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房列曙 页数:50
内容概要
本书第一章论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研究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揭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第五章到第十四章,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国官吏选任制度的历史经验、晚清政治制度的转型、晚清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特点、孙中山的人才选拔思想、中国近现代文官考绩制度、学校考试制度、乾嘉考据学派对我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学术史视野中的陈翰笙、胡适的文化思想等。
本书史料翔实,观点鲜明,评价公允,文字练达。既有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又有可读性。适合于高等学校学生、国家公务员和广大文史爱好者。
作者简介
房列曙,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史硕士点、教育硕士点导师。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负责人。2008年和2010年遴选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1989—2010年任历史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师大编辑部总编辑,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和中国现代人物研究会理事,第五届安徽省社联委员。独著、合著、主编的著作和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60多篇。《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成为全国首批10部优秀成果之一。获中央组织部课题成果一等项一项,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四等奖各一项,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师优秀教师三等奖一项,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中共中央组织部项目一项,省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其中重点项目一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两个阶段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第二章 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的原因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的兴起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的评价
第三章 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
一、戊戌维新研究
二、清末新政研究
三、辛亥革命研究
第四章 观念层面的文化转型
一、新文化运动
二、东西文化之争
三、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论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一、生活习俗的变迁
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三、国家政治礼仪和娱乐活动的变迁
第六章 中国官吏选任制度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官吏选任制度的发展及其利弊分析
二、吏治腐败的根源
三、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七章 晚清政治制度的转型
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
三、预备立宪时期的官制改革
四、《钦定宪法大纲》与“皇族内阁”
五、宪法“十九信条”与袁世凯内阁
第八章 晚清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特点
一、鸦片战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
二、太平天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三、洋务运动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
四、维新运动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
五、20世纪初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
六、晚清人才选拔制度变革的特点
第九章 孙中山的人才选拔思想
一、人才选拔的理念
二、人才选拔的途径
三、选拔人才的机制
四、人才选拔思想的作用和贡献
第十章 中国近现代文官考绩制度研究
一、公务员的考绩
二、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绩法规若干史实的考证
三、抗战时期全国公务员历年考绩结果的考证
第十一章 学校考试制度研究
一、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
二、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留学生的选拔考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考试制度的创新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教师资格审查和检定考试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留学生的选拔
第十二章 乾嘉考据学派对我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
一、乾嘉考据学派对20世纪新历史考据学的影响
二、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
三、乾嘉考据学派对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影响
第十三章 学术史视野中的陈翰笙
一、陈翰笙的学术道路
二、清末民国的社会调查运动与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学术价值
三、陈翰笙的史学成就
第十四章 胡适的文化思想
一、胡适的新文化观
二、胡适的科学观
三、胡适的妇女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房列曙等编著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共十四章节,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方法、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观念层面的文化转型、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等。本书给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