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樂事

出版社: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林語堂,梁實秋,張秀亞 等 著  页数:216  

前言

  人類如果沒有文明、沒有文化,就和恐龍一樣,存在時沒有意義,滅種也理所當然。文明和文化,絕大部份依賴文字記載和流傳,人類不斷發揚前人智慧締造的成果且又一再創新,此所以人為萬物之靈:跨越有限的生命在無垠的宇宙裡長存發煌。  在二十一世紀資訊世代,許多人以為影像、網路可以取代書本。其實,人類絕大多數智慧精華都典藏在文字書籍裡。從某種角度來說,最高層次的影像視覺等藝術,如電影、音樂、舞蹈,也可以說是作者心靈文字的轉化。這些藝術仍然依靠文字來詮釋與流傳。至於網路,仍然甩不掉文字。只不過,眼前的e世代青年,忽略文字、不讀書本,只依賴膚淺的影像與粗俗的網路語言吸收不成熟的文化,必然造成文化∕文明的倒退。  截至目前為止,讀書仍然是吸收前人知識與智慧的最佳途徑。讀書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化品質、取得個人的專業能力,以便在社會出人頭地。不讀書的人,只能淪為文盲成為人碴,必然在社會出局。  人人需要讀書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開卷卻絕對不一定有益。資本主義社會到處充斥著物質與精神的垃圾食糧。醫界與媒體不斷警告各種物質垃圾食物是造成人類生理致病死亡的凶手,卻沒有任何單位警告精神垃圾食物更加戕害人類的心靈。  顯然,不讀壞書是讀書的先決條件,可是有多少家長、有多少老師警覺到此,並用心引導孩子呢?放眼當前社會,青少年從小就在毫無品管的網路上悠遊閒逛,要不中垃圾食物之毒,實在很難。  其實,學校教科書都經過嚴謹選擇及編排,理應屬於好書,無奈因教科書屬於考試範疇,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學生普遍面對考試書籍都有厭書症。課外書籍就成為學生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來源,家長及教師都不能忽略。  在眾多學科中,筆者長期關心文化範疇的文學部門。不論大中小學,教育文學(包括國文)課程,應該和教育音樂、美術、體育、電影等課程一樣,重點都應該是傳達此課程裡美學的魅力,讓學生喜歡這些藝術,乃進一步有求知慾,尋找閱讀相關書籍。  文學就是我們人類的重要精神食糧;閱讀文學,情感得以發抒、思想得以共鳴。文學可以提昇心靈層次,在文學裡可以結識千古知音。文學著作和科學著作不一樣,文學作品充滿作者個人的風格氣質,閱讀文學幾乎就在認識∕閱讀一位作家,當你閱讀到一位有深度、有內涵、有技巧的作品,就會忍不住地欣賞、喜愛、敬佩作品及作家,這是多饒富趣味的事情!  這世界上,也只有讀書可以趣味始、以趣味終。在不斷閱讀優秀作品的同時,我們的品質受到陶冶、我們的精神受到感發、我們的心胸得到開拓、我們的思想得到啟發。筆者時常把文學殿堂比喻為子貢所稱美孔子的深奧學問,且同樣都是:「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不錯,要走進文學世界必須「得其門而入」,這就是教育者的課題。  在實際教授文學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懂、讀通、讀出味道、讀出門道,方法極多,且得因材施教,對教育者是極大的挑戰。  筆者個人從事文學教育,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對象,經常思考要如何詮釋才能讓聽者喜歡文學。曾經以「書」為主要題材,介紹文人學者如何讀書、買書、藏書、理書、翫書以及跟書有關的各種甘苦與情趣。這種方式,確實感受到聽眾能夠接收能夠欣賞。  爾後,為了提供更多青年分享,乃在一九九一年和林燿德合編《書香》一書,當時擔心有些讀者不耐書本過厚、文字過多,故同年出版濃縮版《書房的窗子》。  最近,正中書局擬再版《書房的窗子》,更名為《讀書,大樂事》。當收到這些校稿,重讀這些文章,仿佛好友重逢般讓我欣喜無比,再次感到好文不厭百回讀!  此濃縮版除了有專文談讀書與書的趣味外,有些文章從書房、書桌、書架等跟書相關的邊緣議題切入,再回扣到作者對書的一番款款深情,不論是情感或者技巧,都很值得玩味。  對筆者而言,這實在是一本很薄的小書,僅收二十位作家的一篇短文。但是,就只看一篇散文,就能聞嗅到書香、感受到書情,甚至作者的人格風範以及生命軌跡,真是一粒砂中見世界。讀罷此書的讀者,能夠不愛書者幾希!

内容概要

  20位名家與「書」交流的故事和情感  引領我們置身親近閱讀的世界  猶如縱身躍入書海裡自在泅泳  獨享其中大片的天寬地闊  品味人生有書相伴的幸福極樂  朱光潛、琦君、余光中、林文月……  與書相遇 生命因此開闊

书籍目录

導讀/鄭明娳初版序/鄭明娳?林耀德大樂之一 讀書無憂讀書的藝術/林語堂談讀書/朱光潛書籍與我/徐訏書的價值/舒夏?李牧華談讀書/邱言曦大樂之二 書房徜徉書房/梁實秋自己的書房/琦君書齋/張秀亞臺先生和他的書房/林文月三疊室記/何凡書桌/林海音書房的窗子/楊振聲大樂之三 愛書記事好書出頭,壞書出局/余光中書的懷念/宣建人借書/思果書、書架與我/歐陽子「書」的幾類接觸/趙雲書家春秋/亮軒書桌/馮驥才

章节摘录

  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一八九五年~一九七六年),原名和樂,後改名玉堂、語堂,福建龍溪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南洋大學等校。曾創辦《論語》半月刊、《人間世》半月刊、《宇宙風》半月刊、《天風》月刊(美國)等。著有散文集《生活的藝術》、《無所不談》、《林語堂書信序跋選》等書。  林語堂在三十年代就有「幽默大師」之稱,在《論語》半月刊時期的散文,善於社會批評、諷刺,機智與幽默是其特色。他的散文,不論文體或語體風格都不拘一格;他的文章,長短形式不拘一式。他能寫妙語如珠的幽默散文,也能寫正襟危坐的嚴肅散文。在文言與白話之間,他運之掌上,文白自然交融,在俚俗與雅致之間,又能順手拈來,毫無生搬硬套之嫌。他的英文造詣有目共睹,可是他的文字卻是純淨的中國語法。  本文首論不讀書者必有性情固陋、知識蹇促的缺憾,所以讀書的目的在於塑造個人風韻。其次,語堂博士強調「因時制宜」的觀點,人生中既無必讀的書,同理也無不可讀的書,重點在於讀書者的人生境界是否能夠和作品的內容水乳交融,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自有不同類型的讀書內容和方針。接著本文提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奇妙關係,那是一種神往,也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所謂「呼喚與回應」的關係。  整篇文章自「讀書的樂趣」起手,又以「樂趣的讀書」回應全篇做為總結。在作者淵博的腹笥中,逸趣和佳例附和著論證。無疑是談到讀書藝術的篇章中饒富趣味的佳例。  讀書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識的一種樂趣,極為無福享受此種樂趣的人所羨慕。我們如把一生愛讀書的人和一生不知讀書的人比較一下,便能了解這一點。凡是沒有讀書癖好的人,就時間和空間而言,簡直是等於幽囚在周遭的環境裡邊。他的一生完全落於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數幾個朋友或熟人接觸談天的機會,他只能看見眼前的景物,他沒有逃出這所牢獄的法子。但在他拿起一本書時,他已立刻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書,則他便已得到了一個和一位最善談者接觸的機會。這位善談者引領他走進另外一個國界,或另外一個時代,或向他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討論一個他從來不知道的生活問題。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像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學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一個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時中,能有兩小時的工夫撇開一切俗世煩擾,而走到另一個世界去遊覽一番,這種幸福自然是被無形牢獄所拘囚的人們所極羨慕的。這種環境的變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實等於出門旅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