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玉  页数:369  

内容概要

  《跨文学研究论集2编》共四编包括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文学与文化、读书。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学及其“时间段”划分/3话语复古主义的语言学迷误——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现状及其趋向/25放宽文学评价尺度,扩大文学研究范围/42本体与方法: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48人文精神讨论中的文学理论批评述评/60“启蒙”与“救亡”关系之再认识/70重审中国近现代“启蒙”话语/80论“启蒙”作为“主义”与现代文学的缺失/90“新现代性”:“新世纪文学”的理论探究/107第二编 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论余华小说的“现实性”与“先锋性”及“转型”问题/117《雷雨》的伦理学解读/133放宽文学视野评价金庸小说/147金庸武侠小说的版本考论/165论“修改”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意义/175论“神示苍生三部曲”的艺术特色/186都市的丰富与空虚——读央歌儿中篇小说《来的都是客》/193没有雕饰的小说——评《组织部长和他的同事们》/198“心路”与“历程”——读彭诚散文集《永远的神女》/206讽世弥深——楚良小说论/212忏悔与不忏悔——读成坚《审问灵魂》/217爱情的伦理——读张宝玺的长篇小说《潜流》/220葛昌永散文散论/225第四代“文革”文学——评何志平长篇小说《心》/230第三编 文学与文化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论争——评《袁良骏学术论争集》/237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语言文化论/250重谈亨廷顿的“文化冲突”理论/258读古书与现代知识分子/267“可爱”:一种新的审美时尚/279也谈新时期为何未能产生大师级作家/286社会科学的经济力量/290第四编 读书为重新思考陈独秀打开一片思路——读胡明著《正误交织陈独秀》/297反思中国文学史——读戴燕《文学史的权力》/304从制度的层面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读王本朝的《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312现代文学层面的翻译文学新研究——评李今《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319曹禺戏剧精神新论——读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326文艺理论与文艺理论背景——读庄锡华《20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333文学流派的文学史意义——读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34c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派诗学”研究——读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350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评曹万生主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355温儒敏先生笔下的北大中文系——读温儒敏《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358林语堂的文化品格研究——读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361后记/367

章节摘录

  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始终具有一体性,当代文学研究深刻地影响或者说参与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其本身在未来也会成为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发展是脱离的,现代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纯粹是历史事实,现代文学研究主要是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属于学术的范畴。什么是当代文学?张未民的理解是:“当代文学是今人的文学,是活着的文学生活、文学参与者创造的不断发展前行的文学。在具体理解上,我们要把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生命时间现象,体现着生命伦理和生命历史的意味。”当代文学是活动的文学,而现代文学是静止的文学,相应地,现代文学研究属于文学史范畴,而当代文学研究则具有批评性。  程光炜认为:“始终没有将自身和研究对象‘历史化’是困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他主张当代文学应该“历史化”,从而增加学科的学术分量。这其实反映了当代文学学者对于当代文学越来越“非当下”性的一种焦虑。如何解除这种焦虑,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把当代文学“历史化”,走现代文学的学问之路,而是摒弃当代文学中需要历史化的内容,保持并纯洁当代文学的批评性特色。现代文学注重史实固然是有学问,当代文学注重批评、理论和现实价值同样也非常有学问,我们不能过于狭义地理解“学术”和“学问”。  20世纪60年代时,50年代的文学是标准的当代文学,80年代时,50年代的文学仍然是当代文学,但新世纪已经快10年,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还被称做“当代文学”就很不恰当了。我非常赞同陈思和的说法:“半个世纪前的文坛旧事.还是被称做‘当代’,显然是荒谬和不符合逻辑的。”回顾近60年的文学,我们看到,以1976年为界,前后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程光炜称之为“两个当代史”,即改革开放之前的“当代史”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史”,“两个‘当代史’之间的政治目标、历史内涵、文化体制和个人存在方式,也即当代文学‘生成’的总体环境,都已有了根本性的差别”。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