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浦洛基,Serhii M. Plokhy  页数:568  译者:林添貴  
Tag标签:无  

前言

  摘自導論  會議的時間和地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嚴密保守的機密。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在夜色籠罩下,一隊派考德汽車載著民主世界最有權力的兩大領袖──佛蘭克林?狄拉諾?羅斯福和溫士頓?李歐納德?史賓賽?邱吉爾 ,前往他們的目的地──俄國沙皇和顯赫貴族從前於黑海度假勝地雅爾達所擁有的一組別墅。他們自己取的代號 「阿貢納人」,即是遠古傳說中的戰士,前往黑海之濱找尋一頭永不睡覺的龍,要搶回金羊毛。他們的戰利品是這場吞沒全球的世界大戰之解決方案:他們要對付的龍即是約瑟夫?史達林這個化身一變成為殘暴獨裁者的前喬治亞詩人。  他們三人湊在一起,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會議。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命運;使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他們創造一個機構以防衛和平及戰勝國的利益。他們離開雅爾達時,既滿意、又焦慮。在他們背後的是,過去三十年兩次世界大戰造成數千萬人犧牲性命的悲劇,而他們的未來卻是戰後不確定的世界。  地緣政治宏圖的競爭,自我意識和價值體系的衝突,以及三個國家最精明的談判代表的縱橫排闔,全在一九四五年二月這八天在雅爾達表演得淋漓盡致。三大領袖揣摩他人的可信度、是否願接受妥協。英、美第一流私立大學畢業的菁英,能否和從東正教神學院輟學的喬治亞鞋匠之子,達成諒解?這兩位經由民主程序選出的領袖曉得如何對付古拉格的教父嗎?會議逼得與會者必須正視無盡的道德兩難局面。它有如情感的雲霄飛車,不僅涉及到同盟國的領導人;也牽扯到他們各自的部屬,他們不僅為自己國家的利益搏鬥,也要爭取主子的寵信。  雅爾達會議結束後不到幾年,其參與者的高度期望已經破滅,他們的決定受到敵我雙方的抨擊。仍在人世的與會者不是替自己辯護、就是刻意遺忘他們的參與。失望、遺憾的感覺在冷戰對峙的雙方陣營都很強大。不論對它有何不同的觀點,雅爾達變成錯失機會的象徵。在西方世界,《時代週刊》視它為走向「失去的和平」之路的里程碑。麥加錫時期的主流論述裡,「雅爾達」就是背棄自由、姑息世界共產主義的同義詞。  誰該負責?一九四○年代末期冷戰興起,雙方互相責備,它成為核心問題。美國國內也爆發激烈的辯論。雅爾達會議達成的決定,使得共和黨和民主黨分裂。羅斯福總統及其顧問被指控不僅把東歐及中國出賣給史達林,還促進國內共產主義的猖獗。艾爾格?希斯是美國出席雅爾達會議代表團成員,被控為蘇聯擔任間諜,全案鬧得沸沸揚揚,益發增添辯論的熱度。喬治?馬歇爾將軍退休後接受傳記作家訪問時,絕口不提他在雅爾達會議的角色,因為他很清楚不論他說什麼,都會招致攻擊。  即使到了今天公眾仍圍繞著一九五○年代的問題爭辯不休──是誰出賣了東歐?說服蘇聯加入對日戰爭是否合乎美國利益?二○○五年五月小布希總統把雅爾達協定拿來與一九三九年李賓特洛普和莫洛托夫達成的德蘇協定做對比,即引起美國外交政策評論家的強烈反應。公眾對雅爾達會議的辯論迄今都沒有考量到兩個重要發展:一是冷戰結束,一是原本未公開的蘇聯文件問世。它大體上也忽視了過去二十年專業歷史學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的研究成果。  蘇聯檔案開放──蘇聯解體後,葉爾欽初上台頭幾年的「檔案革命──釋出大量的文件,其中有許多和外交政策有關。雖然蘇聯歷史的許多面相已因這些文件問世,得到重新評價,雅爾達會議還未受到注意。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對雅爾達會議還沒有重要研究,更晚近對美國外交政策及戰時同盟關係的研究,對於雅爾達會議也草草了事。這本探討雅爾達會議的新書,納入過去二十年的檔案發現,重新評估已知的西方資料,並從新的歷史觀點探討會議及其結果。  原先接觸不到的文件公開之後,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舊問題、並提出新問題。它們證實了前一世代學者在未能接觸蘇聯檔案之下提出的若干假設,也駁斥了一些說法。最重要的是,這些新出土的文件揭露了雅爾達會議當時蘇聯領導人的思維。如果史達林和他的策士沒有完全放棄世界革命的計劃,他們很明顯地推遲了它們,有意與西方維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關係。他們預備藉此爭取到足夠時間從二戰災厄復原,為下一階段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做好準備。他們認為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勢所難免,但願意暫時犧牲西歐的共產主義運動,從西方換到允許它獨霸東歐。中歐方面,史達林做了違心之論,其實蘇聯計劃把德國切割為幾個小國家,但因為西方的反對,他們的意圖無法實現。然而,跡象顯示,在德國方面,蘇聯或許會同意分界線比英方提議更偏東──後來東、西德分界線採納英國方案。  新公布的蘇聯文件也讓我們看清與雅爾達會議有關、而迄今最有爭議的問題:希斯涉及的間諜案。一九四○年代末期及一九五○年代初期,有一說法指希斯不僅替蘇聯當間諜,還影響了羅斯福總統若干決定;這些決定後來被認為出賣美國的國家利益。現在蘇聯檔案的新證據支持希斯在雅爾達會議期間即是蘇聯間諜的說法,不過它也指出,希斯雖然替蘇聯軍方情報機關工作,蘇聯政治部門要到會議之後才知道他的身份。蘇聯軍方的聯絡人對他能提供的政治資訊興趣不大,他在雅爾達會議期間於政治事務上的表現(包括蘇聯參加聯合國),對蘇聯的目標並無貢獻。由於「劍橋五人幫」在英國及美國的活動,蘇聯情報機關得以提供其主子美、英方面有關雅爾達會議的最機密文件。史達林的情報頭子在高峰會議前夕及進行期間,的確頗有幾樁亮麗的成績,但希斯這條線不在其中。  新的蘇聯材料沒說的,和它們所揭露的,一樣重要。從其中我們看不到有證據可說,史達林或其黨羽想佔美國總統健康不佳的便宜,或是羅斯福在會議桌上的表現不佳,有助於蘇方達成目標。我們也看不到任何跡象可說,西方的波蘭政策若更強硬,就可救了它和其他東歐國家,使他們得以不受蘇聯宰制。儘管蘇聯領導人內部對戰術議題有些明顯的不同意見,新資料卻顯示蘇聯決心建立對其西翼鄰國的控制,以波蘭為其安全結構的主幹。史達林預備盡其全力掌控波蘭,西方外交是硬是軟,無關宏旨。……                

内容概要

  羅斯福是否遭受欺矇?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  中國是否遭到出賣?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說書般詳細解讀「雅爾達」八天歷程的最權威、精彩的著作。  雅爾達會議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形成導因的重要指標。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於大戰尚未結束前,相聚於黑海濱的雅爾達,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會議,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在這場會議裡,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未來;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  本書作者應用了近年來陸續解密的蘇聯政府檔案,及諸位與會者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以宛如說書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作者简介

  浦洛基(Serhii M. Plokhy)  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最頂尖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他的著述豐富且有創見,曾經連續三年(二○○二-二○○五)獲得美國烏克蘭研究協會頒發的最佳著作獎項。他更於二○○九年獲得古斯拉夫研究協會頒發的卓越學人獎。著有《帝制俄羅斯解體》(Unmaking Imperial Russia)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Slavic Nations)。  林添貴  **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譯有《台灣的未來 : 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宋美齡新傳 : 風華絕代一夫人》、《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蔣經國傳》、《季辛吉大外交》(合譯) 、《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等。

书籍目录

導論第一部-阿貢納行動第一章:總統旅程第二章:馬爾他會談第三章:沙皇巡狩之地第四章:紅色主人第二部-戰士的高峰會議第五章:三巨頭重聚一堂第六章:冬季攻勢第七章:德國問題第八章:戰利品第三部-世界新秩序第九章:安全理事會第十章:元首的陰影第十一章:瓜分巴爾幹第十二章:波蘭戰役第十三章:「烏克蘭人會怎麼說?」第四部-外交家的棋盤第十四章:聯合國的席次問題第十五章:波蘭陷入僵局第十六章:轟炸線第十七章:遠東閃電戰第十八章:「盟友不該欺騙」第五部-承諾的飛輪第十九章:波蘭投降第二十章:德國的命運第二十一章:歐洲解放地區及巴爾幹第二十二章:伊朗、土耳其和帝國第二十三章:秘密協定第二十四章:戰俘第六部-雅爾達精神第二十五章:最後的晚餐第二十六章:跨越終點線第二十七章:希望的日子第七部-風暴將臨第二十八章:麻煩的跡象第二十九章:間諜大戰第三十章:史達林堅決固守第三十一章:羅斯福去世之後尾聲注釋

章节摘录

  摘自導論  會議的時間和地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嚴密保守的機密。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在夜色籠罩下,一隊派考德汽車載著民主世界最有權力的兩大領袖──佛蘭克林?狄拉諾?羅斯福和溫士頓?李歐納德?史賓賽?邱吉爾 ,前往他們的目的地──俄國沙皇和顯赫貴族從前於黑海度假勝地雅爾達所擁有的一組別墅。他們自己取的代號 「阿貢納人」,即是遠古傳說中的戰士,前往黑海之濱找尋一頭永不睡覺的龍,要搶回金羊毛。他們的戰利品是這場吞沒全球的世界大戰之解決方案:他們要對付的龍即是約瑟夫?史達林這個化身一變成為殘暴獨裁者的前喬治亞詩人。  他們三人湊在一起,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會議。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命運;使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他們創造一個機構以防衛和平及戰勝國的利益。他們離開雅爾達時,既滿意、又焦慮。在他們背後的是,過去三十年兩次世界大戰造成數千萬人犧牲性命的悲劇,而他們的未來卻是戰後不確定的世界。  地緣政治宏圖的競爭,自我意識和價值體系的衝突,以及三個國家最精明的談判代表的縱橫排闔,全在一九四五年二月這八天在雅爾達表演得淋漓盡致。三大領袖揣摩他人的可信度、是否願接受妥協。英、美第一流私立大學畢業的菁英,能否和從東正教神學院輟學的喬治亞鞋匠之子,達成諒解?這兩位經由民主程序選出的領袖曉得如何對付古拉格的教父嗎?會議逼得與會者必須正視無盡的道德兩難局面。它有如情感的雲霄飛車,不僅涉及到同盟國的領導人;也牽扯到他們各自的部屬,他們不僅為自己國家的利益搏鬥,也要爭取主子的寵信。  雅爾達會議結束後不到幾年,其參與者的高度期望已經破滅,他們的決定受到敵我雙方的抨擊。仍在人世的與會者不是替自己辯護、就是刻意遺忘他們的參與。失望、遺憾的感覺在冷戰對峙的雙方陣營都很強大。不論對它有何不同的觀點,雅爾達變成錯失機會的象徵。在西方世界,《時代週刊》視它為走向「失去的和平」之路的里程碑。麥加錫時期的主流論述裡,「雅爾達」就是背棄自由、姑息世界共產主義的同義詞。  誰該負責?一九四○年代末期冷戰興起,雙方互相責備,它成為核心問題。美國國內也爆發激烈的辯論。雅爾達會議達成的決定,使得共和黨和民主黨分裂。羅斯福總統及其顧問被指控不僅把東歐及中國出賣給史達林,還促進國內共產主義的猖獗。艾爾格?希斯是美國出席雅爾達會議代表團成員,被控為蘇聯擔任間諜,全案鬧得沸沸揚揚,益發增添辯論的熱度。喬治?馬歇爾將軍退休後接受傳記作家訪問時,絕口不提他在雅爾達會議的角色,因為他很清楚不論他說什麼,都會招致攻擊。  即使到了今天公眾仍圍繞著一九五○年代的問題爭辯不休──是誰出賣了東歐?說服蘇聯加入對日戰爭是否合乎美國利益?二○○五年五月小布希總統把雅爾達協定拿來與一九三九年李賓特洛普和莫洛托夫達成的德蘇協定做對比,即引起美國外交政策評論家的強烈反應。公眾對雅爾達會議的辯論迄今都沒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冷戰的結束使得學者們有了更多機會可以冷靜地重新回顧一九四五年那八天裡發生的事。而其中,很難想像還會有誰表現得比本書更好。」  --《華爾街日報》  「哈佛教授浦洛基已為一九四五年的這八天做了最吸引人的描寫。」  --《波士頓環球日報》  「雖然這本書非常迷人,甚至讓讀者有一種「親臨現場」的感受,但是請別忘了我們正面對的可是複雜詭譎的外交史啊!」  --《華盛頓時報》  「浦洛基的這部敘述詳盡且觀點平衡的作品,為長久以來人們對於雅爾達的理解提供了重要且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作者最后的评判很公允,雅尔塔会议唯有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衡量,依据当时的情势去观察,才能被正确认识。才能破除雅尔塔的诸多“神话”,其中最大的一个神话就是,罗丘被斯大林玩弄于鼓掌之中。看完全书,不难明了,他们三人所得的是他们本可以得到的,他们所不能得的则是他们本就得不到的。是否能得到全凭实力说话。全书花了不少篇幅讲波兰,然而关于波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和苏联毗邻的最大国家不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任何讨论苏联势力范围的谈话就统统不具意义”。波兰这块肉,斯大林非吃不可!
       理解雅尔塔会议的关键,在弄清会前的各种局势,如此则能认清三方的地位。会议前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盟军在西线则遭遇阿登反击。斯大林已经有了抛开英美的有利态势。是英美有求于苏,而非相反。是故美英领导人才要千里迢迢奔赴雅尔塔。
      二月八日下午三点半开始的会谈,罗、斯两位领导人仅用不到半小时就决定了苏联在中国东北及外蒙古的地位。作者最后的评判对远东也只是一带而过,完全没有提雅尔塔协议对中国的影响及其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一点比较遗憾。也许是本人是东欧史专家,所以就不涉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了。
       作者认为更应该认真检查的一个说法则是雅尔塔使三巨头瓜分欧洲达成协议。此说看似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也落入了以冷战两级阵营倒推的窠臼。要说划分势力范围,44年10月丘吉尔斯大林的百分比协定,绝对更配得上,而雅尔塔会议上的分割德国也仅仅是三方原则上的意向,真正说到划分势力范围,在远东,在东北才是。英美竭力阻止日后所谓铁幕、所谓共产主义东欧的出现,表明英美认同苏联可以有所谓的“友好国家”环绕是因为苏联当时在东欧的实力使然,但绝不是认同或承诺日后冷战铁幕笼罩而与西欧诸国呈断裂性质的东欧形态,即英美根本反对共产东欧之出现。总之,除远东,在欧洲三方根本没。势力范围达到过什么一致,有的只是争吵。事实上势力范围问题在会上从未公开讨论过,美国代表团甚至不承认这是个正当的议题!
       那么,雅尔塔到底有何教训可以吸取呢?作者认为外交政策的道德层面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喜密室协商这种腐败旧外交的罗斯福不仅向现实妥协,而且比另外二人更投入于此。
       这个世界太险恶,有和平,但不会有什么光荣的和平。
      ps 书的翻译很好,但是错别字是相当的多,减一星。另外关于波兰问题,一个是波兰政府组成问题,一个是国界问题。大量篇幅都在写波兰政府问题,国界最后怎么定的也没说了,虽然可以自行脑补。。。
  •     全书近乎一半的篇幅,或者说三巨头在雅尔塔所耗费的讨价还价功夫的一半,是围绕波兰问题而展开。德国战败赔偿,分割占领,战犯惩治,世界其他地域瓜分与势力范围确认,对日作战,乃至联合国构想,等等其他一切,都让位于波兰(当然不可避免涉及乌克兰)问题之后。
      这是为什么?
      
      也许丘吉尔的一席话道破天机 ------ 英国是因为波兰而卷入二战的,丢了波兰,战争就白打了,我无法向英国人民交待 ------ 这其实同样适用于起初与德国一起瓜分波兰的苏联,但迥然不同于美国。因此,无论罗斯福自以为或事实上在雅尔塔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美国其实是游离于波兰这个核心议题之外的;斯大林与丘吉尔,才是这幕大戏的主角。
      
      那么丘吉尔达成目的了吗?红军占领下的波兰,显然再也没有英国人说话的份了。更可悲的是,作为大英帝国利益的全权代理人,为了维持英帝国各自治领与殖民地在战后续存的法理依据,不惜一再违背《大西洋宪章》的准则,迫不及待地迎合斯大林这个继承沙俄扩张衣钵的新殖民者的瓜分势力范围的主张,沆瀣一气。新沙皇就不用说了,红军坦克碾压下的地方,自然就是他的地盘,不容旁人涉足;红军坦克未及之处,他也虎视眈眈!
      
      至于美国人,战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金融债权人,同时也是第一农业与自然资源大国,战争赔偿与暂时的势力范围分割其实都是烟云,只要维持和平与自由贸易,罗斯福丝毫不用担心美国未来的利益;他唯一需要操心的是眼下,是将领们为臆想的进攻日本本岛的可怕图景 ------ 百万美国子弟的伤亡。因而,当斯大林顺水推舟承诺红军坦克将碾压过满洲黑土地时,罗斯福毫不犹豫地背弃了中国这个被他硬推上“大国”地位的战时盟友,出卖了中国的主权 ------ 而这一交易所花的时间,只不过是一顿下午茶的功夫!丘吉尔也乐见此事,既然苏联将霸占旅顺,英国理所当然可以继续保留香港。中国,这个盟友,这个所谓的战胜国的一员,与战败国一起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悲剧的大幕再次开启。。。。。。也许作者说得不错,三巨头都获得了“胜利”,那么,谁是失败者?
      
      
      本书的序言部分其实已经有剧透;但尾声之“结案陈词”简洁明晰,评判窃以为尚属公正。
  •      谈到雅尔塔有一个很有趣的笑话,相传当年会议室有人曾经递给丘吉尔一张纸条,丘吉尔读后莞尔一笑说,老鹰不会飞出窝的。恰好当时正是谈判正激烈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斯大林极其不解。一直到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询问了当时的传纸条者才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你的裤子上的拉链开了。
       但真正的雅尔塔会议却并不是这么轻松,这个亚得里亚海边的小镇在十余天时间里有三个人,更为准确地说有两拨人就决定了二战的走向。决定了战后的利益分配,决定了人类的历史进程。虽然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事件,譬如英国的《大宪章》、威斯敏斯特和约、乃至后来的维也纳和约、凡尔赛和约,但这些和约都只是一个局部的短暂地影响了历史。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体系控制了人类的历史如此长的时间乃至现在。无疑,美苏是这个体系中的两块基石。这两块基石虽然其中的一块已经不再存在,但是从各类报刊、书籍中频繁提到的前苏联也可知,其当年重量几何,仍然以至于压得二十年后的我们不得不喘息。叶利钦等人以为可以绕开这块基石,但实质上远远没有走过去。普京就深谙其中之道。一个破损的基石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个完整的美国呢。正如前面所有的体系一样,雅尔塔体系并不是没有问题的,也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后来的冷战。两派的势力进退,远非如当初约定的那样。但任何一派也不敢公然地违反这个体系。这也就是后来的冷战。
      
       S. M. Plokhy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曾因其书写的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而大受好评。现如今要了解冷战和雅尔塔体系,最好的切入点也正好是俄国和乌克兰。因为:第一,在前苏联中,这两个国家的分量是最重的。第二,苏联解体时,大量的资料都保存在这两个国家,并且全部被公开。所以,对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
      
       本人酷爱军事,历史。对于这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是绝不放过的。更何况这场会议结束了一场战争,开启了一场更为长久的战争。如何让人不倾心于此。本人已阅读相关条款和要求,会认真遵守的。
      
  •   此书最后的评判着实好,尤其是读了多遍之后
  •   他们三人所得的是他们本可以得到的,他们所不能得的则是他们本就得不到的。
    这句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