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杨聪敏  页数:248  

前言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中国农民重新获得了支配自己劳动的权利,广大农民纷纷从落后的乡村来到繁华的城市,希冀通过艰辛的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从1984年算起,农民工进城至今已有27个年头了,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勤劳、刻苦、踏实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赞许。但由于中国二元社会体制安排及改革的滞后,使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困难重重。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低层,工作辛苦,却收入微薄;虽是职业丁人,却是农村户籍;长期在城市生活,却没有市民待遇。追根寻源,是制度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民工权利的缺失。所以,本书选择了制度变迁的视角来解析农民工的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问题。  权利与融合是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中的两大问题。权利与融合看起来似乎跨度很大,但具体到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又是那么紧密。权利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决定的,是一种法律规定了的社会关系。历史证明,一个权利缺失的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具有农民身份特征的城市新移民——农民工群体。他们只能是流动人口,是外来者,是城市的匆匆过客,因而,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所以,本书将权利与融合结合起来,以便从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上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寻找出一条合适的道路。  权利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在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制度损害”,而正是这种“制度损害”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的不平等。

内容概要

农民工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勤劳、刻苦、无私奉献……本书通过对农民工权利状况的研究,描绘出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清晰图景。

作者简介

杨聪敏,副教授。毕业于杭州大学政治系,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在《浙江社会科学》、《探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主要有:《外来务工者的权利平等与政府的责任》、《民生权利的马克思主义新解读》、《从排斥到融洽:外采农民工社会关系嬗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流动规模考察》等,其中一些文章被中国社会学网、国研网转发或被相关学者引用。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市各级课题10余项,其政策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农民的基本属性   二、农民的转移和分化   三、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四、农民工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权利   二、平等   三、社会融合第二章  农民工的产生、流动和作用  第一节  农民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二、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工的产生  第二节  农民工的流动分期、路径和动因    一、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四个阶段    二、农民工的流动路径    三、农民工流动的推力和拉力 第三节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    一、农民工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二、农民工与我国城市化发展    三、农民工对流入、流出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第三章  农民工的身份权、政治权平等与社会融合  第一节  身份权、政治权概述   一、身份权概述   二、政治权概述  第二节  户籍制度与农民工的身份融合    一、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和控制作用    二、迁徙自由权与农民工的身份融合    三、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的身份融合  第三节  农民工政治权平等与社会融合    一、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二、政治参与的定义和形式    三,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特点和路径    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与政治融合第四章  农民工的劳动权平等与职业融合  第一节  农民王的就业权平等与职业获得   一、就业权概述   二、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政策的演变   三、农民工的就业特点  第二节  农民工的劳动状况和报酬公平    一、农民工的劳动状况    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  第三节  农民工的劳动权保护与政府责任    一、清理歧视性政策规定,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    二、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利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四、发展农民工就业的社会化服务    五、实施规范的劳动合同  第四节  农民工的职业融合   一、劳动就业的制度公平与职业融合    二、企业员工的选择标准与职业融合    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融洽与职业融合    四、工友关系融洽与职业融合    五、劳动技能培训与职业融合第五章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平等与民生融合第六章 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权平等与意识融合第七章 农民工的人格权平等与关系融合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它普遍适用于各个思维领域。对农民工的研究方法也应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理论形态的逻辑体系去反映农民工发展进程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摆脱发展中的自然进程和大量特殊事件的具体细节,从最能体现农民工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入手进行研究。  恩格斯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就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过程的向前推进无非就是以抽象的和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反映历史过程。”所以,科学的研究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第一,农民工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转化为工人的过程,但西方国家没有像我国这样的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因此西方国家的农民工人化的过程,不能称为是农民工的过程,他们的转换是身份的直接转换。而我国农民的转换具有职业转换而身份不转换的特征,这是当前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二,农民工的产生是制度变革的产物。1979年开始的社会变革,使农民逐步解除了制度的束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打工等,使农民重新获得了社会流动的自由。社会制度变革推动了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农民工是社会制度改革不完全、不彻底的产物。社会虽然允许农民流动,但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却是缓慢的、逐步的。或者说,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农村人口多、国家城市化发展慢等原因,使农民工长期徘徊在城市的社会体系之外。第四,农民工也必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终结自己的特殊称呼,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是大势所趋。  在对农民工的研究中,既要立足于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又要从历史发展的纷繁头绪中理清农民工这一中国社会特殊产物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农民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转变的必然性,认识到农民工转化为工人阶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制度分析的方法  制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制度分析的一般理论阐述和经典研究范例来看,其理论的内在结构在逻辑上由作为制度分析一般结构的理论命题和作为制度本身一般分析的理论命题两部分构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