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6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作者:林怡君,吳清聖,陶曉清,馬世芳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文 回首來時路 文∕陶曉清2008/12/18 在要開始寫這一段文字的此刻,真可以說是百感交集。因為時光是如此不留情面地一直往前走,回頭看一路走來的痕跡,告訴自己雖然過程辛苦,還是要盡量向前看。只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事情是非留下痕跡不可的,因為那集合了太多人的心力才得以完成,比方說本書就是一例。 第一個百大的產生,是當時仍在大學念書的我兒子馬世芳,跟他的學弟妹們共同鍥而不捨努力完成的。當時電腦雖然已經相當普及,但是跟今日相比,部分功能仍是相當地緩慢且不便。多虧了那時我們有一位既耐心又細心的主編吳清聖,完全投入地主導、完成的這項艱鉅的任務。清聖在結束短短的一生之前,把他手邊相關的資料移交給馬世芳,其中的一些東西至今還在我書房裡放著。當他知道我們要開始著手進行新一百大的票選時,還主動提議要幫忙收集第一批的資料。所以我首先要在這裡謝謝清聖的付出。 當年還在學校唸書的這群年輕人,如今已紛紛成家立業進入中年。日常生活的忙碌,與開始要為自己的家庭努力奮鬥之餘,還要投注心力為這一本書的出版而費神,除了關心流行音樂的走向之外,可能也抱持著能為一直在華人流行音樂界引領潮流的台灣流行音樂,留下一些具體見證的心情吧。但這樣的書編起來費時費力,若不是有足夠的熱情,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也要感謝葉雲平,扛下重責擔任此書的主編。 從有此構想,到書真的出版,這期間也經歷過多次的變化,每次都幾乎令我以為就要無疾而終了,但這位年輕人依然不輕言放棄。在後來幾次的聚會中,看到雲平仍然選擇留下來一起工作,我真的感到安心且充滿感激。 而在前一百大的書中也曾參與製作與撰稿工作的林怡君,多年之後能在出版社工作,並剛好成為這本書的催生者,也是一個難得的緣分。那天,她帶著攝影來我家拍唱片的封套,看見她一絲不茍地用一種化學溶劑把封套上沾粘的標籤一一去除,為的只是希望能在書上盡量呈現這些唱片完整的原貌時,也令我非常感動。 我更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本書從前製到後續宣傳的每一個音樂人。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自1997年開始,便針對每一年出版的專輯唱片選出年度十大專輯與單曲,至今已超過十年。雖然每年觀眾看到的新聞多是一些聳動的八卦,比方說誰誰誰為何沒出現在十大榜單之內,或是某人穿著如何等等,但無可諱言,十大頒獎典禮也已經成為流行音樂界的大事之一,成為對一整年來的音樂工作者——包含幕前與幕後——給予肯定的重要場合。多年來參與評審的朋友們,一直都是在只有一個便當和一杯咖啡的「酬勞」下鼎力相助。很可惜族繁不及備載,於此未能將大家的名字一一列出,只能統稱為「無名英雄」。後一百大的初選名單,就是因為有這群為了音樂無私地貢獻自己專業品味的音樂人,才得以產生的。 在這個階段的工作中,我要特別感謝吳建恆,願意接手這個年度十大的討論、票選工作,使我能幾乎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地放手。有人傳承,那感覺真是美好! 說到傳承,我的同學及老友們都羨幕我有個幾乎做著跟我一樣事情的兒子,說那才是真的有了傳人。不得不說,每當有人稱讚馬世芳時,我真的很開心,但他也是真的很努力很優秀。我只是想說就算身為母親,還是無法硬逼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所以這幾年我們母子可以一起到世界各地去聽演唱會,一起主持那些非常有時代意義的演唱會,一起看見這本書的完成,我由衷地感恩! 多年前北京音樂台的一位主持人帶著幾位當地音樂人,和我們約在電台附近的一家咖啡廳碰面。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其中一位男士忽然拿出我們當年出版的百大一書,以及後來滾石配合CD出版的《永遠的未央歌》要我簽名。當時他說的一句話深深地留在我的心裡,他說:「這是我們的音樂聖經!」 我一點也不敢驕傲,只能更加認真對待我最愛的音樂! 只是實在沒想到,那些書就這樣超乎我們的預期,到處流傳,影響了不知道多少人。 所以,抱著誠懇與感激的心情,此刻我們要再次欣然地交出一份我們都已經期待已久的成果,希望能成為華人流行音樂史上,小小但重要的一個逗點。 前言 梳理流行音樂的珠玉脈絡 文∕葉雲平 對於音樂文字∕評論向來不受重視、專業刊物更付之闕如的台灣流行樂壇而言,1994年由台大人文報社製作的《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一書,幾乎成了回觀台灣流行音樂十數年之演繹發展、明確提供聆聽參考的唯一系統性文字指標。當年評選依據的時間範圍,是以奠定現代台灣流行音樂面貌的「民歌運動」──1975年楊弦《中國現代民歌集》──為起始,一直到書籍出版前的1993年1月止;期間共十八年,自上千張唱片中,定選出一百張足代表台灣流行音樂菁華的精品專輯。 時至2005年,適逢至今影響仍鉅的民歌運動三十年,除了紀念性的演唱團聚不斷、復古反溯的清新音樂風潮重起之外,當初可謂一手催生《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陶曉清與馬世芳,以及長期進行「年度專輯∕單曲」評鑑的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共同有了將此份難得的文字紀錄,繼續向下延伸、往後延建長路的想法:從前書的止期1993年1月,推進到2005年,十二年多間,再度評選一百張台灣流行音樂最佳專輯;並與之前的《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接合,形成1975至2005年、三十年期、共兩百張最佳專輯的經典名單──《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此書除有彌補《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絕版之憾,亦能從「三十年」的時間剖面,重新梳理、探察台灣流行音樂史的珠玉脈絡,從被忽視的文字面討論、分享音樂中的燦光珍寶。 本次1993年2月至2005年12月的百張專輯評選工作,得力於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細節部分的規劃,而評選的方式及流程,則大致延續了《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評審精神: .評審對象 1993. 2至2005. 12台灣出版之華人流行音樂專輯 演唱語言、出版發行單位(個人╱公司)不限 EP、單曲、合輯、精選輯……不列入評選範圍 .評審標準 整張專輯表現(非依單曲成就)╱製作 原創性 詞 曲 演唱 .決選評審 丁曉雯(唱片工作者)、王方谷(唱片工作者)、朱約信(歌手)、吳建恆(電台 DJ)、李岳奇(文化人)、李昀陵(唱片工作者)、李壽全(唱片工作者)、徐崇憲(唱片工作者)、翁嘉銘(樂評人)馬世芳(電台 DJ)、馬念先(歌手)、張培仁(文化人)、梁岱琦(音樂記者)、陳建寧(唱片工作者)、陳建麒(唱片工作者)陳樂融(唱片工作者)、陶曉清(電台 DJ)、黃介文(唱片工作者)、黃秀慧(音樂記者)、黃慶元(唱片工作者)、黃韻玲(唱片工作者)、楊培安(歌手)、葉雲平(樂評人)、葛大為(唱片工作者)、劉亞文(唱片工作者)、韓賢光(唱片工作者)(依姓名筆劃排序) .評審過程 初選──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每月舉行專輯評鑑。依「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每月推薦專輯」,計有三百九十八張專輯,為第一版「初選參考名單」;後加上評審推薦、提出名單外遺珠專輯六十七張,形成第二版∕定版「初選參考名單」,共計四百六十五張專輯。 複選──依「初選參考名單」之四百六十五張專輯,圈選出一百九十六張專輯(四分之一評審認同),為「複選參考名單」。 決選──依「複選參考名單」之一百九十六張專輯,評分出最終的一百張專輯(分數加總排序)。 若說1975-1993年間的百張最佳專輯,偏向於某一種「台灣流行樂界主流人士品味的呈現」(前總編輯吳清聖言),音樂類型上的廣度有限;則1993-2005年間的這一百張專輯,便有如彩繪般色澤繽紛,展示出原住民歌謠、流行、搖滾、龐克、放客、R&B、Hip-Hop……等多元風貌的涵括性,即使亦有遺漏遺珠,也適切反映了世紀之交、世代更迭的台灣流行音樂,其勃發旺盛的生命力。 於此感謝陶曉清女士及馬世芳,讓我有機會參與《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的編纂;以及辛苦評務的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蕭玲玲小姐,協同編輯的林怡君和李振豪,與諸位勞心的評審們。最後要對熱心撰寫專輯評論的作者群致上由衷謝意,村上春樹曾描述音樂演奏者與聆聽者之間,彼此交會的微妙、美好狀態:「藉著把音樂深深地送到人的心裡去,而我的身體物理性地多少輕輕移動了一些,在這同時,聽的一方的身體也物理性地多少輕輕移動了一些……」面對書裡的文字景象與音樂,身體何止輕輕移動而已。 開場白 一言難盡的十年 文∕李宗盛 這個原以為應該無疑能勝任的稿子邀約, 我在兩個月當中,嘗試了大約十次,都因為思緒太雜而無法完成。 流行音樂、唱片這個行業,在過去十年所經歷的衝撞實在太大, 至今還在混沌未明的狀態。 我從一個製作人的角度去看,竟是格外痛苦。 「專輯」的概念,正是在過去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裡被重新定義。 我必須承認,它已經不是我熟悉的精神、內容、格式。 音樂製作的工法、音樂人的素質、行業整個環節、從業人員的養成方式、 外在的媒體環境……都是很關鍵的原因。 今天要再從「專輯」的概念來選百大,難度要比從前大很多。 我有幾度想跟馬世芳說:「我覺得不太合適再用專輯的概念去選百大」。 不過,我還是佩服並且感激這些人的努力, 也仍然希望自己製作的專輯能入選,並且將深深感到驕傲。 2009年1月14日凌晨於北京
内容概要
全方位流行音樂評鑑聖經! 台灣音樂史上最詳盡、專業、完整的樂評書籍! 伍佰、李宗盛、李壽全、吳楚楚……齊聲推薦(依筆畫順序) 正反雙封面特殊裝幀 典藏加贈:200最佳專輯編年拉頁小海報 音樂不只是現在的事,更是未來的事! 再沒有比歌曲更忠誠的事物了! 人會跑遠、記憶會消逝, 一百年後,這些歌仍會帶著我們的故事,在聽者的眼中閃現光芒!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緣起於1994年由陶曉清與台大人文報社所合作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當時由陶曉清出面邀集一百多位專業人士評審投票,從專輯整體、原創性、詞、曲、演唱等方面評分,選出了從1975年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起,至1993年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並由人文報針對每張專輯撰寫介紹,編撰成專書。 這本原為大學社團的出版物,意外成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至今唯一一本具專業與權威性的Music Guide,也見證記錄了台灣的流行文化史。這本「百張最佳專輯」在許多歌手和樂迷圈中成為絕版經典,甚至包括大陸都還有許多樂迷爭相複印收藏。 如今由音樂人交流協會主辦,陶曉清及馬世芳母子攜手策劃,葉雲平主編,接續前書,再度邀集樂界專業人士選出了1993-2005年間的百張最佳專輯,結合先前的百張,本書選出了從1975到2005,共30年間流行音樂最佳的200張專輯。 本書製作前後耗時八年,召集多位知名DJ、作家、記者、樂評人等合力為兩百張專輯撰寫精闢評介。書中共收錄108名歌手、22組團體、2000首以上的歌曲,每張專輯都有專業詳盡的介紹及封面圖片,加上豐富的歌曲出版參考名單,可說深度與廣度兼具,訊息與情感共載。本書可說是台灣目前唯一一本全方位的流行音樂聆聽指南評鑑聖經,也深具流行文化史的意義,絕對是所有樂迷案頭上不可或缺的一冊!
章节摘录
讓我想一想/陳綺貞 (1993~2005 台灣流行音樂最佳100張.第11名) 製作人:林暐哲 出版公司:魔岩 出版時間:1998. 7 聽陳綺貞的歌,總有種奇妙的狀態感,像時間戛然停止,那空間也沒人打擾,一切都不在ing的時態中,而是回到你幼年某個晴朗無雲的樹蔭下,一切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是陳綺貞音樂的魔力。 如果要解構陳綺貞音樂的肌理,沒有什麼擺高調的繁複,那些曲風加減是調味料,重要的是歌中那速寫式的散文詩,這在華語流行樂壇是很少見的;沒有刻意醞釀高潮的歌詞,也沒有什麼憤怒悲愴,只是細細地把你心裡的紋路讀一遍,不想改變也不奢望提供解答,那種理解,令人莫名其妙地心安。從她的第一張專輯《讓我想一想》,就展現這樣的特質,有人說清新,我認為太籠統,而是一種嶄新破局的敘事風格。 身邊的老樂迷,有很多人懷念《讓我想一想》,原因是在木吉他的隨和表情中,釋放出一種1960年代英國民謠詩人的早慧風采,是陳綺貞最樸實質淨的作品。她的詞如「跳房子」般跳躍在音符上,而非一般歌手依附其中,這樣類似像吟誦散文詩的方式,至今還很少人能Copy或突破;讓人想到Mazzy Star的女主唱Hope Sandoval,無論喜怒悲傷,都恬淡如一條長河般流洩唱出,無論是溫暖或孤絕,都變成旁觀的觀眾,靜待時間的沖刷稀釋。陳綺貞的歌喉不算是絕對的好,但「演唱表情」是悠然放空的狀態,拉人進入她潛意識的「樹蔭下」,算是華語流行樂壇早期的「癒療系音樂」。 《讓我想一想》打破了傳統的詞曲結構,音樂是襯景畫布,歌聲是輕勾勒的素描筆觸,主從位置清楚。「適當的留白」是陳綺貞獨有的藝術,無論彈奏或演唱都知道適度留下「逗點」,所謂詩意就在那空隙中輕跑出來,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在歌中保留了「詩」的指定席。(文/馬欣)
编辑推荐
李宗盛、吳楚楚、馬宜中、伍佰、五月天……齊聲推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1975-2005)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