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者:RICHARD B.BERRY 编 页数:309
内容概要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睡眠医学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不少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写出了专著,对推动我国的睡眠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过,由于大多数专著是文字的描述,对于技术操作虽然有文字介绍但缺乏直观的图像,因此,对技术操作人员来讲有时难免会有“隔靴搔痒”不解渴的感觉。庆幸的是,胡丹波副教授的团队所翻译的“睡眠医学精要”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译自Richard B Berry教授主编的书籍第二版,共分22章,收集了112份病例。其特点是图文并茂,用病例来说明具体的操作要点,如对于睡眠在脑电图上的分期,各期的特点,如何运用眼球活动和肌电图来区分非快速眼动相第二期与快速眼动相,睡眠结构的正常和异常,各种药物,尤其是苯二氮草类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睡眠结构的影响等,都有相应的病例和图谱;在治疗方面,作者用很多篇幅来叙述各种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疗效以及多导睡眠仪的变化。特别是每个病例后的“临床要点”以精简扼要的语句进行了小结,是画龙点睛之笔,阅读之后确实很有收获。 正像作者在前言中所写的:本书是“面向受到很少或根本没有受到睡眠医学正规训练的医生”,其中的“病例所呈现的问题是所有从事睡眠障碍治疗的医师每天都要面对的”。因此,对我国大多数希望未来要从事或目前对睡眠医学有兴趣的医师来讲,这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如果能切实参考书中的技术操作和阅图方法,我相信肯定对这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会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译者:胡丹波 邵晓秋 编者:(美国)RICHARD B.BERRY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睡眠分期和脑电图模式第二章 脑电导联的放置第三章 眼球运动监测第四章 眼球运动模式第五章 下颌(颏下)肌电图第六章 睡眠分期的补充规则第七章 睡眠结构的定义第八章 多导睡眠图第九章 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和清醒状态维持试验第十章 睡眠中的呼吸监测第十一章 日间过度嗜睡第十二章 呼吸性觉醒第十三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第十四章 正压呼吸道通气滴定第十五章 正压呼吸道通气治疗:改善接受度及依从性第十六章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第十七章 不宁腿综合征和睡眠中周期性腿动第十八章 发作性睡病第十九章 深眠障碍第二十章 夜间痫性发作的监测第二十一章 失眠的评估第二十二章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附录Ⅰ附录Ⅱ附录Ⅲ附录Ⅳ
章节摘录
插图:回答:睡眠阶段是清醒期。睡眠潜伏期是33min。讨论:睡眠潜伏期是指从熄灯至第一个任何睡眠分期的时间段之间的时间。在大多数年龄组,这一时间在30rain内。评估睡眠潜伏期时,必须考虑几个因素。实验室里的就寝时间应该尽量模仿患者的正常就寝时间。熄灯前(电极放置后)应有一定的时间让患者适应周围环境。许多正常人在新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入睡困难。由在一个新的环境睡眠所造成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结构的变化,称为首夜效应。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药物或干预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时,会用一个夜晚的睡眠来适应新环境,以试图控制这种效应。与此相反,有些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在新的环境可能人睡更容易。确定入睡是睡眠分期的一个重要步骤。入睡的通常顺序是,从清醒期(睁眼)到思睡的清醒(闭着眼睛),最后到第1期的睡眠。一般来说,睁眼的清醒期脑电图是低振幅、高频率的活动。REMs和眨眼可能存在。下颌肌电图振幅相对较高。当人思睡时会闭眼,慢速滚动眼球运动和活动(8-13Hz)也会变得显著。如果α活动在时间段的出现少于50%,划为第1期。缓慢滚动眼球运动经常持续到第1期睡眠。肌电图振幅可减少或不减少(取决于放大器增益)。在不产生显著α活动的患者,这种睡眠的进展难以检测,从清醒向第一期睡眠过渡的确切时间难以确定。过渡期的典型特征,即高频率的衰减和θ活动(4~7Hz)增加在这些患者中很微弱。不过,第2期睡眠的开始更容易确定。基于这个原因,许多睡眠中心还计算到第2期睡眠的潜伏期或到持续睡眠(定义为3个连续时间段的睡眠)的潜伏期。α活动的识别可以借助枕部导联监测和在生理标定时仔细观察脑电图,并注意睁眼和闭眼期的波型(对生理标定的详细讨论,见第八章多导睡眠图)。简单来说,要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向右看、向左看、向上看和向下看等情况。由此产生的显示结果将提供睁眼清醒和闭眼清醒时的脑电波型,以及REMs时眼球运动通道的偏转。比较这些结果,可有助于在棘手的病例中辨别清醒期和第1期睡眠。在本病例中,睡眠描记显示几乎持续不断的α活动(8-13Hz),这符合清醒期(思睡,闭眼)的特点。眼导联出现一些缓慢的滚动眼球运动。肌电图活动相对较高。我们获悉,在熄灯后和第1个睡眠时间段之前,记录到66个时间段(33min)的清醒期。因此,睡眠潜伏期是33min。这是一个长的睡眠潜伏期,与患者入睡困难的主诉相一致。
编辑推荐
《睡眠医学精要(第2版)》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