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大解讀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周非 著  页数:528  

前言

  自序  周非  一  我對諸子百家的新解讀有三十多年了,今天,總算有了第一個成果──這本二十來萬字的書。有一點是可以自信的:兩千多年來,古今中外都沒有人這樣解讀過「諸子百家」。  二  「大解讀」中的「大」,有三重含意:大視野、大背景、大系統。比如,我把科學家、經濟學家、實業家、文學家、藝術家等都列入諸子百家範疇;對國家主義(經濟發展)、天人合一、兼愛非攻、理性主義、民主與法治等學術思想內容,進行了重點闡述。  三  本書對諸子百家的解讀,力求全面、科學、系統,而這又決定了本書只能是一塊土磚,但我相信,它會引來一塊塊瑾瑜瓊瑤!  四  本書概貌,在目錄中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來;本書的內容提要,在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節中,此節只有一千二百字,不妨先看看。  五  很遺憾地告訴讀者,我至今不能全面把握《莊子》的要義,所以,本書中沒有對莊子思想做全面闡述。  六  我是一個思想者,不是一個學者,請讀者把這本書當作思想散文來讀,而不要當學術著作看。  七  我像孔子經常夢見周公一樣,經常夢見梁啟超。我想,如果梁啟超復活了,他一定會給我這本書寫上一篇精彩的序。  八  留一個伊妹兒在這裡,希望她能為我帶來各種批評與建議。  zhoufei123456@sina.com

内容概要

  「大解讀」中的「大」,有三重含意:大視野、大背景、大系統。  大視野,就是時代的視野、五千年文明史的視野、橫穿中西方文明的視野、面向未來的視野。按這樣的視野,在諸子百家的範圍上,我們勢必要加上科學家、經濟學家、實業家、文學家、藝術家。  大背景,就是諸子百家之前兩千年的背景、當時五百年的背景、此後兩千年演變的背景、中西方文化交會的背景、我們今天所在時代的背景。按這樣的背景,我們勢必要對諸子百家中的天人關係、人文關懷、國家發展與經濟建設、民主與法制、科學技術、理性思維等內容予以特別的重視。  大系統,就是天人系統、人文系統、學科系統、學派系統、諸子們個人的學術系統。按這樣的系統,我們勢必要對在歷史上遭到忽視、誤解、曲解的一些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和理論,進行重新發掘、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只有通過這樣的「三大」,才能全面地、科學地、系統地解讀諸子百家,才能為中國文化正本清源,才能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才能讓中國文化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為此,我們給這本書取名叫《諸子百家大解讀》。  本書特別強調並深入闡述了五大學術思想:國家主義(經濟發展)、天人合一、兼愛非攻、理性主義、民主與法治。  批判了學術界六種偏見:崇西學而妄自菲薄;循舊說而唯我獨尊;窺一斑而不見全豹;拘考據而裹足不前;倡新說而簡單類比;媚世俗而淺薄聖賢。  提出了七點新見解:(1)在闡述諸子百家出現的背景時,提出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三次「千古未有之變局」”的時代之一;(2)定管子為諸子百家第一人,並提出諸子百家開山「五聖」(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公輸子)之說;(3)推鄧析為平民知識分子第一人;(4)否定孔子是第一個辦私學的人;(5)把墨子的「尚同」解讀為「民主集中制」,「天志」解讀為絕對信仰,「明鬼」解讀為敬畏論;(6)提出法家的集大成者是《商君書》而不是《韓非子》,《韓非子》只是「為帝王謀」的《君主論》;(7)中國思想範式和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之學,而不是雅斯培(Karl Jaspers)所說的孔子學術思想。  把諸子百家做了八大歸納:將管子學術思想歸納為治國之道,道家與陰陽家歸納為天人之道,將孔子與先秦儒家歸納為君子之道,將鄧析、墨子及墨家、農家、無政府主義、魯班及工程師、實業家、俠士等歸為平民之道,將法家、縱橫家、刑名之學、黃老之術等歸結為帝王之道和功名之道,將科學家歸納為自然之道。文學藝術非道也,即非理性主義,最後給它們取了個名字:心靈的翅膀。  推崇九本書:推翻「四書五經」舊說,提出「新四經五書」。「四經」為《周髀算經》、《黃帝內經》、《管子》、《墨經》。「五書」為《左傳》、《詩經》、《莊子》、《論語》、《考工記》。

作者简介

  周非  本名周飛,生於江南水鄉。自幼好讀文史哲經類文章,上大學學的是自然科學,工作後卻從事宏觀經濟管理。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將自然科學、經濟學與哲學、歷史和文學融為一體,對中國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發展進行系統和獨特的分析研究,在當今歷史、文化大散文層出不窮的時代,以獨特的表達方式、獨到的時代眼光、獨有的思想體系,一開新說,以達到他所追求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之目的。2006年在清華園中完成第一本專著《拷問歷史》,出版後被譽為「思想臥龍」。2009年完成《非議歷史》,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歷史按文化發展的脈絡劃分為十個時代,揭示了「智謀文化」和「大一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的發展。

书籍目录

目錄□《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自序第一篇 為中國文化正本清源第1章 開闢一條新路子第2章 還諸子百家本來面目第二篇 諸子的由來第1章 千年大變局與新命題第2章 偉大的傳統與使命感第3章 廣闊的舞臺與激烈的碰撞第三篇 治國之道第1章 偉大的政治家管仲第2章 國家主義與治國方略第3章 國富論第四篇 天地之道與天人關係第1章 一個離職王官的手記第2章 被肢解的莊子第3章 試解莊子第4章 中國的思維範式第5章 鄒衍的大宇宙觀第五篇 君子的理想主義第1章 孔子新傳第2章 君子之道第3章 孔子的十大形象第4章 儒學的正統化、權威化、系統化、教條化第5章 大丈夫孟子第六篇 平民之道第1章 平民知識分子第一人第2章 平民之道的大家第3章 平民主義的政治宣言第4章 絕學──工具論第5章 食、色,性也第6章 科學巨人第7章 東方耶穌第8章 英雄主義第9章 人民工程師第10章 農耕烏托邦第11章 無政府主義第12章 取財之道第七篇 自然之道第1章 仰望星空第2章 美麗的王冠第3章 關懷生命第4章 第一生產力第5章 大地的學問第八篇 心靈的翅膀第1章 音樂家第2章 詩人第3章 美術家第4章 敘事文學家第九篇 為帝王謀 為功名謀第1章 一個法家的個案研究第2章 法家學術思想的創立第3章 君王論第4章 兵者,詭道也第5章 成功術第十篇 百家爭鳴第1章 讓人神往的地方第2章 稷下遺產拾零第3章 一份學者的評論報告第4章 一部政治家的總結報告第5章 爭鳴撮要二十題

章节摘录

  人治是最靠不住的    時光是無情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會老,沒有人不會死。  有人說:離開誰,這地球都會轉。是的,老子說過,天地無情,不因堯存、不因桀亡。但歷史業績呢?地球會轉,不代表每個國家、每項事業還會轉。比如,管仲和齊桓公離開了齊國,齊國還能如此輝煌嗎?  齊桓公四十一年(西元前六四五年),管仲病重,齊桓公去探望,並詢問誰可以繼任相位。此時的管仲,竟然對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一點底也沒有,他居然把皮球踢回給了齊桓公,說:「國君應該是最瞭解臣下的。」齊桓公只得說:「那就讓鮑叔牙幹吧。」管仲搖搖頭:「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做百官之頭的。」齊桓公只得說:「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捨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於國君十五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義的人,如何能真心忠於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於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於千乘之封。國君應當疏遠這種人,怎麼能讓他為相呢?」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麼,豎刁怎樣?他寧願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真心忠於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  齊桓公認為管仲講得有一定道理,就決定不用此三人。可是,用誰呢?無奈之下,管仲推薦了隰朋,理由是:他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  為什麼說管仲推薦隰朋為相是無奈之舉呢?我們只要看一看隰朋何許人也,就全明白了。隰朋是齊國外交大臣,有「桓管五傑」之一的美譽,曾經與鮑叔牙共同擔任過姜小白的師傅。我們就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其一,隰朋雖有卓越的外交才幹,可未必具備主持政府全面工作的「相才」;其二,隰朋的年紀,不敢說比管仲大,至少也不會小多少。如此年老之人,怎麼能叫接班人呢?過渡人物而已。那麼,過渡之後怎麼辦呢?管仲沒有提出任何辦法。管仲當政四十一年,竟然沒有為自己培養接班人,這算管仲最大的失誤。  不久,管仲病逝,隰朋繼位。僅僅過了八個月,隰朋也就追隨管仲去了。這一回,齊桓公無人可問,就重用了身邊三位親信人物,即前面說的易牙、開方、豎刁。兩年後,齊桓公病重,易牙們為了擁立公子無虧,竟然堵塞宮門,並在王宮外築起高牆,不許任何人進出,以便假傳君命,最後迫使太子昭出逃到宋國。據說,有個宮女乘人不備,從下水道潛入宮中,見到已經餓得發昏的齊桓公。當她把易牙們作亂的情況告訴齊桓公後,桓公仰天長歎,懊悔地說:「我有什麼面目去見仲父啊!」說罷,以袖掩面,活活餓死。  齊桓公死了兩個多月,直到屍體腐爛生蛆,蛆蟲爬出門窗外,才被人發現。由此,齊國五公子發生奪位內戰,直到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糾集一些諸侯國,組成「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齊國,齊人才殺死公子無虧,平定內亂,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元氣大傷,霸業也迅速衰落,不久,霸主地位被新崛起的晉國所取代。  齊國的衰落,似乎很好地詮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規律:人息政亡。可是,只要我們稍加反思,就會明白,「人在政興、人息政亡」只是人治的規律,而不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國傳統歷史一直是人治的歷史,所以,一遇明君賢相,就「政興」;明君賢相一死,就政衰;遇上「昏君奸相」,就「政亡」!  但,人總是要死的,更何況,人的一生還會變化,有的明君,也不是一輩子都明,他老年往往會昏聵的;賢相也是如此。  所以,人治,是最靠不住的!  《管子?小稱》上說:「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由此可見,那時的政治家已經非常明白人治的關鍵因素在人,那麼,如何能使「善人在」呢?管子為什麼不為此而設計一種制度呢?  為此,我們如果要歷史地評價管仲,則管仲最大的錯誤、「桓管政治」最大的缺憾,是沒有培養、選任好首相;更進一步探究,我們還可以遺憾地宣稱,他們沒有建立一套關於相位、相權乃至君位、君權方面的政治制度,比如,立憲制、首相選舉制。  有這樣的可能嗎?我們認為,當時的條件是有可能的。從理論上講,桓、管都推崇法治,他們可以為相權、君權立法,也可以制定出首相選舉制度;從實踐上看,齊桓公對管仲言聽計從,管仲的權力已經相當於現代意義上的內閣首相了。廢君主絕對不可能,君主立憲制則完全有可能。  管仲這個漏洞,在後來國家主義盛行之後,竟然變得越來越大。後來的法家人物,如商鞅、吳起、李悝、申不害,不僅都沒有在這方面進行嘗試、突破,相反,倒是更加把權力向君主集中,使國家與君主完全等同起來。國家變成君主的工具、法律自然也完全變成君主的工具。  這就是法家與管仲的區別:管仲是真正的國家主義者,法家則是君主主義者──不管是商鞅的實踐,還是韓非子的理論,都是如此。  悲哉,管子!  悲哉,中國!  (摘自《諸子百家大解讀?第三篇治國之道?第1章偉大的政治家管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