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苏州大学 作者:顾钢//王馨荣|主编:王卓君//朱秀林 页数:226 字数:374000
前言
苏州大学的历史,追溯最早源头,自东吴大学创办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 历史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们惊异不已。近代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不是诞生在浸润着欧风美雨的上海等沿海大都市,而是诞生在有着深厚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姑苏。对历史偶然性的惊异又总会激发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思索。正因为苏州有着上千年崇文重教传统,才会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宽容地接受了一所异质的教会大学。正因为苏州有着发达的科举文化,当甲午战争失败给社会以空前刺痛之时,才会有一群科举士子毅然转向西学以救亡图存,为大学的兴办创造了难得的生源与际遇。正因为苏州不是沿海大都市,在近代社会转型之际,它更少都市的商业喧嚣,以厚重的文化素养使现代大学茁壮成长…… 鸟瞰苏州大学的百年历程,名校汇聚,群贤毕至,千帆竞发,如同百川归流,激荡成壮阔的历史长河。1952年院系调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及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不久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又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人苏州大学。星移物换,万象更新,今日之苏州大学正跨越世纪,攀上历史的高峰,前面是更为辉煌的未来。 这套丛书将向您展开苏州大学一百多年的历史长卷。我们希望,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附丽其上的历史记忆、历史评论等等,能让您开卷有益。
内容概要
大学是知识辐射源、科学策源地、文化发祥地、人才群集区、社会智力库,其文化历来独具一格,而校史文化则是每一个高等学府经年累月所积淀的思想宝库。整理一所高校史,梳理其发展脉络,重温其文化蕴藏,回首其历史,弘扬其先贤,顾后而瞻前,鉴往而知今,应该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也正是编者撰写《苏州医学院简史》的真正目的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88年风雨兼程的苏州医学院历史,犹如一堵无形的纪念墙,上面镌刻着学校发展的轨迹和所有员工辛勤劳作的身影。相信这本《苏州医学院简史》能成为这堵无形纪念墙的导读书,与所有的历史研究一样,力图达到“以信立本,以达为要,以雅传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方兴未艾初创期(1912-1916) 第一节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创办的历史背景 1.西医东渐与国人对西医的认知认同 2.清末民初西医教育的形态和类型 第二节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办缘起 1.张謇张警弟兄联手,奠定医校创办基础 2.“父教育而母实业”,医校创办变为现实 3.办学主张循序渐进,创办医校水到渠成 第三节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筹建经过 1.建校选址及规划设计 2.建校之初的办学经费筹措 3.扩建南通医院(附属医院) 4.建校之初的师资队伍 第四节 建校初期的学科学制及课程设置 1.“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医学教育的规定 2.初创时期的招生和学制及课程设置 3.初创时期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 4.熊省之作南通第一次尸体解剖示教 5.制定《学则》,服从师训,遵守校规 6.1916年1月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第二章 奋力前行成长期(1916—1936) 第一节 “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的办学模式 1.中西医合校的体制融和 2.中西医渗透的课程兼容 3.中西医双学的专业互通 第二节 广纳贤才不拘一格,选聘中外优秀教师 1.优质师资,内培外引,唯才是聘 2.尊师重教,“优予俸给”,提高待遇 第三节 育精英之才,走精品之路 1.面向全国,招收优生 2.严格考试,规范课程 第四节 继承父辈的事业,张孝若接掌各校 1.少壮英才张孝若 2.升格合并探索,成立南通大学 3.呈部核准暂称南通学院 4.行政机构与经费来源 5.稳步前进的附属医院 6.医学研究和管理机构 第五节 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 1.声援五四运动 2.组织“南通学生上海五卅血案后援会” 3.组织南通学生反日会 4.南通“一二·九”学生运动第三章 逆境图存低谷期(1936—1949) 第一节 抗战时期,私立南通学院医科漂泊萍踪 1.救死扶伤,勇赴国难 2.西迁沅陵,并校更名 3.苏医邮里,艰难复课 第二节 抗战胜利,私立南通学院医科恢复重建 1.学院回迁,医科重建 2.重建时期的经费来源 3.重建时期的师资队伍 第三节 私立南通学院医科的教育设施 1.校舍概况 2.教学概览 3.图书馆与附属医院 4.行政机构 第四节 抗日救亡运动与共产党地下组织 1.师生抗日救亡运动 2.师生反内战,护校迎解放 3.地下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第四章 私改公立调整期(1949—1957) 第一节 维持接收和改造,建立学校新秩序 1.成立临时执委会,沪部迁回南通市 2.成立院务委员会,改组校董会 3.统考统招新生,注意吸收工农 第二节 全国院系调整,两次更迭校名 1.医科定名为“苏北医学院” 2.健全行政工作机构,制定部门工作职责 3.开展思想改造运动,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4.苏北医学院易名为南通医学院 第三节 改造与调整中的教学工作 1.实施课程改革,统一教学计划 2.专业设置与学时调整 3.教学组织与课程设置 4.“听、看、做三者合一”的教学方法 5.拓展学生实习基地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师资阵容 1.脊髓灰白质炎防治的研究 2.植物杀菌剂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研究 3.对出土的明代6具古尸的研究 4.召开学术会议,交流专题报告 5.私转公立后的教师阵容 第五节 校舍及仪器设备与附属医院概况 1.学院校舍 2.仪器设备 3.附属医院 4.学校经费 第六节 私改公立调整期的群团组织 1.工会组织 2.共青团组织 3.学生会第五章 搬迁苏州发展期(1957—1966) 第一节 从南通到苏州,迁校易名苏州医学院 1.成立迁校委员会,落实搬迁工作事宜 2.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挥毫题写新校名 3.筹建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4.南通分院易名“南通医学院” 第二节 沧浪亭畔新校址,可园人文底蕴厚 1.人脉可园,贤达名流荟萃 2.文脉可园,新旧学堂齐聚 第三节 贯彻党的“八字方针”,落实《高校六十条》 1.整风反右和大跃进运动中的校况概貌 2.贯彻《高校六十条》,调整健全教学秩序 3.坚持以教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4.合理设置专业,开展本(专)科教学和成教工作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 6.成立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推动医学科研不断发展 第四节 巩固发展附一院,筹建创办附二院、附儿院 1.天赐庄里,巩固发展苏医附一院 2.下塘街外,筹建创办苏医附二院 3.慕家花园,筹建创办苏医附儿院 第五节 隶属二机部,筹建创办放射医学系 1.培养核专业医学人才,筹建创办放射医学系 2.开办放射专修班,参加核爆监测工作 第六节 党组织与工会、共青团工作 1.党员大会与党员代表大会- 2.工会与共青团工作第六章 十年内乱“文革”期(1966—1976) 第一节 十年内乱时期的校政概览 1.停课闹革命和初期的混乱 2.群众组织夺权与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3.党委工作的恢复与组建 第二节 十年内乱时期的教学概况 1.实行开门办学与组织编写教材 2.恢复招生,选拔招收工农兵学员 第三节 十年内乱时期的医疗工作 1.组建“医教革命连”,开展血防工作 2.援外支边,抗震救灾 第四节 十年内乱时期的科研情况 1.积极完成省、厅下达的科研任务 2.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多项目研究第七章 正本清源繁荣期(1976—1985) 第一节 拨乱反正,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秩序 1.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2.调整领导班子,完善组织机构 3.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开展整党工作 4.恢复职称评审,鼓舞教工人心 第二节 以教学为中心,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1.恢复全国高考制度,招收77级、78级新生 2.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开展教改和教学研究 3.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4.开办夜大和各类进修班,创建多元办学模式 第三节 设置科研机构与管理机构,不断拓展科研新领域 1.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2.主要科研成果与承担部省科研课题 3.恢复和出版《苏州医学院学报》 第四节 开展国际合作与对外学术交流 1.与日本医学交流与合作 2.与法国医学交流与合作 3.与美国医学交流与合作 4.引进国外智力,接收海外留学生 第五节 改善办学条件,振兴附属医院 1.建造新校舍,增添新设备 2.莲香桥堍三香路,重建苏医附二院 3.发展附儿院,振兴附一院第八章 开拓创新鼎盛期(1985-2000.4) 第一节 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结构 1.适应发展需求,设置“九系二部” 2.建立教学管理体系,实行教学督导制度 3.拓展临床实习基地,教学管理立章建制 4.加强课程建设,编撰优质教材 5.改进教学方法,实行考教分离 6.定期授课竞赛,深入教学研究 第二节 稳步发展的研究生教育 1.全国统考与自行命题 2.硕士点与博士点 3.教学安排与课程设置 4.管理制度与教学评估 5.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6.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7.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 8.严格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授予 9.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第三节 形式多样的成人高等教育 1.调整专业设置,增强适应能力 2.加强成教管理,注重成教质量 3.突破单一培养规格,建立专业证书制度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师资队伍的建设 1.调整研究方向和领域,设置“七所一室三中心” 2.抓住机遇突出“核”字,促进重点学科发展 3.重大科研课题与主要科研成果 4.为核安防和核事业保驾护航 5.《苏州医学院学报》的作用与影响 6.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 7.师资队伍培养与国外智力引进 第五节 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医疗援助 1.开展校际交流与项目合作 2.开展区域双边合作与交流 3.派遣教师出国进修与接收外国留学生 4.开展国际医疗援助与派遣援外医疗队 第六节 后勤保障与校办企业 1.后勤保障工作与机构设置 2.开办幼儿园与职工保健工作 3.发展院系两级校办企业 第七节 附属医院建设与援建香蜜湖友谊医院 1.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 3.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儿童医院) 4.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5.附属第四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6.支援深圳香蜜湖友谊医院建设 第八节 党政组织建设与统战群团工作 1.党的组织建设与党政机构设置 2.党的统战工作与民主党派组织建设 3.卓有成效的工会与教代会工作 4.朝气蓬勃的共青团工作 5.富有生机的学生会和研究生会 6.鲜明特色的师生文明共建 7.苏医侨联与苏医台联 8.苏医党委机关报——图文并茂的《苏医报》 9.隆重的80周年校庆大典结语苏州医学院大事记(1912年3月至2000年4月)附录一 苏州医学院历届党政领导一览表附录二 苏州医学院历届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览表附录三 苏州医学院历年在校本、专科学生数一览表附录四 苏州医学院1978—1999年研究生培养情况一览表附录五苏州医学院夜大学(成教)历年招生数、在校人数、毕业人数一览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39年8月,成立附属医院,为军民分科诊疗疾病。11月20日,附属医院在北碚正式开诊,固定床位有46张,设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精神卫生、皮肤花柳病等科,以及理疗、检验、药局等科室。既满足教学,又便利群众,医疗水平在当地具有较高影响。同时,矗立在嘉陵江边的房屋,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苏医邮”。 学校师生抵渝不久,1939年5月30日,组成了若干空袭救护队。10月18日,又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合作,组成空袭流动医疗队。每当敌机空袭重庆,凡是有伤亡群众的地方,就有国立江苏医学院师生奋不顾身担任救护的身影。1940年5月,敌机轰炸学校所在地北碚,群众伤亡颇重,师生们冲向一线急救和护理伤员,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传令嘉奖。6月24日,敌机两次轰炸北碚,学校附属医院三等病房被炸毁,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激起广大师生的极大愤慨。 学校在重庆北碚办学,由于处于战时,条件相当艰苦,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幢幢高楼。但师生们在艰苦的生活、动荡的时局中坚持勤奋研读,嘉陵江畔的船夫曲和苏医课堂的读书声交响在一起,成为当时的一景。在坚持正常教学的同时,学校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拓展教学,启动科研,服务社会。1939年6月,学校成立了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并兼办卫生教育施教区。1940年1月4日,成立公共卫生学暨邵象伊教授领衔的公共卫生事务所。1941年11月,该所与中国育婴保健会合作,开办了北碚婴儿施诊所,结合临床推动儿童卫生保健。1942年11月,附属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 为适应战时需要,1939年10月,学校开办了以初中毕业生为对象的护士助理职业训练班,学制1年。1941年4月,筹办附属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护校于1942年9月1日正式开学。1941年4月1日,为边疆学校代办卫生教育专修科。1942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添办卫生教育专修科,学制3年。1944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学校举办高中毕业为起点、学制为6年的医学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及格者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增办初中毕业为起点、学制为6年的医学专修科。 为发展我国预防医学,胡定安院长以及洪式闾、邵象伊、褚葆真等教授集议,发起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此议得到翁文灏、朱家骅、陈果夫、金善宝、潘公展、茅以升、罗家伦、竺可桢等人的鼎力相助。1941年5月17日,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由胡定安院长任总干事。研究所下设4部9系:微生物学部辖细菌学系、寄生虫学系、疫苗血清学系;卫生学部辖基础卫生学系、公共卫生学系;传染病学部辖流行病学系、防疫学系;编辑部辖杂志系、丛书系。1942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医学研究所。同年8月,医学研究所成立寄生虫学部,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聘洪式闾教授任主任,招收医科大学毕业生,研究期限两年,研究期满,参加硕士学位考试,及格者由教育部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同年12月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兼助教赵慰先1人。1943年8月招收第二届研究生2名。1945年8月和1946年1月,研究生王培信、赵慰先完成硕士考试和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在寄生虫学部主任洪式闾教授的领导下,李非白教授和杨复曦技师的论文《蠕虫透明标本制作新法》(A Mdimn I For Mounting Parasitic Helmiuth)全文刊登在1945年第156卷《自然》杂志上。
编辑推荐
《苏州医学院简史》是苏州大学校史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