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命的自負

出版社:遠流  作者:海耶克  译者:谢宗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社會主義是個錯誤嗎?」一生都在與社會主義搏鬥的博學鴻儒海耶克, 於一九七八年原訂針對此一主題來個大辯論,但因一些現實理由而作罷,最後將 其自由市場這一方的主要論點揮灑成書,名為《不要命的自負》。 本書濃縮了海耶克畢生淬煉的犀利靈見,對社會主義及其在思想與感情上 的來源作了嚴肅的解剖與批駁。對於真正關心「社會」﹑政治和經濟政策者, 應可提供寶貴啟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9条)

 
 

  •     目前只看完一、二、三章,关于经济贸易的论证挺不错。而在从生物进化对人的论述上稍有疑问。
      
      文中所说的人类中的本能(来源于原始的和动物性的)包含利他的互助互利的原始欲求,原因我们的祖先必须团结在一起,为着整个族群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努力,大家相互协助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理性地逐渐地进化出规则去限制这种原始欲求。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就不存在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的期望呢?文中说(P8)休戚与共与共和利他主义的本能,对这些协作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些小团体中的成员只能以如下的方式生存:孤立的人不久就会变成死人。可见霍布斯讲述的原始人的个人主义,纯属无稽之谈。野蛮人并不是孤立的人,他的本能是集体主义的。根本就不存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为什么原始人的本能就是集体主义呢?把原始人看的低等一点,这种集体主义就不是他们意识上主观上的要集体主义,只是受制于自然环境迫使他们这样做。把原始人看的高等一些,他们内在是有一丝丝的个人意欲或者说是个人私欲。人之本能应当是生存和繁衍。甚至地为了基因的延续,生物皆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基因延续作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生存,其所作所为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基因能够最大可能的最大比例地繁衍下去。一些所谓为了“大局”牺牲自我的利他行为皆如此,参见《自私的基因》难道说其存在根本上不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所谓的休戚与共、共和利他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吗?这里说的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本能当属其中,因而分析人类之本能,当是如此。若果建立在如此的基础上。书中的观点同样可以演绎为人之理性地规则是在与本能相抗,即不断消除其自私性,在理性的作用下,在对未来的规划下更加地维护更广大的集体利益。
      
  •     半年多没写书评,愧对某人给我这个专业起的“书评专业”雅号。不从事学术研究,读书过程反而更流畅了,只是为了从中找到些启发,玩玩思想游戏,不必锱铢必较,也不用为了引用某些话而七零八碎的摘抄句子。闲话到此截止。
      
      ——————————————分割线——————————————
      
      哈耶克这个人自然不用说,不管你在政治光谱上处于哪端,他的书自然是必读。自己以前对于他的思想也都是通过渣研究生凑出来的二手文献了解的,当时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读过原著发现其实很多参考书节操不在,胡勾八扯。这书放在以前从标题就应该是被锁起来的书,其实读过之后我也不详书到底被阉与否。
      
      全书围绕的Keywords包括“扩展秩序”“文化进化”和“商品经济”
      哈耶克批判的是“社会主义”和“理性建构主义”
      用的最多的是亚当斯密和休谟的东西
      骂的最多的是亚里士多德、霍布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东西
      
      说到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冲突,简而言之
      自由主义的骂社会主义太相信理性,你怎么就知道你说这东西就对呢,毕竟没人KnowAll,尤其是你居心不良告诉大家啥啥是好的,把大家都框里面,结果都傻逼了。再者说,你都搭好框架的东西,人都死在里面做任务,哪有什么创造性可言。
      
      反过来,社会主义骂自由主义就是你那套东西里面肯定有人不干活就吃得很撑,有人天天干活还饿着肚子。另外,一群只顾着自己的瞎子们,看不到大局肯定得坏事儿,周期性地坏事儿。
      
      于是哈耶克不干了。本来人从古到今都瞎着眼睛乱摸的,摸到哪算哪,只有摸了才能摸出新的东西来,哪来的什么目标。你只要在里面就都可以摸,大家争着来,你行你就上啊,没人不让你牛逼。另外,你摸啥都没人管不挺好的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非规定都一样的不扯淡呢么。
      
      其实搞来搞去又回到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那个问题上了。前者就是反正你吃不上饭,饿着不好,我帮你吃吧。后者就是吃啥是你的自由,爱吃啥吃啥,没人管你。前者的问题是你知道人家吃啥么,万一你都给人家吃屎呢。后者问题是万一我特么毛都没有你让我吃个屁啊。
      说白了就是这么点事儿。当时以赛亚·柏林就觉得反正不吃屎挺好的,消极自由好!
      
      哪套东西其实都不全。其实哈耶克也说了摸的时候是可能错的。所以运气好挺重要的。美国能混的不错一部分原因是把自由主义这套东西说的很透,American Dream说你只要在这都有机会牛逼说的就是这道理。但是看看美国历史,很多老师都跟我们讲,美国运气真不错,宪法没怎么改,华盛顿、杰佛逊、汉密尔顿都真心不错,也都很自觉,脑子也好使,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摊上的。当然你也可以马后炮说这都是特么历史必然性啊。
      
      关于剥削这个问题,哈耶克说的我倒是赞同的。没有资本家组织生产,工人们还不就得在家躺着,要是他们真有能力自己能组织生产也不至于撅着屁股给人家干活不是。有活干不被饿死不挺好的么,要么还是那句话你们行你们上啊,谁也没拦着你们自己干啊。
      之前跟室友混过在香格里拉办的厦大高大上校友会,虽然自助餐没赖下脸吃,但是茅于轼的讲座自然不能睡觉。对老头的一番话印象蛮深,他说真正牛逼有意义的不是赚富人的钱,而是赚穷人的钱,比如新东方啥的,富人买的东西多半是吃饱了撑的不需要的东西,穷人不一样,买的都是必需品,改变他们生活的东西,穷人学新东方为了啥,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不再穷,你把这个卖给他们就是叫有用。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当然我也不是给谁做广告。
      
      本文内容粗俗,对哈耶克的观点总结也不准确。为的是能让我爸妈水平的人也能看懂,知道我这么多年学了什么扯了什么淡。
      顺便说,说学术Jargon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明早一起来看过此文,估计会大骂自己这写的什么鸟东西
      2.7.2014
  •     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最后一部作品,其基本涵盖了哈耶克一生主要秉持的思想。哈耶克一生守护自由和传统,批判对于人类经济秩序的人为干涉,这种干涉包括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以及社会主义者的计划经济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日中天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耶克坚持和守护自由市场,几乎是孤军奋战,据说丘吉尔因为在竞选时引用了哈耶克的话而落选,可见民众对于哈耶克的疏离和误解。
      
      在七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者们遇到了宏观调控的失灵,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陷入经济困难,人们才又发现了哈耶克。这又一次印证了一句话:““思想不是扩散而传播的,而是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独立的发现他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正确的思想不一定能传播,只有人们需要的思想才能传播。
      
      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所以,我们有必要推翻自发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来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哈耶克却认为,那些妄图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建构社会秩序的人都犯了一个错误——致命的自负。因为人类社会的秩序的起源、进化和未来发展都超越了个体理性的认识能力,我们不能对于我们的理性认识过于自负,而且这种自负是致命的,因为它将把人类带向贫困和死亡。
      
      哈耶克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逐渐建立了一种扩展秩序,这种扩展秩序的建立是在对于人类本能的限制上建立的,人类通过遵守这种扩展秩序而得到更多好处。但它却绝不是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恰恰相反,人类理性是这种扩展秩序的产物。这种扩展秩序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
      
      生物的进化给我们揭示了一种规律,那就是生物的进化是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环境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文化的进化尽管与生物进化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其共同的一点是:文化的进化同样也是对不可预知的社会发展的不断适应过程,生物的进化和文化的进化结果都是多样的,是不可预测的。而马克思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对于文化进化规律的把握从而预测文化发展的方向。
      
      在哈耶克看来,自由、分立的财产(私有财产)和公正都是这种扩展秩序的前提条件。这其中,私有财产又是自由的前提,没有私产,自然谈不上自由,同时私产还是公正的前提,因为不公正本身就包涵对于私人财产的侵犯之意。在自由、分立的财产(私有财产)和公正的基础上,扩展秩序自发的形成,而贸易和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扩展秩序的进化。那么这种扩展秩序是指什么呢?比如价格体系、货币的运用、对利润的追求等一些最基本的市场秩序都是这种扩展秩序的外延。
      
      哈耶克在全球都在谈论哈耶克和马克思的时候,坚持守护自由市场,所以不免要面临很多论战,事实上他的《致命的自负》中很大部分都是在批判。
      
      在哈耶克看来,包括凯恩斯主义者和诸如爱因斯坦、罗素、波恩等伟大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市场发展的规律来对市场进行调控或者构建更加合理的制度,主要是犯了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唯科学主义,一种是建构主义。唯科学主义者认为凡是未经证实的,都没有理由遵守;凡是没有理解的,也没有理由遵守;或与此类似的观点。而建构主义认为我们可以在科学验证基础上构建一种新道德——通常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哈耶克把这些错误称为一个错误序列,并逐一进行了批判。
      
      哈耶克认为,那些对于利润持怀疑态度的人,没有看到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些对于货币进行指责的人,没有看到货币在建立超越个体知觉范围的贸易秩序中的重大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哈耶克论述了扩展秩序和人口增长。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必将导致资源不足,从而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但哈耶克认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劳动力同质的基础上,通俗一点说,在马尔萨斯的年代里,人口主要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过度增长的人口必然导致边际生产率递减,人均产出率的降低,从而造成生存危机,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也出现了精细的分工,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加精细的分工,这反而会大大增加生产率。通俗一点说,如果劳动力都从事简单农业生产,必然导致食不果腹,但如果一部分人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一部分人从事肥料生产,一部分人从事食品加工,那么不管是农业产出率还是食品产品都会大大增加。
      
      哈耶克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或者其他替代秩序必然不能供养大量的人口。在计划经济下,很容易出现生育计划,这是对于哈耶克理论的佐证。
      
  •      这本书的起点是本能到理性的进化,本能是非理性的、而任何制度设计都是经历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是纯粹理性而能够排除任何本能因素的。用分析的视角去解释本能和理性的道路在哈耶克的眼里根本行不通。因此,哈耶克是反建构主义的,人类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预言家,所以对某一制度的理性设计无法完美地规划人类的未来。否定纯粹理性,否定全知全能的人,藉由此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中揭示了两种功利主义的弊端,在《致命的自负》解释了他认为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确,这就是他与凯恩斯主义论战的主要武器。
       毫无疑问,哈耶克的立场是自由主义,一种在他看来相较凯恩斯主义更为合理的立场,相较社会主义更为实用的立场。然而正如理性脱离不了本能的存在,任何制度设计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掺杂着这两种因素一样,自由主义本身亦无法避免建构。建构主义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主张在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如果一个新的事物不能为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所接纳吸收的话,它们便会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认识这一新事物,这便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诠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论证了前解释阶段的存在,借以说明主体-客体认知结构的不合理性,因为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之前,主体内部便存在一个原来的意识了。这样就使每一个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哈姆雷特成为必然。因此在认识论中,完全客观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从心理学上将,自由主义者在认知过程中便使用了建构的方法。而根据诠释学,建构主义者也无法得出完全脱离主观地“客观”的结论。所以不能区分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既说明了绝对理性的非理性,又说明了绝对非理性的非理性。理性这个词从诞生开始便携带了积极的意义,甚至,韦伯还专门区分了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
       哈耶克是反对标签论的,但是自由主义这个名词的产生也使得他们自己难逃“标签身份”的厄运。其实,萨特也是反对“标签论”者的,他认为某些“偷懒的社会主义者”不会运用一种“逆溯”的方法,即把一切切为两大阵营,而否定殊相。
       封锁理性的进路可能带来的就是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抑或后现代主义,然而这些“主义们”在产生之处便无法脱离“建构”的程序,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经验层面和先验层面之间偏爱一者呢?
       更为可悲的是,哈耶克的理论被公知巧妙地利用了。其中一些人利用书中的哈耶克书中的阶段性结论来作为自己论证的大前提,接着便是论说社会主义与制度建构的种种不合理性。社会主义在哈耶克的理论中败于自身的那种建构性,而任何客体通往主体到达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中亦离不开建构的。他们中的某些用这些不证便想自明的大前提来推导自己的结论在理论层面是正确的,然而对政府权力的过渡限制可能会导致斯图尔特所说的把垄断地位让给市场的后果。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是市场自生之物,它在调控得时侯所依据得标准便是个体自身的优势或者劣势。然而这并不代表其优势一定是正当的。政府的准入至少从形而上学层面带来的是二元调控的均衡。自由主义中的自由并不一定像理性一样,从诞生之日起便携带着完全积极的涵义。
      
      
      
      
      
      
      
      
  •      浙江的冬天很冷,自回来后就一直下雨,晚上还伴随着沙沙的雪子声入眠。趁着唠叨的老妈在做菜,抖擞冻僵的手指头,我写写看完这本书的感受
       我是物理系毕业的,对经济学一窍不通,本着一些好奇心来研究这本书,说实在的,看这书看得挺累的,有些专业术语要慢慢研磨,所以写的词不达意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年届八十的作者哈耶克,一直主张真正市场经济,从文明进化论的角度,讲述了市场经济的起源,他称之为“扩展秩序”的形成背景、形成原因、存续理由等论述,我认为不亚于物种起源的复杂性,且有理有据。至少对生活中见闻的经济往来事件,有粗略的系统了解。
       哈耶克通过几个方面来论述“扩展秩序”的必然性、重要性。其中他也提出了“道德”一次,我想这不仅仅是中文词面上理解的一些优秀品质或者民族传统。更倾向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循序渐进出现的,又通过道德秩序由人们部族之间口口相传,更是表现为一种隐秘的影响方式,使得使用该道德的民族得以繁荣昌盛,在人类的生生不息的竞赛中获胜——在原始生活中意味着生存,在现代意味着强大或是人口多。比如说遵循商业道义的民族,渐渐通过物物交换获得的收益,建立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人口数量,从而取得历史的发言权,并使得“道德”更大范围的传播扩张。道德是广义上的秩序条例,一些被历史证明对人类文明进化有用的但是具体作用却又不明显甚至是隐秘的令世上最聪明的头脑也无从分析的人们心中记住并默许从而实施的行为准则。
       哈耶克所指的自负,特指的建构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一些想法。下面我依次写写我的了解。
      建构主义,倾向于利用聪明人的大脑,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设计并构建一个社会,使之井然有序。哈的观点认为扩展秩序通过上万年的时光打磨形成,由时间过滤去不适宜的规则,使之湮灭于历史尘埃,并不能由人类孤单孱弱的大脑构建。人类的大脑无法考虑到诸多的现实问题,其复杂情况更是无法想象,秩序的形成是通过无数祖先用自己的理智,代代的剔除和传递过程,才能留益于今,现在用上一部分人哪怕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的脑子,也无法做完时间几万年完成的东西。这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问题
       自由主义,认为人可以享有无上的自由,不受道德、法律的约束,实现彻底的释放。这固然是个美丽的想法,哈批驳这种观点不现实,社会是个平衡体,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彻底自由将妨碍到大部分人,必然遭到限制和禁止,于是纯粹的自由消失了,只有在平衡的情况下,由现有的道德制衡及法律约束,大部分人在有界限的情况下享受到的相对的自由才是最大化的自由。我想自由主义发展到最后,搀和上自私的当权者本性,将演变成一种暴行,强大者的为所欲为,弱者的被奴役的命运,必然这样的群体将失去人类之间的协作分工,渐渐衰弱,会被取代。而实际上这样的过程早在二百年前的美国发生,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期,主旨是相信’先进”的政党,坚持一党执政制度,能够成功发展人类物种。也就是相信人类优秀大脑的集合,能够代替扩展制度,设计、规划我们的生活、经济。从小我就是社会主义的孩子,共产主义的拥护者,甚至在那么小还基本没有建立三观的时候,就已经举着手开始宣誓成为接班人。然后至长大后对这个关系着我一生的生活方式的主题仍然似懂非懂。比如”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有一段时间,我很难想象一个人不在私自的利益驱使下(共产主义的是集体所有制,也就不存在个人财产了),如何能够各尽所能?呵呵,显然我这是被“资本主义”荼毒了。
       最后就是资本主义,哈耶克指出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随着物物交换、贸易发展而产生的私有财产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私有制划定了一个人的所有权界限,也意味着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界限中追求自己的发展,产生各种创新与进步。我们从原始部落中的大集体——由族长统治、服从并被束缚于部落的集体目标的过去,达到终于能够追求个人的物质及精神的理想,归功于物质的丰富,而物质的丰富历经变迁,使得交易的部分人脱离了土地在一片曾经荒芜的领域里繁荣起来——这就是贸易
       鉴于此,哈耶克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家创造并养活的阶层,对无产者的“剥削”令资本家继续努力扩展产业链条,养活更多的脱离土地并且也不愿意回去土地的无产者。物资在世界范围里得以交流,人们都被素未蒙面的人们服务,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却享受着各种方便。
       本书形成一种追根溯源的思考方式。另外,哈耶克本人的谦虚态度令人尊敬,八十岁的老者处处讲究证据,无刚愎自用之态,坚持以事实说话。对我这个经济学的车学者有很大的提携作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2013年初 冬
      
  •     社会空间中游荡了这么多年,网络空间里也游荡了这么多年,终于到了不惑的年龄了。
      
      之前一直在给自己列目录,各种目录,游戏音乐技术学术著作文学等等,但是可能因为一直是身体的游荡和心灵的游荡,网络空间是一个人心灵游荡的最好地方,2000年之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心灵就只是在图书馆里游荡,之后以致永远的将来,心灵都有了最好的游荡的空间,那就是网络。
      
      总觉得还有的是时间和空间,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年龄越大你就越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再总是列目录了,总要开始,开始内容的真正的阅读,技术真正的掌握等等。
      
      因为大学时就培养了学术的爱好,因此一直注意中外学术的发展,但是同样因为20年来身体和心灵的游荡,一直固定不下来自己,尤其是早期甚至是流浪的生活在南方,根本无暇安静的坐下来读书,因此对于学术的爱好与研究就都固定在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了,20年来我个人如同动荡的世界一样,都没有时间再去追踪世界学术界的最新进展,继续自己的研究,提高自己的水准。
      
      2000年开始网络普及之后,我才在网络上继续搜罗些学术界的信息,也确实知道一些新的东西,以及大学时给自己列出的目录需要追踪更新的,但是还是在忙,任自己游荡在各种繁华的表象和脉动中,但是还是会去书店,虽然不去图书馆了,慢慢的知道哈耶克,以及早就知道的福柯,后来竟那么有名,等等吧,先是书店里有他们的书,然后就是网络上几乎如同臭大街似的的普及,我竟然还是没有时间去读他们。
      
      直到最近,我给自己规划的任务以及目录,终于积攒到了一个不可忍受的地步,如同长久不洗澡,积攒到不可忍受一样,所谓的事业终究不如人意,那么顺其自然反而可能曲径通幽,还不如修身养性完成早就列出的目录,这样岂不是举举数得,反正自己高兴就好,不如意的生活里总得有点值得高兴的东西。
      
      网络真的已经发达到连名家的经典著作,即使是繁难的如哈耶克,也被制作成MP3中文读物,就这么摆在那里,想不看都不行了,所以真的是时候读读哈耶克了,所以今天开始,读了它的网络版,经济学百科的,还行。
      
      看看网上有读者评论说,致命的自负,是多么冗长繁难的句式,坚涩难懂云云,我只是读了第一章,但是已经觉得即使是翻译成中文,那种充满意味感、智慧感的语言,就如同当年读比尔盖茨的书,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一样令人愉悦,句式可能确实长了点,但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确实很多,不得不这样啊。
      
      还是本来就不惑之年的我,本来就具备学术素质的我,与普通读者不同,虽然那么多年没有认真阅历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是思维智慧却并没有退步,起码水准没有自我降低。
      
      我认为,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致命的自负是没有必要像比尔盖茨那本未来时速一样,通过卖弄机巧的语言来取悦读者的,一般语言机巧的书,大多是通俗类作品的素质,难道年届80多已经封笔的哈耶克,到老了,反而要卖弄语言和概念,来这么写作自己最后一本作品,还是老哈耶克一辈子,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卖弄聪明的人呢,当然大智慧的人很多也是爱卖弄的,尤其是西方人。
      
      接着读下去吧,还有很多书呢。。。
      
      
  •     这。。。翻译的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是啥啊
      
      还是说牛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么牛逼哄哄,连换做汉语都哄哄
  •      这本鸟书读了很久,上来一看书评,大家都说汉字都认识,但把他堆一起咋就不理解了。某兄用高声朗读的方式来加深理解,还真蛮管用的。
       比如这句:P157页,习惯和传统都是对环境的非理性适应方式,在得到图腾和禁忌、神秘主义或宗信仰——从人类以泛灵论方式解释他们遇到的任何秩序的倾向中产生的信仰——的支持时,它们更有可能支配着群体的选择。
       读了两遍,于是就理解了。但是他非得把句子搞这么长吗?
       确实本人也深有同感,但此书真TM是好书,哈耶克老人家研究了自由主义一辈子,到处戳社会主义的蹩脚,此书应该是他戳蹩脚比较全面的一本书。
       学而不思则罔,总结一下吧!不过有的读的过程属于浏览状态,不正确之处还请高人指点。
       想了半天,觉得评论实在写不好
       随便写点读书时的心得笔记吧!也方便自己加深记忆
       他老人家从很多角度讨论的财产私有制从各个角度的正确性。社会学角度,宗教角度,政治学角度,经济学角度。
       并且还说了市场经济的正确性,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以及智慧的正确方式,每个人都成为链上的一环,是任何计划经济手段无法取代的。这个问题上周倒是和朋友讨论过,某人举了个刹车和油门的例子,我觉得挺正确的。
       完全的市场个人从历史角度看来应该是不对的,因为资本肯定是贪婪的,人们都是短视的。所以总是各行各业或者整体经济不停的爆发各种危机。所以在不得已的时候必须要踩刹车的,但是刹车时为了让市场经济的油门越踩越快。道路原来限速是80,我们在刹车的配合下要开到120、160、200……,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也许将来的某天我们通过自身的基因进化,能够进入到计划经济的时代。但只要我们存在动物性,就必须依靠市场经济。
       中间有一点,就是他提到的某种可用于操纵全局的假定的客观事实整体,资本家是得不到的。这点我觉得对于现在很多的阴谋论者也是很好的一个提醒。他们总是假定对方是铁板一块。
       另外老人家还讲述了人类对资本的仇视心理的出现根源,在于无法控制或不可知。所以老人家就建议说,干脆取消政府对货币的垄断,市场经济也许更能发挥他的潜力。
       他还说语言问题很严重,总是给人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其实现在谁跟我说道社会主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官僚制度。
       以及说了没有市场经济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人,还剥削呢!没市场经济,你们这帮小子连生下来当屌丝的机会都没,抱怨个P。于是他和马克思可以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去搞了。不过他对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增加之后会爆发危机是因为增加的都是同质化人口这点说的非常到位,
       最后他说了道德和习惯、宗教、迷信全是扯鸡巴蛋。
       写完之后的唯一想法,就是这本书还要再读十遍,不管他翻译的好不好,然后读完每章都要写个读后感!
      
      
  •      一些集体主义者在主张废除经济自由的同时,却也主张维持自由思想和个人自由,反对极权主义的行动。然而,支持经济自由的个人主义者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则主张,经济上的自由是公民和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要件,限制经济自由的国家最后必然会开始限制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于此来看,一兴俱兴,一废则废;这就好比皮、肉、核的依存关系,当经济自由必然会导致政治以及公民的自由,这些不安的因素对于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度是如此地矛盾,以至于非维稳而不得行,谁知道这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要知道依靠恐惧而统治的朝鲜,他们就因为少数人权利决不可侵犯而没有打开这个魔盒,那个奴役人民的国度从来不会奢想任何政治权利与公民社会,人人都像梦游者一般生活在他人设计好的猪圈里,而丝毫不会意识到其有核化对于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样的国家,只能靠重工业与军事化来富强自己,因为再往下,丝毫看不到任何才智生长的空间,人被集体退化到原始部落社会。
       关于社资的争议,归根结底就是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争议,再刨根问底,也就是关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议,再刨根问底,就是关于真理怀疑论与真理可知论的争议,最后就是一句话:真理可知吗?怀疑论者认为真理不可知,因为世界在空间以及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理性主义者认为,只要通晓一些基本的原则,就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得知真理;但是事实证明,唯有数学才能通过逻辑推理达到真理,而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只能从实际经验中吸取、归纳、演绎而得,而真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而是认识的工具而已,由此来看,有人们理性构建的社会必然是僵硬而无法扩展的,因为社会群众并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本能的,而是处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风俗习惯状态,所以要让这些充满变数的非理性群众改造自己服从社会,必然会产生极权与强制,所以这样一个被理性所强制构建的社会就变得僵硬与刻板、笨重,当人无法战胜自己的理性的时候,上层建筑就开始了腐烂,权力阶层产生,理性社会崩塌,苏联就是典型的例子。
       观看现今世界,社资的争议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社会主义的诸如福利制度、宏观调控、平等原则已经深入到了资本主义国家中,而中国之富强,当然毋庸置疑地来自于资本主义的核心——市场经济,当年邓小平能够以少数派之力把中国拉出教条派的魔窟,使中国回归世界主流,其功劳之大远甚于毛泽东,从人权、民主、法治来讲,中国还有很长的路,但是目前最紧迫的是对公民社会的构建,其次是法治社会的构建,最后才能成为大众民主国家。
       博客 http://jonny3836395.blog.163.com/
      
  •     如果说,罗马的衰落并没有永久终止欧洲的进化过程,但是亚洲的类似发展却被强大的政府所阻止,这些政府有效地抑制了私人的首创精神。其中最显著者莫过于中华帝国,在一再出现的政府控制暂时受到削弱的“麻烦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些反叛或脱离常规的表现,无一例外地被国家的力量所窒息,因为它一心只想原封不动地维护传统秩序。
      
      呵呵,从反面来讲,也可以得到印证,凡是百家争鸣的时候,就是乱的时候。
  •      一遍通读下来,哈耶克的思想,还是有些没有吃透。但其中给我思想的冲击,还是蛮大的。他推崇“扩展秩序”的力量——经济中表现为市场力量,极力反对社会主义。对此的论证让我叹服。其中诸如“资本主义让无产者生存”的观点,也确实让我从从小耳熟能详的“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者”的圈圈中跳出了,换个角度看问题。但其中还是有一些看法我不能苟同。就拿熟悉点的经济方面来说,我认为他对市场力量的推崇不免还是有些极端。
      哈耶克作为一个执着的自由主义者——执着到让我叹为观止——力赞让扩展秩序,这个处于理性和本能之间的社会发展自发产生的规则,引导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的人为设定。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所有的信息,这不仅是因为信息太过庞杂,还因为很多信息也是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比如人们的决定——因此,人们也不可能安排出超过自己认知范围的决定和安排;而扩展秩序却不是,遵循这个规则,我们不需要知道具体的目标,一切自然会向好的地方走去。就像遵循贸易和分工的规则一样,我们不知道为谁服务,但这会让每个人更好。他也因此极力反对社会主义,认为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毒瘤。
       对靠计划制定一切切的社会主义的反对这一点,我和哈耶克的看法是相同的。
      这样的社会主义,怀疑和否定一切,要设计一切——不仅是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还包括语言等等,让我不禁想起毛泽东的那句“人定胜天”。但事实是人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提前预知规划。
      曾经在中华大地上试行过的“按需分配”——吃大锅饭,挣工分的制度,也是注定行不通的。这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原因,更是因为全部资源产品“按需分配”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可行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样会造成严重的外部性效应。而且就算人类生产力高度发达,也一定会有稀缺资源——不光是一些原材料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算可以找到替代品之类的解决原材料资源的问题,每个社会也总会存在稀缺产品。就像人们刚找到制造铝的方法时,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铝在那时是相当稀缺的资源一样,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总有供不应求的产品。社会主义将与之奈何呢?共产主义,也许只是一个桃花源。
       更头疼的是政治上。由人统一规划的社会主义,极容易产生极权主义。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就是个辛辣的讽刺,而《1984》中,更是幻想了一个及其逼真和恐怖的极权主义。当我们将最终安排的权利交到人的手中,所有的一切他都可以安排,他就可以蒙蔽大众,培养势力,修改历史,甚至监视他的人民,对可能对他的极权造成哪怕是间接威胁的都予以思想改造,甚至修改语言,让不方便其极权统治的情感和思想找不到途径来表达。其实这一切在《1984》中,就已经作为一个噩梦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部分应验了其中的“预言”。
      因为这一切都不难想象——人毕竟是靠不住的。人都会追求利益,这本身并没有错,重要的是,你不能给他机会,让他因此犯错。这就需要制度的设计。因此现代社会才呼吁法制,而不能像封建社会继续人治,人说了算。这么看来,社会主义岂不是倒退到了人治社会了吗?人治的社会的决定,不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决定。而扩展秩序的目的,人类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生存下来。因此封建社会中,扩展秩序也在发挥作用,但因为是人治的,终究没有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如此广泛和强烈。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是在美国,可能发生文化大革命吗?人民可能因为一个人振臂一呼,就集体狂热、造成社会的大倒退吗?
       因此,我认为,不论是从哈耶克的角度,还是从我上述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都是行不通的。另外就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是资本家不劳而得剥削劳力来说,我认为资本家也是劳力:把要素聚集到一起,统一安排,这和劳动者打工的劳力本质上并无区别,而且可能相对来说更有管理技术含量,且需要集合大量信息并分析。而且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资本家,若从按劳分配的角度来看,原材料和金钱也可以看做付出的回报。此外,腐败贿赂哪个社会都有,也不只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但是,就哈耶克极端的推崇规则来说,我认为也是有缺陷的。就拿我相对较熟悉的经济来说,哈耶克的立场上,就是拒绝一切政府干预,完全由规则来安排一切,拒绝一切计划性的东西。
      但市场有滞后性。人们通过市场来行动,就只能做一个事后诸葛亮。市场的力量能让长期达到均衡,但之间的过程中,你怎么波动、波动到什么幅度,它不关心。而至于长期到底长到什么时候去,你就慢慢猜吧。因此,就像你没法让一个基督教徒因为相信死后都会到天堂,就让他在被冲下河后停止挣扎一样,你也没法让人们在这漫长的波动中什么也不做。政府有时可能的确可以做到减小经济波动幅度的作用——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想想格林斯潘在位时,美国的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吧。
      而且,再如“工资——价格螺旋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即使是由市场引导一切也不一定能避免。如果几种因素叠加,通胀到达一定高位时,就会出现工资——价格螺旋形通货膨胀,即恶性循环的通胀。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经济体是会自愈还是灭亡呢?
      因此,虽然以我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就上述一些问题做出具体的解答,但市场力量的运作,如果一个个体没救了,就毁了它,让它破产覆灭,长期来看,总是均衡的;但实际我们不可能像市场这么豁达和决断。因此我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做点什么的。
      而且,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并不是完全的对立面,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这一切不过是人为加上了感情色彩——也许只是因为它们是主流的两个互相争论。
       但不管怎么说,每一个体系,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建立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而假设条件和实际情况是肯定会有差距的,正因其较实际简化和极端,才给大脑不够发达的我们提供了分析推导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哪个体系是完美和完整的。哈耶克提出了有价值的东西,而筛选和完善,就是我们的事情了。
  •     哈耶克在书里明确的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错误的,它们过于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力,以为社会的公平是可以通过人类制定各种政策而达到的,但是事实上这是过于自负了,人类理性完全没有办法达到这一点,社会主义是一种建构的理性主义,在理性上完全持一种专断的态度。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呢?哈耶克认为在人类休戚与共的本能与理性之间,有一种扩展的秩序,这种秩序是自然形成的,由它而来产生了传统、习惯、道德规则等。而社会的公平能随着秩序的不断扩展而自然进化得以实现。他高度看重市场的作用,随着商品的增加,贸易的扩大,市场自然会发挥它的调节作用,让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他崇尚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当然,他很不喜欢资本主义这个词,因为似乎一谈到这个词,就会想到它的剥削性,对无产阶级的苛刻和压制。
      他认为政府的必要性仅仅在于实施抽象的规则,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不受他人强制或侵犯,这样一种政府类似于诺齐克提倡的“最低限度的国家”,国家的功能仅在于保护个人的自由财产和生命,如果国家的功能太多,管制太严,势必会侵犯个人权利,而秩序的扩展进程也将受到一定的阻碍。他极力反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马克思那种理想政治,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既反对家庭又反对财产,因而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如今也正在衰落。与马克思认为的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不同,哈耶克认为正是资产者的出现,养活了无数的无产阶级,使这些并没有从祖先继承任何土地和财产的人得以生存。
      哈耶克在人口问题上的观点是十分新颖的,他认为人口增长并不会让全球陷入贫困。因为随着生产分工的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人口增长不会陷入贫困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单纯的增加,而是由于人才由此多样化从而满足了劳动分工的需要。“人口增加现在可以导致人口进一步增加,不仅会在一个无法确定的时期内自我加速,而且是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带来生产率提高的,不仅仅是更多的人,而且是更加不同的人。”而这与古希腊罗马时期提倡的城邦政治也是相左的,因为在城邦里,需要极力控制人口数,而不是任凭人口增长。当然他并不认为人口会无限制的增长下去,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减速增长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因此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当然人口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但是这不意味着底层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差,每个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机会,而占多数的穷人从增长中获得的益处往往大于占数量少数的富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事实上,是后者获得的益处大大的多于前者,因为富人更善于搜集信息,有更多的财产可以用于投资,从而让钱生钱,而穷人因为缺乏资本,所能获得的收益远远小于富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会造成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而当两级差异急剧扩大的时候,各种社会矛盾就会产生,这时若政府还不介入,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崩溃状态,革命将一触即发。
      读完这本书,让我之前树立的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一点怀疑,共产主义到底只是一种信仰还是可以实现的呢?到底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还是只是掌权者玩弄的政治理论把戏呢?这个世界真的有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的秩序吗?在政治领域真的有一种事实上的进化观吗?那么所谓的中国特色,西方特色是不是都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了呢?那么关于政体、体制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切都将随着历史的推进,秩序的扩展而得到最好的实现了,那么国家个人的选择是不是也没有意义了?
      很多问题都在我脑海里盘旋,我需要时间去探讨。
      
  •     一 自由的不可为
      对自由的完全笃信,其本质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因为那是一种对人有限理性的背叛。这也正是哈耶克本人的观点,他眼中的自由,是一种超然于具体事物的自由,但同时,是一种对自然规律和现实客观存在保持敬畏的一种自由。这种自由表现为一种“人的状态”,“在此状态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加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可能之限度。”
      人是精神的人,但是人也是物质的人。人的追求不可避免的拥有物质性的成分,但是其实这种成分阻碍了我们对自由的追求。因为我们的物质性需求对一个人的存在时不可或缺的,这些物质性需求包括了对房子,食物,工具等等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关系到人的肉体的存在,也只有肉体存在,才能让精神以其作为载体得以延续。自然演进赐予我们道德感和智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在我们肉体的最深处掩埋下了动物性的苦果。佛洛依德所提出的人格动力学正是描述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力量描述为既互相独立又互相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冲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本我是人动物性的一面,超我是一种纯粹的精神需求。对自由的追求虽然贯穿于三种人格之中,但是阻碍他人的自由却也与身居来与本我不可分割。人是有限的,最直接的就体现在认知的有限,认知的有限有直接表现在对未来的不可知。但是人又是如此渴望确定性的一种动物,这种渴望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存在下去的欲望。因此这种渴望转换为不局限于当下需求的对未来可能需求进行积累的冲动。
      诚然,长期博弈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社会的风俗习惯成长成为社会的道德底限和偏好。一种对自由的恰当定义和对市场经济,或者说是交换的扩展次序在长期内是可以纠正这种偏差。但是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长期中我们都死了。”人毕竟是肉体之身,我们会体会痛苦,体验悲伤。这种情绪会不可避免的决定我们的选择。自由将一切交给不可知,这就是自由的不可为。
      二 制度的不完备和偏差的来源
      既然承认了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动物性,那就不可忽略这二者共同作用所表现出的人的行为的非道德和对对他人自由的必然妨害的可能。无论制度设计再怎么完美,只要在人是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这种妨害总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冲破道德和自我约束的藩篱。总会在我们预料之外隐秘地出现。这种妨害本身并不涉及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道德判断,他是我们肉体上的约束。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为什么制度对这种机会主义无法预防?因为一个制度能否运行是否有效率,不仅取决于制度或是规则与秩序的一致性以及规则执行人对规则执行的主观动机,而且还取决于规则执行人的具体执行行为,即规则执行人是否能够完全正确地对规则进行实施。然而,人类一个根本性的特征就是有限性,“如果不理解人类的有限性,那就也不理解人的本性”(巴雷特, 1995)。人类的有限性就是人类局限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局限的数目,相反,人类的有限性把我们带到人的中心,在那里,确实的存在和否定性的存在恰好重合而且相互渗透到这样程度——人的力量与其感情相重合,他的视觉与其失明相重合,他的真相与假象相重合,他的存在与不存在相重合。”(巴雷特, 1995)
      制度执行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限性同样是他存在的构造性因素(哈耶克,1937)。有限性这种构造性因素的存在,决定了人即使有对次序的尊敬和对良好制度的渴望,但是建立出来的制度,可能却不能是次序的最好表达。
      在哈耶克眼中,社会的秩序乃是一种抽象的秩序。它是社会成员们对于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应当是什么样的、这些人际关系模式导致的物质结果将会什么样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所持的愿景。换句话说,秩序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而各种制度是以秩序为基础而人为制造的秩序。因此,按照这些制度规则所产生的信息,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特征,就应该以它与秩序是否一致为标准,而不能以所谓的“客观事实”为标准。诚然,“客观事实”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但人类所认识的客观事实,实际上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暂且不讨论人的有限理性对客观事实的不可完全观测,即使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也就不存在大家所一致认可的“客观事实”。因此一个时期内的制度的产生就很难用绝对化的客观事实在确立下来。而相反,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所形成的秩序则是一定的,这是由相关利益个体在这个时期所拥有的资源,经验所决定的。因而制度只有与这个秩序相一致,才能被利益相关者所接受并予以运用。
      正因为制度只是次序的外化形式,所以人们在建立和遵守的过程中都会遭受致命的自负,这种自负在理性滥觞的情况下尤其为甚。
      首先,制度的设计者的有限性使得制度的设计只能根据设计者的基于自己的有限理性所感知的次序设计他心中完美的规则。无论设计者再怎样的先知先觉,只要他的有限性不改变,事实上就会给制度偏离次序埋下伏笔,这点被称为制度的规则性偏差。其次,人认知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对于理解一个制度、诠释一个制度、并最终在这个制度约束下运行的这个过程会发生偏差,也即人的有限性对制度的解读所造成的行为性偏差。这种偏差来至于多个方面,比如人的认知能力,经验,学识等等。最后,即使一个制度的运行良好的,并且行为人完全了解了制度,但是在人的行为不可被完全观测到的时候,机会主义就会突破道德约束行使自己天生的本能,这时候就构成了制度上的违规性偏差。这些偏差的必然存在是伴随着人的有限性,也是由于人的物质性和动物性所造成的。
      三 中立的政府
      虽然是对自然或是社会规律的最大尊重和对人的理性的绝对怀疑,但是不可否认,对于控制某些“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的存在有其先天的优势。
      引入政府目的是为了纠正市场的失灵。市场失灵的来源是什么?前文中引入了三个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偏差,包括了制度性偏差,行为性偏差和违规性偏差。这三者来源其本质都是人的有限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前两种偏差来源于人的非主观行为。由于有以非确定人对象作为归咎,因此这种非主观行为能通过这个对象进行道德上的排遣,从而摆脱人对人的道德上的谴责和惩罚,因此并不会危害到人的自由(哈耶克所定义的自由)。但是违规性偏差来源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而这种故意正是对他人自由的妨害,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纠正。
      这里并非是对政府的存在进行无力的辩护,因为如果按照哈耶克的说法和逻辑叙述,大家对自由的追求形成的次序是相互之间不妨害和不受压迫,这时候政府的存在若是介入了正常的次序,确实会阻碍这种次序的效率。但是我们对现实进行人文关怀的思考的时候,确实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次序本身被损害,政府的存在是危害自由的必然还是政府的性质成为危害自由的必然?其实这也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中立的政府是不是能在维护我们的自由的同时增加社会的福利。
      为什么中立的政府可以和人的自由是相容的?思维逻辑上推演而言,一个中立的政府是社会所有利益的总的集合体,每一个人的意见都会得到表达,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自由都会得到尊重。他会为了所有成员的总体利益而进行决策,他们所决策的基础,正是来源于天然存在的次序,而且他的中立意味着政府的行为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利益诉求和侵害或是妨害另一些人的自由选择。这样政府的中立意味着他并不会损害哈耶克所提到的自由的目标。而由这样的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纠正,就可以做到不妨害人的自由。
      诚然这样的政府是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的,如果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这样的政府,无异于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荒谬。这种荒谬就像哈耶克对尝试用建立在下列经验命题之上的最优社会取而代之的经验主义和构建理性的信徒们的批评所叙述的:他们声称,由政府随心所欲进行控制而形成的社会,要比透过适用于所有人的、公知的法律所形成的社会,更为可取。理想主义者的荒谬其实只是对一种强大力量的崇拜。
      四 法制的约束和次序到社会运行的统一
      必须承认,纯粹对政府的信赖和期许并不能维护政府的中立,也就不能最终通过其中立在维护个人自由的同时,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目的。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机制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界定和约束。这种约束所构建出来的空间,就像不可触碰的绝对领域,保护个人的一些本源的权利或是自由。这种贴近本源的特征要求这种机制是一种与次序或是扩展的次序有着极其相似的特性,体现为一种对次序根本的保护。因此它是一种来源于次序,同时高于制度和政府的一种东西。但还要使得政府能够既是受到制约的又是能动进取的——也就是说,既能积极促进社会福利,与此同时,又不陷入仅仅在其组织得好的公民之间分配利益的专制之中。
      当我们在世间一切寻找这样的机制的时候,法律成为了一种最贴切的机制,而法律中的宪法尤其是宪法原则,成为这种机制最核心的部件。宪法原则的具有普遍性,自享性,终极性和抽象性的特征。他的普遍性代表着一种社会中立,自享性代表一种独立和不依赖,终极性体现为确定后的不可怀疑和不可拷问,而抽象性体现了原则的广泛适用。这四个性质,使得其成为次序可以承载的最佳载体。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贴切的法制,又能避免其对自由戕害,这确实难以回答。正如哈耶克本人在《法律、立法与自由》所说的:“立法机制的扩张和公法对于法律领域的全面占据使得个人自由这一根本性的法治与宪政的目的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但是不可否认,法作为解决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府或国家权力极度扩张手段的有效性。
      我们重新审视整个思路过程,从人的自由所产生的自发的行为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扩展的次序。这种次序外化为一种制度,中立的政府有效的解决“市场失灵”,法制和宪政约束着政府的行为同时保证公权在不妨害自由的前提下的的正当性。以次序为基础,制度,政府,法律就像三个支柱,支撑着社会的稳定运行。
      五 扩展次序与资本主义
      最后,当我们从自由到扩展秩序,并最终构建出法制,制度,政府整个关系后,我们重新反思一个问题,扩展的次序一定是资本主义吗?哈耶克说,“扩展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它是从无意之间遵守某些传统的、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做法中产生的,其中许多这种做法人们并不喜欢,他们通常不理解它的含义,也不能证明它的正确,但是透过恰好遵循了这些做法的群体中的一个进化选择过程——人口和财富的相对增加——它们相当迅速地传播开来。”(见《导论:社会主义是个错误吗?》)“所谓的扩展秩序,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在哈耶克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才能真正的告诉个人他们该为自己的努力确定什么样的方向,才能为总产量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正如前文所述一个制度能否运行是否有效率,不仅取决于制度或是规则与秩序的一致性以及规则执行人对规则执行的主观动机,而且还取决于规则执行人的具体执行行为,即规则执行人是否能够完全正确地对规则进行实施。
      但是,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内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其结构不同,而且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冲突与协调的所拥有的资源诉求以及他们所有拥有的信息全然不同。这些因素便决定秩序会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参与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这种不同所带来的就是制度的变更。这种制度的变更,就是来源于次序的改变。
      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秩序也只是在为适应这个变化而变化。正因为一切都是有变化和在前进的,当承认了人的有限理性之后,为什么却能断言认为资本主义必然是最好的制度呢?这种断言何尝又不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哈耶克提到的“扩展的次序”充满的价值中性。但是“扩展的次序”与资本主义的等同似乎是值得商榷的。这点上我并未有对哈耶克这位大师有任何不敬的想法。只是他本人似乎也在强调次序本身存在的必然,因此可以推断,这种次序存在是自然。虽然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这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就是“扩展的次序”本身。所以如果想让一个东西具有的普遍性,那么就不应该给她穿上意识形态的外衣。
      因此,次序的必然存在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所尊敬的应当是背后人性的诉求(人的自由),而非最后的结果和表现(表现出来的一种制度)。这些最后的表现和结果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自由,而这种制度不再符合新的次序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去改进和完善他。
      资本主义也许不是扩展秩序的最后形态,当扩展秩序继续其自身的“文化进化”时,资本主义很难确保自己头上光环的恒久。因此,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类同样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资本主义规则自身的发展与未来。那么,她又凭借什么要去改写全世界呢?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说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如果对制度这种问题,而只是通过对可议论的事情的言说来对不可议论之事保持沉默,通过这种方式把一切安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确实能够使得一切在逻辑上是自洽和统一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任何现存的秩序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化进化”的方向,没有任何一种秩序能够完全体现着“进化”的所有要求。
      
  •     导言中说:哈耶克所指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极权社会主义”,而非20世纪后半叶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第三世界社会主义”。此为障眼法,明眼人一看便知。
      
      自幼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我们,难免陷入“剩余价值”那一套铁桶般的逻辑当中,接受哈耶克这样的作品后,会有世界观被颠覆、脱胎换骨般的感觉。
      
      再伟大的理论,也并非牢不可破。要颠覆一个伟大的构想,其实只需要换一个角度。
      
      在哈耶克的思想体系中,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致命的自负”。这是因为在人的本能和理性之间,有一条“灰色地带”。这条“灰色地带”中大行其道的逻辑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俗,这种逻辑先于理性主导着人们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之所谓社会主义理想,是基于理性的一种“乌托邦”式设想,而在人的理性之外,还有本能和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受社会习俗影响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没有形之于明文却无处不在,根植于社会人心,左右人们的所思所为,正如吴思所说的“潜规则”。
      
      哈耶克说,受这种社会积习左右,社会主义体制只可能惠及极少数人。对比现实,可以说,哈耶克不幸而言中。国进民退和不断攀升的基尼系数,都成为哈耶克思想的佐证和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想的反讽。除了离权力核心最近的那些人,大多数人并没有从这一伟大制度中受益。
      
      《让子弹飞》中的一个桥段很有隐喻意义:张麻子给民众发钱,发枪,让他们反抗压迫他们的黄四郎,但是,六声“枪在手,跟我走”之后,民众们都没有反应。这是对所有革命命运的隐喻。民众都是势利短视的,他们在乎眼前利益,除非胜利在望,让他们看到有利可图,他们才会追随。大多数人其实就和阿Q一样,只图混水摸鱼,得手一把,他们就会偷着乐。而真正以大众福祉为理想的英雄,注定是孤独的。
      
      打江山如此,坐江山亦然。在权力社会里,不光是升斗小民、小官小吏,甚至大人先生,也鲜有人逃出这一魔咒,于是我们周围就总是一副无官不贪、汲汲名利的世象。
      
      这样说,似乎有宣扬性恶论的嫌疑,事实是,不论是在何种制度下,我们这个民族最后都会陷入权力腐败的恶性循环。
      
      哈耶克没有就我们这一具体社会形态开出药方。他所推销的自由资本主义,也并非一条金光大道。
      
      也许也压根儿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医治基层民众投机、犬儒的心态。哈耶克对我的启示是,这一条“灰色地域”不光存在,对社会的影响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从人性出发的社会构想,最后都不免变成乌托邦和空中楼阁。而社会,永远走不出一帮人压迫另一帮人的怪圈,所谓自由、平等,只能如李海鹏所言,变成人们最深的春梦,而且往往难得真切。
      
      
      
  •     哈耶克晚年总结之作,他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一部影响世界的书籍:《致命的自负——论社会主义的谬误》中文有声书http://www.readme.in/shehuikexue/988.htm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普遍用来划分人类协作秩序的两个看似对立的原则,人们对它们所知甚少而引起的“误解”以至于在使用这些概念时,甚至不能明确界定他们正在谈论什么。
      
      先说“资本主义”一词(马克思在1867年仍不知道这个概念且从未使用过)。只是因为桑巴特在1902年引起轰动的《现代资本主义》一书,才“爆发了一场作为社会主义的天然对立面”的政治论战。由于这个词让人想到一种为资本所有的主要受益者即无产阶级的反对。资本所有者的活动使无产阶级得以生存并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资本所有者创造了无产阶级。不错,资本所有者使人类交往的扩展秩序成为可能,这也许导致一些资本家自豪地同意以此称呼他们努力的结果。然而它让人想到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利益冲突,这真是个不幸的发展。
      一个表示合作的扩展经济秩序的比较令人满意的名称,是从德语引入的“市场经济”一词。但它有许多严重的缺陷。首先,所谓的市场经济,在严格意义上并不真正是一个经济,而是大量相互作用的单个经济的组合。市场经济只具备这些单个经济的某一些而非全部明确的特征。如果我们给这个由单个经济形成的复杂结构起一个名称,让人觉得它是一种人为的结构,就会造成人格化或泛灵论的结果,如我们所见,这正是我们对人类相互作用过程的许多错误认识的来源,而要将其摆脱也异常之难。必须时刻记住,市场产生的经济并不真正像是人类特意设计的产物,它是一种结构,在一些方面与经济相似,而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就它不能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序列而言,它与真正的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
      市场经济一词的第二个缺陷是,在英语里它无法产生出一个便于使用的形容词,而这样一个表明具体行为是否适当的形容词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哈耶克曾建议采用一个新的专门术语,一个从在许多类似情况下已使用过的希腊词根获得的术语。1838年,惠特利大教主提出用“catallactics(交换学)”作为解释市场秩序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这个提议不时被重复提起。从这个词中很容易派生出形容词“catallactic”,并已得到相当广泛的使用。这些词尤其吸引人,因为他们来自古希腊单词“katalattein”或“katatassein”,不仅指“交换”,而且指“允许进入社群”和“化敌为友”,这进一步证明古希腊人在这些事上的深刻认识。因此哈耶克提议创造一个词“catallaxy(交换过程)”,用来描述我们通常称为经济学的这一学科的目标,并按照惠特利的做法把经济学称为“交换学”。
      
      再说“社会”一词。这个词不仅自马克思以来一直被用来混淆zhengfu和其他“制度”的区别,且用它来表示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不同制度,会错误地使人觉得所有这些制度都是一样的。如拉丁语中源于socius的societas一样,它是这类词汇中最古老的一个,指的是彼此相识的同伙或同伴,同时它也被用来描述个人之间实际存在的状态和关系。按通常用法,它的前提或含义是,存在着对共同目标的一致追求,而这种目标只有通过自觉的合作才能达到。
      如我们所知,人类合作超越个人只是界限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这种追求的范围越来越不受共同目标的支配,而是受着抽象行为的支配;遵守这些规则,使我们越来越服务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们的需求。人类合作范围延伸得越广,其合作的动机与人们心中关于一个“社会”中会发生什么的设定就越不一致,“社会的”这个形容词也就愈加不是事实陈述中的关键词,而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现已过时的一半人类行为理想追求的核心。一方面是在一个特定团体中个人行为的实际特征,另一方面是个人行为应当如何的愿望。似乎以任何实际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一群人都被称为“社会”了。
      所以“社会”一词已成为表示几乎人类群体的方便标签,哪怕它的结构和结合在一起的原因都无需知晓。
      对于完全不同的形态,如个人之间有着不断接触的人组成的群体,和仅仅利用从漫长而无限延伸的贸易关系中产生的信号而把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冠之以相同的名称,这不仅在事实上造成误导,且几乎总是包含一种隐藏的愿望,要用我们的感情上所渴望的那种亲密伙伴关系趋塑造这种扩展秩序。
      在这种混乱认识中被忽视的关键差别是,小群体的行为可以受一致同意的目标或其成员意志的引导,而同样作为一个“社会”的扩展秩序,它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结构,却是因为其成员在追求不同的个人目标时,遵守着相同的行为规则。这些在相同规则下的各种努力所造成的结果,当然会表现出少许特征,尽管它们与拥有同一个头脑或想法的单个组织的特征或这个组织特意安排的特征相似。但是,用泛灵论的态度看待这样一个“社会”,或是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一种意志、一种意图或计划,却是会将人引入歧途的。
      
      最后,我想说,最为狠毒或悲惨的误解,便是“社会的”。这个词或许已成为我们整个道德和zhengzhi词汇中最能引起混乱的说法。在它使用得最多的领域,之所以不断混乱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她不仅用于描述人类合作的不同模式产生的现象,也用来描述促进和服务于这种秩序的各种形式。它从后一种用法越来越变成一种倡议,一种用理性主义道德取代传统道德的指令,并正逐步取代“好的”一次而作为道德上正确的事物的名称。在它可与其他词语组成(或由它限定)的众多短语(如“社会的进步”、“社会的需求”、“社会的混乱”等等)中,我们已明显看到它们是多么的似是而非又毫无意义。
      在此只举一例。“民主”一次一直有非常明确的含义;然而“社会民主”不仅曾用来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激进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名称,而且现在在英国已被用来称呼费边社会主义的任何zhengdang。但时下我们所称“社会(主义)国家”用传统的词语表达却是“仁慈的专制”,在以民主方式(在保留个人自由的同时)实现这种专制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时,却由于“社会民主”的图谋而使真正的民主荡然无存。
  •     西方N年前的社会主义大辩论中就总结出了计划经济的三大谬误
      1.每个人的utility function不同 2.计划制定者不知道每个人的utility function
      3.即使知道了,也没有人或者机器能做出分配,the computational constraint...
      
      
  •      诚如一位同仁所说的,当致命的自负遇到致命的翻译,结果就是一个悲剧。
       艰难地读了半本书,在这期间,我不得不把每个字大声朗读出来使其让大脑更深刻地去理解。我搞不懂,为什么这些都是一个个熟悉的汉字,拼凑在一起怎么就不懂了呢?
       我无语,书无意。
       下了个英文版的PDF,打算明天读。
       时候不早了,洗洗睡吧。
  •     制度不是设计的,是演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对待空想社会主义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马克思被达尔文误导了.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经济学有一个有意思的作用就是向人们证明,对于那些我们自以为可以设计好的机制,我们的知识其实远远不够。” 都别自作聪明了...... 最终大家都得死.
  •      在正式开始阅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之前,我从中文版导言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哈耶克所指的“社会主义”是“极权社会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欧洲的那种“社会主义”,而不是我们所处的、合法性建立在收到西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利益自觉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尽管那一篇不长的导言在把控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政治心智尚未成熟的读者)的理解倾向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其再三强调此“社会主义”非彼“社会主义”这一点而言,实在有些多余,甚至添加了一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在里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谬误”,我们从小接受到的信仰教育究竟是一种“自信”还是“自负”,明眼的读者自有分辨。
       是否存在一种“优越”的政体,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究竟孰优孰劣——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给有话要说的人。也就是说,不管对哈耶克的观点赞成与否,我们都应该耐心听他说完,不插嘴。
       我想说的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在对正文开始阅读前不应该接触任何对文本的定义和注释。这样做一方面会使你失去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权利(而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另一方面,你的思维将受限,阅读本身就没有意义了。
       好了,以下是我“被引导”后的读后感。
       “哪个社会主义”的问题我没有找到答案。书中提到的一些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影像,如笃信“理性”与宏观调控的力量,这使得众多行业加上了“国”字缀,成为垄断行业。但也有一些在周围找不到,至少在现在很难找到,它们也许存在于我们的过去或未来,如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更多地是在保护泛灵论的思想和语言,而不是对其进行改革”。在我们这个时代,“神化”并不突出,至少优于红本本的“毛时代”,以及朝鲜铜像高耸的“金时代”。
       “自负”的意思是说,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学者与政治家对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骄傲不已,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类发展的高峰,其能力之强大,甚至能与亚当斯密“无形的手”抗衡,建立“完美的秩序”。
       究竟人类是否已经有了这种力量,以后会不会拥有这种力量,这只能由事实来断定,任何置身于其中的人类都没有下定论的权利和能力。哈耶克的观点是:良好秩序的扩展需要的是一种介乎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力量。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为“自信”或“自负”的问题争得头破血流。中国人自古崇尚的“中庸”并非含糊没原则,而是一种将矛盾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极为聪明的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山西煤业整合多少让人看到了些许政府的“自负”,让人有些心寒。但舆论中越来越多的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以及李明博发表的“‘政府之手’也该考虑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转而更多鼓励民营企业在恢复发展中发挥作用”以及“在G20会议呼吁‘退出战略’”的言论,也着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     自由主义者其实还是很可爱的,追求一种纯粹。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我都喜欢。恕我把弗里德曼和他写在一起,因为我爱老弗。
  •     很久以前,和哈耶克的传记一起从图书馆借来,自传看了一天一夜,看完了。这本书看了半夜,第2天早晨起来,发现书落在地上,拣起来放在某处。。。
      很多个月过去了,一直不曾再读,再次拿起来的时候,是拿着去图书馆交超期罚金。
      读了一路。
  •      读书不平静,不冷静,总爱过早下结论,碰见能产生共鸣的书就发疯似地诋毁它的对立面,碰见与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相悖的观点时,就会发疯似地狂骂,这是大部分人读书的通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戏剧性地碰上考毛邓三。于是就出现了看一眼毛邓三看一眼哈耶克的情形。
       中国的读者在碰到与中共官方言论相反的论断时总是读得义愤填膺,好像这些论断才是真理,这些论断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这种情况只能说是致命的自负导致的致命误读。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形势是马克思同志所批判的社会主义的话,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能再被称为“社会主义”了,这离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似乎有点远了。但官方为了那个政策刚性,又要往上套个社会主义的帽子。
       一直觉得邓小平是个聪明的人,不是说毛泽东不聪明,只是说毛泽东适合打江山,不适合管江山。
       邓小平那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不管是什么体制下的社会,只要经济发展的好了,为什么那么教条地分清“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
       哪里来的这么多主义?所谓主义,大都走了纯真的极端,便成了主义。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许多美国的经济学家来看中国的时候,都会惊叹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当然,农村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的心头大患,但近年来党中央的政策已经力所能及地做的好了。
       很多人在发表看法的时候总是说“农村那么穷,怎么能说中国富了呢?”我们确实不能够称为富,但至少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很好。那些指望一夜暴富的人实在是太无知了,所有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知道,就算是中国现在实行了资本主义的政策,大肆进行市场自由化,农民们也不可能一夜变富的。
       中国农民穷有中国性的特殊原因,不仅仅是国家政策和经济的问题,这点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走的总路线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揪着鼻子骂的了。
       当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市场经济自由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时候,他们现在意识到了政府在整个社会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很多情况,政府的正确管理避免的灾难的发生。
       政府管制是否能够量化?如果政府管制能够量化,那么法律是否也能够量化?答案目前来看是不能的,在计量经济学中,它只能是个虚拟变量。
       前不久我在玩一个叫“下流的球球”的小游戏,鼠标点击小球周围的地平面,让平面鼓起来,然后小球就会拥有势能,就会运动,然后不断地控制地平面起起伏伏,推动小球进洞。
       政府的管制就像是鼠标,不是点击地面点击得越多,小球就能越快进洞,而是你点击得是否恰到好处。
      政府的控制不能用控制的多或者控制的少来衡量。应该用合不合适、而不得当来衡量。
       理性的、合理的管制和人类社会自身形成的道德法律规范一样,并不是走极端的,理性的管制也不是违反那个所谓的“进化论”的。
       相对于这本书,我更喜欢哈耶克在开头引用了那句亚当弗格森的话:
      自由,并不像这个名称本来的含义可能显示的那样,是指摆脱了一切限制,而是指使一切公正的限制最有效地自由适用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管他们是权贵,还是平民。
      
      
      
  •     
      
      
      
       为何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贫穷的?为何现在的中国政府又是世界是最富有的政府?
       哈耶克的老师,奥地利学派的重要人物米塞斯说:“社会主义观念一度既崇高又简单……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它是人类精神最具雄心的产物……它如此壮丽,如此大胆,理所当然激起了最伟大的憧憬。如果我们想把世界从野蛮中拯救出来,我们就必须驳倒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心不在焉地对它置之不理。”为何这“人类精神最具雄心的产物”会带来的是野蛮?哈耶克在它的《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在导论《社会主义是个错误吗》一文中,以米塞斯的这段话为题记。
       在哈耶克的最后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负》中,他竭力阐明一个基本事实:扩展秩序(市场游戏规则)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进化”而来的,它背离了人类的本能,与习惯、风俗、道德等有关系。人类“利他”的本能不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只会带来小团体的自闭。正是在这种对本能的“背叛”上,文明与经济才获得了发展。整个经济的交换系统日渐完善,带来不同的分工,以“价格”与“利润”的方式调节了供求与社会分工。这是一个复杂到没有任何人单独的智力能全部理解的系统,主要力量是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但是,自从笛卡儿的理性开始起历史作用之后,“建构性理性主义”开始诉求用理性来设计市场,试图规划出一种尽善尽美的经济制度。这种源于不相信市场可以自发地调整的观点,非要强加以人力的行为,给经济带来的则是扼杀。因为经济是处于本能与理性之间,它不是本能所能控制的,也不是理性所能设计的。哈耶克是一个“经济不可知论”者,认为让那个神秘莫测的领域自己发展就好,千万不能进行理性设计。
       理性设计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在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论述了为何对经济的计划会将社会引向“通往奴役之路”,而此书算是他加强“理论基座”的补论。那么“致命的自负”指的是什么呢?他指责的是社会主义者们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对经济作出规划,这种规划会扼制了市场的生命力。但社会主义者们不明白或者说不相信这一点,这就是他们“致命的自负”。
       被理性设计过的经济体制,后果就是步入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必然会引向极权主义。极权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反创造性。
       先说经济上的反创造性。从抽象而言,一个被计划经济的国家中,单个人的要求不再具有合理性,要以上级的指定作为是否合理的参照,这自然会否定了个人的创造力,因为没有明显的利润与利益可图,个人自然会放弃他的创造性,整个社会也不再是一个有创造性的社会。从具体而言,当年纳粹德国将那么多犹太人逮捕与关押起来,并不试图使用它们去创造任何财富,“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和他们在经济上的无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纳粹将这种无用在战争期间推到反功利的极点,尽管缺少建筑材料和圆木,他们仍然建造了巨大的、成本昂贵的死亡工厂,将几百万人运来运去。”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如是写道。纳粹并不指望从犹太人这里获得劳动力与兵力,当它的前线吃紧时,宁可组织“希特勒青年师”,将八到十七岁的青年都组织起来上前线,让犹太人与战俘闲着。而苏联的“古拉格群岛”,前后数千万的被关押者从事的是极端无用的劳动,对苏联的经济没有任何一点帮助。在中国,“割资本主义尾巴”、反对“投机倒把”,将所有商业创造全部扼杀。所以极权主义有着自毁性的反利益、反利润、反商业性。
       在文化方面的反创造。按阿伦特所提供的说法,希特勒上台之前,虽然并未废除魏的宪法,但一直弃之而不用。斯大林曾于1936年发布了全新的、精心构思的宪法,让国际与国内都欢呼这一事件,但是,它变成了大清洗的序曲,从那时起,这部宪法虽然未遭遇废止,但与希特勒一样,再也没有被使用过。而参加制定宪法的人,后来都作为叛国者被处决了。在中国,宪法制定之后,到目前为止,它基本是没有发挥任何一点作用。这种对国家基本宪法的漠视甚至反对,与极权主义本质是一种运动有关系。这种反创造性还表现在文艺的“主旋律”上,凡是有主旋律的国家都是极权国家,它的文艺在全球也是最没有创造性的,最落后的。比如中国!
       这种非创造性的出现,重要起源过程,就与经济上的计划有关,与摒击市场经济而倡导计划经济有关。全面控制与计划经济目的是好的,为了让所有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但是,目的的正确不能证明手段的合理,在目的达到之前,手段就产生了屠杀与役奴,所以,虽然社会主义“理所当然激起了最伟大的憧憬”,我们也必然要否定它。当米塞斯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没有看见社会主义实现之后的惨象,而我们则是经历了社会主义整个阶段。目前的中国,正处于极权崩溃而步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路上。它的海外投资、建立经济殖民地,正是帝国主义的鲜明特点。而它的富足则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结果,而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果。如果我们富了一些,那也得感谢市场经济,而不是感谢极权统治。极权国家都有一个特点,所有财富都归于国家,人民是被“分配”到一些微少的物质。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所以所有财富都归于国家,于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富的国家,但中国的人民却是同等GDP中最穷的人民。也因为极权主义的反利益与反创造性,所以多出来的钱,就用来烧——形象工程、巨型工程、援外……
       我们创造财富,但我们不会富起来,与分配机制无产,有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政权本质。
       哈耶克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虽然一再反对理性去设计经济,并为了增加他的经济不可知的理论,引入了宗教,认为宗教大大地有助于对经济传统的保障。这一点令人颇为不安,事业上,宗教本质也是一种极权运动,一种极权政权,它在历史上造成的屠杀与奴役、控制,不在极权运动之下。当年佛陀否定了灵魂的存在,将佛教设计为一种无神论的宗教,但是它后下了“轮回”这个“后门”,以致于大乘佛教趁虚而入,将佛教改成一种半有神论的偶像崇拜的宗教。哈耶克的这个“后门”,也许,会引来无数“病毒”的攻击与繁殖。
  •   我喜欢!傻逼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牛逼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   自负是人类的本能,但自负不是致命的,欲望是罪恶之始。
  •   最恶心这种翻译了,他们是故意的
  •   这是一部学术著作。没阅读过中文译本,但可以想象,这不是给外行看的
  •   拜读,来自新浪微博粉丝
  •   马老师书评好强哈
  •   致命的春梦。
  •   正在读,先看文。受益!谢谢!
  •   人类的理想社会,请看——公平主义社会。
  •   最后变成少数人的共产主义
  •   懂马克思主义的很多
    能懂马克思的少之又少——哈耶克 也不懂
  •   燕子 厉害
  •   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对这本书也没有理解
  •   不错,稍嫌啰嗦.
  •   我读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
  •   翻译挺傻逼的确实
  •   这个系列的翻译都这样,我有《自由宪章》和《通往自由之路》都没法看。
  •   英文版你能看懂。 还买中文。 都是在装逼。
  •   人,都是——逼——出来的
  •   我觉得这个系列的书之所以能出版就是因为翻译的差
  •   哈哈,楼上相当的有见地。
  •   fuck 苦了我们这些英语烂的童鞋 了
  •   表示深有同感。
  •   大家再读读其他西方的哲学论著,基本都这水平,就应该明白,这是一个很大的阳谋
  •   是的啊,这样的结果是控制大家对西方思想的印象--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哎,看来学英语都是TM逼出来的!
  •   hiro相当的有见地呀!!!
  •   真的!读了英文的原著以后觉得其实没什么难懂的嘛~都是些定语,最多是名词不理解,后面也会有他自己的解释。还有很多例子放在那里。更本没有中文版看起来的这么句子古怪,像道德情操论和这个!
  •   翻译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以前也帮着老师翻过汤因比《历史研究》原版中很少的一部分,感觉自己都能看懂,但翻出来的自己读着都别扭。
  •   艹 我还以为就我觉得句子难读!
    一开始看了通往奴役之路,就有这种感觉了。还以为是自己汉语不过关!
    不过最近看了点罗素的和休谟的觉得倒是挺好的。 或者是商务印刷出版社的一般质量都更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质量好像一向很差。
  •   还好,我自己也学过翻译,本来不懂的句子把中文直译过来,就懂了。
  •   冯克利翻译的《乌合之众》很容易看懂。可能是原作者的问题?
  •   沙发。
    嗯。。有作为的好青年
  •   我好想在第一财经周刊上见过这书的名字。
    一眼掠过。
  •   自由,并不像这个名称本来的含义可能显示的那样,是指摆脱了一切限制,而是指使一切公正的限制最有效地自由适用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管他们是权贵,还是平民。
    说的太对了……
  •    LS摆事实,讲道理,你一句道理一个事实都没有,最后两句话证明你没有看过波普尔。全面袒护哈耶克证明你看过新凯恩斯和兰格也没学好财政和政治经济。谢谢!而且我全文没有任何评价哈耶克的书的话,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别太极端了,就像我第一句话说的那些人一样,那么激动,那么自恋。
  •   感覺樓主沒有看懂哈耶克,也許應該說是因為信息的封鎖導致樓主對現實的認識有太大的偏差。
  •   LS我没有在讲哈耶克,你看清楚了
  •   没讲哈耶克就转成日记,哈哈
    貌似第三楼删除了,看不到好遗憾
  •   “总的来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走的总路线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揪着鼻子骂的了”
    特別是對樓主這句話,我非常無語。。。
  •   LS,骂点不同。如果你想骂一个人,怎么着都能把他骂得像狗屎的。
    我说的是跟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评判一个政权是否成功,并不是看他是否比别的政权更优秀,而是他比之前带来了什么更好的东西。如果你喜欢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我就更无语了。
    另外,你了解总路线多少?中国发展的道路又有多复杂?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真的能够指出那些政权的错误,你现在就不会有空坐在这里无语了。
    我可以说,我生在中国,而不是生在孟加拉,能让我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上网,已经让我觉得很知足了。
  •   问题是中国的改革
    如果不按照目前的路径
    有可能更好
    也有可能更差
    这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假设不了。
    单单是横向比较是比较可笑的,还有纵向比较
  •   我既横向又纵向了,请LS看清楚。本来人判断一件事物就是很感性的事情,因为你无法知道所有信息,谁都是主观的,盐的咸淡,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得到了利益就肯定有人要失去利益
  •   我手比较快
    看到了你的两个回答
    当然之前的被你删除了
    也许你之前以为我在帮你说话,所以赞同
    后来觉得味道不对了,又来批驳。
    你自己都这样游离,只以对方是否赞同自己作为辩论标准太没意思了。
    经济发展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而且可以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利益。
    另外你这句“本来人判断一件事物就是很感性的事情,因为你无法知道所有信息,谁都是主观的,盐的咸淡,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说白了就是自由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价值多元化。所以我就弄不明白你的立场到底是什么了
  •   辩论的标准本来就是双方都不赞同对方而产生的,如果都赞同,就不用浪费口舌说了。而且我并不是一定要让别人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从别人的观点中汲取东西,而往往大家总是没有理解我本来要说的意思,总是揪住一些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细枝末节来说话。
    评论是那位同志他自己删掉的,我从来不删别人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有立场呢?不需要有任何立场。如果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先有了立场,那么你就会根据你的立场去批判或者支持这本书,去花费脑筋批判或者找共鸣,而不是去认真思考对与错。这样的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看书对于我而言就是改变并优化自己原有的想法,而不是去强化自己最初的信念。
    两边各有对错,各有我觉得合理的地方,我既没有支持理性也没有支持自由,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市场失灵大家都有目共睹,计划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大家更是有目共睹,现在大部分的人我想都不会再偏向于哪一方了,市场和政府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互相弥补失灵的部分,这才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如果看近年来的资料,中共现在的总路线就是在平衡这个问题,很多国有企业都改为私有化了,而且国外的很多经济学家对目前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局面很是赞扬(比如说史迪格利兹)。
    但现在主要的矛盾我认为是中央下来的事情根本没有办法到下面具体落实,下面的很多问题也是欺上瞒下的。我认为这是政府结构的问题了,而不是社会体制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的丑闻难道还不够多吗?不是说中国政府不报道丑闻,经济学里有个说法,如果民众得知越多的黑暗面,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和预期都会下降,一旦民众的预期下降,这个国家也就完蛋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想要推翻原有政府的组织都会先传播这个政府的丑闻,让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预期下降),播坏新闻并不是件好事,如果一个国家政府政权变动太频繁,对于民众也不是件好事(不知道这个观点你是否同意呢?)。更何况其他国家政府一样也会做掩盖丑闻的事情,可以看看《从自由走向法西斯》,这个纪录片是被美国政府封禁的片子。
    另外,中国从古到今都没有过多个政权同时当政(除了分裂时期,但分裂时期不能算是多个党派,因为它们并不是掌管同一个地方)。我觉得有种原因是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整体状况可能并不适合多个政权。所以硬是要把美国式的“民主”按在中国头上,情况未必会像某些狂热的亲美分子想象的那样美好。
  •   PS:我很不喜欢别人没有说理由就攻击一种理论或者一句话,比方说,抓住别人说的一句话,不分青红皂白就骂“简直是胡扯”,按照这个逻辑,什么话都可以归为胡扯。
    可惜的是,这种人貌似特别多。不好好讲话,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论就大骂,这对于学术的发展有意义吗?
    学术这个东西,不是混饭吃的话也就是个消遣,应该捧个茶杯,晒晒太阳,随便聊聊。
  •   LZ写的东西有很大欺骗性,他故意忽略了一D独裁,和专制政府的问题,邓只是恢复了官僚集团,和民众低限度的经济自由而已,政府只是民众赋予它的管理机构,当经济出现问题政府干预,是当然的,如果他弄不好,就应该下台,中国的问题是,有这样一个政府和其附庸的利益集团,打着人民的旗号,剥夺人民的权利,一切代表着人民.
  •     我为什么要有立场呢?不需要有任何立场。如果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先有了立场,那么你就会根据你的立场去批判或者支持这本书,去花费脑筋批判或者找共鸣,而不是去认真思考对与错。这样的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看书对于我而言就是改变并优化自己原有的想法,而不是去强化自己最初的信念。
    ——————————————————————————————
    很不错,欣赏
  •   2009-01-16 00:53:16 8想想  LZ写的东西有很大欺骗性,他故意忽略了一D独裁,和专制政府的问题,邓只是恢复了官僚集团,和民众低限度的经济自由而已,政府只是民众赋予它的管理机构,当经济出现问题政府干预,是当然的,如果他弄不好,就应该下台,中国的问题是,有这样一个政府和其附庸的利益集团,打着人民的旗号,剥夺人民的权利,一切代表着人民.
    ————————————————————————
    楼上,说你这些话是需要些资格的,比如专业水准,比如资料数据等
    像你这样信口胡咧咧当然容易了,讲个大话谁不会?
  •   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而且可以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利益。
    ————————————————————————
    太理想化了吧
  •   “应该”
    “可以”
  •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走的总路线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揪着鼻子骂的了。”这一句,我是同意的。
    最后一句,也很赞。
    唉,中国问题如此复杂,以至于我都不太想研究那么多了。只想利用经济日益自由化的机会,实实在在地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话说,自邓公打开国门以降,没有谁可以阻挡历史的进程,但人为加速也似乎很难。
    不妨,让它自然发展吧。
  •   播坏新闻并不是件好事,如果一个国家政府政权变动太频繁,对于民众也不是件好事
    disagree
  •   读书不平静,不冷静,总爱过早下结论,碰见能产生共鸣的书就发疯似地诋毁它的对立面,碰见与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相悖的观点时,就会发疯似地狂骂,这是大部分人读书的通病。
    lz这句话说得很对 不过一般能达到真正的平静这个境界也是不容易 毕竟人都是维护自己的观点立场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算是心里的浮躁
    PS 你考毛邓三的时候就看这书了阿 才大二的小孩儿哦 我大四了才开始接触这些东西。。。。不过中文版实在是看不下去 就直接下载英文的看了 呵呵
  •    " 读书不平静,不冷静,总爱过早下结论,碰见能产生共鸣的书就发疯似地诋毁它的对立面,碰见与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相悖的观点时,就会发疯似地狂骂,这是大部分人读书的通病。"
    --这句话LZ用来自察也是不错的。 别的不多说,既然你也读过波普尔,那我若说点什么总可以被你归入到信息不完全。倘若我不摆好论据,单摆个观点,那估计就更罪大恶极了,不分青红皂白了。
    然而事实是,有些人没义务也没精力像学术讨论样做的严严密密,故而单单摆了个思路在那里,要筛选论据证明观点总是可以的。而你用一种对立的态度试图从逻辑上事实上否定一个观点也是可行的。这种文字游戏的对与错没意思。
    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思考了对立的思路的可行性?而不是单纯使用各种手段捍卫你观点的正确性。如果你从这点着手,对方的观点本身就够了。 倘不,再多的论据只是你攻击和反驳的话柄罢了。
  •   中國有讓你說1+1=2的自由。
  •   把毛泽东简单归结为会打仗不会管理国家未免显得有点天真吧
  •   LS,那是不是我还要写本毛泽东评论呢。你要非这么说的话你自己简单地一句话就否认了我的话是不是未免也显得有点天真了。
  •   我觉得LZ有病,她的病在于读书不平静,不冷静,总爱过早下结论,碰见能产生共鸣的书就发疯似地诋毁它的对立面,碰见与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相悖的观点时,就会发疯似地狂骂。
  •   本来以为楼主是想给哈耶克提鞋,当然罗,更准确地说,是想给自由提鞋,可这鞋提得怎么看怎么歪歪扭扭,试问,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哦,糊涂得看不明白。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和西方许多抱着自由的人一样,太天真了,天真地以为鼓吹自由能使你成为贵族。
  •   LZ在为政策辩护的时候,可曾想过,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因为政府在经济上的控制有限度放开,给予民营部分自由换来的?而现在社会矛盾激化正是因为很多领域政府过度控制,比如土地规划,造成的高房价,行政资源垄断造成中石油中石化CCTV等怪兽横行.官方报纸,电视,防火墙对话语权的过度控制,也造成很多人不满.楼主还是醒醒吧.
  •   在一个控制欲极度膨胀的国度,谈论控制的理性,本身就很傻很天真.用改革开放的例子来佐证,不正证明哈耶克的先见之明?有限度的经济自由就足以换来显著的成果,那么更高限度的自由,甚至组社上,言论上的放开自由,中国的发展会迅猛到什么程度?
  •   怎么没人说话了呢。。。
  •   我在想毛邓及其继任者二人是否有作为知识分子进行社会大实验且客观接受实验结果并改进的觉悟,他们的内在支撑是否有楼上讨论的那么些深刻的东西,抑或只是简单的趋利避害,维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现状。要知道搞政治和搞学术都是一件很消耗精力的事情,而前者往往会因为其本质的复杂玷污后者的单一动机——我们是不是自作多情了?
  •   一个读哈耶克的人居然对宗教有如此荒谬的偏见,真是令人痛心。
  •   宗教和极权主义还有有些不同的。诚然,极权主义需要类似于宗教式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统治,但其更强调政府和政党对整个国家人民无所不包的控制和奴役,即全能主义,同时把对人性的践踏璀璨看做是最高的“革命行为”,并且在思想上实行专制,一切文艺机构都必须是宣传的工具和领袖意志的传达器。但宗教很大程度上允许不同意见的发表流传,这可以从佛教,基督教的几大派系中看出来,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的“不尊国教”,实际上就是对宗教自由信仰的阐释。同时,宗教尤其是佛教着重个人的修生养性,而不是类似于极权主义的狂热的群众运动。从这几点来,楼主对宗教何能有所误解。
  •   本人研究宗教起家的,结果成了反宗教主义者,哈哈
  •   这不罕见。
  •   宗教并不意味着没有专制,现代宗教的宽容是几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奋斗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就拿楼上提出的宗教改革运动,不知道有没有看过《异端的权利》,就是在当时的加尔文也不是真正的宽容者,无论极权主义还是宗教,都是过去的事物,市场真正需要什么,只有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才会慢慢出现。
  •   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是值得星条兄一读的。
  •   对宗教的态度是启蒙运动最矫揉做作的部分,《异端的权利》在中国毒害了多少人啊
  •   可能这位兄台的见地有写偏颇与偏激,用大致西方化的观点论述却用口号式的帝国主义经济定义中国,似乎拼凑得并不合理
  •   不读看书名就知道自负是谁?或许应该明白,人类的自私和懒惰是问题所在,政治这个东西,原本就是矛盾的结核,其实不用谁说,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在本质上已经完全的超越现在的社会制度,但是问题在于一个神性的社会形态这怎么能在泥沼中存活,毕竟人浊我独清的思想太难了,要不被孤立就是被攻击,看看社会主义世界的经历就能发现,只要资本主义一天不崩溃,社会主义就无法建立,至于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恐怕是鬼扯,我们只是扯着这块遮羞布的道貌岸然的掘坟者
  •   对了,经历过这场经济危机后,自由经济已经被大家开始否定了,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也就在于过去的曾经的,在社会积累不发达的时代,自由经济有它独到的一面,可是真正在他溃烂的时候,人们发现他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
  •   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也就在于过去的曾经的,在社会积累不发达的时代,自由经济有它独到的一面,可是真正在他溃烂的时候,人们发现他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
    不知道楼上是故意群嘲还是什么意思~~ 这次的危机背后恰恰有着一个深刻的背景:自克林顿时代以来强迫银行贷款给低收入群体,这是坏账累积引发次贷危机的根源所在。欧巴马的改革目前所遭到的抵制恰好说明了自由经济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扭曲的政策而产生了问题,进一步用更扭曲的政策去解决问题。政府必须将对市场的干预控制在最低限度。
  •   2010-02-17 12:07:27 among
    其实不用谁说,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在本质上已经完全的超越现在的社会制度,但是问题在于一个神性的社会形态这怎么能在泥沼中存活,毕竟人浊我独清的思想太难了,要不被孤立就是被攻击,看看社会主义世界的经历就能发现,只要资本主义一天不崩溃,社会主义就无法建立
    ======================================================
    请拿好你的五毛,圆润的离开
  •   ls你个脑残,连话的意思都看不懂,我是在抨击“空中楼阁”你个傻逼样的还装比鄙视领五毛,我倒是想你啥时候有本事登台让我给你“歌功颂德”领你五毛,所以你别扯淡,好好看看是啥德行,在想来抨击别人,断章取义的傻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