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作者:廖晓义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前言

  古老的东方文明,蕴涵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它引领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之路。但是,这悠远如古钟的智慧之音,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机器轰鸣和隆隆炮声,渐渐淡去。人们在享受物质主义带来的繁华感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飓风、海啸、干旱、洪水、疾病、污染、贫困、战争……灾难接踵而来,也使人们开始反思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人类文明能否走出危机,在于能否找到新文明的转型方向,这就是生态文明。而古老文明当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正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核心,也是人类打开通往未来之门的钥匙。  我认识本书的编者廖晓义女士已有18年了。她是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的创办人,是一位具有哲学专业背景的思考者,也是环境保护领域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和实践者,多年来一直在思索文明的转型和出路。5·12四川地震后,在政府支持下,她与有识之士们一同,探索与实践生态文明的乡村模式。  在《东张西望》这本书里,她通过与几十位国内外学者富有哲思的访谈,从东方智慧的角度,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这一终极命题的独到理解。  悠扬的晨钟再次在东方响起,这蕴含着祖先智慧的声音,正在引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内容概要

  《东张西望:廖晓义与中外哲人聊环保药方(附光盘)》主编和采访人廖晓义也是一位环境影视独立制片人。在拍摄了涵盖美国、德国、荷兰、挪威、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系列专题片《全球环保之旅》之后,她把镜头转向一些自然气脉未断、传统文脉尚存的中国乡村。《用东方智慧守望家园——中国生态乡村的五个样本》,以布朗族的千年古茶、侗家的祖传糯稻、傣族的五树六花、藏医的乡亲乡情、内蒙的草原文化五个短片,从不同的侧面昭显了传统的生态智慧、乡土文脉和自然养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潜力。

作者简介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硕士、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法学荣誉博士;曾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发表了上百万字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章,主编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乡土中国绿色读本》等环保读物;参与和推动了“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乐和家园”等现实进程,是一位“做”而论道的哲学工作者。  廖晓义曾获得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1年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奖”、“2005CCTV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国家环保部等七大部委颁发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农业部等六大部委支持的“2007生态小康建设贡献人物”,2008年获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同年作为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的获奖者之一,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书籍目录

前言序 方向比行动重要第一章 用东方智慧寻找文明出路——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第二章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生态主义——访加州伯克利生态文化中心创始人F.卡普拉(关)第三章 捕捉看不见的彩虹——访德国西根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张长琳第四章 倾听来自水的信息——访IHM波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江本胜(日)第五章 回归中国古老的宇宙观——访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杰西卡?罗森(英)第六章 建设性的后现代无为——访汉瑞克斯大学宗教与哲学系主任杰伊?迈克丹尼尔(美)第七章 政治地图与自然地图的融合——访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第八章 弘扬天理端正人心——访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第九章 在现代化困境中再造儒家精神—访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美)第十章 用慈悲与智慧建设生态文明——访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扎西多杰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嘎玛桑珠第十一章 复兴中华医道——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第十二章 呼唤中国传统美学的尚清意识——访《世界文化论坛》主编樊美筠第十三章 重塑中华民居之魂——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周伟第十四章 回归自然农耕——访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有机农人安金磊第十五章 敬畏大地——访中关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第十六章 诗意的栖息——访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吉狄马加第十七章 以中国生活方式应对危机——访多德创意中心主席菲利普?多德(英)第十八章 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访中关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小约翰?柯布(关)第十九章 走生态文明之路——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加)第二十章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文明——访中国一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官员马敬能(英)跋 西行与东归附 乐和家园——用东方智慧创建的低碳乡村

章节摘录

  潘岳:指导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成功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什么是中国国情?一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硬件,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伦理等“软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最高原则的又一追求,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这个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西方环境思潮兴起四十年,有一个普遍规律,即先开始都把环境当作是一个技术问题,大家都在研究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治理污染。后来发现再好的环保技术也挡不住“两高一资”产业的迅猛发展,这就上升为一个经济问题,就开始设计各种鼓励环保惩罚污染的经济政策。后来又发现牵扯到全社会各个群体利益、甚至牵扯各国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时,环境问题就上升成为政治问题。这几年,尤其是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主流时,全世界相当一批政治家已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最终是一个文化伦理问题。去年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了一句话: “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他这句话很有代表性。  例如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有人说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危机,有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其实用最简单的话说,这是美国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危机,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危机。因为金融衍生品代表的现代虚拟经济必须完全建立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因投机产生的道德风险迅速扩大为整个金融链条的失效,就会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就会彻底宣告“今天花完明天的钱”的生活方式的破产。顺便一提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华人群体总体来说受损害比较小。因为祖祖辈辈的教诲让他们不习惯没钱还要贷款买好几套房子好几辆车,他们喜欢踏踏实实挣钱、量人为出地花钱、缩衣节食地为子孙攒钱。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廖晓义:正如您所说,西方人眼中的环境问题从技术问题,到经济问题,再到政治问题,最后到文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问题,走了一条弯路后开始与中国文化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相交汇;而中国虽然具有文化上的先天优势,却不幸被坚船利炮叩开了国门,于是逐步丧失文化自觉,也走了一段背离传统东方智慧的弯路。近年来的全球生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似乎又使我们重新回头去关注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潘岳: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之后,中国历代精英都选择了西方传统工业文明道路,走了多年以后,先不论伦理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损失,也不论意识形态上的矛盾造成的困惑,仅就生态层面讲,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本身的资源环境人口的国情又支撑不起。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还要差很多,再走下去不仅影响世界和谐,还会造成内部不和谐。所以,我认为,这次危机是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西方工业文明是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的文明。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业文明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等,但根本原因是发现了新大陆,开拓了殖民地,在扩大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时,也把本国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统统转移出去。转移了几百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唯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谁让大家“不幸”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因为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全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就是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事实上,人的欲望可以无限,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既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也不能满足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西方工业文明在300年间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财富,几乎等于传统社会的总和,但也消耗了亿万年的自然储备,带来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和全球生态危机。  廖晓义: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追求物欲的思维恰恰是出现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面对这么多的灾难和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其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潘岳:文明总是在不断进化的。西方工业文明把人类带出农耕文明,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但它也必将走向历史的尽头。时代正在召唤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在西方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生产力基础上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当然,还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相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和谐世界。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他们发现:  从基督教文明来看,人类对生物群的尊重和保护也应成为自然法的内容,包括生物自然多样化存在的权利、健康生活的权利、自由进化的权利、不受人类侵害的权利、共享于地球的权利等。为这些权利而奋斗,已成为二十年来西方环境运动的伦理基础。  从伊斯兰文明来看,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就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古兰经》提出,世间万物皆由真主所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代真主管理大地,人应该合理适度地利用自然,反对穷奢极欲和浪费,最具代表性的话是,“你们应当吃,你们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的确不喜欢浪费者”。  从印度文明来看,印度教徒蔑视外在和物质的东西,重视内在精神。与其他民族崇拜精英不同,印度教社会的精英都崇拜那些隐居于森林之中半裸体的圣徒,认为其体现出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因此现代印度则有抱树运动,人们抱着树,防止林业工人砍伐森木(心中的森林),这被全世界看作是应用印度教思想的一次环境起义。

编辑推荐

  廖晓义是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的创办人,是一位具有哲学专业背景的思考者,也是环境保护领域的知名社会活动家和实践者,多年来一直在思索文明的转型和出路。5·12四川地震后,在政府支持下,她与有识之士们一同,探索与实践生态文明的乡村模式。  在《东张西望》这《东张西望:廖晓义与中外哲人聊环保药方(附光盘)》里,她通过与几十位国内外学者富有哲思的访谈,从东方智慧的角度,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这一终极命题的独到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张西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