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国平 等著 页数:461
内容概要
学术界对于“现代化”一词的概念与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界定与表述。按照罗荣渠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的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书籍目录
江苏现代化启动的历史特点(代前言) 一、率先启动的区域现代化 二、现代化启动的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农业剩余 三、现代化启动的区位优势 四、现代性挑战最早的积极反应:洪仁歼与洋务派 五、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地方督抚与强力士绅 六、现代化启动的区域工业结构差异 结语第一章 江苏现代化的历史奠基(19世纪60年代以前) 一、上海开埠前的苏南社会经济 二、上海开埠及上海社会经济的初步变化 三、上海开埠对苏南地区的早期影响第二章 江苏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9世纪60-90年代) 一、历史的起点 二、历史的地位 三、历史的合力第三章 江苏现代化的初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 一、政治生态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第一春”的出现 二、三大动力源拉动江苏“资本主义第一春 三、城市发展促进江苏现代化的社会进步第四章 江苏现代化的纵深展开(20世纪20—30年代) 一、20世纪30年代江苏经济发展概况 二、企业集团化与区域现代化 三、成本意识与区域现代化 四、城镇化与区域现代化 五、发展极与区域现代化第五章 江苏现代化的阻滞与转折(1937—1949) 一、江苏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面阻滞 二、江苏沦陷区的畸形经济 三、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与社会 四、解放战争时期江苏的经济与社会第六章 江苏现代化的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1949—1957)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现代化的进展 二、江苏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江苏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四、江苏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七章 江苏现代化的曲折发展I1958—1978)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与人民公社基本制度的确立 二、人民公社时期江苏区域现代化的曲折发展第八章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起飞(1979—21世纪初)——以苏南为中心 一、“苏南模式”的兴起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苏南模式”的危机 三、苏南发展模式的变革 四、新苏南区域竞争力的理性思考第九章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歌猛进 一、“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形成与指标构成 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制约因素 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歌猛进
章节摘录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棉纺织业是自产自销的自然经济中的一项内容,苏南的家庭棉纺织手工业主要是由家庭成员利用农隙进行生产,实行着植棉、纺纱、织布三位一体的生产方式,虽然设备简陋,规模较小,但时间和人工的成本较低。农家妇女每日纺纱可纺四五两,织布可织一匹。只是在满足自用的基础上,他们才将剩余产品转售;以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鸦片战争后,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单纯的种植业已无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家庭手工纺织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维持日常生活的重要补充。因此,虽然在19世纪50年代末洋布的价格低于土布三分之一以上甚至一半,但由于赤贫的广大农民缺乏起码的消费能力,这种价格的优势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