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頂尖之路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作者:菲利浦.戴爾夫.布羅頓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產官學界好評推薦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吳淡如(作家.主持人)  吳睿穎(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兼發言人)  孫憶明(哈佛MBA校友.澔奇數位科技總經理)  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臺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張振亞(哈佛MBA校友.臺灣嬌生公司總經理)  邱文仁(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  湯明哲(臺大財務副校長)  楊建民(政大資管系教授兼EMBA執行長)  葉匡時(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前中山大學EMBA執行長)  陳鴻基(臺大EMBA執行長)  蔡明田(成大企管系教授兼EMBA執行長)  商學院學生笑中帶淚的必讀作品  一本價值臺幣六百萬的哈佛商學院生存手冊  百年哈佛商學院,學費要價臺幣六百萬,也是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機構。領導力、決策力、企業倫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被認為是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祕密。哈佛MBA,是人生的天堂口,還是不快樂的工廠?誰可以擠進窄門,邁向頂尖之路?  給是MBA以及不是MBA的讀者  三十一歲那年,我放棄原來的工作,去念哈佛MBA。  人們念MBA的理由各有不同,不過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前者清楚知道自己接下來要走什麼路、要做哪種工作,而後者則不那麼清楚。後者雖然知道自己想要改變,但卻不清楚是什麼樣的改變。我就是第二種人。  --作者/菲利浦.戴爾夫.布羅頓  揭開名校面紗,第一手見證哈佛教育商業菁英的方式。  金融海嘯讓華爾街灰頭土臉,過去人人欽羨的MBA被譏笑為「準備吃苦吧」(more bitterness ahead),然而也因為金融海嘯失業潮,讓更多人回去讀MBA,認為MBA可以增加就業價值。到底MBA在念什麼?進名校如哈佛商學院,就是拿到金鑰匙嗎?依據調查,《財星》五百大企業,有兩成執行長畢業自哈佛商學院,這家百年老店,每年有九百個新生懷抱著成功致富的夢想入學報到。  哈佛商學院出過最有智慧的企業家,如政商得意的紐約市長彭博,也有最狡詐的騙徒,如安隆執行長斯基林,虧空公司四百億美元,如今遭判刑二十四年又四個月,然而最頂尖的投資銀行與證券商每年還是急著把明日之星往這裡送,要學習哈佛商學院的成功祕密。  作者原為英國倫敦《每日電訊報》記者,因羨慕富豪生活,辭職進入哈佛商學院就讀,MBA教育的種種震撼讓他大開眼界,兩年下來作者至少做過五百個案例研究;另外作者也提到哈佛不為人知的一面,像是飲酒作樂,作PowerPoint的偏執,許多壓力過大的學生甚至罹患了憂鬱症,深刻描繪邁向頂尖之路的人生抉擇。

作者简介

  菲利浦.戴爾夫.布羅頓 Philip Delves Broughton  出生於孟加拉,之後成長於英國,布羅頓於一九九四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新學院,二○○六年取得哈佛商學院MBA學位。一九九八至二○○四年間,布羅頓先後擔任倫敦《每日電訊報》紐約及巴黎辦事處主任,曾在南北美洲、歐洲與非洲等地採訪,他主筆的九一一特別報導,獲得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與妻兒現居於紐約。黃亭睿  台大外文系,美國加州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會議口譯碩士,目前任大學講師,譯有《獵熊記》(時報出版)。楊詩韻  美國加州蒙特利國際研究學院會議口筆譯碩士,專長影片字幕、文件翻譯,譯有《獵熊記》(時報出版)。

书籍目录

推薦序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孫憶明哈佛MBA經驗的投資報酬率 張振亞聯合推薦 吳淡如/楊建明/陳鴻基推薦序前言第一章 一起來變笨第二章 重新來過第三章 與眾不同之地第四章 如履薄冰第五章 我是誰第六章 成形、衝突、規範、表現第七章 從BETA開始第八章 風險大師第九章 不安的高材生第十章 衛道人士第十一章 極致槓桿第十二章 人比人氣死人第十三章 目標要遠大第十四章 看著孩子長大第十五章 畢業第十六章 不快樂的工廠後記致謝

章节摘录

  [申請-成為哈佛人]  我在二○○四到○六年間就讀於哈佛商學院,當時校友包括美國總統、財政部長、世界銀行總裁、紐約市長、更別提奇異(General Electric)、高盛(Goldman Sachs)、寶鹼(Procter & Gamble)等公司的執行長了。《財星》(Fortune)雜誌前五百大企業當中最高的前三項職位,有兩成是哈佛MBA擔綱;近來相當熱門的私募基金以及避險基金,幾乎都是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主導,當這些校友返校時,總受到英雄式的歡迎。能夠加入影響力如此強大的大家庭,令人既膽戰心驚又興奮不已。  有兩個原因讓我渴望念哈佛商學院,第一,我必須承認是受學校名氣的影響。不只在美國,哈佛在全世界都頗負盛名,它是美國最遠近馳名的大學。第二,我喜歡哈佛商學院提供的教學內容。雖然MBA課程大同小異,但重點跟專長仍舊有所不同。頂尖MBA中,史丹佛(Stanford University)以培養矽谷創業家而著稱,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的強項則是行銷。賓大(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華頓學院(Wharton)專攻金融業,培養出許多華爾街鉅子,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也同樣與紐約淵源較深。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史隆商學院(Sloan School)則是為想創業的工程師和科學家量身打造,而哈佛商學院旨在培養管理通才。  我用二○○三年的聖誕假期填寫了四家商學院的申請文件:哈佛、西北、史丹佛、跟柏克萊(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MBA申請文件有三類問題:為什麼要念MBA?為什麼申請我們學校?你的人生經歷中有哪些歷練讓你相信值得花時間念我們學校的MBA,同樣地,你的歷練夠吸引我們學校錄取你嗎?  我錄取不久後便收到一本學生會編撰的《哈佛商學院生存手冊:二○○六級》(The HBS Surviral Guide, Class of 2006)。午餐時間我走到杜樂麗花園(Tuileries)找了張長凳坐下翻閱這本書,「歡迎加入哈佛商學院,這個多元的社群裡充滿了優秀的同學,他們勇於自我挑戰以及彼此切磋……你將經歷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入學-案例的震撼教育]  二○○四年八月,一個炎熱的傍晚,我首次踏上哈佛商學院的校園。十年來我首次過沒有上司、沒有職銜、也沒有月薪的生活。學校要大約兩百多名缺乏或完全沒有商學背景的學生提早來上分析課程(Analytics)。分析課程是官方名稱,學生們都管它叫數學營。  在註冊後,我拿到一個資料夾,裡面有第一周上課會用到的案例。我在網球場邊找了張長凳坐下,拿出很快就要面對的幾百個案例,從第一個開始看。我的第一個案例上面寫著:  在多年前,有一位名為寇博的公爵,他是封建制度下的地主,住在西歐的一個小地方。他居住的城堡在高高的山丘上,有許多耕農為他工作。  寇博公爵下令要伊凡跟費德烈兩名耕農分別耕種兩塊農地。公爵提供他們肥料和種子,但要他們去跟造犁的費雅朵租犁具。一年後,兩人種出的小麥數量不同,牛隻都長了一歲,而犁具的耗損程度各不相同。在伊凡跟費德烈離去後,公爵想:「兩個人成效都不錯,但哪一個的效益較高呢?」  學習小組成員們坐在一張藍色長桌旁,其中有兩位是退伍軍人,一位之前任職於紐約市長辦公室,一位臺灣來的管理顧問,還有一位緊張不安的金髮女郎,她剛離開一家位於波士頓的基金管理公司。很巧的是,紐約來的賈斯汀竟然是我妻子的同鄉。他們已經準備好筆記型電腦,準備開始幹活。我上哈佛前只用過Office的Word,從來沒用過Excel作表格或PowerPoint作簡報。  「答案是伊凡!」沒多久,我自告奮勇地說。大家頭看我。「伊凡比較出色!」 我隨即很快解釋一遍我的計算過程。  傑克說:「你忘了考慮牛隻的折價。」傑克過去是海軍陸戰隊隊員。  我回過頭繼續研究,過了一會兒,我回答:「應該是費德烈。」  「你有把伊凡犁具的全值(full value)算在銷貨成本(cost of goods sold)裡頭嗎?」傑克又問。打從這時候起,我決定閉嘴好了。  接下來的一個鐘頭,我腦海裡閃過一大堆混亂的數字。算出來的數字每一次都不同,一開始答案是伊凡比費德烈每一英畝多種出三分之二單位的穀物,然後再算一次,變成費德烈比伊凡每畝多種出六分之五單位的穀物。  *  哈佛商學院沿用法學院以案例教學的方式。上課通常都由冷點名 (cold call)開始,也就是由被老師點到的學生介紹前一天晚上所準備的案例,對學生來說,這可說是種折磨。  第一堂課的老師是大衛.霍金斯(David Hawkins)。他是一位身材魁梧的澳洲人,在五○年代曾經參加奧運游泳賽,現在仍有金髮海灘救生員的特徵。他停了一會兒後說:「你們知道嗎?會計真的很重要。現在,我們來看公爵這個案例。」他弓著背,緩步在教室前面來回走動,看起來就像名公爵。「要辨別這些辛苦的農夫誰比較出色,怎麼會這麼難呢?」老師跟我們解釋道:重點是透過這個例子讓我們體會到,就連看似簡單的會計分析也可以難上加難。在會計中,善用常識比死背規則更為重要。  本屆所有同學都在八月底的時候來到哈佛參加一周的基礎課程(Foundations),這一周的課程是必修課程的入門。基礎課程的最後一天,我們回到博登大禮堂聽魯貝克的演講跟投影片簡報。他秀出一張哈佛焦慮曲線圖,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壓力;線條開始時處於高點,學期開始後逐漸下滑,到了考試時又再次飆高,等到求職時期來臨時,這條壓力曲線會破表。下一張簡報代表的是我們應該花多少時間讀書。魯貝克告訴同學們,哈佛商學院的老師認為學生每周至少要花五十五.一個小時來念書,包括上課及花至少兩小時準備每一個案例。  對班上很多同學來說,一周工作五十五.一個小時根本就像在度假。他們之前通常一周要工作八十到一百小時,而且第一學年的課程對他們來說又很熟悉;不過我可不一樣。魯貝克說完後,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次,一名MBA學生跟校方爭執,他一怒之下就大罵:「你們竟敢這樣對待我,我是客戶耶!該死!」「不,你不是客戶,你是我們的產品。」老師等到笑聲散去後說:「有時候你們是客戶,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像是我們的產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迷人的書……讀完讓人覺得自己的商業知識,有商學院學生的水準。  ——波士頓環球報  在美國人心中,哈佛的特別地位本就很難解釋,這本好書更讓此迷思根深蒂固。  ——華爾街日報  所有想進商學院者的必讀之作……作為一家動見觀瞻的機構成員,筆筆一針見血。  ——舊金山紀事報  想申請哈佛商學院的人,可從此書瞭解哈佛的生活,尤其對案例學習與苦中作樂的課堂趣事有詳盡描寫。  ——經濟學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邁向頂尖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看着会有一点吃力, 主要是里面涉及了大量的会计学,金融学,宏观经济学的专业术语。以及不太能适应英式(or美式)幽默的语言。
      
      
       果然应了大家评价我的那句话,智商是硬伤,唉……
      
      
       个人不崇拜成功学。作者很客观的讲述了在哈佛商学院攻读MBA的经历。不浮夸,不愤世。
      
      
       又是一位从事过记者工作的人的作品,很喜欢这些人的语言,虽然对英式幽默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候不明白作者是在讽刺还是在暗示什么。
      
      
       犀利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有根句据。
      
      
       作者并没有顺应羊群效益,毕业后参与华尔街那些收入高,却没有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的工作。
      
      
       MBA给我的感觉像是富人们的游戏,修个MBA需要大约100万人民币的资金基础。当然,在里面,你也的确能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课堂,还是你的人际关系网。
      
      
       或许“做正确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     曾几何时,读个mba,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我这种工作几年就有厌工情绪,想出去开两年小差的人。正好看到这本书,哈佛,够鲜亮了,虽然知道自己这辈子能去读书的机会渺茫,看看咱哈佛校友写的书也不错嘛。书挺有意思的,感兴趣的可以来读一读,但是,正如作者说的,读mba适不适合自己,还得各自斟酌一下。
      
  •     一
      
      对于以后很想读MBA的自己来说(嘿,也就想想:D),市面上几乎稍微有点名气的有关MBA的书(非教材)基本都买齐了。这本书因为没钱买原版,只能读中文版,中文版有点恶心,内容应该很好的,但是翻译硬生生把这书的质量拉下了,导致观感太差。只能给个三颗星。
      
      
      可能也不能怪翻译,作者是记者,记者都那副德行,开口就一串句子,听得人抓狂,自己练口译的时候最讨厌就是翻这些Times,华尔街日报之类那些记者的讲话。这些说话都咬文嚼字,句子长死人不偿命的家伙写书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二
      
      作者布劳顿是英国人,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毕业后当了12年记者,担任《每日电讯报》巴黎办事处主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糊里糊涂就上了哈佛商学院。
      
      
      读MBA的一般有两种人,第一种清晰自己知道为什么要读MBA,以及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第二种是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期望读完MBA会给他一个答案,或者有更多的选择。
      
      
      作者是第二类人。
      
      
      
      三
      
      全书描述的是作者在哈佛这两年经历的种种故事,沉重的学业,各怀心思的同学,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商学院文化中那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陷阱,道德行为等等。
      
      
      
      中文版可读性不强,建议读英文版。英文版只有正版。自己掂量一下。自己没有亲身感受,没有共鸣,所以也不好不发表什么评论。
      
      
      但是要说说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的话,那就是,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想的和我们寻常老百姓想的没神马不同,我们觉得艰难的选择,他们也觉得很艰难,在生活和工作究竟如何平衡这个重大问题选择上,我们依然一筹莫展。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依然有增不减。
      
      
      对自己来说,这本书要说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可能就是这一点了。呵呵,挺令人鼓舞的啊,原来,大家都一样啊,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D
      
      
      没错,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将来:
      
      
      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工作压力,也有家庭问题。在赚钱和随心所欲之间作着无休止的斗争。
      
      
      
      最后,用作者最喜欢的,甘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
      
      
      
      
      像明天即将离世那样生活,像会永生一生学习。
      
      
      
      
      好好努力吧。
      
      
      
      
      
      
      2012.6.3
      
      By hammer
      
      
      
      ============================
      
      
      
      
      故事的话没什么好概括的,做点自己划下的一些笔记:
      
      
      1.我原本期望在商学院多过一段闲适的时光,一段学习和为新的工作作准备的时间。而真实情况是,我们这些MBA学员花费了许多时间讨论大家的雄心壮志和各自憧憬的同家人的理想生活。
      
      
      2.哈佛商学院的所有课程都是由案例组成买这些案例都是源于真实的商业情况。在每个案例中你要回答的问题是:你会怎样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即使财务或债卷计价的细节被你远远地抛到脑后,你仍然具有初中的思考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
      
      
      
      3.在会计领域,利用常识比坚持规则更重要
      
      
      4.前些年来我一直通过词汇和语言的方式来解读世界,现在亲眼目睹数字,模型和统计工作的魔力,实在令人惊讶,对于自己将要学会一种截然不同的全新视角,我感觉备受鼓舞。
      
      
      5.他给了我三条建议:刻苦学习,保持谦虚,还有就是,不要愤世嫉俗。
      
      
      6.每个组织都有一个人。这些人从来就说不到点子上。但是他们却强迫大家闭嘴听他们的。
      
      
      7.哈佛商学院的诀窍就是不向掉队的压力屈服。你必须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并坚决地去做,而不要为出现的其他情况烦恼。
      
      
      8.说到底,金融学其实就只与一件事有关:价值判断。面对一份资产你骨架多少钱?从这个基本问题中派生出所有其他问题。
      
      
      9. 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恩能够的风险意识,都会本能地察觉为了获得某种回报要冒的风险的性质
      
      
      10.她向我解释自己的9点人生哲学:1. 要做喜欢做的工作 2.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有结果。3,理清得到的各种教训。4. 要有耐心,多跟优秀的人相处,多做好的事情 5. 要组建团体并分享荣誉 6. 要让大家喜欢跟你共事 7 不知道或不理解的事情,要请教他人 8. 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 9. 任何时候都不要牺牲自己诚实正直的品质
      
      
      11.你很可能不会回顾过去,概叹自己工作不够努力。但到最后你的家人和朋友才是最重要的。考虑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务必记住这一点。
      
      
      12.不管作出多大的努力,商业都永远无法逃避这样一个事实:他就是可能盗窃,背叛和欺诈人们的活动。
      
      
      13、觉得金钱会使自己幸福的人都是还没赚到钱的人。
      
      
      14.要做一名领导人或决策者,而不是提供服务者。
      
      
      15.风险融资大师真言:钱多胜过钱少。就快到手的钱胜过迟些才能到手的。有把握的钱胜过有风险的。永远不要出现现金短缺。
      
      
      16. 但是你想想,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他会一辈子当教授吗?
      
      
      17.真正区分这些创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一切落到实处,这就看你们了。
      
      
      18.优秀的创业想法是不会缺少资金支持的。
      
      
      19. 世界上最酷的事情就是,处于爱当中,与家人在一起,看着孩子长大。
      
      
      20. 商业是一种更原始的追求,需要有性格,勇气,直觉,领导力和最简单常识的运用,最后涉及的就是思维框架。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商业根本无法教,只能体验和学习。
      
      
      21. 未经省事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
      
      
      沉湎于省事的人生令人鄙视 ------巴塔哥尼亚创始人伊冯,2006年哈佛商学院演讲
      
      
      
      22. (毕业之时) 世界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了,我们在应对不确定性,权衡各种选择方面现在有了更好的装备。
      
      
      
      
      
      
      
      
      
      
      
      
      
      
      
  •     书籍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作者在哈佛商学院两年的工商管理硕士求学经历,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了解神秘的哈佛商学院学生学习生活的机会。但是,看完这本书以后有几个问题引起自己思考:
      第一,作者为了哈佛商学院的求学机会,放弃了自己已有的非常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为的就是进行改变,原因在于自己对于目前的生活感到疲惫;
      第二,疯狂的课程学习。哈佛的教学方式非常实际,并不是一味进行理论说教和灌输,而是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个个现实的案例,引起同学们全方面的思考和关注。但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近乎疯狂的状态,让学生喘不过气;
      第三,哈佛商学院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完全被商业化模式替代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金融业、银行业似乎成为了进入哈佛商学院的终极目标。即使多少悲剧的前人经历也无法将来们从这种狂热中解脱出来。
      第四,从书中可以看到的是,由内而外的商业化改造,导致学生对于利益更加推崇、对于生活更加冷淡、看待问题更加理性。但是,这些在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经过商学院的两年学习,反而变成了不通人情世故的机器人。
      最后,我很佩服作者的那种追求自己理想和热爱的坚持,纵使在毕业前夕有过纠结、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是作者最终还是利用所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     这些年来,哈佛特别是哈佛商学院在中国学子心中像个巨大而熠熠生辉的气球,《哈佛制造》让我心中的那个气球消退到它原本的形状和亮度。作者Philip Broughton的客观和怀疑主义让此书说出了关于哈佛商学院非主流的声音。
      
      就像老生写给新生以及有意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人的“哈佛指南”一样,此书只不过更加详细,并涵盖作者独特的见解。从学期前的“数学夏令营”讲起,到第一学年小班的每一堂课及印象深刻的案例,经过了暑期找实习后,又是第二学年的选修课程,最后是周围人毕业去向。我仿佛在几天之内跟着philip领略了哈佛MBA之路。
      
      Philip和他的同学们从这些案例分析课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毕业之后。Philip本人虽然对商业有所排斥,毕业之前甚至成了及其少数没有工作机会的人,但从他的后记看,他“颇有著述,每年还花三四个月的时间做媒体和金融方面的商业开发项目”,而哈佛MBA“使得我可以不需要给老板打工仍然能够生存”。
      
      他的来自中东的同学哈桑评论哈佛商学院的一段话掷地有声。“他发现哈佛商学院的视角比许诺的更狭隘。‘哈佛商学院是东海岸的一所保守的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国际化的学院……如果高盛公司和其他美国大公司不是大规模向中国发展,学校也不会对此这么感兴趣。’他也觉得伦理学的每个案例都打上了美式烙印。”
      
      对于他同学在毕业去向的选择方面,他说到:“直到哈佛商学院读书之前,我一直低估了资本主义让人——甚至是可以运用自己的技巧在生活中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的人——不安的能量。我的同学们为什么要费劲心机去争取明知会让他们痛苦的工作机会呢?那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原因。他们相信有捷径可以通往世人眼中的成功,如果他们忍受痛苦的时间够长,这种成功会让他们幸福。迟来的幸福感要好过根本没有的满足感。我对自己如此轻而易举地受到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感到震惊。”而这也是中国职场的现象,但没有人对这种现象怀疑过。
      
      看完此书,我对美国商学院的作用和局限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几年之后我仍会争取美国优秀商学院的学习机会,但这次的目的性会更强,而不是单纯的想改变。我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
      
  •     看了三分之二了,感觉最深有三:
      
      1)作者真的很非典型MBA性格。 很多笔调评论虽发人深省,但却略显消极。
      2)文章很纪实,阅读乐趣确实不多。所以,俺看了两个多月了都还没看完..
      3)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信息量大,细节描写多。对于想了解MBA到底聚集了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学些啥,这高额消费的两年是种什么样的生活都提供了很直观的信息。
  •      这是一本让我看了三天才看完的书,
      
      也许书中写的只是作者角度的一些感想,
      
      但从层面反映了商学院的现实。
      
      
      读完后,不由得引起人的一番思考,
      
      MBA,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它的机会成本到底有多大?
      
      
      附:这本书的翻译的排版有点让人抓狂··
      
  •     这本书的封面写着是经济读物,但和经济或者管理有关的,其实也只有作者简明地对哈佛MBA所设的课程作了些简单的综述,谈不上深刻,但确实是这些课程所谓的核心了,作者之前作为记者的经历,不难理解这点。
      
      MBA的学习生活,课堂上,校园里,或者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与生活的平衡,看起来很真实,没在哈佛上过MBA,目前国内的MBA学习生活也就这样了,差别最大的只是教授的水平,学生的水平倒不敢作评论了。
      
      作者的观点:关于MBA教育:商业利益不是也不该是一切,政府,社会的利益应当得到MBA教育更多的注视。
      讨论:商业道德从来就是最难评定却又总被推上风尖浪头,在利益面前,道德有时显的是如此苍白。法律的不断完善或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作者个人价值观:与职业的前景以及生活相比,更多的MBA学生似乎更对他们会赚到手的某个数字感兴趣,作者MBA毕业时,在就业上屡屡受挫,所以虽然说有些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但可以认同的是,很赚钱的职位不一定是让人喜欢的,甚至会在折磨人。
      评论:能让人保持热情,有所创新,有成就感的工作内容有时确实比薪水显的更为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不能让你成为金钱的奴隶;在这份工作中,你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境和和平的灵魂。
  •     说这本书,不得不说说那本《斯坦福学得到》。
      
      十年前,不,十三年前,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念了《中外书摘》中节选《斯坦福学得到》的几个片段,从此迷上这本书,立刻就跑去买来那一期的《中外书摘》反复阅读。当时觉得商业是如此有趣的一门学科,我想我报考工商管理和这个生活插曲未必没有关系。
      
      当然,江南大学工商管理系和斯坦福MBA的差距不啻以光年计,这是后话。
      
      大学发现图书馆有这本书,时不时就跑去借来励志一下。每次读完,总是热血沸腾,积极励志,俨然好青年一名。
      
      那时候我总是纳闷,都是这些差不多范畴的课程,为什么别人的看起来就是很有趣,我却总是想逃课,哪怕在图书馆看书都比听课强呢——当然有极个别的老师让我很热爱,但毕竟是个别,极其个别。
      
      在那个年少无知的时代,我曾经幻想过投考斯坦福——现在想起来,还是继续买彩票比较靠谱一点。至今为止,斯坦福商学院依旧是我心中最好的商学院,没有之一。虽然对未来来说,我觉得哈佛也许更好一点,对我自己来说,假如我真能考上并选择的话,宾夕法尼亚也更适合我一点。
      
      为了弥补不能在如此有效有趣的学校读书,我还抄写过书后面附录的课程表,打算慢慢研究之。
      
      08年,终于在博库旧书大甩卖,我买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本《斯坦福学得到》,依旧不时拿出来翻翻,时刻励志。
      
      前因如上,我是如此热爱这本书籍,将之视作人生励志圣典。爱屋及乌,我也热爱着类似的书籍,《哈佛第N年》《常春藤上的蜗牛》《视者无疆》等等等等,每读一次,都会暂时收拾起疲沓的精神,变得稍微积极一点。
      
      在图书馆看见《哈佛制造》第一眼,我就知道它属于这种书。
      
      甚至比起上面所说的那几本,它更像是十多年后的《斯坦福学得到》。说说妙不可言的课程,说说魔鬼集中营般的生活,说说经历、思考和选择,用文字感染你走进商学院的生活。
      
      无可否认,这是很好很好的一本书,甚至比起《斯坦福学得到》来说,它更新,更能代表当下。
      
      但它不是我的第一个糖人。
      
      我喜欢它,但没有当初热爱《斯坦福学得到》的热情了,也因此失去了被激励的显著效果。
      
      面对《哈佛制造》里所描绘的一切,我觉得很无力,不管是对过去的悔恨还是对未来的把握,仿佛它所说的一切与我无关,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
      
      或者说,两本书代表着这十多年来商业科学的发展。十多年前的MBA学些什么呢?当初让我感到颠倒迷醉的决策树不过就是运筹学中很简单的一个模型;当初觉得无比神奇的啤酒葡萄酒销量弹性系数案例不过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入门知识......
      
      十多年后的商业科学知识进步是飞速的,分工更细腻了,研究的问题更深入了,从业人员更专业了,新行业新科技的出现使世界有了巨大的改变,许多当初MBA才涉及的知识变成了本科教育内容。
      
      当变化和挑战出现的时候,人会变得更加积极;但当这种变化超越临界的时候,则会变得茫然无所措。或许还是会很励志地昂起头,但是那种心中有底的奋斗和背水一战的决绝是不一样的。虽然后者可能有更多的潜力迸发,但前者是乐观的底子,后者却刚好相反。
      
      所以那本书,看看,就放下了,没有再借的打算。
      
      
  •      写的还不错,不像国内的那些完全就是学校的宣传资料,让你知道纵然是高高在上的哈佛MBA依然有喜怒哀乐,而且哈佛商学院依然不能让你开心,因为你在哪个环境下有了新的标准和追求目标,但后半部分感觉不太好,也许是作者不是管理人员出身的缘故,感觉其求职过程不那么哈佛MBA
  •     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生可能性的不断减小,整个人愈加的成为一个嵌在生活中这个墙上不可逃脱的雕像。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而对某些人来说,读MBA或许是一个改变的途径。
      
      买这书,是因为看到了封面上的那句话:
      "读MBA的理由各有不同,不过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前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走什么路;
      而后者则不那么清楚。
      后者虽然知道自己想要改变,但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改变,
      我就是第二种人。”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那些信心满满,随时随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至少他们都这么说了,这本书的作者说他不是这样的。
      
      
  •     http://www.ebusinessreview.cn/c/book_detail-layoutId-38-id-229774.html
      内容介绍
      
      建校百年以来,哈佛商学院,已经成了全球商界独一无二最具影响力的机构。该校毕业生中有《财富》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私募基金巨头、风险资本家,甚至总统。由此,哈佛的MBA学位就俨然成了通往美国商界巅峰的一把金钥匙。
      
      放弃《每日电讯报》令人羡慕的职位,布劳顿进入了哈佛商学院。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和同学们淹没在哈佛商学院所体现的美国商业文化的精华之中。
      
      在本书中,布劳顿勾勒了一幅哈佛商学院MBA的全景图,描述了MBA们的疯狂课堂生活,讲述了那些著名教授的商业启迪、最具启发意义的案例,揭露了商学院文化中那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陷阱,比如冰橇灌酒,困扰许多背负沉重学业负担学子的抑郁幽灵,以及评估了校方在传授其所推崇的商界最重要的品质——领导力、果断性、道德行为、以及平衡工作与生活——方面的成功情况。
      
      本书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细节详尽、富有启迪、亲临现场般的描述,由一个目光敏锐的学生的视角,揭去了哈佛商学院表面覆盖的神秘面纱,第一手呈现了它培养全球商界精英的种种方式,是一本哈佛商学院MBA的生存必读手册。
      
      
      
      作者简介
      
      菲利普•德尔夫斯•布劳顿(Philip Delves Broughton),生于孟加拉国,长于英国。199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新学院,2006年获哈佛商学院MBA学位。1998年到2004年间,先后担任伦敦《每日电讯报》纽约和巴黎办事处主任,报道内容涉及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作品亦曾在《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旁观者》、《财富》、《单片眼镜》等刊物发表。目前携妻子及两个儿子居于纽约。
      
      
  •     just reading page 30 now, it's over expectation to me, i feel much resonated with my campus visit last month.
  •     i was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when i read the book - was very impressed by the advantages that hbs offers to its students, from the world-class faculty and facilities to the best companies and other career advancement opportunities (going entrepreneurial was apparently the "thing" to do).
      
      i do wonder sometimes how many people are like phillip who questioned why he was at hbs, but at the same time, i appreciated his candor in looking at the education overall.
      
      it is an interesting read,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pursuing advanced degrees in business because it showcases what a best-in-class business school can do for you - if you were never interested or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business school, this could be a great fictional read for a lazy sunday afternoon!
  •   苏格拉底那句话,用的最多,而且我认为最正确应该是: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存在
  •   他们相信有捷径可以通往世人眼中的成功,如果他们忍受痛苦的时间够长,这种成功会让他们幸福。
    ——可惜这种幸福永远都不会来的。我也曾经这样以为,但是我最后发现,那是美丽的谎言。当幸福最终没有来临的时候,你也失去了追悔的机会。
  •   幸福的不是结果,是过程,不要因为结果不美丽而怪罪过程也是虚假的。
  •   非常赞同楼上的,我看了3个星期,才大致的看完了80%的内容。就是一本流水账日记,哈佛大学这四个字太吸引眼球了,要是换成其他大学,估计都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   这。。楼上跟楼主看完了没?
    书转让吗
  •   MBA本来就是个boring专业,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还用得着人教吗?作家都不是作家系教出来的
  •   我同意你最终的评论,不过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下似乎有点难。
    其实,我比较同意书中引用某人的一个思想:等你有了更多的钱,财务自由了,你才能做更有趣的事情。
  •   终究希翼实现“自由”,即使路径选择不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