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深圳音像公司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一位伟大人物的成长历程,一部前苏联反映高尔基成长的传记式的优秀电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教育立志意义的影片。原著无情的揭露了底层人们的愚昧和可怜。导演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史、诗、抒情诗等各种因素熔于一体,提供了独特的电影处理。人物刻画很丰富,但真正出彩的是视觉形象的表现力,尤其是伏尔加河的魅力。整个三部曲较忠实于原著,对沙皇俄国的描写非常真实,叙事则比较松散,但充满了抒情的浪漫气息。影片不太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但单个镜头往往很有诗意,演员表演饱满。本片是表现高尔基的电影三部曲的第一部。它描绘了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我们从银幕上看到的是俄国19世纪末外省城市的生活风貌和日常习俗。高尔基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周围的环境充满了谎言、欺骗和残酷行为,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损害。他的童年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中而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童年。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是贪婪金钱腐蚀了他的灵魂。外祖母是高尔基生活中的光明因素,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指引。因此,阿辽莎仍然保持着善良、光辉、高尚的本质。
俄中友谊奖章、普希金奖章、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中俄友谊奖章等。影片着重表现了阿辽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小市民意识的残忍,强调社会生活的杂乱无章,普通百姓在贫穷和残酷的生活中优秀潜质被埋没,人们的性格被客观环境所扭曲。本片地体现了高尔基原作的思想特点,有力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私自利心理状态之一的 “小市民意识”,热情歌颂了敢于抗争的“新人”的性格。影片《在人间》为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电影三部曲的第二部,描写高尔基成为少年后在社会中寻找生活地位的种种遭遇。影片塑造了一个正在成长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形象。生活的万花筒影响着他的成长,各种经历给他打下烙印。整部影片的结构不够完整,更像是一连串独立存在的插曲,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关系。总的来说,影片没有对生活进行鲜明而确切的描绘,与第一部影片相比,显得 逊色,但是这部影片也带有一定的特色。
表现高尔基的电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标志着苏联电影30年代后半期品领域的新成就,导演德·桑蒂斯的创作曾受到高尔基三部曲的影响。这是表现高尔基的电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它描述高尔基成年以后,渴望获得知识渴望学习,但由于他无力进入正规大学,便只有踏入社会。高尔基尝尽人间艰苦,一面学习谋生的本领以求糊口,—方面苦读书本,汲取各种知识,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最后终于读完社会大学而自学成才。阿历克赛也投身了革命运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前途。阿历克赛、高尔基将一个新生婴儿高高举起。 “活着是为了尽可能燃烧得更辉煌,为了更深入地照亮黑暗的生活。”影片结尾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内涵。影片成功地将批判性揭露同对现实的乐观主义的描绘融于一体,它为这一领域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可以说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苏联电影30年代后半期改编文学作品领域中的新成就。新现实主义导演德·桑蒂斯的创作就曾受到高尔基三部曲的影响。本片结构严谨,情绪饱满,在同时期的影片当中属于上乘之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