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論

出版时间:2009/04/01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  作者:赫胥黎  译者:嚴復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嚴復翻譯經典重現,辜嚴倬雲女士具文推薦!
本書是清末學者嚴復為舊中國帶來的西方科學理論第一部著作;譯作原著為英國著名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所著的《進化和倫理》》(Evolution and Ethics)。。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在書中發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救亡政見。
《天演論》的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於「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於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
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他將《天演論》導言分為18篇、論文分為17篇,分別冠以篇名,並對其中28篇加了按語。嚴復在按語中指出,植物、動物中都不乏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例子,人類亦然。人類競爭其勝負不在人數之多寡,而在其種其力之強弱。
嚴復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在書中發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救亡政見。自《天演論》之後,國人紛紛開始用進化及競爭的目光,為近代處于危難之中的中國尋找出路。
本書目錄
卷上‧導言
察變第一
廣義第二
趨異第三
人為第四
互爭第五
人擇第六
善敗第七
烏托邦第八
汰蕃第九
擇難第十
蜂群第十一
人群第十二
制私第十三
恕敗第十四
最旨第十五
進微第十六
善群第十七
新反第十八
卷下‧論
能實第一
憂患第二
教源第三
嚴意第四
天刑第五
佛釋第六
種業第七
冥往第八
真幻第九
佛法第十
學派第十一
天難第十二
論性第十三
矯性第十四
演惡第十五
群治第十六
進化第十七

作者简介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 Huxley,1825~1895)
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最傑出的代表,世人譽為「達爾文鬥士」,為英國學術界享有盛譽的科學家之一。
嚴復(1854~1921)
福建福州人,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又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嚴復有系?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到中國,他陸續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己權界論》、《群學肄言》、《社會通詮》、《法意》、《穆勒名學》、《名學淺說》等八部名著。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二十世?最重要啟蒙譯著。嚴復的翻譯考究、嚴謹,每個譯稱都經深思熟慮,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演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天演论》译于1896年夏,参照的是1894年出版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可谓“赶上了国际前沿”。这是第一次有人将较系统的进化论观点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近代思想影响极大。很少有思想如此容易地被接受:从较传统的吴汝纶到新派的胡适,进化论都被广泛地认同。然而,就如罗志田所说,与其说是进化论改变了国人的认识,不如说在自强图存的舆论氛围中,只欠一种系统的理论表述,而进化论正好就在这个当儿被引进 。另外,中国人似乎并不觉得进化论妨碍了宗教或人的高贵性,而这似乎正合我们传统中自然演化的观点。
      关于严复的译本有太多话题可以探讨,正是动用从史家考据到后现代文本分析等一众方法理论的最好时机。首先题目就略去了“伦理学”,把原题删了一半,其实赫胥黎和严复基本都是在讨论伦理学,生物进化论反而是陪衬。乍读起来,赫胥黎的文本和严复的文本完全不像一本书。有人指出:正是因为严复所加的分节标题、按语、对译文所加的调整等才使译本与原作产生了差异。可惜,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文本细读”工作展开。更有趣的是,严复不仅时不时自己批评赫胥黎,还会召来一个隐藏的第三者——社会进化论者斯宾塞。严复说赫氏著此书是为了“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但自己却基本却站在斯宾塞一边。三者产生的张力亦可以大加分析。严复在翻译中还体现了用中国学术传统来理解外来思想的倾向,比如他用老子的自然、天道、人道这些说法来解释赫胥黎之说,也十分有看头。总之,《天演论》现在看起来十分诡异,诡异程度完全不逊于许多古书。
      但我在这里仍要从进化论理论本身着眼,不去管上述问题,而暂时把译文视作严复努力还原的原意,把严复视作一个同我们一样的点评者。这样一来,从他的标题、注释、按语就可以看出他和赫氏的区别,并总结出严复自己接受的进化理论有何特点。严复是彼时中国西学程度最好者,别人读到的进化论也不过是他的末流。因此读了严复,就相当于又分析了一种典型的进化论理论形态。
      欧阳哲生在《进化论与伦理学》(附《天演论》)的导读中把《天演论》中涉及赫胥黎、斯宾塞的文字分成三类:赞扬斯宾塞的文字、赞扬赫胥黎的文字、比较赫、斯二氏的文字。他的概括十分值得引用:
      在第一类文字中,严复赞扬斯宾塞尔的“贯天地人而一以贯之”的天演论,推崇他的群学,这是他继而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的主要动机。在第二类文字中,严复准确地把握到《天演论》的精义在于“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对于赫氏的“两害相权,己轻群重”或“群己并重,则舍己为群”的善群思想推崇备至。在第三类文字中,严复一方面(笔者按:三处)试图拉近赫、斯两人的思想差距,指出两人均有“任天而治”的思想……一方面(笔者按:四处)也点出赫、斯二人思想的区别所在,在这种情形中,严复确实也表现了对斯宾塞尔思想的偏好,对其“所谓民群任天演只自然”的理论尤确信不疑,但严复这种“偏好”应视为他对赫胥黎思想的补正,而不是推翻。
      不过欧阳哲生对第三组文字的概括似不确:因为凡是赫胥黎与主流进化论者不同的观点,严复都去用斯宾塞来“补正”,还用“执其末以齐其本”、“其意隘矣”、“此为最下”这样的词去批驳,这不正是推翻了赫胥黎的所有特色吗?
      就这三组文字可以看出,严复并未从生物学角度深究的进化论,而总是在保群、人治等层面谈进化论。严复没有觉察出斯宾塞和赫胥黎的理论品质之间的巨大差距(仅就科学而言)。斯宾塞早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之前就提出的社会进化论,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理论,而混杂了许多旧时代的迷信,包含了大量无法证实的判断,也根本没有限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一以贯之” 。而赫胥黎的进化论则从长期的实证研究出发,基本限定在生物学领域,而仅持一种较弱的社会进化论立场,甚至反对流行意见中的许多社会进化观点。
      强的社会进化论有许多致命缺陷。首先,它无法提供被普遍接受的社会的“遗传变异”具体机制,它甚至连遗传变异的主体都没搞清楚。其次,适应性是一种及其模糊的概念,在非科学的语境下,几乎可以把任何东西解释成适应环境的,以便达到任何目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是否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所谓最适应者的特征是相同的?假如适应的标准随时在变,那么定向选择也不会存在。(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生物的世代交替则显得十分缓慢)第三,对人类社会是否存在一种选择的动力,是说不清的。比如人类民族的个数相比动物种群来说实在少之又少,而且也并不是很容易被消灭,偶然性也很大。这种情况下竟然会产生定向的选择,着实不可思议。这样,我们顶多能在一个“存在即合理”的很弱的意义上谈论社会“进化”:一些不适应环境的习俗被淘汰了,一些不适应环境的民族被淘汰了。(而不适应和被淘汰基本是同义反复)我们看到,赫胥黎相对谨慎许多,仅采取一种弱的社会进化论,这为人类自己的伦理价值留了更多的空间。
      严复跳过了科学的讨论(不过赫胥黎这本书本来也没讨论多少科学),而直接接受了一种强的社会进化论,试图解决政治哲学、伦理学和救亡图存等问题,这显然既与中国传统的学术兴趣有关,又与当时国家危难的状况有关。从哲学角度看,赫胥黎和斯宾塞确实构成一种对立,严复相对倾向后者。盖后者认为社会中各种事物,尤其是思想道德、政治制度、自由观念等皆由天演而成,某种程度上都有利于群体的“适者生存”,因此自然和人类是协调的。而前者虽然也承认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自然演化来的,但却仍然要区分自然过程和伦理过程,强调二者的对立,这可能并不连贯。
      但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能否能用天道如此来论证人道的正当性?是否自然选择的规律如此,我们去适应它就是应当的(right)?赫胥黎在这里显得有些含混不清,但最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而受老子影响的严复则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一上来就拥抱了那贯穿一切的“道”。
      总结一下,严复没有从科学角度入手,一上来就接受了一种强的社会进化论。并且,这种进化论更强调生存斗争,而较少关注遗传变异这样的机制。最后,关于进化论的伦理学意义,严复采用了一条道家的路径来阐释,强调把自然选择的“宇宙过程”和道联系在一起,这样显然顺应天道才是人们应当做的,而因此斯宾塞在他看来显得更加高明。
      而彼时中国的严译读者们,似乎很难读懂书中古奥的语言 和纠缠的理论,只记住了几个口号,留待救亡图存的集会时高喊去了。
      
  •     王敦
      
      
      翻看严复译述的《天演论》,读到这样一段话:
      
      英谚有之曰。粪在田则为肥。在衣则为不洁。然则不洁者。乃肥而失其所者也。故豪家土苴金帛。所以扬其惠声。而中产之家。则坐是以冻馁。猛毅致果之性。所以成大将之威名。仰机射利之奸。所以致驵商之厚实。而用之一不当。则刀锯囹圄从其后矣。由此而观之。彼被刑无赖之人。不必由天德之不肖。而恒由人事之不详也审矣。今而后知绝其种嗣俾无遗育者之真无当也。今者即英伦一国而言之。挽近二百年治功所进。几于绝景而驰。至其民之气质性情。尚无可指之进步。而欧墨物竞炎炎。天演为炉。天择为冶。所骎骎日进者。乃在政治学术工商兵战之间。 呜呼。可谓奇观也已。(上卷,《导言十六•进微》)
      
      才几句话的工夫,严复就从造成“粪”与“肥”不同命运的偶然性说到英国的强大上边去了。读完想一想,觉得这话也忒损了。如此说来,英国二百年的“治功”固然了得,其“民之气质性情”却和“进步”沾不上边儿 。英伦“奇观”,也就值一句“呜呼”而已。言外之意,中国二百年来的停滞,也并不是由于人民气质性情的落后。那为什么落后呢?其道理暗含在引用的那句“英谚”里——“粪在田则为肥。在衣则为不洁。然则不洁者。乃肥而失其所者也” 。所以英国的成功就相当于肥“在田”,中国的失败就相当于粪“在衣”。“粪在田则为肥,在衣则为不洁”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点象。但“粪”语比“橘”语意思上要暧昧,随你怎么想都行。 严复可能没想到,这个谚语其实也可以用来说他自己的事儿。伊藤博文和严复在英国是同学,严复在伊藤的眼里还是个高材生。而伊藤博文在明治天皇的内阁当了总理,严复却始终“失其所”,只能去充当翻译家。这也是对该谚语的一个例证。
      
      以上部分发表于《读书》(2008年11月),同题,是一篇小小文。
      
      ******************************************************
      为了查实此句英谚,我特地求教过一位博学鸿辞的美国朋友,是位老先生。他说没听说过有这么一句谚语。我让他再从跟“粪”有关的名言类里找找,他说能想到的只有里根总统的一个典故。据说里根有个特点,就是凡事抱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有一次里根问:如果推开一扇房门,发现了一屋子的马粪,应该怎么想?里根开导我们这样想:太好了,可能有一匹骏马住在里面!
      
      关于粪肥的英语名言名谚,似乎也就是这个沾边儿了。问题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候,里根的爸爸可能都还没有出生呢!严复是位翻译大师,讲究信、达、雅。“粪在田则为肥”这句话怎么听也不像是英谚,倒像是庄稼人的农谚。毕竟中国是农耕的国度。严复用“粪”和“肥”说事儿的时候,可能是在追求“信、达、雅”里的“达” ——“辞达而已”吧?
      
      
      附:
      写到这里,觉得还是不够尽兴,因为我毕竟还不知道人家赫胥黎老先生(T.H. Huxley,1825-1895) 的原书(《进化论与伦理学》) 里面到底有没有关于“粪肥”的“英谚”。说来也怪,我现在想找一个现代汉语的译本参照一下,在图书馆里还真就找不到。(我记得曾经见过一个小薄本,是文革时期的旧书,前面还有毛主席语录。)所以我现在为了查找“粪肥”一事,只好从图书馆去找出赫胥黎的英文本来。又是个没想到,还真在“导言”的第十三部分 (“XIII” in Evolution and Ethics – “Prolegomena,” 1894) 找到了“粪肥”的出处:
      It was a shrewd man of the world who, in discussing sewage problems, remarked that dirt is riches in the wrong place; … (权且译成现代汉语:世上曾经有一个精明的人;他在探讨地下排污系统问题的时候说:便污也可看做是放错地方的肥料;……)
      
      看来严复不愧是兼顾“信、达、雅”翻译大师;“粪肥”一事,还真不是编的。
      
      又及:
      《读书》2009年第二期上出现一篇文章,《严复与伊藤博文并非同学》,作者张启民。该文认为我拿严复与伊藤博文为同学这个轶事引申开去,是以讹传讹了。供大家参考。。。
      
      *********************************************
      《读书》二○○八年十一期145页,王敦在《“粪肥”与“英谚”》一文中说:“伊藤博文和严复在英国是同学,严复在伊藤眼里还是个高材生。而伊藤博文在明治天皇的内阁当了总理,严复却始终‘失其所’,只能去充当翻译家。”此说不确,二人并非留英同学。
      严复(一八五四——一九二一),一八六六年冬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一八七七至一八七九年作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在英国留学。回国后,一八七九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一八八○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译介西学名著,宣传进化思想,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伊藤博文(一八四一——一九○九),一八六三至一八六四年在英国学习海军,当时严复才十一二岁,尚未进入船政学堂。该学堂一八六六年才创办。一八七一年十一月至一八七三年九月,伊藤博文作为副使随同日本特命全权大使岩仓具视到欧美诸国考察,严复尚未出国。
      就笔者目力所及,较早持此说的是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光绪二年,派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伊藤相、大隈伯之伦皆其选;而复试辄最上第。……比学成归,……教授北洋水师学堂。复见朝野玩,而日本同学归者,既用事图强,径琉球,则大戚!”这恐怕是二人同学,且严复为高材生之说的出处。当军颇为人所深信宣扬,直至今日仍时见于报刊,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指导服务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在二○○二年一、二期合刊上《关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辩证认识》一文中,即赫然写着:“严复与伊藤博文同在英国留学。”
  •     大家都知道严复的翻译是意译,而且一些段落的安排上也跟原著不一样。这样的事情现在是不会发生了,这样的翻译现在也不会有了:“严译”或者“林译”作品,是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的。因此很明白,这本书不是赫胥黎的《演化和伦理》,而是严复本人的《天演论》,所以严复有时候会在文本里直接插入自己的看法,借赫胥黎的口,说的就是自己身处的变革中的中国。
      
      谈一下版本。这是“一力文库”中的一种。我不知道这个文库的选书准则是什么,唯一的特点是在中译本后面加个英文本。中译本质量参差不齐,英文本不是影印某个权威或者通行版本,而是傻傻的重新排版。此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个文库不同的书似乎交付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严复的另一本《群己权界论》是上海三联出的(标题被改成了《论自由》)。我可以理解的是,这个系列的不少选题是版权已经过期的书,所以大概是从网上(比如Project Gutenberg,我经常去上面下书)抓下来的文本,所以有时交付一些不知名的译者翻译,或者使用版权过期的译文。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不过英文本格式校对仍需仔细。
      
      严几道的书,能以这种方式重新流传,自有其怀旧的情调,试读起开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     
      古汉语的语感很好,读起来很舒服。这是一篇主题社论,可做研究资料用。对于今天的问题,一种新的思考力并不能来自于读了什么什么书?那来自什么?
  •   北大出版社《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第一部分 导论 十三:
    说起脏物,有人曾说,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宝。
  •   `(*∩_∩*)′
  •   英文本的印刷不是影印,而是傻傻的重新排版。
    (这个文库不同的书似乎交付不同的出版社出版)
    同意
  •   我也准备买这本书看。民主不民主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道德,道德回到正轨了,自然会有一套适合中国的政治体制出来。如果还能读出一点严复的见解的话这本书更值得一读了。
  •   弱弱问下,重新排版跟影印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吧???
  •   文本都是一样的,如果忽略拼写错误的话
  •   一种新的思考力并不能来自于读了什么什么书?来自什么?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   旧的就挺好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