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 1956-2005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黃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幻文學是在非現實裡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可說是「現代人的神話」。二十世紀末至今,臺灣各大學紛紛開設科幻課程。在臺灣科幻小說史上,本書作者--黃海可說是一位開創性的人物。他以數十年創作經驗的領悟和探索心得,歸納建構出科幻文學史觀。
作者認為優秀科幻小說自然會被主流文學所認同,書中除了分析考察科幻文學在臺灣發展的背景,並評述若干作品,也比較兩岸科幻小說發展異同。關於成人科幻與兒童科幻的寫作奧祕,也有具體論列。行文有其精闢獨創之處,堪稱鳥瞰式的回憶論述。本書書名「薪火錄」意味著非僅個人觀點,也兼及全體科幻創作者不熄的薪火傳承。
張系國,科幻文學作家、美國匹茲堡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本書不僅敘述臺灣科幻文學的演變,兼論科幻、科學與文學的關係,也對中文科幻百年來的發展作了一番省思,瞻望科幻小說的前景;對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成人科幻寫作、兒童科幻寫作,提供了寫作公式和方法。
作者1989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的《大鼻國歷險記》,首開「科幻童話」(science fantasy,science fiction fable)之先河。本書闡述關於科幻文學的創見,對從事文學工作者將有深刻啟發。其體例混合回憶錄、心得錄、訪談錄、考察錄、評析錄,呈現出跨越半世紀的「薪火錄」。
林文寶,臺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第一篇 緒論--科幻文學概念
科幻,是「人文與科學」兩座大山之間的彩虹或玫瑰
第二篇 臺灣科幻文學源流
第一章 (1956)科幻先聲
第二章 (1968)科幻黎明
第三章 (1969-1973)奔月之後 科幻鐘鳴
第四章 (1970’s中期-1980)醒石驚敲應鐘鳴
第五章 (約1980-1988)百花齊放
第六章 (1989-1998)幻象飛馳
第七章 (1998至今)李華風雲傳薪火
第三篇 科幻、科學與文學
第一章 科幻的科學預言
第二章 科幻與未來世紀
第三章 科幻與主流文學
第四篇 科幻寫作揭祕
第一章 成人科幻小說的寫作
第二章 少兒科幻的寫作
第三章 科幻元素表
第四章 飛越未來--訪談錄
第五篇 科幻文學的考察和展望
第一章 五四以前,化了裝的「賽先生」
第二章 兩岸想象力的角力
第三章 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
--科學與兒童文學的交會
第四章 科幻文小說往何處去?
--2003年交大科幻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附 錄

作者简介

黃海,本名黃炳煌,台中市人
現職: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師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倪匡科幻獎決審委員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
經歷:臺灣師範大學人文中心講師
照明出版社總編輯
科學兒童週刊主編
從事文學創作數十年,作品跨越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領域,傳統文學與科幻文學的文類
獲獎:台中市大敦文學獎
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
洪建全兒童文學獎
中華兒童文學獎
五四文藝獎章
首屆海峽兩岸中華兒童文學獎
東方少年科幻小說獎
救國團全國社會優秀青年獎(民國58年)蔣經國頒發創作成就獎
臺灣唯一以科幻作品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的作家
代表作品(科幻小說類):
《10101年》、《新世紀之旅》、《銀河迷航記》
《天外異鄉人》、《偷腦計劃》、《天堂鳥》、《最後的樂園》
《第四類接觸》、《星星的項鍊》、《鼠城記》、《永康街共和國》
《奇異的航行》(入選〈台灣兒童文學100〉)、《嫦娥城》
《機器人風波》、《大鼻國歷險記》、《地球逃亡》
《時間魔術師》、《秦始皇到臺灣神秘事件》
《誰是機器人》、《千年烽火奇幻游》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緒論--科幻文學概念
科幻,是「人文與科學」兩座大山之間的彩虹或玫瑰
第二篇 臺灣科幻文學源流
第一章 (1956)科幻先聲
第二章 (1968)科幻黎明
第三章 (1969-1973)奔月之後 科幻鐘鳴
第四章 (1970’s中期-1980)醒石驚敲應鐘鳴
第五章 (約1980-1988)百花齊放
第六章 (1989-1998)幻象飛馳
第七章 (1998至今)李華風雲傳薪火
第三篇 科幻、科學與文學
第一章 科幻的科學預言
第二章 科幻與未來世紀
第三章 科幻與主流文學
第四篇 科幻寫作揭祕
第一章 成人科幻小說的寫作
第二章 少兒科幻的寫作
第三章 科幻元素表
第四章 飛越未來--訪談錄
第五篇 科幻文學的考察和展望
第一章 五四以前,化了裝的「賽先生」
第二章 兩岸想象力的角力
第三章 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
--科學與兒童文學的交會
第四章 科幻文小說往何處去?
--2003年交大科幻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附 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阅读黄海先生所著的这本《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真乃思虑万千。科幻文学在海峡两岸的境遇虽有所不同,但始终都徘徊在小众的领域。本书选定1956年作为叙述的开始年份,是与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在1956年,幼时的黄海读到了第一本“科幻小说”,从此揭开了他与科幻文学的将近半世纪的不解之缘。
      
      黄海先生不算一位很好的科幻作家,他对于科幻的一些观点(譬如,成人科幻始终是小众的,少儿科幻比较有前途)我也无法苟同,但就以书名而言,黄先生完满地履行了他的使命——将50年内的台湾本土科幻文学的发展和相关人等一网打尽。可以想像,黄海先生为了写作本书而查阅了多少当年的报章刊物,记下那些即将迷失于历史里的科幻小说的一点身世信息。
      
      在本书的开篇,黄海先生写道:科幻是“文学与科学”两座大山的谷间玫瑰。而台湾的科幻发展也是与科普的发展息息相关。早期的作品,或许只是因为从某条科普报道中获得了一个点子,然后就稍稍扩展,写成小说。我们在今天无法想像,那些作品在当时的外界人眼中是多么“新奇”。书中提供了各个时代的不少台湾科幻作品的简要概述,原版作品的文字感觉已经荡然无存,光从情节里看,可用“朴素”甚至“怪异”来形容。但正是这些作品,为日后的一些佳作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台湾的这些知识分子们,往往身兼多职,往往心思也特别散。岛内缺乏一本登载科幻小说的专门刊物,因此作品往往都是登载在一些文学杂志或者报纸的副刊上。因而也就缺乏比较专业的科幻小说创作者。虽然大陆读者对台湾的科幻小说缺乏了解,但似乎台湾缺少一些能与《三体》、《球状闪电》匹敌的作品。
      
      所以,大陆的科幻是比海峡对岸要来得幸运的。至少我们有一批比较稳定的科幻小说作者,有一批值得铭记的科幻小说。但是,我们中似乎没有哪位在做一些像黄海先生这样的整理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诞生过为数不少的原创优秀科幻作品,但一直都没以新的面貌重新推向市场。当然,我所说的整理并不是纯粹指科幻史的整理,虽然那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在困惑,科幻到底是什么?科幻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建构一种科幻核心元素的分类方法。从本质上剖析那些科幻作品的迷人之处。用科幻作品为范例,诠释科幻小说的各个类型,不知这种构思能否成真?
      
      
      摘抄:
      
      海因莱因认为好的科幻作家有两个条件:1 富于创意;2 善于表达。
      
      叶李华:“科学界少他一人不会有损失,科幻界少他一人事情就大了。”
      他每天翻译五、六千字,平均工作超过十小时,动手之前,一本书必先读两三遍,完稿后还要校对四次。这样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四年内)完成了二十四本英文科普书及科幻小说【的翻译】。
      
  •   从前和几个台湾同事聊天,他们一致认为台湾科幻迄今最好的还是张系国的“《城》三部曲”,而要说现今最有影响的应该还是苏逸平吧。
  •   感谢无机客先生这样热心帮拙作写了评介啊!这是只个人的心得录,随想录 不是很严肃的学术论述。其中没说清楚的地方请谅。
    其实,我对科幻小说的观点是,科幻小说其实隐含了童话精神,科幻,可说是成人的童话,(我的书中提到对于大陆作家不愿被列入儿童文学,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这点引起您的误会吧!其实在我了解之后,我也错了,我是用台湾的情况来说大陆,)
    美国的莉萨白.赫尔与叶永烈的一次见面,1980年吧?(叶永烈的文章提到)就说,在美国把科幻小说的文字弄浅白一点,大约就是少年儿童小说了,兰迪斯调查科幻是八岁到八十岁的人都喜欢的,再说台湾的情况与大陆不同,台湾只有文学市场,文学认同主流在成人文学,我希望在主流文学得到认同,所以在少儿文学的领域得到科幻的位置,得到很多的奖项,要是在成人文学就不可能了,也就是说,成人文学那么只有写出儿童和成人都可看的科幻,我们看斯尔皮柏的电影《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回到未来》卢卡斯的《星际大战》,或是最近的科幻大片《阿凡达》不都有童话的影子?
    《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回到未来》《星际大战》,《阿凡达》不都是可当少年儿童的片子?也是成人的片子?老少皆宜的片子?
    这是我所观察体悟的想法,希望作品能得成人与少儿的喜爱。
    斯尔皮柏《外星人》以小孩当主角,目的就是要大人小孩都通吃,大人小孩都爱看的。
    一部《西游记》又如何呢?
    不是大人小孩都着迷吗?
    《魔戒》呢?
    科幻否必局限于成人科幻,可以追求老少皆宜的科幻。
    科幻也许是介于成人与少儿间的玩意。
    当然科幻向深度科学或哲理移动,便是专属于成人科幻了。
    我目前还是感慨,想要两面讨好,便成两面不讨好。
    因为文字读物,与影像不同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