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 编 页数:292 字数:448000
前言
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际,有效克服语文教学扁平化倾向,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具魅力、语文课堂更显活力,让语文学习深人人心,使语文教学回到姓“语”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是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线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该课题是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于2006年1月启动,起先参与课题的有来自苏州市区15所学校的29位语文老师,他们都是研究组的核心成员。这样的组合使本课题研究具备了很大的弹性和推广意义。2007年年底,课题接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规划办的中期鉴定,其丰厚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影响逐渐深远,课题网站(http://218.4.84.36/yuwen)备受青睐,研究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课题研究人员已经扩展到26个单位的39位老师。 在苏州市教科院傅嘉德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家伦教授的直接指导和许多专家的点拨引领下,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期间共计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30节之多,上传或发表文章100多篇,精选汇总教学方案100多份。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推广,“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在苏州市区的许多学校开花结果,有效促进了语文教改的深入推进。如今,课题即将结题,我们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以期求得更多的指导、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延续研究轨迹、完善一线教改。 研究“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探寻通过适当的策略、方法及评价方案,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自然状态,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师生身心投入、心灵对话的过程,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的学习渴望,在沉浸的语言环境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本书分别从理论、实践、方法等角度,展示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含义、特征、理论支撑、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要求、基本要素与流程、有效学法与教学评价等。书中收集与整理了课题组成员的部分论述,并附录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教学或实践方案。 真诚地期待着广大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内容概要
《"沉浸式"教学研究》分别从理论、实践、方法等角度,展示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含义、特征、理论支撑、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要求、基本要素与流程、有效学法与教学评价等。书中收集与整理了课题组成员的部分论述,并附录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教学或实践方案。
书籍目录
理论探索 甲编:学理探源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纵论 语文“沉浸”的三重境界 “沉浸”让语文教学充满丰润之美 “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实施原则、评价方法 二、“沉浸式”语文教学与其他相关教学的区别 与新加坡“浸濡式”教学之比较 和情境教学之比较 三、“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沉浸式”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机制 维果茨基教育理论在“沉浸式”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期待:“沉浸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最近发展区” 共情——让语文课堂多一份沉浸味 四、“沉浸式”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素养 “沉浸式”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素养构成 用情感性的语言让学生沉浸于语文 “沉浸式”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乙编:教法探究 一、“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构想 “沉浸式”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刍议 “沉浸式”语文教学的有效预设 “沉浸式”课堂的学情三思 二、“沉浸式”课堂几种常见文体的探讨 散文的“沉浸式”阅读教学 诗歌的“沉浸式”阅读教学 小说的“沉浸式”教学策略 “沉浸式”话题教学策略 “沉浸式”理论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教学中的“沉浸” 诗词鉴赏中的“沉浸”方法 “沉浸式”阅读方法指要 “沉浸式”作文教学指导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 丙编:学法指导 一、让学生浸濡在语文学习的愉悦之中 二、角色意识在“沉浸式”阅读中的作用 三、朱熹读书法对“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启示 四、用“沉浸式”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五、发挥三维空间的沉浸效应 六、古代诗词“沉浸式”学法指导 七、“沉浸式”语文教学中的视听训练实践摘粹 一、散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鼎湖山昕泉》教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二、小说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孔乙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情节介绍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人物介绍 三、诗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四、说明文 《松鼠》教学设计 《苏州园》教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五、议论文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教学设计 六、古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山市》教学设计 七、作文指导 “把话说清楚”作文教学设计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设计 记叙文升格指导教学设计 八、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人 九、综合实践活动 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的色彩美 一份“沉浸式”语文读书活动汇报附录:《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章节摘录
其实,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需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可以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有些抽象性很强的句子或文章,即使教师深入浅出地反复讲解,学生也未必就能马上“转过弯”来。先让学生反复品味思考,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却能使其豁然开朗,深刻理解。有些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的文章,可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参透文章的理趣。所谓静悟可得三味,即如此。 这种“静中求动”的课堂,表面上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实际上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走向了深入。因为,课堂表面的“动”有时并不代表思维的灵动和活跃,相反地,课堂气氛的“静”也并不等于思维的静止,凝神静气下思想的河流在流淌、涌动,反而能撞击出朵朵浪花。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使阅读进入了误区。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换句话说,认为学生“进入”文本就实现了阅读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品进行主动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阅读教学中的“入”,就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释了阅读的内涵。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心灵默默对话。从这个层面上说,阅读教学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审视、把握文章内容,涵咏和体悟作品的意蕴和情趣。“出”要求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的积累来解读作品,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不“人”则无所谓“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最终目的。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也就是先“入”后“出”。 (四)处理好语文训练与语文实践的关系 “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正被广泛使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