅行遊記的書,並非僅僅只是地理民情的介紹,看似討論女權問題,可在其中沒有大肆探論女權主義的慷慨激昂或是激進的語言,但視覺衝擊力強的畫面、生動的故事,卻震撼著你我。
      
      為何選取這種模式來寫書? 彭怡平說,在旅遊攝影與旅遊文學這兩個領域裡,以女性為主題的報導付之闕如;另一方面也因為女性的研究與論述多數限於性別議題,對於其他主題的研究與報導,卻相對顯得不足。 所以彭怡平期望藉由攝影與文學的角度,來介紹世界各地的女性,並且期望藉由旅遊,實地見聞與接觸不同國家的女性,與自己多年來經由書本、影像、新聞以及藝術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象,交叉比對,期望能夠去除歷史加諸於女性的種種偏見,找出形成這些女性形象背後的諸多原因,還原這些女性真實的面貌。
      
      彭怡平表示,希望這些女性的故事,不僅能夠傳達這個國家不同的種族、階級、職業、年齡的女性們的生活、希望與夢想,看到的不僅是女人的故事,也得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歷史、美學、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來的獨特女性文化,期待《她的故事》世界女性圖像這一主題的系列報導,不僅多彩多姿、打開了我們的眼界,更豐富了我們的心靈。 ”
      
      美麗面孔下的她
      
      “身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場無望的抗爭,她們的言語被封殺、她們的渴求被禁止,她們的身體也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裡,這些使得大多數的女性時刻處於'精神分裂'的狀態,並習慣與自己多重的幻影為伍。”彭怡平說。
      
      在《她的故事》這本遊記裡,就有著這樣一幅幅畫面: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一對新人接吻的pose;在開羅的一家咖啡廳裡,一位取下了頭巾、穿著西式細肩帶裸肩上衣和緊身牛仔褲的的年輕女孩穿梭其中;牆上掛著三張耶路撒冷的百門村里、不同年齡孕婦的模樣,奇怪的是這三張照片都只有肚子,這是三種不同心情……殊不知,這一張張照片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番表情,無奈、心酸甚至是麻木。
      
      “現在,新郎親吻新娘!”攝影師一聲令下,新郎僵硬地湊到新娘身旁,擺出了接吻的pose。 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彭怡平也同時拍下了這個鏡頭,但不是因為這個場景祥和、平靜、美麗,一切恰好相反。
      
      “當我看到這對新人時,奇怪的發現他們臉上沒有絲毫喜悅,只有焦躁、疲憊、不安、戰戰兢兢。”彭怡平說。 接吻這個pose的前奏是,新郎新娘分坐於中庭噴水池的兩端,看起來像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面無表情地等待著。 而他們身邊沒有一位親人,僅有兩名身穿黑色西裝禮服的男子,他們都戴著墨鏡,一隻耳朵塞著無線耳機,而一隻手插在褲腰帶裡(揣著的都是真槍實彈),兩隻眼睛機警地觀察著周遭的環境。
      
      後來彭怡平才得知他們是被迫結婚,如果兩人不結婚,新郎就會立即被女方的黑手黨殺掉並棄之荒野。 她說,西西里的傳統教育——將家庭榮譽與為人妻母放在第一位,讓西西里女性在婚後失去人生目標與生命熱情,只知守著丈夫孩子過日子,為了保護家庭成員,甚至不惜成為罪惡組織的頑固守護者。 由此,不難想像這位新娘以後的人生。
      
      在旅行過程中彭怡平漸漸發現,在倡導女性主義的今天,還有很多女性無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如在埃及的開羅,無論是火車站、地鐵裡、街道,白天時清一色所見的都是男人的面孔。 而當夕陽西下後,女人才出來到咖啡店或是逛市集。 在埃及的另一個城市——盧克索,彭怡平驚訝自己一整天幾乎見不到一位女子。 盧克索一戶人家的女子瑪佳告訴彭怡平,在埃及,沒有家庭裡的男性成員的允許和陪伴,是不能離開家的。 彭怡平惆悵不已:“萬萬沒有想到,口口聲聲說熱愛女性、尊崇女性的埃及男人,也是讓埃及的女性以仰賴他們、逆來順受來立足。”
      
      更糟糕的情況恐怕是耶路撒冷百門村里的女人。 彭怡平說,這裡每位女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幫助丈夫獲得宗教學博士,養家糊口,此外還得生15~30個孩子,以幫助繁衍宗教教徒。
      
      的確,彭怡平用她的相機、文字讓我們也看到另一群積極樂活的女性,如活出自己的法蘭西女人、個性鮮明的韓國女人、率性的荷蘭女人、勇於追求自己生活的新加坡女人。 但這些女人背後卻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困擾。 如在對外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兩性平等問題從未真正解決;在今日,荷蘭社會由於沒有相對數量、質量優良的托兒所,導致大多數女性成為母親後被迫放棄工作而照顧孩子;新加坡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且多半經濟獨立,卻面臨著嚴重的家暴問題。
      
      正如蔡素芬在序言中所說:“跟隨她的遊踪所至之處,也是一場歷史文化的洗禮,在特定區域的特殊時空背景下,女子形像一一現形。這些女子的人生抉擇與命運都與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不可分離,取樣的女性從年輕到年老都有,可作為前後世代面對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對比,舊傳統與新觀念的折衝,撞擊女子的抉擇或宿命。從中也不禁令人感嘆,無論女人面對的是怎樣的文化載體,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箝制,若要發展個人的獨立性與自由,勢必得付出相當代價。世界女子群像殊異,但想活得更獨立自主的心聲則相同,從傳統壓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猶如進行中的千迴百折的命運交響曲。”
      
      攝影,不是拼命地按快門
      
      《她的故事》書中一個畫面裡,是一對流落街頭的母子。 一個雙腿枯瘦如柴的孩子一隻手倚著愁眉不展的母親,靜靜地望著鏡頭。 拍攝這張照片前後,這位母親與彭怡平之間並沒有任何語言的交流。
      
      “我只是在人群裡無意中看到了母親那無奈的眼神。”彭怡平說。 只是在她與這位母親對視了許久後,彼此心領神會。 彭怡平舉起相機欲為這對母子拍照,而母親也拍拍躺在身邊已經奄奄一息的孩子,示意孩子站起來與她拍照。 但孩子似乎身體太虛弱,他總是站起來了就立即跌倒,如此一次又一次,最後終於倚著母親的肩膀站了起來,讓彭怡平搶到了這個鏡頭。
      
      捕捉畫面,對於彭怡平而言,並非只是一個“瞬間”。 “攝影不是一直拼命地按快門。為了能抓一個完美的鏡頭,有時候我會等幾個小時、幾天或甚至十幾年後才按下快門。”她說:“我一直用傳統的膠片相機拍攝,所以更為謹慎的思考每一張照片,所希望能夠呈現到的狀態。”
      
      從《她的故事》這本書的封面、封底的兩張照片,看出彭怡平所拍的照片裡都有她獨特視角。 封面照片裡,一個商店櫥窗裡,一個身著性感內衣的暴露假模特旁邊,一位荷蘭女性,帶著運動帽、身著休閒服和牛仔褲,坐著微笑地望著窗外。 彭怡平說,這位名叫瑪麗斯卡·馬鳩的女子,曾經在16歲那年為了自己買一隻狗而走入這一行業,在多年之後為了幫助荷蘭妓女從業者維護自己權益、保護好自己,而在阿姆斯特丹創辦了一家妓女信息中心。 彭怡平希望通過瑪麗斯卡和假模特這種真女人與假女人的戲劇方法來呈現,同時在這張照片去引申出來她的人生的過往,從而去撼動讀者。
      
      如出一轍,封底的照片也經過一番精心“處理”。 你會驚訝三張百門村孕婦照片沒有頭和腿,只有孕婦挺著的大肚子。 彭怡平說,自己故意先拍了三張去頭去腳的照片,寓意在與這些女性在那個社會裡只是一個的機器,沒有思想,更沒有行動的自由;而將這三張圖片沖洗出來後又放到一張照片呈現出來,是為了凸顯出3個不同年齡段的人懷孕時的不同心情——喜悅、無奈、麻木。
      
      “攝影本身就像一首非常簡潔的詩。”因此,彭怡平希望自己能夠通過一張照片來濃縮一個人的故事,所以她總是試圖通過一幅幅畫面傳達人的心理狀態、人生故事、情感、思想等。 通常都需要長期觀察、長期與對象相處,然後去了解被拍攝對象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期望或是真實的他跟他所期望的他是什麼樣的,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個最好的狀態呈現的時候,才就會拍下這張照片。 “攝影,對我而言,是一種捕捉一個人的靈魂、一種我傳達思想的傾聽感的一種捷徑。”
      
      《科學時報》 (2011-3-24 B4 精神生活)
  •     明翰,您好,
      很開心能接獲您的來信
      
      關於您所提出來的這四個問題,我的回覆如下:
      。(1)您回顾在台大四年时间,在图书馆拼命读书,竟然将日文、英文书籍全部读完。图书馆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因我看书看得慢,因此觉得不可思议!请问您看书有何诀窍?如何看书既快又有效率?因您讲座中倡导年青人要多读书、多学知识,我虽已退休,但我爱好读书、学习,故提此问题。
      我在求學期間,將我喜愛的藝術史、攝影、美學思潮與歷史著作,文學、戲劇,竭盡所能地閱讀,並且自訂目標與計畫,依照作者、主題來閱讀,不夠之處,我再到台大對面的《亞典書店》內購買原文畫冊與書籍,為何求知慾如此旺盛,我也不知道,那時真是求知若渴,有任何一點學習的機會,都不願意放過!
      
      (2)《她的故事》一书中,“印度——穿纱丽的女子”一节中,谈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印度寡妇自焚的情形仍时有耳闻!您于恒河河畔曾惊见虔诚的女教徒萨雅自焚的的情景,风助长了火势,使得萨雅的死亡仪式既壮丽又悲美,但仍足足烧了五个多钟头才结束。如此残忍!您在现场,并还惊呼着萨雅的名字,不知您当时是什么感受?当事者受此酷刑时是否要惊叫?!印度号称民主国家,并在一八二九年明文规定废止“莎迪”,时已二十一世纪,难道还允许其存在吗?!
      是的,印度雖然實施民主制度已久,但是,龐大的文盲人口(採訪時為60%)以及印度教根深蒂固的「沙迪」傳說,卻在電視連續劇的推波助瀾之下,不衰反盛!再加上宗教勢力極其龐大,影響所及,往往左右選舉結果,導致政治人物反對,法律禁止,面對頑強的民意也莫可奈何!而我寫這一個故事的時候,被孤立在高塔上,不能取出相機,更不能拍攝現場,否則後果難以想像!我的感受是糾結。我並未聽聞薩雅的尖叫與哀嚎!但我的心悲泣與憤怒!而族人們為了維護榮譽,不少選擇事先餵食安眠藥以免寡婦反抗。
      
      (3)《她的故事》一书中,“荷兰——独立时代的女性”一节,介绍了一位荷兰女子玛丽斯卡.玛鸠,她于1994年在艰难的情况下创建了妓女信息中心,籍着这个组织,妓女从业者交流经验、互相帮助。我想问的问题:妓女在我们国家是被取缔的!(且不谈这个职业取缔不了,而且不少腐败都与此有关!)荷兰是北欧比较民主和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妓女在那里是合法的、且可领照?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玛鸠说:“这是一份职业,一如所有其它的职业,应获得相对的尊重。”“请给我们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是人。”这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呼声吧。
      我尊重她們,儘管我不贊成女人賣身以換取金錢利益。荷蘭是個多元化發展的國度,面對性工業問題,既不能遏止,還不如合法化以有效地控制不當的人口販賣、犯罪及傷害。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性工作者被不當地剝削!也可以有效地遏止性病問題。此外,性職業工作者也是人,無論她是被推入火坑,出於自願,或是迫於生活,都得本著人道關懷與尊重的精神來對待她們。
      
      (4)荷兰单身女子养老院,二层花园洋房,在我们国家是不敢想象的!这些洋房是国家提供的,还是私人赞助的?请告知。
      這些洋房本來是私人的,後來逐漸形成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書中有詳述,請閱讀。
      
      (5)您母亲那样好的条件,怎么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不可思议!也说明忧郁症这个毛病比较残酷,如何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以上问题请彭老师抽空给以解答,谢谢!
      物質條件的優渥並不能代表她的心靈不匱乏,人的健康不僅在於身體,也在於心靈,現代人如果欠缺精神文化的修養,很容易羅患憂鬱、躁鬱以及精神衰弱與精神感官症等現象,我希望正值經濟起飛的內地,也能正視精神的修養與物質條件同樣地重要。
      
      希望回復了您的提問。
      夜已深,暫且停筆~
      敬祝 愉快
      彭怡平 敬上
      
      上海读者殷明翰 写信向彭怡平老师请教,原信如下:
      
      
      尊敬的著名台湾作家彭怡平老师:您好!
       3月13日上午在上海图书馆听了您的讲座“从《她的故事》谈我的人生、选择与创作》,深受教益!
       解放妇女的运动自上世纪以来,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从来没有得到过解决!《她的故事》不是以异域风情来吸引读者,而是继续高举这面大旗,进行探索、诉求!充满思辩和文化的气息。您的书是十年磨一剑!曹雪芹有“看来字字皆成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您的书也适用这句话!因为您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子深入到非洲哪些偏僻的山区,会遇到艰难险阻,恐怕是一般人所难以想像的吧!另外听您的讲座、看您的书能学到知识、受到启迪!
       您作为台大的高材生、社会历史学者,在此向您请教几个问题。(1)您回顾在台大四年时间,在图书馆拼命读书,竟然将日文、英文书籍全部读完。图书馆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因我看书看得慢,因此觉得不可思议!请问您看书有何诀窍?如何看书既快又有效率?因您讲座中倡导年青人要多读书、多学知识,我虽已退休,但我爱好读书、学习,故提此问题。(2)《她的故事》一书中,“印度——穿纱丽的女子”一节中,谈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印度寡妇自焚的情形仍时有耳闻!您于恒河河畔曾惊见虔诚的女教徒萨雅自焚的的情景,风助长了火势,使得萨雅的死亡仪式既壮丽又悲美,但仍足足烧了五个多钟头才结束。如此残忍!您在现场,并还惊呼着萨雅的名字,不知您当时是什么感受?当事者受此酷刑时是否要惊叫?!印度号称民主国家,并在一八二九年明文规定废止“莎迪”,时已二十一世纪,难道还允许其存在吗?!(3)《她的故事》一书中,“荷兰——独立时代的女性”一节,介绍了一位荷兰女子玛丽斯卡.玛鸠,她于1994年在艰难的情况下创建了妓女信息中心,籍着这个组织,妓女从业者交流经验、互相帮助。我想问的问题:妓女在我们国家是被取缔的!(且不谈这个职业取缔不了,而且不少腐败都与此有关!)荷兰是北欧比较民主和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妓女在那里是合法的、且可领照?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玛鸠说:“这是一份职业,一如所有其它的职业,应获得相对的尊重。”“请给我们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是人。”这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呼声吧。(4)荷兰单身女子养老院,二层花园洋房,在我们国家是不敢想象的!这些洋房是国家提供的,还是私人赞助的?请告知。(5)您母亲那样好的条件,怎么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不可思议!也说明忧郁症这个毛病比较残酷,如何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以上问题请彭老师抽空给以解答,谢谢!
       致
      礼!
       学生殷明翰
       2011-03-16
      
      
      
      
  •     3月13日上午在上海图书馆听了彭怡平老师的讲座——“从《她的故事》谈我的人生、选择与创作”,深受教益!我也曾写信向彭老师请教一些问题,彭老师谆谆善诱、热心解答,令人感动!今将彭老师给我的解答贴在网上,以便让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一知识。
      明翰,您好,
      很開心能接獲您的來信,
      
      關於您所提出來的這四個問題,我的回覆如下:
      。(1)您回顾在台大四年时间,在图书馆拼命读书,竟然将日文、英文书籍全部读完。图书馆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因我看书看得慢,因此觉得不可思议!请问您看书有何诀窍?如何看书既快又有效率?因您讲座中倡导年青人要多读书、多学知识,我虽已退休,但我爱好读书、学习,故提此问题。
      我在求學期間,將我喜愛的藝術史、攝影、美學思潮與歷史著作,文學、戲劇,竭盡所能地閱讀,並且自訂目標與計畫,依照作者、主題來閱讀,不夠之處,我再到台大對面的《亞典書店》內購買原文畫冊與書籍,為何求知慾如此旺盛,我也不知道,那時真是求知若渴,有任何一點學習的機會,都不願意放過!
      
      (2)《她的故事》一书中,“印度——穿纱丽的女子”一节中,谈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印度寡妇自焚的情形仍时有耳闻!您于恒河河畔曾惊见虔诚的女教徒萨雅自焚的的情景,风助长了火势,使得萨雅的死亡仪式既壮丽又悲美,但仍足足烧了五个多钟头才结束。如此残忍!您在现场,并还惊呼着萨雅的名字,不知您当时是什么感受?当事者受此酷刑时是否要惊叫?!印度号称民主国家,并在一八二九年明文规定废止“莎迪”,时已二十一世纪,难道还允许其存在吗?!
      是的,印度雖然實施民主制度已久,但是,龐大的文盲人口(採訪時為60%)以及印度教根深蒂固的「沙迪」傳說,卻在電視連續劇的推波助瀾之下,不衰反盛!再加上宗教勢力極其龐大,影響所及,往往左右選舉結果,導致政治人物反對,法律禁止,面對頑強的民意也莫可奈何!而我寫這一個故事的時候,被孤立在高塔上,不能取出相機,更不能拍攝現場,否則後果難以想像!我的感受是糾結。我並未聽聞薩雅的尖叫與哀嚎!但我的心悲泣與憤怒!而族人們為了維護榮譽,不少選擇事先餵食安眠藥以免寡婦反抗。
      
      (3)《她的故事》一书中,“荷兰——独立时代的女性”一节,介绍了一位荷兰女子玛丽斯卡.玛鸠,她于1994年在艰难的情况下创建了妓女信息中心,籍着这个组织,妓女从业者交流经验、互相帮助。我想问的问题:妓女在我们国家是被取缔的!(且不谈这个职业取缔不了,而且不少腐败都与此有关!)荷兰是北欧比较民主和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妓女在那里是合法的、且可领照?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玛鸠说:“这是一份职业,一如所有其它的职业,应获得相对的尊重。”“请给我们更多的尊重,我们也是人。”这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呼声吧。
      我尊重她們,儘管我不贊成女人賣身以換取金錢利益。荷蘭是個多元化發展的國度,面對性工業問題,既不能遏止,還不如合法化以有效地控制不當的人口販賣、犯罪及傷害。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性工作者被不當地剝削!也可以有效地遏止性病問題。此外,性職業工作者也是人,無論她是被推入火坑,出於自願,或是迫於生活,都得本著人道關懷與尊重的精神來對待她們。
      
      (4)荷兰单身女子养老院,二层花园洋房,在我们国家是不敢想象的!这些洋房是国家提供的,还是私人赞助的?请告知。
      這些洋房本來是私人的,後來逐漸形成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書中有詳述,請閱讀。
      
      (5)您母亲那样好的条件,怎么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不可思议!也说明忧郁症这个毛病比较残酷,如何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以上问题请彭老师抽空给以解答,谢谢!
      物質條件的優渥並不能代表她的心靈不匱乏,人的健康不僅在於身體,也在於心靈,現代人如果欠缺精神文化的修養,很容易羅患憂鬱、躁鬱以及精神衰弱與精神感官症等現象,我希望正值經濟起飛的內地,也能正視精神的修養與物質條件同樣地重要。
      
      希望回復了您的提問。
      夜已深,暫且停筆~
      敬祝 愉快
      彭怡平 敬上
      
      
  •     很有幸在南京见到了《她的故事》的作者彭怡平老师。看着她身上散发出的气质,以及平和的说话风格。让我深深地震惊这是一个走过43个国家,会五国语言的人。她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人的快乐是什么?从心里最单纯,最纯粹的想法,第一瞬间的一种触动。《她的故事》是在母亲自杀后所写,彭老师希望所有的女性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跳脱出来。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人生的追求,作者不在于是金钱的,而在于对知识,文化的了解,今天懂得是不是比昨天更多了。希望大家能读一读彭老师的新作品,与她一起分享书中的故事。
  •      《 她的故事》是一部写女性的书,12个国家,12个不同的女性。作为女性,既可能是美丽的,也可能是幸运或不幸的;既可能有相同的地方(比如俄罗斯女性就像今天许多中国女性一样急于嫁个好丈夫),更有大相径庭的地方。
       这本书是影像加上精炼的文字叙述结合而成。影像来源于作者彭怡平旅行跟踪的拍摄(期间不乏某种挑战和风险),文字则是她对这些女性的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描述。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原因是描述的对象美丽多姿,也同样因为这些女性生活的差异性及令人惊愕的故事的叙述。虽然同在一个地球,这些女性并非同样体验到女性的重要性,更少如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旁观的视角去做女性生活的刻画。
       仔细阅读以后,发现作者原本想展示的女性的丰富生活却总是带着一丝忧伤的感觉,也许这是因为女性世界真正的解放还有待时日?也许女性的美丽柔软也是天然易被伤害的因素?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她的容貌好看没有一丝的艳俗。这是一个坚信自己的现代女性;坚信女性的独立有益无害的女性。
       很难想象一个充满女性色彩的台湾女子竟如此顽强:此书的动因是作者对女性话题及问题的长期关注,而促使她加快写作进程的是她在自己母亲自杀未遂后的深切感悟。她从母亲身上体验到无数女性的感受:生活不是那么圆满,作为一个女性又是那么容易迷失,在仿佛已经满足的生活假象的背后,失败的感觉甚至超过了男人........
       为什么女性总是挣扎于自己的生活中难以找到自我呢?彭怡平认为女性是被塑造成这个模样的,而不是她们自然就是这个模样。
       但是,彭怡平想要告诉读者的究竟是什么呢?她呈现了女性世界的多样化,也呈现了许多女性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结局,而另一方面,她却试图暗示读者,女性“真的能选择吗?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脉络之下,「未成年女子割礼」、「莎迪」、「朱砂痣」等身体标志的习俗仍旧进行着,身体自主权一旦由他人、流行或是文化主宰,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够呈现多少,难道「阳光撒肩头,彷佛自由人」(电影「刺激一九九五」)是随手可得的吗?”
       所有的读者无论性别差异,也许阅读以后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还是让我们打开这本书,看看彭怡平如何通过影像与文字的精妙结合,来表现这个世界上女性的美丽与忧伤的吧!
  •     彭怡平是个强悍的女人!对追求知识的强悍,对开展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潜能强悍,对心里坚持的理想强悍,对执行理想的勇气强悍。这份强悍的追求与执行力,使她拥有超强的自信,向所有编织过的梦想叩关。
      才几年前,她说她在做一个世界女子的系列书写,这意味她得实地到各国度去认识该地女子的生活样貌与思想。由于在法国留学,她取得欧洲交通网的便利,很早就走访各国,为了书写这个系列,她的足迹也跨至亚洲、非洲。整个书写计划的执行,默默进行了十年,如今成果具现,交出第一集,我不免惊心,这个女子带着她诠释各国女子的预谋,在旅行的途中细心观察,主动采访,毫不浪费行程地捕捉回其它女子的身影,完成自己观看世界的雄心,也开启个人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她的谋略与行动力,何尝不是台湾“查某人”的群像之一。
      这个由时间累积而成的成果,呈现十二国女子众多殊异的面貌。世间女子何尝易写?《红楼梦》一个家族十二金钗即各有个性与命运,遑论各国民风文化不同的女子面貌。彭怡平耙理出书写的脉理,她从文化背景入手,做不同地理民情的女子抽样,所以跟随她的游踪所至之处,也是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在特定区域的特殊时空背景下,女子形象一一现形。这些女子的人生抉择与命运都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不可分离,取样的女性从年轻到年老都有,差可做为前后世代面对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对比,旧传统与新观念的折冲,撞击女子的抉择或宿命。从中也不禁令人感叹,无论女人面对的是怎样的文化载体,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箝制,若要发展个人的独立性与自由,势必得付出相当代价。世界女子群像殊异,但想活得更独立自主的心声则相同,从传统压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犹如进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运交响曲。
      彭怡平以极细微的观察力,注意着相逢女子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从她们的肢体语言、神态外观,去连结文化的情感,想必她每一趟行前,都做足功课,宗教文化历史沿革地理特色,都是她捕捉女子群像深厚的景深。
      文字作为描述媒介,影像作为见证,两者为了诠释做必然的交会。好的照片画面,必含有故事性,研究电影的彭怡平对照片画面的掌握充满动态与意涵,她掌握人物神态十分精准,构图比例令人赞叹,她天生是懂得分寸拿捏的人,才能在摄影的瞬间,很快决定图面的构成和神态的捕捉。
      初识怡平时,其实正是被她的摄影作品吸引,她在二〇〇二年出版的《巴黎•夜•爵士》一书中,收录多幅摄自巴黎爵士俱乐部的照片,那些演奏者、参与者动人的神态和整体的气氛,足以凝注阅读者的视线,挑起阅读欲望。收在《她的故事》里的,尤有精进,别有风貌,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文不同的氛围,光看照片,即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不用说那些一一踏足而来实地采访的口述资料与以作者之眼所诠释的女子内在世界了。
      怡平的每一本著作,大都企划多年也执行多年,其中或有重叠,也就是同时进行不同的计划,她以惊人的耐力及热情和她的计划厮磨。而这些计划不但工程浩大,主题还相去甚远,她最初写的是美食,深探法国各地寻访美食文化。某次和她在台北的五星级饭店法国餐厅用餐,餐后主厨来到桌旁接受她的现场指点,她告诉他应怎么调味,口感才对。一个三十几岁非科班出身的女子指导一位五十几岁的法国菜大厨,大厨还必恭必敬的受教,我一面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不进厨房的理论派,一面想着她不知花了多少功夫培养了成为名厨名师的功夫。
      确实她做的事都是花功夫的,以八年时间完成的法国爵士乐风情的书写与拍摄,是音乐人文主题,这本《她的故事》花了十年,以探索女性为主题,同时另一本《女人的房间》世界女性系列也在执行中,这些需要大量数据与实地采访的工作,若没有极大的热情和很好的体力,是无法持续的。
      但就有这样的女人,非得做点挑战自己的事,才能安稳地过日子。她写女人,但读者观看时,不也好奇,是怎样的女人有这种大气魄,出僻国入险地,长征般地群集众多女子到一本书里?这个女人,我认识多年,是一个惊叹号!
  •   呀,你还发到这里来了,呵呵
  •   已买
  •   最后一段,赞~\(≧▽≦)/~
  •   袁洪娟,有人经常提到的名字
  •   她们都在寻觅着Mr. Right,而在这寻觅中注定要先与若干个Mr. Wrong相遇。
  •   Yes,:)
  •   文人之好引断章以取义,其楼主之谓与!
  •   我男友是基督教,我是无神论者。我曾试着去接触,看主有没收我之意。但他送的圣经我只看第一篇就列出一大堆的不满:人偷吃了善恶果,被上帝责罚,为什么不可以吃善恶果?人就该明善恶。女人必须恋慕丈夫受丈夫管辑?为什么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条肋骨?在圣经里,总觉得男人比女人高一级……
    但这只是书上的较真,生活里不比较还是没有关系。男人总是需要女人的赞美和仰慕的目光,他却不知道,那是我赐赏给他的……
  •   好玩。
  •   原来 LSS 你对你男友的赞美和仰慕都是欺瞒他不知道的“赏赐”啊……
  •   他很大男人主义呀!!!老是喜欢人家扮弱势
  •   就是说,他喜欢你在他面前伪装弱势?
    你是被迫还是情愿在他面前伪装弱势讨好他呢?
  •   都有~~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有时候喜欢
    有时候不喜欢
    都是要我依赖他多,这感情是我很小心的保护着!
    但他对我不好的时候,我好想发火。。在此之前我是大女主义的
  •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到处都是受伤的心》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整个故事情节围绕着基层作者余宜的生路历程展开,深刻地描写了爱情、友情和亲情。揭露了腐化;描写了人性的卑猥、丑陋及人生的困惑与无奈。展现了余宜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
  •   我比较佩服作者。。我有她这样的想法 但我可能这辈子都不能像她这么勇敢坚强坚持的游历 写出这么好的书。。
    拜读了。。
  •   认真读过你的文章,产生阅读本书的欲望。谢了。
  •   我觉得精神匮乏和抑郁症没什么联系。就像体壮如牛的人也可能的癌症一样。
  •   謝謝你的來信分享。而就我母親部份,她的精神狀態與抑鬱有著根本性的關連。這電我在講座裡曾提到不藥而癒的相反例子。
  •   我正在听她的讲座,真是有滋味的一个女人
  •   收集女人的男编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