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医师应试指导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医师应试指导》专家组编写组 编  页数:948  字数:1460000  

内容概要

为了加强我国医师队伍建设,提高执业医师的综合素质,保护医师合法权益,规范医师管理制度,完善医师培养制度,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并从1999年开始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为了适应当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时间内做好应试准备,全面系统地复习与巩固曾经学过的课程,编者再次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医师应试指导》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与补充,从而使其更加准确的反映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和深度,以适合广大考生应试复习。这次修订的原则:坚持以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规划教材为基础,以临床为重点,侧重于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使之即方便广大应试考生复习,同时对于广大在校医学生及基层医生复习与巩固必备的医学基本知识也具实用价值。    本书是在各位作者的通力合作及辛勤劳动下完成的,若能对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有所帮助,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执业医师考试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将根据情况,对本书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完善,为促进我国执业医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真诚欢迎广大读者对于我们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祝阅读本套丛书的读者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合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 五脏 第六单元 六腑 第七单元 奇恒之腑 第八单元 气血津液 第九单元 经络 第十单元 病因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望诊 第三单元 望舌 第四单元 闻诊 第五单元 问诊 第六单元 脉诊 第七单元 按诊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第三章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 活血祛瘀药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 平肝熄风药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第四章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第五章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五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第七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八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第九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一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二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三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四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五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六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七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第十八单元 督脉经、穴 第十九单元 任脉经、穴 第二十单元 奇穴 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 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单元 其他针法 第二十四单元 针灸治疗 第二十五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第二十六单元 内科病证 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 第二十八单元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第二十九单元 急症第六章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感冒 第二单元 咳嗽 第三单元 哮证 第四单元 喘证 第五单元 肺痈 第六单元 心悸 第七单元 胸痹、心痛 第八单元 不寐 第九单元 癫狂 第十单元 痫证 第十一单元 胃痛 第十二单元 呕吐 第十三单元 腹痛 第十四单元 泄泻 第十五单元 痢疾 第十六单元 便秘 第十七单元 胁痛 第十八单元 黄疸 第十九单元 积聚 第二十单元 臌胀 第二十一单元 头痛 第二十二单元 眩晕 第二十三单元 中风 第二十四单元 水肿 第二十五单元 淋证 第二十六单元 郁证 第二十七单元 血证 第二十八单元 消渴 第二十九单元 内伤发热 第三十单元 痹证 第三十一单元 痿证第七章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单元 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及病因病移 第三单元 外科辨证 第四单元 外科治法 第五单元 疮疡 第六单元 乳房疾病 第七单元 瘿 第八单元 瘤、岩 第九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十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第十一单元 泌尿男性疾病 第十二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第十三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第八章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 女性的生理特点 第二单元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三单元 月经病 第四单元 带下病 第五单元 妊娠病 第六单元 产后病 第七单元 妇科杂病 第八单元 计划生育第九章 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第二单元 小儿生长发育 第三单元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第四单元 四诊概要 第五单元 治疗概要 第六单元 喂养与保健 第七单元 胎怯 第八单元 硬肿症 第九单元 胎黄 第十单元 感冒 第十一单元 咳嗽 第十二单元 肺炎咳嗽 第十三单元 哮喘 第十四单元 鹅口疮 第十五单元 口疮 第十六单元 泄泻 第十七单元 厌食 第十八单元 积滞 第十九单元 疳证 第二十单元 汗证 第二十一单元 惊风 第二十二单元 水痘 第二十三单元 尿频 第二十四单元 遗尿 第二十五单元 五迟、五软 第二十六单元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十七单元 肾病综合征 第二十八单元 麻疹 第二十九单元 风疹 第三十单元 丹痧(猩红热) 第三十一单元 流行性腮腺炎 第三十二单元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十三单元 百日咳 第三十四单元 肠道虫证 第三十五单元 夏季热 第三十六单元 紫癜第十章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 症状学 第二单元 问诊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第五单元 X线诊断 第六单元 心电图、超声波及放射性核素诊断 第七单元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第十一章 西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第八单元 怠性中毒第十二章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第三单元 流行性出血热 第四单元 艾滋病 第五单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六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七单元 细菌性痢疾 第八单元 霍乱 第九单元 消毒与隔离第十三章 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五单元 医患关系道德 第六单元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第七单元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第八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第九单元 生命伦理学第十四章 卫生法规 第一单元 卫生法 第二单元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第三单元 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 药品管理法 第五单元 传染病防治法 第六单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七单元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八单元 中医药条例 第九单元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这种整体思想,即称之为整体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组成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大系统,并通过经络贯通内外上下运行精、气、血、津液,以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所以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季节气候、地域环境、昼夜晨昏等自然界的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以及人的社会地位变动,对人体的影响更大,均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影响。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概念中医学存在辨病论治、对症治疗和辨证论治三种诊治手段。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和中风等等。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腰瘦和疲乏无力等等。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等)、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等)、病的性质(如寒、热等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穸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病论治,是根据病制定治疗方法。病是疾病的全过程,过程长,变化多,很难确定划一的治疗方法,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所以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对症治疗,是根据症状确定治疗方法。症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对症治疗属于治标之法,不宜作为主要的诊疗方法来采用。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内涵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为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就不同。即病同,证不同,所以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出现了相同的证,所以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即病不同,而证相同,所以治法相同。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2.气的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成一个整体。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在先秦道家的“道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中,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质料,但并非最初本原。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认为天地万物和人体、精神,甚至游魂,都由精气化生。《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由“冲气”化生。此冲气是无形的混沌,分化为运动不息的阴阳之气,阴阳合和而化生万物,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认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皆为一气所生。如该书《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该书《至乐》说:“气变而有形。”《管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生,如该书《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列子》认为宇宙中有形之万物皆为存在于其中的无形之气所化生,即所谓“有形者生于无形”。《淮南子》认为,天、地、水、火、日、月以及自然界万物皆由宇宙产生的精气所化生。如该书《天文训》说:“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又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淮南子》还认为精气分为天地阴阳二气,阳刚阴柔,二气交感聚合,万物乃萌生成形。如该书《天文训》又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1)精气的运动: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人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人,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这种形气之间的转化,当然属于气化。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为阳,地为阴。天气居上,地气在下。居上之天气当下降,在下之地气应上升。如此则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化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聚散也是精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古人观察到天空的云聚而为闪电雷雨,散则为晴空万里,因而在此基础上萌生了一个聚则物生,散则物消的抽象概念。《庄子》认为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消散而人物亡。聚与散,是气的两种运动形式,可表现为气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当气聚时,它是有形的万物,表现为有、显;当气散时,它是无形的太虚,表现为无、隐。气聚则氤氪而化生有形之万物,气散则万物形溃而复为无形之太虚。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宇宙之中的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  (2)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由于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故气化理论也随着气的运动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古人观察到云气和风气的流动、交感、氤氲而产生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运动,氤氲交感,相摩相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在气的运动的促进作用下,不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而且人类自身也出现了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人体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气化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精气(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气(气),而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淮南子》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综观人上述两段古人的论述,可见人是领先天地之精气而产生,随四时的规律而成长的。天地之精气相合,才会产生人。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

编辑推荐

  重视新增内容,贴近不同考生,精确复习范围,提升考试成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9年中医师应试指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