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仁寿 编 页数:251 字数:346000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2010年发表的最新商贸流通领域研究成果。我们按照研究内容,将其划分为“流通产业基础理论前沿”、“商贸探索及流通业创新”以及“流通经营管理与商贸实务”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流通产业定位研究进展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对消费与流通、消费者与零售商等多因素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第三部分对流通业态、结构比例、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网络“柠檬”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型、商贸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有实际价值的观点和发现。本书由张仁寿主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流通产业基础理论前沿
1.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
2.对零售业过度竞争解释的理论缺陷
3.中国零售业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4.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5.流通产业定位研究进展及趋势
6.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
7.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转变:从生产到流通
8.中国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与增长绩效实证研究
9.零售商买方势力理论研究述评
10.中国流通产业组织中的局部垄断
11.商业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兼论零售商业模式
第二部分 商贸探索及流通业创新
1.中国应急物流政策研究
2.汇率传递机制下出口商品策略定价能力研究——来自浙江的经验数据
3.消费者选择对零供博弈结果的影响——基于心理经济学视角分析
4.通道费的市场规则:基于弱自然垄断行业特征的解释
5.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6.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7.交易效率、运输成本、产业集群与中心市场生成
8.浙江商业集群中企业家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9.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其成因
第三部分 流通经营管理与商贸实务
1.网络“柠檬”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型
2.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
3.商业业态与专业市场趋同下的新业态探索——以浙中商业业态与义乌专业市场发展为例
4.商贸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比较分析——以临沂和义乌为例
5.商业集群、第三产业空间演化与经济发展——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6.基于马氏距离模型的供应链交易成本判别分析
7.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章节摘录
基于此,李飞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公元1500年以来乃至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形成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被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可以称之为后期流通现代化。宋则、张弘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发生的变革、创新过程。王成荣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同步于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变革的过程。 二、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由于学者们对流通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自然也对其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不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形式上的不同,有诸多的相近之处。 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包括:组织流通的现代化、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流通设施和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及信息处理现代化口。 杨圣明、王诚庆认为,流通现代化,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内容,而且要体现时代发展的内容,包括科学的流通经济体制、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乃至先进的经营方式等。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了流通技术、装备设施、组织管理、流通方式等方面现代化内容。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人员意识、知识素质现代化,商品流通设施、工艺及标准的现代化,商品流通管理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吴仪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商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商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口。李飞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着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市场、商店、仓库、道路、车辆、流通量等金钱物质要素的增长;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秩序、流通体制与政策环境等内容;观念层面是指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