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裕民,袁钟 主编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前言
《医学与哲学》杂志是一本属于人文性质的刊物。在近30年的编辑生涯中,我读过和发表过许多讨论医学人文方面的优秀作品,其中一些文章令我久久难忘。因此,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愿望,想将其中一些最好的文章,集成一些册子,供医生们和在医科学校读书的同学们阅读。现在,由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努力和慷慨支持,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以《医者的菩提》命名的第~批五本这方面的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出版社以“菩提”作为丛书的命名,也别有一番意境。“菩萨”是佛教用语,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指觉悟的境界。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医生要以献身百姓大众的健康为最高意境,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医学为何需要这种意境和精神呢?这是由医学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病人坐在医生面前,医生说:张开嘴,把衣服掀起来,你就得张开嘴,将衣服掀起来;医生说,你有病,需要吃药,需要开刀,你就得吃药,接受手术;医生说,你得锯腿保住生命,你就得锯腿。从普通百姓到国家元首,都得像小羊羔一样,乖乖地听候医生的处置。在此种情况下,其他任何知识、权力都是无济于事的。这表明,医生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权力,就需要有约束,就需要规范权力的使用。而医学人文的理念及其相应的要求,就是对此种权力的约束。 当今医学与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医学有着天壤之别,古代医学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在今天的医学看来可能是小菜一盘。但令人惊奇的是,医学科学技术愈是进步,人们愈是担心。人们常常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新的医学技术治好他的病,但同时又害怕这种治疗给身体带来新的疾病;同时,医学所处的环境也和以往大不相同。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医学哲学在中国蓬勃发展,人们学会更好地运用哲学思维审视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医学的30年。30年间,伴随着《医学与哲学》的诞生及茁壮成长,在这一平台上,国内外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医药学的、有哲学审视深度的佳作,这些,成了人们进一步做好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精神财富与思想指南。值此《医学与哲学》创刊30周年庆之际,我们特编辑了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学问题的有深度及思想性的论文,出版了这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册子。考虑到相关的内容过于丰富,有些翔实的论证过程大家可以参阅原论著,本着精益求精宗旨,我们对大多数论文都作了节删(《传统医药的涅槃》中以省略号表示),有的仅仅引用主要观点,以便读者一目了然,在最经济时间内了解中国近30年来对中医药学反思的精辟之见。
书籍目录
绪言:对中西医世纪大论争的反思第一章 岐黄真理 试述中医的科学体系与特点 浅谈中医学的科学性 怎样评价中医学 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中西医学体系:差异大于同一 试论《黄帝内经》的生态医学思想第二章 厚实文化 关于中医与巫文化关系的断想 寻找传统文化哲学与传统生命科学的契合点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学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意义及设想 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石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敢问路在何方——走向21世纪的中医学 对中医文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宗教文化与中藏医学 医学伦理研究之文化背景关注第三章 别样思维 模糊、多向调节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 中西医学的自然观差异及其汇通趋势 传统中医思维哲学模式论, 中西传统自然观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西医学早期差异的历史考察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中医学认识规律研究论纲——破译中医特殊性的认识论原因 附:关于形象思维的争鸣 试论形象思维在中医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形象思维不是中医学的主要理性认识方法 也论中医学的形象思维 医学科学与形象思维第四章 方法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与控制论 自然辩证法教学组 医学的系统时代与中医 中医学类比法分析评介 与还原论若即若离——中医科研方法的再思考 证候的文化发生学探讨 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医学第五章 科技奇葩 机体的调节效应与中医中药 祖国医学对生物全息现象的论述与现代系统论. 试论中医、西医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论及三者的辩证关系 中医诊法中的生物全息律 中医学的系统方法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 中医时辰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模糊集合论方法用于中医诊断的思考 内丹术的文化误读第六章 老梅新枝 中医学在医学观转变中的作用 中医学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阴阳平衡是稳定态 脏象学说与控制论浅探 弗洛伊德与中医学 心身关系层次论第七章 “证”的发微 中医辨证层次新议 中医辨证与激发联想 病证关系的科学反省 “病”(症)“证”辩证的逻辑现象刍议 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考 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困惑及出路 证候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病中辨证”是证发展的必然第八章 经络奥秘 经络现象研究的沉寂与出新 人体经络的物理哲学观 再议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沉寂与出新 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 季钟朴学术思想与中国的经络研究 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 经络实质的思辨第九章 自我批判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发展中医的基本方法——兼论近代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论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 中医学能得到学理上的合法性辩护吗? ——重估中国传统医学的科学价值 理论的圆满与实践的缺陷 徘徊与反思——现代中医学研究评述 阴阳五行学说对当代中医发展的消极影响 中医理论困境的哲学根源 中医疗效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比较思考 浅议中医的范式丢失第十章 发展争鸣 论中医学发展中的辩证运动 整体性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发展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当代中医学研究的十大转变 必要的张力——关于发展中医学的思考 告别中医中药 驳《告别中医中药》 不能告别中医中药 跳出中西医之争看医学——论医学之“道”的不足与互补 请守住科学的底线第十一章 中医现代化 对中医现代化涵义的初步探讨 再论中医现代化 病机学是传统中医通向现代中医之桥梁 论证候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 艰难而必要的再定位——中医现代化困境的反思与对策 论传统中医学“三因制宜”体系的现代整合 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 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摆正位置 ——也谈“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与不变的辩证性 需要新的思维——关于新世纪中医学发展的思考第十二章 “告别”中前行 从中医与哲学的关系看中医的发展 解构与重建——论中医理论的出路 中西医结合有待思路与方法的突破 试论中西医结合发展模式——由并协走向融入 体质研究——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 论新世纪的中医学发展 分子细胞生物学为中医药现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DNA——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点——谈基因辨证 论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 系统生物医学与中医现代化 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的平台
章节摘录
七、医学作为一个理论观念、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艺的综合体,了解一些重要医学内容之所以产生、形成的思维机制和认知方法特点,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思维认知方法是铸造中医理论体系和具体理性知识、操作技术一系列特点的决定因素之一。历代中医学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认知方法,正是带有浓厚巫韵的,可归入巫术思维范畴的中国传统思维认知方法。中医理论体系的许多特点和具体认识,只是上述方法特点的表现形式或产生的结果而已。 八、参照文化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的研讨结论,结合中医学中具体实例的考察分析,可以说主导中医学系的传统的、带有原始思维、巫术思维特点的思维认知方法(包括心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内景反观等等),与现代理性思维方法是人类认知活动中平行并列、可以互补的两类思维认知活动,或日方式。当然,体现在中医学中,传统思维认知方法在严谨性、逻辑性等方面存在着众多欠缺或疏漏,但此类欠缺疏漏并非不可弥补。注重思维方法和互补性,克服原有的主导性的思维认知方法之缺憾,并充分借鉴利用现代理性思维,是研究发展中医学的重要环节。 九、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技术体系。其本身有着某种层次性,至少可区分出主导观念、重要理论、具体知识和操作技术等几大层面。它们分别和巫术观念、巫术知识和巫技操作相呼应,并受着后者的渗透和影响。关于中医与巫文化的关系,除考虑巫术思维机制冥冥中的作用外,还必须就上述不同层面的互动关系,分层次地逐一作出剖析。对中医学的评价,也应考虑这种层次不同。因为不同层面的内容,自有不同的评价尺度;观念主要讲合理、深刻;理论知识须考虑科学性、真实性;操作技术又以有效、经济、方便为标准。不能囫囵而论,更不应混淆几者。 十、中医学与巫术的关系,在不同层面上不完全一致。秦汉时期在主要的理论认识上,中医学已基本告别了巫术,确立了理性医学的体系;在操作层面上,中医学与巫技的关系一直是暧昧的,相互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这在今天的诊治中仍可辨出一些踪迹。在指导观念层次,原先的烙印依稀存在,不过其巫之色彩日趋淡出。只有寻根刨底时,才能发现其间的些许联系。
编辑推荐
临床思维的智慧 争鸣与反省 医学向何处去 探索与发现 呼唤人性的医学 临床决策 怎样评价中医学 超越双螺旋医院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的演变 临床医师的双重角色 医学整合医疗公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