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沈洁 页数:1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锦和绣是丝绸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锦用天机抛梭织出,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绣以神针引线铺就,《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周代的五彩只是指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而到唐人的织彩则是对丰富多彩的统称了。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因而,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
这套“中华锦绣”则是以空间作纬,按地域分民族,针对丝绸的各种著名品种的生产历史、传统工艺、主要种类、艺术风格以及文化现象等,娓娓道来。本书是其中的一个专题《吴绫》,由沈洁编著。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吴绫的前世今生
中国传统绫织物的发展历史
吴绫的兴起
吴绫的现状
第二章 吴绫传统工艺
织前准备
绫织物生产织机的演变
后整理
第三章 吴绫纹样风格
云中飞禽纹样
几何排列纹样
素雅百花纹样
多样杂宝纹样
别样云纹
第四章 吴绫用途
服装用料
书画装裱
其他用途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历代文献中,有关隋朝的蚕织记载不多,一则关于绫织物的故事却流传颇广,这种绫织物就是太湖流域越州进贡的耀光绫。传说有神仙托梦织女,告诉她三千年一开的禹穴中有野茧,为壁鱼所化,用它的丝织成衣裳,会有奇文异彩。姑娘梦醒后,就找人去收野茧缫制,织成之物果然“绫纹突起有光彩”,于是向皇宫进献。皇帝特意将这耀光绫赐给了最心爱的一个妃子。这一传说应该是时人为讨皇帝欢心杜撰的,然而这种织物当属隋代的稀罕物,否则人们不会津津乐道这“美丽的传说”。 公元618年,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大唐帝国诞生了。这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各地政权与民众趋之若鹜的理想王国。唐王朝经过开国贞观之治之后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国力达到空前强盛。与此同时,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东京(今洛阳)、番禺(今广州)等地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在此达到了全盛的阶段,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文化,使社会生产迎来了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的丝绸生产也不例外。 唐代初期武德年间,朝廷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规定蚕区以丝织品为调,江南地区就被归入此列。在《苏州丝绸工业志》(油印本)中就有“三吴之地,随土地征绢、绫、绝”的记载。当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与黄河下游及巴蜀地区还是有差距的。开元铜司上缴的贡绢被分为八个等级,其中前四等上品均产自黄河流域的河南道与河北道,淮南道、山南道与剑南道则囊括了中等绢帛贡品,江南道在出产末等丝绢的十二个州里也仅占有三个州。其时江南地区丝绸整体生产水平可见一斑。 如果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没有发生,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不会这么快萎缩,或许江南地区也无法后来居上成为全国丝织中心。安史之乱中,中原混战,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黄河流域再次陷入萧条,北方人口再一次大规模南迁。元和时期(806—820年),整个长江流域人口有了大幅增长,南方人口远远超过北方。仅苏州一地,人口从唐初的11 859户,到宝历初年(825年)增加到了10万户左右,成为全国闻名的繁华都市。人口重心的南移,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经济文化的南下潮流,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在北方,叛乱还致使皇族势力被极大削弱。这样的后遗症导致藩镇割据土地,与朝廷对抗。原先政治中心区域先后为叛军与节度使所把持,唐王朝的财政收入不得不依靠生产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其实这种情况在动乱中已经形成了。而太子李亨最终之所以能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全赖江淮的财赋。韩愈记录“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为了应付朝廷沉重的赋税,这一地区的百姓不得不加大农桑生产,这又促进了江南地区蚕桑丝织业的发展。 绫盛于唐 就品种的地位来说,唐代已是绫锦并重了。长安城内,织染署是掌管皇室用绸的机构,朝廷规定织染署“凡绫锦文织,禁示于外”。其下设立织造作坊,并按丝绸品种分为十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绫锦坊。
编辑推荐
《中华锦绣:吴绫》则是以空间作纬,按地域分民族,针对丝绸的各种著名品种的生产历史、传统工艺、主要种类、艺术风格以及文化现象等,娓娓道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