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历史与文献丛稿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

序(通叙)与跋常合称,为十三种古文文体之一(见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细分则有评及作品的书序,有贺人序齿的寿序,有送别赠言的赠序,有记叙他人生平简历的序赞。书序有自作,也有他作,内容无外乎介绍写作缘起、经过、评论作品、简介作者等,鲁迅先生为左联青年作家所作的书序就是典范,当然也有据作品引出他义的。20世纪20年代,军事学家蒋百里从欧洲考察归来,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征序于梁启超,梁氏以为“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淬厉也”。于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相对应的中国清代乾嘉时期为内容,滔滔不绝地写下了55000多字的长序,几与原著篇幅相埒,这就是他的名著《清代学术概论》之由来,脱稿后单独印行(后来又扩充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百余年来重印不知凡几,至今仍不失为探索清代学术的门径之作。序脱离原著而单行,恐怕这是一个特例。    为人作序,向来是尊者、长者所为,或导师,或长辈,或友朋中交谊笃厚且极为敬重之人,如此说来,我是不够格的。当宪华同志第一次来信征序时,我以身体欠佳推辞了,结果他再次来信请求,并介绍了他的经历,引起我的感动,便同意写序了。    宪华同志是芜湖一中1972届毕业生,我是1957届毕业生,他的父亲刘乔(本姓张,参加革命后改姓刘)正是我上高中时的芜湖一中校长,刘校长于我有恩德。那是一九五四年长江大水,芜湖及四乡汪洋泽国,灾情严重,我这个寡母孤儿的家庭,虽然考取芜湖一中高中,但拿不出开学费用,9月初报到,我直到9月底的国庆前夕,才在亲友们帮助下凑足学费(其时不过十余元),学校教导处因逾期不收,我无奈之极,在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启示下,辗转找到刘校长家。试想一个未入学的中学生直接去找校长,其为难和恐惧可想而知,但是强烈的求知欲,终于让我鼓起勇气。见了面,申述家庭情况,刘校长十分和蔼地签下“同意入学”,并让我申请助学金。由此,我成了芜湖一中的高中生,由此,我由芜湖一中考进北京大学。    宪华同志1977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又考入兰州大学历史文献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和校图书馆古籍部工作,我在1978至1987年供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1987年冬调至天津图书馆,在几次回芜返乡中不时见面,相谈古籍文献甚洽,他还来信讨论版本目录,我亦尽本人所知,给予答复。如此说来,我与他不仅是双重校友,而且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在高校馆,我在公共馆,类型有别,职掌相同,均有共同的专业追求和爱好,因此为他作序,既是盛情难却,又是我感恩报德的机会,我只能应承下来。    皖江一词,是清初桐城派文人朱书提出来的,指代安庆。清康熙间安徽独立为省,以西周时皖伯国(在今潜山)简称为皖。解放初一度以长江为界,分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旋即合并恢复安徽省,因此皖北、皖南以及以六安地区为中心的皖西等词常用,而皖江一词不太用于行政区划。皖江是改革开放深化时,安徽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重新提出的,其皖江的外延,指八百里安徽长江流域,包括安徽沿江城市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及其周边地区,统称为皖江地区。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篇皖江地区的世家大族 东晋南朝时期庐江何氏研究 安徽太湖赵氏四世翰林述略 建德周氏的文史著述 第二篇皖江古代经济研究 东晋南朝皖南的社会经济 唐末五代徽州移民与经济开发 唐五代池州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皖江文献研究 何尚之年谱稿 芜湖沈士柱年谱 《繁阳李氏宗谱》跋 皖籍数学家周炜良 第四篇芜湖文献研究 唐五代芜湖军事风云 宋元时期的芜湖移民 明清时期芜湖的藏书与著述 芜湖的宗教文化 附录一 唐代安徽进士考 唐代安徽进士考补 北魏官学初探 附录二 芜湖通史参考书目 萧云从一首诗的写作年代 附录三 试论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庐江何氏兴起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南朝,衰落于侯景之乱,是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侨姓高门之一,也是士族社会中一个不应漠视的重要家族。考察这一家族主要成员的生平行状、婚姻仕宦以及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士族门阀问题。 《晋书·何充传》:“何充字次道,庐江淆人,魏光禄大夫祯之曾孙也。”按魏晋时期庐江郡灞县,地当今安徽霍山县。“魏光禄大夫祯……”句有两点应校正:其一,“祯”与“桢”形近致伪,当作“桢”。其二,何桢人晋方为光禄大夫,“魏”字误也。关于何桢,史书无传,其事迹散见于《三国志》、《晋书》等。综合各史所记,大致是:何桢,字元干,庐江郡淆县人。早年好学,有文章才干。曹魏太和年间人仕,历任扬州别驾、秘书左丞、弘农太守。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芳,何桢时任永宁卫尉,署名赞同。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征讨诸葛诞,何桢以廷尉身份假节,宣抚淮南。在魏晋政权更迭之际,何桢相机应变,投靠了司马氏集团,所以官爵屡加。入晋后又为尚书、光禄大夫,封爵雩娄侯。考晋尚书、光禄大夫,都是三品高官,可以荫及子孙。当时是门阀士族阶层形成时期,许多家族都是因为有位居高官者而成为士族。何氏也由何桢的显宦跻身士族阶层。 何桢三子:何龛,武帝太康六年(285年)为东夷校尉,次年遣兵败鲜卑慕容庞,复扶余国。累官后将军。何勖,参加了八王之乱,惠帝复位,齐王同辅政,命以车骑将军领中领军。何恽,太康元年(280年)任扬州别驾,跟随王浑、周浚的军队伐吴。当时“王溶楼船下益州”,王浑部却驻扎江北,“案甲不进。”何恽献策,主张立刻渡江,直捣建业,不可坐失良机!后来形势的发展证实了他的预见。何恽仕至豫州刺史,封关中侯。 何氏三世约生活在西晋灭亡、东晋建国初期,可考者三人:何阜,淮南内史;何邃,仕宦不详,据有关史料,何邃可能南渡过江;何睿,安丰太守。何睿即何充之父,《晋书》仅记其官守而已。考《晋书·孙惠传》,孙惠时为安丰太守,“元帝遣甘卓讨周馥于寿阳,惠乃率众应卓,馥败走。庐江何锐为安丰太守,惠权留郡境。锐以他事收惠下人推之,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元帝攻灭周馥势力在永嘉五年(311年)正月,随后派出亲信,接收地盘。从孙惠即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一语推敲,可证何锐是元帝系统的安丰太守。我怀疑庐江何锐即何充之父何睿,因为从时间、官守的角度考虑,两人的情况十分吻合。只是《孙惠传》为什么说“何锐”,当是避晋元帝讳所改。根据史籍,晋人避讳有采用同音字的惯例。比如西晋人任睿,《华阳国志》用本名,《晋书·罗尚传》改作“任锐”,锐、睿同音。又,《晋书·邓擞传》:“本名岳,以犯康帝讳,改为擞。”岳、擞也是中古同音字。① 《世说人名谱》将何睿列为庐江何氏第一代,②当依据何睿南渡较早,于江左政权有开辟之劳,而且显贵于东晋南朝的何充、何尚之、何敬容均是何睿的嫡嗣。 何氏四至六世主要活动于东晋时期。何氏四世,文献记载有三人:何充、何准、何琦。何充(292—346),字次道,少有名望。初辟大将军王敦掾,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会稽内史、丹阳尹。“充即王导妻之姐子,充妻,明穆皇后之妹也,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王导卒后(239年),充迁护军将军、录尚书事,不久进位骠骑将军,居权力中枢六年左右,中间有一年余出镇京口。史言何充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所选用皆以功效,不私亲旧。“频参大议,屡画嘉谋。”③拥立穆帝,推荐桓温为荆州刺史,都是出于何充的主张,这些措施于时局影响重大。充弟准,字幼道,高尚不仕,“唯诵佛经,修营塔庙。”④何准的女儿何法倪“以名家膺选,”⑤升平元年(357年)成为晋穆帝皇后,在位凡四十八年。自此,庐江何氏上升为第一流门阀。

后记

我于1954年5月生于安徽芜湖,祖籍山西平定,父母都是华北南下干部。“文革”期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又进工厂。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当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有一批名师,如苏诚鉴、万绳楠等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1982年初毕业后,曾在安徽东至县中学短暂任教,旋又考取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方向是隋唐史,侧重敦煌文书),师承齐陈骏老师,兼职教师有甘肃省图书馆的周丕显、武汉大学陈国灿等先生。1985年毕业回皖,先在安徽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工作,后调图书馆古籍部,一直在安徽师范大学工作。    今年是“文革”之后首届1977级大学生毕业三十周年,古人说,三十年为一世,不由得生出些许感慨。首先,当初负笈兰州,后悔没有追随齐老师,参预研究敦煌学新潮流。其次,本人虽是历史系毕业,但“跳槽”在图书馆也有二十五个年头,结果是中国古代史与图书馆文献学均未学好。我的兰州大学研究生同门李天石教授,自本科起,即以唐代奴婢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二十余年,研精不倦,终于出版学界称道的专著《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①回顾自己,方向不定,东搔一下,西捅一下,做学问缺乏自己的“老营盘”。著名史学家赵俪生先生说他治学如同西域商人做买卖,到这里停留一阵,再到那里又停留一阵。人家是大师级学者,本人材质鲁钝,盲目效颦,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这本小书名“皖江历史与文献丛稿”,皖江地区系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宣城(除绩溪)和滁州东部等八市。地处长江富庶地区,号称800里皖江,是安徽省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作者长期生活、工作的地区。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人蜀记》中说:“自离当涂,风日清美,波平如席。白云青嶂,远相映带。终日如行图画,殊忘道途之劳也。”江山如画,风景极佳;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全书四篇,采取专题研究方式,内容涉及皖江地区的世家大族,皖江地区的古代经济,皖江重镇——芜湖的地方文献,以及一些年谱、家谱的个案研究,在区域方面侧重皖江东部地区,在时间段方面侧重鸦片战争前(公元1840年)时代。附录一、二所收文章亦有皖江地区有关,所以收了进来,供读者参考。附录三收录了我的硕士论文,以志兰州大学和齐陈骏老师的培养之恩。尽管这些研究成果的水平不很高,但毕竟都是我自己的研究心得,希望能对皖江历史文化的研究加瓦添砖,尽一点绵薄之力。    感谢图书馆界前辈、文献学家刘尚恒先生赐序,感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天石教授赐序。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曹朗女士的支持。感谢孙新文编辑为本书做了不少具体工作。

编辑推荐

《皖江历史与文献丛稿》内容包括皖江地区的世家大族、皖江古代经济研究、皖江文献研究、芜湖文献研究及附录五个部分,展现出东晋、隋唐、宋元、明清以来1500多年的皖江地区经济和人文的重要侧面,虽则窥豹一斑,尝鼎一脔,由此也可察其其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