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建屏,王国平 主编 页数:532 字数:850000
前言
苏州大学的历史,追溯最早源头,自东吴大学创办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 历史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们惊异不已。近代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不是诞生在浸润着欧风美雨的上海等沿海大都市,而是诞生在有着深厚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姑苏。对历史偶然性的惊异又总会激发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思索。正因为苏州有着上千年崇文重教传统,才会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宽容地接受了一所异质的教会大学。正因为苏州有着发达的科举文化,当甲午战争失败给社会以空前刺痛之时,才会有一群科举士子毅然转向西学以救亡图存,为大学的兴办创造了难得的生源与际遇。正因为苏州不是沿海大都市,在近代社会转型之际,它更少都市的商业喧嚣,以厚重的文化素养使现代大学茁壮成长…… 鸟瞰苏州大学的百年历程,名校汇聚,群贤毕至,千帆竞发,如同百川归流,激荡成壮阔的历史长河。1952年院系调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及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不久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又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星移物换,万象更新,今日之苏州大学正跨越世纪,攀上历史的高峰,前面是更为辉煌的未来。 这套丛书将向您展开苏州大学一百多年的历史长卷。我们希望,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附丽其上的历史记忆、历史评论等等,能让您开卷有益。
内容概要
苏州大学的历史,追溯最早源头,自东吴大学创办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历史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们惊异不已。近代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不是诞生在浸润着欧风美雨的上海等沿海大都市,而是诞生在有着深厚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姑苏。对历史偶然性的惊异又总会激发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思索。 本书辑入有关苏州大学校史研究的论文及相关文章,涉及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与并入学校。文章按五个专题分类,即创办与发展、校史人物、教学科研、学生运动与其他。
书籍目录
一、创办与发展 东吴大学的起源——上海中西书院简论 博习书院述论 东吴大学的创办 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注册文件 略谈东吴大学建校经过 存养·博习·中西·东吴——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补遗 最早开设的教会大学——东吴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向中国私立学校转变过程述论 东吴大学在近代中国史上的意义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论略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一所具有创新特色的高等学府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恢复与新生 荣氏私立江南大学管理体制的特色 三十年来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医学院 苏州大学管理体制改革述评 老树逢春更著花——苏州大学改革发展纪实二、校史人物 青峰永在——柴德赓先生传略 柴德赓先生《史籍举要》读后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因教育而光明”——怀念原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长陈礼江 陈石遗先生与无锡国专 辛勤耕耘六十载——记著名化学家、教育家程有庆教授 为艺术,为祖国——戴爱莲九十人生追忆 古典的余韵:“东吴系”女作家 春蚕到死丝方尽——记蚕丝专家费达生女士 我认识的费孝通 浮舟沦海,立马昆仓——记著名学者、红学家、书画家冯其庸先生 顾娟:弘扬中华医学的民间大使 葛赉恩与东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1911—1922) 高文彬:东京大审判最后的中国全程见证者 为民众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代宗师——高阳 郭影秋学术传略 郭影秋:不当省长当校长 黄摩西的《中国文学史》 中国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胡经甫 孔祥熙与东吴大学体育馆 雷洁琼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 爱国教育家刘湛恩博士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苦——缅怀江苏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刘烈人 吕凤子:“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 马寅初的求学经过 人问正道是沧桑——记原苏州市副市长、江苏师范学院副院长潘慎明 记我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 名山事业国学光辉——钱仲联大师的学术与创作成就 钱仲联先生学术研究述略 旷世奇才大宗师——记无锡国专名师饶宗颐 爱国报人史量才 苏大10位校友亲历东京审判 访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唐兰 第一等人品第一等业绩——一代宗师唐文治传略 唐文治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纪念唐文治先生诞生一百四十周年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汪长炳先生事略 王蘧常传略 风雨八十载——魏建猷先生传略 超越东西方:法学家吴经熊 回忆吴天石的办学思想和领导艺术 吴于廑先生治学追忆 “读书自觉进行”——许国璋早年英语学习轨迹 我国“民众教育之母”——俞庆棠 一生不忘三件事:祖国、母校、青年——记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博士 缅先贤博才扬东吴法学——“杨兆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张梦白与蒋纬国:相隔五岁的师生缘——访苏州大学资深教授张梦白 春蚕到死丝方尽——忆蚕丝专家郑辟疆先生 章太炎在东吴大学 重教是楷模尊师最知音——写在赵朴初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教授 愿作红烛照人寰——记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朱正元教授三、教学科研 中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 东吴之人文学术传统 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历史贡献 社会学在东吴大学发展的历史追溯 东吴大学英语教学历史研究 无锡国专的教学特点 补大百科全书中新闻教育的一个空白——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史料 中国话剧的摇篮之一——忆苏州国立社教学院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实施成人教育的研究实验 中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创建始末——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社会教育 学院创办电教专业的历史与总结 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电化教育课程与专业 试析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办学特色 私立江南大学的办学特色 我院举行学术讨论会座谈《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费孝通教授应邀到会并发表讲话 苏医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篇由中国作者正式发表的研究中国淡水藻类的论文——胡经甫的《藻类之研究》 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 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层次——苏州大学百年历史上两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四、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在苏州东吴大学 五卅运动在东吴大学 回顾解放战争时期苏州东吴大学学生运动五、其他 东吴大学校训的由来及其演变 苏大校训及苏大英文名之我见 也谈东吴成立及校名问题 最早的中国大学学报——东吴学报创刊号《学桴》解读 东吴大学学报沿革考札 百年盛会兴味空前 《学桴》领航一世纪百舸争流创名刊 试评《东吴学报》的地位和作用 评《东吴学报》的地方特性 移植和本土化的二重奏——东吴大学近代建筑文化遗产对我们的启示 博习医院(苏州)始末 博习医院建筑文化的读悟 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介绍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东吴大学的创办 东吴大学创办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成为基督教在中国创办教育事业的历史条件,东吴大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本文就晚清中国社会与近代教育改革、美国监理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所准备的基础、东吴大学的创办及东吴大学创办的时间作粗浅的探讨,并求教于大家。 一、晚清中国社会与近代教育改革 中国有足以骄人的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汉唐雄风曾引世界为之折腰。从古代地缘政治来看,中国无疑是亚洲特别是东亚的中心。中国是“中央王国”,四裔则为藩属和“蛮夷之邦”。封闭在山海之间和传统思想之中的中华帝国,没有兴趣去了解在她视野之外的那个世界,那个先是缓慢、然后又加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中国却仍然停留在“牛郎织女”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中国的清政府则酣睡于“乾嘉盛世”的美梦之中。进入19世纪后,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中国却已远远落伍了。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与一个西方列强第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失败了,被迫与英国订立城下之盟。《南京条约》和随后与法国、美国等列强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中国开始套上半殖民地的枷锁。神州陆沉,有识之士冲决传统的罗网,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把学习西方以强国御敌的命题提上了近代中国的议事日程。然而,清朝统治者似乎并没有被震醒,在他们看来,《南京条约》就是“万年和约”,天下从此太平了。军队依旧积弱不振,吏治照样腐败,整个官僚机器所赖以建立的科举制度和教育体系没有丝毫改变。接着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再一次的丧权辱国。除赔款以外,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全国各地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也成为现实,这些都是清政府最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清政府被大大地触动了。李鸿章对时局作了这样的描述:“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作为封建统治者,清政府首先想到的是效仿西方的“坚船利炮”,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这一“求强”的运动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线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诞生了,支撑近代军事工业所必需的民用工业,以及近代工业技术人员和翻译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与此相关的近代教育便必然地产生和发展了。此后,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化。但是,一直到20世纪初,中国仍然处在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