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16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傅佩榮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孟子說的性善,其實是指「心善」,人心本為良善,
荀子說的性惡,其實是指「欲惡」,人性想做壞事!
當前大陸最受歡迎的儒家思想講座
傅佩榮教授為您解答
本書內容分為引論、本論、餘論與附錄。「引論」先就「儒家思想的演變」在起源上、特質上、開展上與當前的情況,作全局概觀。「本論」為全書重點,包括六章:一、邏輯與認識方法,二、人性向善論,三、擇善固執論,四、天人合德論,五、人的自律性問題,六、人性向善論的理據與效應。「餘論」則有應用哲學的涵義,如教育觀、美學以及評析四位哲學史家對孔子的詮釋等。「附錄」則有重新為「天論」作一疏解,以及「束脩」與「耳順」二文,皆與傳統之解讀作一綜合新解。
延伸閱讀
《儒道天論發微》 傅佩榮著
《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張灝著
《靈魂與心》錢穆著
《孔子與論語》錢穆著
《儒家與康德》李明輝著
《孟子重探》李明輝著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人性與自我修養》杜維明著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杜維明著
《康章合論》汪榮祖著
《周易哲學演講錄》 牟宗三著
《中國文化的省察》 牟宗三著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王汎森編著
《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 思想編委會著
《當代政治哲學導論》 威爾.金里卡著
《文學中的哲學思想》 劉昌元著
《德國哲學家論中國》 秦家懿著
《佛教與儒教》荒木見悟著
《論語辨正》胡志奎著
《中國人生哲學》(英文版) 方東美著
《人與自然的創造性》 (英文版) 方東美著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英文版) 方東美著
《中國古代思想》(英文版) 李瑞爽著
《中國的自由傳統》狄百瑞著╱李弘祺譯
作者简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主講嘉賓。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成功人生》、《哲學與人生》、《解讀論語》、《解讀孟子》、《解讀莊子》、《解讀易經》、《解讀老子》、《論語三百講》、《易經入門與占卦解卦》、《向莊子借智慧》、《傅佩榮細說論語》、《心靈導師》、《聽傅老師講易經》等數百種。
书籍目录
目次
序
第一部 引論
第一章 儒家思想的演變
一、儒家以前的中國思想
二、儒家思想
三、宋明以來的儒家
四、儒家思想在今日
第二部 本論
第二章 儒家的邏輯與認識方法
一、正名主義
二、邏輯
三、認識方法
第三章 人性向善論
一、理論之提出
二、理論之證成
三、理論之效果
第四章 擇善固執論
一、人之道與人之性
二、「擇善」之條件
三、「固執」之過程
四、人生正途
第五章 天人合德論
一、天的涵義
1.天之原始涵義
2.天概念之轉化
3.孔子的天概念
4.孟子的天概念
二、天人之際
1.知天
2.畏天
3.順天
4.樂天
三、天人合德之雙向互證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4.《易傳》
5.《中庸》
第六章 人的自律性問題
一、孔子
二、孟子
第七章 人性向善論的理據與效應
一、理據
二、開展
三、效應
第三部 餘論
第八章 儒家的充實之美
一、引言與背景
二、論具象之物
三、孔子論詩與樂
四、人文美的境界
五、孟子身心合一的審美觀
六、人格美的境界
七、結語
第九章 孔子的教育理想
一、由學而教的過程
二、人才、人格與人文
第十章 比較四位哲學史家對孔子思想的詮釋
一、胡適的詮釋
二、馮友蘭的詮釋
三、徐復觀的詮釋
四、勞思光的詮釋
五、結語
〔附錄〕
一、為《儒家天論發微》澄清幾點疑義
二、「束脩」與乾肉
三、「耳順」的商榷
序
本書包含系統連貫、架構明確的十篇論文與三篇附錄。作者對儒家的研究,始於撰寫博士論文《儒道天論發微》(聯經出版,民國九十九年),延續至今,已能扣緊人性論的題材,對儒家哲學作整體而深入的詮釋。
由於作者的詮釋所依據的是哲學思維的訓練,同時兼顧經驗材料、理性反省與理想指引等三方面的要求,並且處處以原典為佐證,間或修訂不合理的舊說,務期儒家的原始風貌再度展現。其中的核心觀念是「人性向善」,顯然迥異於一般對儒家人性論的看法,因此書名定為「新論」。這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以負責的態度,顯示作者的研究心得。知我罪我,皆在於此。
本書內容分為引論、本論、餘論與附錄。
「引論」先就「儒家思想的演變」在起源上、特質上、開展上與當前的情況,作全局概觀。由此說明本書雖以原始儒家為焦點,但並不忽略其歷史背景與演變過程。
「本論」為全書重點,包括六章,題旨分別是:一、邏輯與認識方法,二、人性向善論,三、擇善固執論,四、天人合德論,五、人的自律性問題,六、人性向善論的理據與效應。依序而言,係由知識的掌握與建構入手,凸顯儒家的治學立場與基本關懷,何以具有人文主義的特色,又不失其開放超越的精神。其次,人性為動態自由的心靈在抉擇過程中的一切表現之基礎,由自由與良知之對照與互動而呈現出來。接著,人生正途在於擇善固執。所謂「善」,是指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所謂「擇」,需要考慮內心感受,對方期許與外在規範。人性向善,是「仁」的表現;擇善則要求「知」;固執則屬於「勇」了。合而觀之,正是三達德。由於固執時可能犧牲生命,由此上企天命,完成人生目的,所以「天人合德」是儒家至高理想。儒家形上學的意涵,在於天概念以及依天而顯的人心上。天人關係不可忽略,否則將成無源之水。
「餘論」則有應用哲學的涵義,如教育觀、美學,以及評析四位哲學史家對孔子的詮釋等。至於重新為「天論」作一疏解,因與本書主旨相應,收於「附錄」中。
「附錄」尚有論「束脩」與「耳順」二文,皆與傳統之解讀不同,但亦非自創新說,而是綜合作一新解,求其可信合理。
總之,本書以新的方法與現代語言,呈現儒家的原始義理,相信有助於文化之傳承與發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