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电芝 等著 页数:210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主观幸福感展开,
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通过自编的多份有良好信、 效度的问卷,
多轮次的访谈和十多篇研究报告,以翔实的数据, 生动的实例,多层次、
多角度揭示了农民工城市社会认知与城市适应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及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
感恩现状和创业意向对城市融入的影响; 分析了当前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与特点,揭示了人格、
自尊、感恩、 感知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为政府、社会机构、
社区及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刘电芝,女,思维心理学硕士,认知心理学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科学》杂志编委,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获苏州“首届十大女性创新人才”称号,2011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评定的“心理学家”称号。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250多篇,独撰或主编专著、教材和译著30多部,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农民工城市融人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
第一章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回顾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相关理论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壁垒
三、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与建议
四、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
一、主观幸福感理论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三、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篇 当代农民工城市融人及其影口向因素
第三章 农民工城市社会认知与城市适应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农民工城市社会认知与适应的状况
四、农民工城市社会认知与适应状况的分析
五、促进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建议
……
第三篇 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自编的问卷与访谈提纲
章节摘录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同样,如果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有恩于我们每个人。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有了感恩之心,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有了感恩之心,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有了感恩之心,人们能白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们能正视错误,互相帮助;有了感恩之心,人们对生活和工作就不会觉得累,反而会身心愉悦……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孤独。作为个体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情感,感恩可作为农民工心理健康和城市融人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农民工感恩水平可以为促进农民工心理健康和城市融入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感恩又名“感戴”,意为优雅、高尚、感谢。目前对感恩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外关于感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马云献,扈岩,2004)。感恩最初是作为一种道德品质而受到了宗教、哲学的推崇。为此,感恩最初被定义为一种美德。McCullough等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通常源自道德行为,且可激发道德行为(Emmons & McCullough,2003;McCullough,Emmons & Tsang,2002)。有研究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将个体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积极情绪,是个体受到他人恩惠后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个体作出回报,即做出对施惠者、他人及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董霞,张宁,姜婷娜,2008)。感恩也被定义为一种情绪特质或状态,感恩倾向可以降低体验感激情绪的阈值。具有强烈感恩倾向的人会有很高的生活满意感以及更多积极的情绪(黎玉兰,宋凤宁,方艳娇,2008)。 ……
编辑推荐
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中弱者权益保护”成果,苏州大学重点大课题“苏南地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社会支持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