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

出版时间:2005-1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读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书的内容是很不错,需要慢慢理解其中的精髓,但是中文翻译的水平就及不上原著了。我大概列一下勘误表吧:
      
      P34 以低投入的情感 比 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 得 多。
      P57 作为-->做为
      P61 移情方式?? 考虑重新翻译下
      P70 亲朋友好--->亲朋好友
      P87 想象力和良知 之后的破折号改成逗号,然后重新加一句话来解释这两个能力吧: 两项人类天赋-----想象力和良知,这两项天赋同时也是右脑的主要职能,知道怎样开发右脑.....
      P91 变革者--->创新者 这样的翻译会不会更好
      P123 因为为群体服务,远不及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 翻译的不好,可以翻成:因为为群体服务的人格修养远不及建立私人关系所需。
      P128 L4 只要已经“处于” 从独立自主...少了 处于 两字
      P164 统合综效意味着1+1等于8或者16,甚至1600 真的是单纯的字面翻译啊,只有“信”,完全没有“达雅”啊
  •     本来我也挺喜欢这本书,但是最近出现个问题:这本书到底有啥效果?对谁最应该有效果呢?那自然应当是它的出版商:北京中青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头头刘炜。好吧,这家公司最近跟百度碰瓷儿,要4900万。我个人感觉,好,这事儿靠谱,要是能干掉百度,那也说明这书管用啊。谁知道,法院判了35万,连诉讼费不够。4900万的诉讼标的,诉讼费是35万多,更别说别的什么律师费啊,公证费啊,人员费啊,什么的。这事儿就明了了:一个看了一辈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人,结果是个最不高效的,这事儿岂不是很搞笑?
      后来又查了查,这个公司,一共不到30个人,一般人工资是2000块。如果真管用,他们自己为什么混的这么惨?
      我就看了一下网上的视频,结果发现,这个刘伟是谢顶,于是我就想到了周星驰的一个段子:一个人呢,在大街上叫卖生发水,生意这个火啊;他这口才挺好,包治包好;结果一个人抓了一把,于是这个神医的假发掉了,原来他自己就是个秃瓢。
      为什么秃子偏卖生发水呢?为什么一个特别失败的人偏卖“高效能”呢?你被秃子卖的生发水忽悠了吗?我反正眼瞎了,但是现在我好了。你是不是还瞎着呢?
  •     不适合中国人,你要真信了,那就完蛋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确实很经典,但是它还不像“卡耐基”,从基础的人性出发(《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而是带着一定的局限。中国人和美国人,是如此的相似,有如此的不同,文化、心理背景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毫无疑问,这些背景带来了建议上的偏差和不准。
      我不是要全面点评,那估计要占用一本的空间;也不是要比较中美文化,那估计要占用半座图书馆。我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所以只在其《前言》部分挑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你首先就会发现,某些建议,方向反了。比如:
      
      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
      
      美国人乐观精神特别多,过多了;所以建议把磨难牢记于心,可以中和这种过度的乐观。而一个中国人本来就缺少乐观精神,如果天天老想着苦难,那就很容易抑郁了。你天天跟自己说:我穷啊,我苦啊,那不完蛋了?
      
      不要对生活期望过高,这样你就不会对周围的人或事失望。
      
      你觉得这话对吗?当然对了,这同时是马云和俞敏洪给年轻人的建议。但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认为这是错的,称其为“犬儒主义”,是作为正确原则的对立面出现的。比如:
      
      要独立、独立再独立。
      
      你觉得这话对吗?当然对了。中国人缺乏独立,当然需要培养独立精神了。但是这话是作为正确原则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高》是反对太多独立精神的。美国人独立精神太多了,所以要批判一下下。但中国人缺这东西啊,你要教我“不可太过独立”,不允许我培养我缺乏的素质吗?这就把中国人带沟里去了。
      第二,其内容,有些句子看着特别好,但是具体说啥真实不太明白。比如:
      
      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
      
      “实际需要”是啥?缺钱吗?这就是我的实际需要啊。但是,根据上下文,好像不是,而是四项方面的需要:头脑、身体、心灵、精神。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心灵和精神为什么要分开呢?不太明白。
      《美国人》根据的是美国人的“现有文化倾向和原则”来写,中国人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劲,这时候你会有两个迫选项:第一,它高深莫测而我自己水平不行;第二,它本来就是个大忽悠。
      其实阅读很多外国作品,都存在同样的感觉:我好像知道了些什么,但是又好像不太懂……每句话都懂,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看半天就是云里来雾里去的。
      你只能不求甚解,感觉挺晕又觉得自己不能晕(为什么不能晕呢?名家名作啊,承认自己晕,那不是承认自己能力不行吗?),强忍着看完,一边暗示自己:嗯的,我好像读懂了点儿什么。读完之后会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看不懂,它太高深了,我的水平还不到家。结果呢?这个自尊心啊,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打击的命运,这可不是好事儿,因为老受这样的打击,人格就会受损。
      因为他们是名作家的名作品,所以它虽然越说越玄你也越来越晕,但你却不敢认为它是个大忽悠,应当直接扔进垃圾桶。
      其实呢,如果你是美国人,会觉得这太简单了;如果你不了解基督教,把眼睛看瞎了也不会明白。最后只能认为自己笨,从而损害人格的完整。
      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英美文化,最好少看那些依赖欧美文化背景的翻译作品,否则,长期下去,会严重损害自尊,造成人格障碍。
      第三,你会发现,其建议,有很多条,不对症。比如:
      
      有多少人在弥留之际,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工作和看电视?此时人们想到的是爱人、家人和他们付出过爱心的人。
      
      美国的老人一般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多老人去世前,看不到自己的孩子,所以临终时总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孩子。
      但是中国的老人和子女会生活在一起,所以后悔的事儿,基本上都是:自己浪费了青春,没好好工作,后悔留给孩子的太少了;没死在老家,想回去又没回成;好多事儿没做成,还干过昧良心的事儿,原谅不了自己;没有早点儿信教,接受不了死亡,现在想信又来不及了……孩子都围着呢,还想啥?想点儿别的呗。
      再比如:
      
      (他们)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后,舍本逐末。
      
      中国人把什么放在工作之后了呢?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是健康、家庭、品德。美国人享乐主义盛行,为了享受生活,就要工作,所以健康、家庭、品德都靠后了,刷爆了卡也要吃好喝好玩好干好;而中国人则没有这个习惯,我们把工作放在了一切之前,因为最基本的安全感(房子)无法满足,完全放弃了享受生活最简单的快乐。所以美国人的症结和中国人的症结不一样,用美国人的问题来套中国人,那就没法治病,毕竟诊断都是错误的,这还怎么治疗啊。
      第四,你会发现很多建议,暗藏杀机,非常具有误导性,会带来灾难。
      
      最辉煌的成就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个人能力可企及的。
      
      这话说得多好,多励志啊,多美文啊。但其所谓的“互相依赖、合作共赢”,说的是做生意时的原则,包括和你父亲、哥哥、小伙伴们。所以很多读者,会误把这个原则,也应用在友谊之中。
      你问:把互相依赖、合作共赢的原则应用到友谊中,有什么问题吗?问题挺大,徐小平说:“千万别跟自己最好的哥们合伙开公司。”
      因为美国人不看重友谊,跟谁都做生意,所以没有中国人意义上的朋友。而中国人的朋友关系一旦扯上生意关系,会产生超乎想象的负能量和灾难。
      第五,有很多话只说了一半。
      
      我们的孩子都已经成家,他们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渐渐地形成了以服务他人为核心、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的人生规划。
      
      “以服务他人为核心”为何会放在“原则”之前呢?它为什么重要呢?没说。
      我跟你说为什么:美国人大多数人都是信教的,严格的基督教义中有“爱”,“服务”就是“爱”的世俗形式。普通老百姓完全明白“服务”是什么意思,而且知道,必须先有“服务”精神,才会受到上帝保佑,这是那些交际技巧什么的起作用的前提;如果没有服务精神,违背基督教基本原则,那么无论交际技术如何高超,都会堕落。
      但是中国人明白吗?读不懂。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作者是美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心理质地不一样,一个唯心,一个唯物,两种动物。美国作家和美国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共识,一些东西根本就不用解释,一笔带过即可。但中国人学唯物论这么多年,那些被美国作家一笔带过的地方,觉得完全没必要解释的地方,反而是中国读者最需要解释的地方。
      这些省略的心理、文化、世界观背景,美国作家认为地球人都该知道,他们会说:“那还用说吗?”中国读者却心理打鼓:“你不说,我咋知道呢!”
      以上是该书《前言》中的问题,我还记得内文中有一个建议,非常危险。《美国人》建议:跟领导意见上有些不合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来,头脑风暴嘛。但是在中国它现实吗?在私营企业可能好点儿,但是得碰到一个开明的老板;如果是公务员或国企,那就更完蛋了,领导说话你就听着呗,你插嘴回头他就给你穿小鞋,你还唱反调,想混不想混啊?
      最后,还有一些东西,是美国人绝对不懂但对中国人来说则至关重要的。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则崇尚集体主义。比如,美国人有个梦想,提前退休(retire early),一个人在家养养草啊,种种花啊,这是幸福;但中国人不行,退休了之后,一般如果适应不好,身体状况会迅速恶化,甚至导致过早地去世。美国人就喜欢一个人,享受独立、自由;中国人没有一个团体活不了,至少是不舒服。中国人就喜欢生活在一群人周围,这是一种本能;美国人没有这种本能。
      所以《美国人》不会告诉你如何和集体打交道,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
      这就是我所说的国情不对头。美国人和中国人,其实是两个物种:猴子写的书,对猴子管用,你翻译得再精确,它对大象的参考价值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何况翻译的差强人意。
      
  •     这本书很是空洞,其实真正的高效能就是这七个习惯吗?
      
      通篇读下来,整本书唯一两个亮点:
      1. 明白了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重心以及其特点,但是——我并没有看到过多地讨论。这点让我更明晰了一种看待他人的思维。
      2. 规划时强调明确自己的角色,最好做一周的规划,并随时调整计划。这个我会尝试看看,贵在执行力。
      
      总的来说,空洞、缺乏讨论、缺乏知识体系。相比下来,《少有人走的路》、《非暴力沟通》倒是介绍了不少心理学知识,干货要比这本多的多。
  •      好书便是:一开始听到太多赞誉,好奇且怀疑;接着对各种夸张的赞誉疲劳且反感,不愿从众去买去看;最后因为某个原因某个契机翻开了,才觉它的独特,它的好不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可归为此类。
        知晓此书已经好久,到处见到对它的推荐与推崇。但逆反心理作祟,越是大家捧得火热的,越存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怀疑,加之自己颓弱的行动力,一直迟迟没有入手这一本书。待到终于在过年前将它与其他几本书从收藏夹放入购物车,备读书目中才又减少了一本,而它也确实未辜负我的期待。翻开前言,便对作者有了认同感。没有花哨的煽动性的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是简单的原则和内在的自信。
        读完序言,倒是自己惶惶然,怕自己又不认真实践,辜负了作者,辜负了此书。后又一哂,又想太多。何必带着这样的压力阅读?自然便好,顺着自己的心意读下去,能够收获多少便是多少,而且又不必一次就全吸收,可以常读常新。序言之后的“如何善用本书”一章也提到可以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以了解全书梗概”,更是让我放下负担,先随心所欲看起来。
        此书的确不错,结构很清晰简洁,内容又很充实,都是干货,且翻译水平也很赞,读起来很顺,文字也不错,信、达、雅可得八十分。
        如今阅读,会觉得很多书中的理念,在其他书中,或多或少读到,已经认可,因此便有亲切之感。而作者写的更深入,框架更清晰,理论与实践更紧密,让人一边认同一边佩服。
        书中的七个习惯的阐述以及图表的运用,结合的很自然,很是相得益彰,尤其是那七个习惯融会贯通的圆。
        如同西方很多管理类、学习类工具书,书中提出很多解决方法,值得尝试,且每章末尾有很多自测的题目,很多相配合的改进计划,需要切实去参与,去找到自己的不足,制定适合自己的行动计划。
        书刚翻完一遍,对书中理念深感赞同,作者行事很是佩服。
        那些原则具体效果如何,是否适合自己,还需要践行。还需要再翻书,还需要再去体悟。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统效、不断更新。”七个习惯中,如今感触最大的,是以终为始。
        “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无知。”
      
      
      小小摘抄:
       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
       —— 弗兰克 P140
      (想起以前自己一直苦苦思索生存的意义,有些幼稚,是为了逃避现实的眼前的困难呵。)
  •     统合综效是公众成功的最后一个习惯。当运用习惯四及五时,我们是以开放的胸襟来沟通。当我们运用习惯六来发挥集体威力时,我们直面问题、了解需求,并共同寻求一个第三替代方案(互利的解决方案)去满足各方的需求。
      习惯四:双赢思维,对人在合作时从根本目的上做出了要求,贯彻于整个合作过程之中,是为思维模式的指引。习惯五:知彼解己,着重解释了在交流时要避免信息传递的失真,听的时候要仔细辨别对方深层次的意思,表达的时候也要从对方角度出发,说对方听得懂的话。
      习惯六,统合综效讲的就是由各有差异个体所组成的集体如何实现高效能的合作。
      统和综效指的就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两个人团结合作或当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时,产出的结果一定大于个体产出的总和,这即为“统合综效”。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许多自然现象显示:不同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的总和。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但也有例外。只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1+1可以大于2,这就好比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合作,才能自由翱翔在无边的天际之中。
      沟通的三个层次有互相提防的沟通(输赢或赢输模式,你死我活的模式)、互相尊重的沟通(妥协的模式,一方做出让步的模式)、统合综效的模式(双赢的模式),当然显而易见双赢的模式是最高效能的。所谓统和综效的沟通,就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贡献自己的浅见。
      统和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我们必需尊重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来源于每个人的个人目标(以终为始的终)是不同的,也来源于每个人的背景、知识、眼界是不同的,所以人的见解是片面的,不能以偏概全。
      所以我们需要珍视差异,把差异看成利益,而不是威胁。我们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接受他人意见,共同寻找不是你的方法也不是我的方法的第三条路。 当然这条道路要有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观。
      《关键对话》填满共享的信息库。
      我们在交流沟通时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观点、感受、理论和经验带入谈话。这些想法和感受构成了我们自己的信息库。这些信息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并且直接推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
        当两个或更多的人加入到关键对话中时,我们每个人的信息库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意见存在分歧;我相信这个,而你相信那个;我有这种经验,而你有的是另一种经验。
      统和综效的领导者会让每个人都把他的信息加入到共享的信息库中——甚至是那些开始看起来相反、错误或者与他们的观点不相符的信息。当共享的信息越来越多时,它能够在两方面帮助人们。第一,因为人们接触到更多准确的、相关的信息,他们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实际上,共享的信息库代表一个团队的智商,信息库越大,决定就会越聪明。即使许多人可能会牵涉在同一个信息库内,但当人们可以公开且自由地分享看法,虽然所花费的讨论时间会增加,却可以获得更高品质的决策成果。另一方面,当人们认识到每个人的建议产生的原因时,他们开始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由一个观点产生另一个观点,直至最后产生一个原来谁都没有想过的,但每一个人都全心全意支持的观点。由于信息的自由流动,整体(最终决定)要好于原来每个部分的总和。简而言之,共享的信息库是共同提高的源泉。
      共享的信息库不仅能帮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而且因为信息是共享的,人们愿意为他们所作出的任何决定而努力。如果人们经历了这种公开的讨论,他们就参与了信息的自由交流。最终因为他们都了解为什么这个解决方案是最好的,因此他们都会尽力去执行。
      
  •     本书的最终目标和道理,是各位都可以理解的,讲的是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但是书里面有很多作者本人的小故事,作为习惯的解释,通俗易懂;但是在故事之外的内容,有点太过累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所以本书,推荐,力荐有点过分,仅此而已!
  •     1、积极主动的去面对遇到的情况及 ,能够帮助我养成良好的心里素质去面对显示生活中的各种无能为力的状况,并且积极的营造了好的未来环境。
      2、做事情应该想想好之后在做,想好之后才能决定做好,直接动手的话可能就会做不好。 想好怎么做 才能把事情做好。
      3、学会规划时间 ,以及做事情,正确的去决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优先做,哪些事情虽然不着急,但是必须找时间去做
  •     其实作者史蒂芬·柯维自己也有说到,他说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他自己的发明。直白点说,就是全部都是老生常谈。
      不过作者并非没有贡献。
      首先是他是仔细挑选过,哪些该写进来,哪些有可以忽略不计。他把自己认为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则在这里列了出来。当然他认为这些原则都是确凿而有效,而关于这点则无从考究。
      另外一个,就是他画出了一个图,去连接他所说的这七个原则。他制造了一个框架,也就是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方式。这个和他多次强调的思维定式、世界地图,是暗暗契合。
      再说一遍,这本书就是用老生常谈堆起来,再加上一些他个人生活的趣事构成。所以里面观点的创见不是那么的多,最有创造力的大概就是它的框架了。
      不过当中提到的不少观点还是值得玩味。比如说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种感觉,而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却把它诠释为一种感觉,让人误入歧途,等等。所以在书里还是能看到不少有趣的东西。
      那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用来检查一下自己到底做到了哪些,跟做到了哪个地步。所以这本书是值得一翻再翻,原因倒不在于它有多么深奥,而是在于它作为一份检查表的功用。
      而检查表的问题在于,它能让你知道自己做没做到,哪里做错,哪里做的不够,可是却没有办法让你去做。这个大概也是所有诟病这本书的人的理由。其实这是因为他是抱着读了这本书,就能改变自我,就能得救的想法来读,才有这个心理落差。可是改变自我哪里是这么简单轻松的事哦。
      所以说,书中提到的习惯三,才是最难解的问题。也可以说一切的瓶颈都在习惯三。现代人无法做到习惯三的表现是什么?拖延症。
      按照《罗辑思维》里,罗振宇的讲法,拖延症可能就真的没法治。
      反正到最后,想要靠这本书打救自己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望。
      
  •       一句话概括,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本人给他评分是五星级。
        但我决定先说它的缺点,有三。第一,概念繁多,并且较为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很繁复,类似“XX是XX的XX”的句子很多。第二,本人看的是中文版,有部分错字,有些概念明明是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章节翻译成了不同词语,比如“reflective listening”在不同的章节翻译成了“反射式聆听”和“回应式聆听”;第三,说教意味太浓,举的例子有时候过于理想化,会有点让人怀疑其真实性。看到一篇书评说科维(作者)的七个习惯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点像(多次强调“德”的重要性),这样的说法便能够理解了。
        其实我觉得本书最大优点在于它是教导如何去“做人”的,虽然其中也谈到了一些如何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比如习惯三“要事第一”中的四象限法,还提供了一个制定周计划的表格。但平心而论,如果纯粹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学会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我觉得番茄工作法和GTD更加具有可行性并且能够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毕竟在本书的角度看来,“方法”只是招式,“品德”才是心法。
        而“品德”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由内而外地慢慢修炼,于是本书多次出现了类似“长远来看”“欲速则不达”“由内而外”“反求于内”等词语。另外,这七个习惯其实很平凡:习惯一就是说我们做事要积极,习惯二说的是我们要有理想,习惯三说的是我们要挑重要的事情来做,习惯四说的是我们要追求双赢,习惯五说的是我们要用心去聆听别人的话,习惯六说的是我们要尊重差异,1+1>2,习惯七是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听上去都是耳熟能详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都是“常识”,甚至都听烦了——这不就是“说教”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可能失败了,毕竟本书名字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何为习惯?本书的定义是“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如果看罢本书,觉得只是说教,没有要去练习的“意愿”,那就不会形成习惯,本书也就没有意义了。
        不过我还是坚持要给本书五星的满分,是否有“意愿”去学习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是阶段性的问题——没有意愿,是因为没有到那个阶段。正如本人初中时候觉得《论语》是过时的废话还跟老师争吵(真中二…),现在却会把《论语》放在包里面随身携带。追求技巧和方法多了,提高遇到瓶颈了,就会开始考虑去改变更加本质的东西了——让我联想起Tal在幸福课讲的,information是往瓶子里面装水,transformation是改变瓶子的形状,我觉得这跟本书提到的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是同一个东西。
        最后提下本书我最喜欢的几个概念。由于我判定自己属于是自我管理有余而自我领导不足。于是这几个概念都是与习惯二“以始为终”相关的: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定义了一个新的指标,强调了可持续;角色(role),目标(goal),不同的role需要定义不同的goal。
        
      
  •     一、为什么要设立目标?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人生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埋头苦干,去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已经搭错了墙。比如搭房子需要先有详尽的设计图,然后按照施工计划按部就班。
      同样一个关于建筑师的案例:在很久以前,有三位泥工匠师在一个家族里做同样一件事却对自己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这三个人同时在砌砖,有位路人问它,你们在干嘛?一个说在砌砖,另一个说在盖房子,第三个说在建造金碧辉煌的宫殿,第三位泥工匠师若干年后成了卓越的建筑师。这就是理想目标的力量。你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没有目标,那最终就会什么也不是。拿破仑说: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可以帮助你度过难关,克服困难带来的沮丧与失落。乔布斯在斯坦福桥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关于爱与损失,20岁成立了苹果公司,十年后30岁因为理念分歧而被炒。起初很沮丧,但是最后那段时间让他获得了Next、皮克斯和家庭。他仍然喜爱自己从事的这些东西,苹果公司发生的一切丝毫没有改变。有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因为唯一是你走下去的,就是需要对做的事情无比钟爱。劝诫:你需要去找你所钟爱的东西,对工作,对爱情都一样。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的去找,当你找到的时候你自然就会知道。
      二、怎样将目标落为实际?"想像你五年后在做什么?"
      "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而这张唱片很受欢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
      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
      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让你自己可以逐一筛选。
      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
      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 哪些需要完工。
      人们时常抱怨遇人不淑或者没有贵人帮忙。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答案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別人或上帝为你做选择或开路呢? 別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经把所有"选择"的权力交在我们的手上了。众生本自是佛,只因有颠倒妄想,并执五蕴身心为我、我所,故不能证得。
      三、可不可以不设目标?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胰腺肿瘤,医生忠告三到六个月,完成十年、二十年要完成的事情。活体检测,良性可治愈。对死亡的领悟更近一层,死亡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是不等人的,不要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同从直觉和心灵的只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它的作者是美国一名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文中总结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5件事情。其中,“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排名第一。而“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希望当初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长期压抑愤怒与消极情绪”、“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而没有因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曾经闪亮的友情”、“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而不是习惯了掩饰,在人前堆起笑脸”,都成了临终病人最深的后悔与愧疚。
      
  •     史蒂夫柯维的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注重讲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者根据自身生活工作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收获进而研究出在职场、在生活当中作为一位高效能人士如何利用自身的优秀习惯进而成为家庭里受子女欢迎老婆(公)疼爱职场里发展步步向前所向披靡的。
      此书很多人都在讲,从商界大佬、精英阶层到秋叶大叔、微信读书推荐,拿到该书后看到扉页上面各种牛人的推荐语言顿时觉得犹如尚方宝剑在手,随便一出手那也是狠角色哈。这种管理类封为经典的书,已经走过了20多年,我看的这本属于20年经典版,前言和后序都添加了作者在上一个版本之后对于该书面世后收到世人的反馈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
      开篇明义言简意赅的讲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分别是:
      1.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2.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3.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 first)
      4. 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5.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6. 统合综效 (Synergize)
      7. 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这七个习惯其实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和相互影响的,比如你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从任意这七个习惯开始进行参考学习,在这一治疗过程中你也不能忽视其他六个习惯对你注重习惯的影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有可能你在意的某一个习惯问题其实跟其他六个习惯也是又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所以在注重这一习惯改善的同时也别忘记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学习和深入。
      不管是这七个习惯使你可以改变之前的拖沓之风或者焦虑状态,但是这些习惯是思路是方法促使你去改善,但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你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你迫使你去改变。“毕竟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因为他们恰恰左右你的成功。”这句话是本书我比较赞同的一个观点,很多时候出现问题时候我们往往只是针对问题本身去挖掘去处理,从来没有想过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后续如何防止该类问题再次发生的预见性,日复一日偶们解决的始终是一直在解决的问题重复着做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我们要平衡现在和将来两种需要,前者满足今天的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持久成功的需求。”这也就是在做高效能人士之外偶们所应该具备的遇见性,立足当下防御可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直都是在救火而没能提前安装防火设备。偶的小领导一直在教育我说:我(虽然升职成了科长)但是眼界或者思路还是仅仅停留在业务员的角度,不仅仅是要职位升迁待遇增加,更应该在更高层次上面思考问题从以前的“点”状上升到“线”状进而到以后的“面”状,只有这样我以后的职业职业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不过反过来说,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也好,如何成为高效能人士也罢,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人”,毕竟-----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之前在微博上面看到一幅漫画主要解释“Leader”和“Boss”区别,一直都觉得很形象贴切。本书也论证了“Leadership"和”Management"的不同,个人觉得两者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作者有才很形象的把管理和领导区别开来,记忆深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基本已经消化和领悟,就看以后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了,拭目以待~~
      今天是放假最后一天,做饭煲汤面膜读书,明天上班工作雄起~~
  •     报名ID:飘
      第六期悦读活动
      http://help.doitim.com/group/topic/660
      
      用一句话描述整本书的内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阐述了如何通过七个习惯来实现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三个成长阶段,让自身逐步成熟,不断成长,整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能得到新的启发,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感谢@watston华生组织这次活动,每次悦读活动都能让我获益匪浅.
      以下有几点小小的体会跟大家分享,请大家不吝指教:
      1."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无知。"这句在前言里出现的话,发人深省.很多时候,道理大家都是懂得的,但为什么做不到?为了么有些人说的头头是道,却最后一事无成.关键就在于知道并不等于做到.只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成长.
      2.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单枪匹马无法实现最大效能。人类之所以形成社会,就已验证了这句.一个人就是再优秀,能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想要实现最大效能就需要我们在实现个人领域成功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建立双赢、移情沟通和创造性合作来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
      3.专注于“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扩大自己的影响圈.为了什么不少人也热衷于学习、涉猎广泛却最后成了"杂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在与没有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关注圈,使其远大于影响圈,最终既无法实现掌控,又因无法实现预期效能而产生焦虑.
      4.“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真心接纳一个人要悦纳他的一切,包括缺点。愿意付出真心,才能真正增加情感账户的存款。
      5.积极主动是一种行事的态度,意味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破除思维定式,推倒自建的高墙,不再自我设定“我记忆力不好”“我有拖延症”等标签。既然事实摆在眼前,与其消极被动,让事情越来越糟,为何不积极主动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呢?
      6."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察觉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修正和优化甚至破除重构,持续地充实幸福的拼图。
      7.只要将话语中的“如何”改为“我可以”,你眼中的世界将会大为不同,世界会随着你的积极努力而为之改变。
      8.要事第一,简简单单四个字,做好着实不易。纷繁而至的各种干扰、源自内心的无数思绪,皆会影响我们,使难以全力以赴处理要事,精疲力尽后发现最为重要的却进展有限。参加#掌控每一天#活动,也是想提升自己的掌控能力:抓要事、善计划、每日清、会回顾、常长进。
      9.觉得书中说的完成双赢四步骤很好: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这四个步骤为实现双赢提供了一个路径。让自己发现薄弱环节,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实现双赢的能力。
      10.不设法削减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述了团队合作中的情形,博采众议,团结互补,才能获得最大的效能。
      11.实践7个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努力,不断突破.每个习惯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以上的几点收获可能并不深刻,但是我现阶段的感受,7个习惯是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时间不断揣摩实践的.目前我依旧还需要在个人领域上进一步加强,做的较好的是"积极主动",做的较差的是"要事第一",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坚信差距会逐步缩小,最终将七个习惯融入自己的身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