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出版时间:20061101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朱敬一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調皮搗蛋當然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正面特質,但卻也不是十惡不赦。年輕朋友若問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研究題材,我猜是與自己調皮的個性有關。調皮搗蛋以及不受傳統拘束的性格,經常會想出人意表、別出心裁,這或許就是點子與創新的源頭。
有一本英文字典,把研究二字定義為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譯成中文就是「對未知事實的探索與檢證」。所有的法則、規矩,都是代表已知世界劃定的範疇。越是調皮的人,越傾向將這些法則與規矩視為無物,也就越有可能另闢蹊徑,想出一些與傳統思維不同的見解。
自然與生命科學尋找新的題材,可能是要研讀文獻、觀察實驗、電腦模擬、紙上推演;但由於社會學門的知識是源自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以點子一定是由社會觀察而來。如何從觀察紛亂無緒的日常生活中激發知識創新的構思,我無以名狀其過程,只能列舉一些實例,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例中所謂的觀察,未必是自己日常生活之體驗,也包括雜誌閱讀、期刊檢索之所見。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體制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想過的生涯。看著台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研究人,進入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向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面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向……等。
「在這本書中,朱教授帶我們走到後台,讓我們分享做學問的『秘訣』。」
--林南(美國杜克大學社會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顯現了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治學之外,最應該有的行動力和好奇心。」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一本分享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手經驗與有趣故事的觀點行書籍!」
--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朱院士的文章一向犀利、風趣,帶有一點調皮,很扼要也很吸引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院士)
「這十封信對一位稍有年資的研究者仍是很有助益的。」
--陳東升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台大社會系教授)

作者简介

朱敬一
1955年生於台北市,先後就讀於東門國小、仁愛國中、建國中學、台大商學系,1985年獲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旋即返國任職於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現任中研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暨台大會計系、經濟系合聘教授。朱教授於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為近十五年來當選最年輕之院士。2003年朱教授獲頒總統科學獎,迄今為國內人文社會領域唯一之獲獎者。中文著作:《經濟學的視野》,朱敬一、林全合著(聯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朱敬一先生是少數幾位我聽過的中研院院士的其中之一,可惜不是因為他的研究,而是新聞報導上常常看見朱先生的大名。個人粗淺的印象中,此人敢說敢做,意見頗值得一聽,所以偶然在圖書館翻到這本書,就把它帶回來了。本書總共由十封信組成,內容大略可分為兩半,前五封信是個人治學心得,我覺得相當不錯,後五封信則是對學術圈的建議,可能要有志於學術者讀起來才比較有感覺吧。
      
      整本書看完後,我認為朱敬一先生想要對這個高度專業分工,以致於過於狹隘與僵化的社會提供一點反思,用朱敬一先生的話來說就是: 「你如果專注於其中部分領域而一頭鑽進去,當然是好的,但是你若想遊走諸方而觸類旁通,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每當我想著「計算機科學是我的專業」的時候,到底是不是替我自己立下了一道牆,阻止我往外看,而失去了一些激發思想火花的機會。朱敬一是社會學家,所以書裡用很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種法政經社本一體的狀況,雖然表面觀察的對象不同,但是底下的氣息卻隱隱互通。
      
      書裡舉了經濟學家拉維(Levitt) 作為這類遊走諸方的學者典型。 拉維教授的其中一個研究證明,美國各州到一九九零年左右突然犯罪率大幅下降,其實是肇因於十八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判定禁止墮胎違憲。墮胎合法化後,許多意外懷孕的女人就不用生下「不想要的小孩」,因而抑止了將來潛在的犯罪者的出生。這樣驚奇的研究結論,實在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經濟學家之手。
      
      不過我看過拉維的例子後,我開始有點相信朱敬一說的,廣博的通識教育帶來的不是顯然可見的解題能力,而是「發掘、形成新問題」的能力。這也是許多台灣學生的弱點,解問題一流,但是不懂得找問題。
      
      而想要有這種能力,就要依靠後天的「不住相讀書」,朱敬一改自金剛經的句子說「學子不住相讀書,其功用不可限量」,讀書不該功利的只求「有用」,不帶目的廣泛的讀書,才能成其大用,在大腦裡面埋下知識火種,也許有一天各個不相干的點會突然串起來,另闢蹊徑。這讓我想起賈伯斯的演講,他就是休學跑去旁聽書法課,我們今天才有漂亮字體的Mac電腦。
      
      書中有段話剛好點醒了我最近的一些迷惘,朱敬一說,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不要再以「我某某還不夠好」的彌補心態來作為學習的動力,因為知識永遠學不完。最好的方式是一腳踏到浪頭上去,讓自己成為前緣浪花的一部份。
      
      其實不管內容的話,聽聽朱敬一閒聊也是蠻有趣的,裏頭有一段兩三頁就簡單的道出社會科學的本質,文字淺顯清楚,相當精彩。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分際探討也很有趣,讓我現在開始想一個問題,究竟我念的本科是屬於哪一方面? 電腦科學固然屬自然科學,不過一腳踏入軟體工程之後,是不是就有很強的社會科學的味道了呢?
      
  •     有知識的人與沒有知識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更容易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養家糊口;知識多的人與知識少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許更高一點,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和社會資源。那麼,有知識的人和有智慧的人,差別在哪?——我們姑且把前者叫做“知者”,後者稱為“智者”——智者知道如何尋求知識以及為何追求知識。知者明瞭許許多多的what,然而智者明白how和why才是真正的財富。
      本書的作者朱敬一的確可以被稱作一位智者,一位善於在知識海洋裏盡情盡興游泳的赤子。說其為赤子,意思是朱先生不為身外之物而讀書求知識,朱先生以一顆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心探索八方奧秘,這顆心按明朝李贄的說法就是一顆“童心”,發自內心的對知識之渴望,不是為了考舉升學求名利等等。
      朱先生告訴青年知識追求者“先廣博而後精”。作書要開宗明義,傳道要開門見山,為何第一封信要告訴我們先廣博而後精?這當然是針對教育現狀的病症所開出的處方。當今考學之風甚嚴,用人以知識多寡為標杆,知識多寡以學歷、以證件為衡量標準,直接後果就是知識追求者“投其所好”,要考什麼知識才學什麼知識,學習別的知識都是無用之功,以拿證過級為知識尋求的目標,其結果當然是培養出一個個合格的社會齒輪、螺絲釘,在其崗位上兢兢業業,養家糊口。如此,知識只是用來打開金庫的敲門磚而已。惟其學識廣博,才能在人生開拓出更多的領域。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必封鎖自己的靈魂在某個角落,胸懷廣博,方見世間百態,比他人也看得更遠更廣;如此廣博之後,再在自己有興趣有能力之處下功夫,以求精深,才不至於選擇錯誤的道路。要知道,專家雖然在細節上毫無瑕疵,但他的哲學與見解可能有很大的偏見與謬誤,原因就在於他不夠廣博,沒有周全的視角。
      為何追求知識?因為我們要探索人生的瑰麗,所以要廣博而後精地追求知識。
      朱先生援引佛家用語“不住相”來說明讀書的方式和內涵。所謂“相”,就是表像,事物之名。“住相”的讀書有很多,為考試讀書就是住了“分數相”,為獲得知識讀書就住了“知識相”,為成為通儒大賢讀書就住了“通儒大賢相”……通俗來說,不住相讀書就是不為任何“意義”和目標而讀書。現代社會效率至上,功利至上,讀書也得講求效率,講求工具性,所以我們看到市面上各種充斥了各種“成功學”的勵志書等等以類似《窮小子的發財日記》為標題的書……為目的而讀書,往往失去了讀書之趣味,把讀書變成一個苦行,變成身心累贅。這樣為特定目的讀書看起來十分講究實效,然而須知這種讀書法所求的知識往往是死的,也就是知識的堆砌,而不能時刻為我所用,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移,這些死的知識不但沒有效用,還可能桎梏了創造力,無論讀多少書也會有“方恨少”的窘迫之感。相反,“不住相”讀書,滋潤了讀者的心田,各種知識通盤活化、內化成讀書人的智慧,仿佛得到了釣竿,哪怕以後釣不到魚了呢?
      為何追求知識?因為我們要懂得人生格物致知的趣味,所以要不住相地追求知識。
      “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這是李贄以童心論讀書的段落,以我之見,李贄所雲“義理而反障之”的意思就是堆砌太多知識反而失卻智慧;“不失童心”,就是對知識保持純淨的態度,不以知識為器具,為敲門磚,為炫耀的財富,而是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前面提到知者和智者之對比,我想讓追求知識者成為智者就是朱先生寫這本書的願望所在吧。成為“知道分子”很容易,成為“知識份子”需要的更是胡思亂想的通儒智慧。
      
      http://yuyanowen.blogbus.com/logs/61424761.html
  •     朱敬一先生是台湾中研院院士,但是本书的立足点并没有仅仅限于台湾学界,而是从国际范围存在的普遍学术研究道路出发,书虽小,内容却值得一品再品,无论是学术的界限、治学研究的方法,到学术小社会的生存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国际视野。本书并不难读,相反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能以最浅白之语言论最高深之道理,绝对不愧大家之名。如果要对本书定性,愚以为本书应是一本进入学术社会的入门读本。
  •   你是深圳大学的吗
  •   是啊···呃·有那么明显吗
  •   看到港台特藏室我就猜你是深大的 你哪个学院的
  •   我像是哪个学院的呢??从我看的书就知道了吧~
  •   不清楚嘢 你看的书很多我都想看耶 但是我应该跟你不同学院
  •   我日语系··看的书是挺杂的··不过以还是以有关日本的为多··
    其实我看的很多书都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呢·如果你想看的话也很方便借啊~还担心那些书呆在图书馆里太寂寞了呢··
  •   哈哈 毕业了就懒得回学校借书了
  •   原来是前辈啊!~请问是哪个学院毕业的呢?
  •   信工啊 你现在大几啊
  •   大二现役中···
  •   我该说啥···书虫不足畏啊··
  •   书读多了爱孤独 孤独的人可畏
  •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过我并不是因为多读了书而爱孤独~是因为孤独而读书···
  •   阅读经常是一个人的活动 爱阅读爱孤独
  •   不对哦·我觉得阅读其实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要有人写出这本书来,才能看到这本书对吧··另外·就我个人而言·我看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读书是为了与世界贴得更近·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看世界···发现原来世界还有那样的一面·
    ·阅读可以让我发现孤独的趣味·但是·我不敢说自己会因爱阅读而爱孤独··读得越多·就会更加恬不知耻滴想凑近那些站得比较高的人们···
  •   阅读的过程包含两个人的活动,但是一个人是作者,已经静止了,另一个人是读者,在转脑子,尝试去理解作者。
  •   嗯嗯·所以说·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有前人在指路的嘛~
    更多时候·想和别人交流·活生生的那种交流·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但我现在远远远远没到这个境界··咳·若能自力更生就不误解前人们的想法,已经很不错了·
  •   在哪儿买的书?
  •   淘宝网
  •   kongfz.com也可以买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