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呼唤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剑华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以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陈剑华老师的著作——《海的呼唤——我的支教生活》。掩卷静思,陈老师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萦绕。我为陈老师能克服种种困难毅然接受支教任务而感动,为陈老师能认真践行智力扶贫、送课到仙庵而感动,为陈老师能钻研教材、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而感动,为陈老师悉心教学、善于启发、引导、培育心灵的行为而感动,更为陈老师坚持天天写日记、记体会、录感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写出二十多万字的支教随笔而感动。  陈剑华老师的支教历程,是广东省“千校扶千校”智力扶贫活动的一个真实写照和典型缩影。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育才三中完成了南山区与惠来县智力扶贫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陈老师到仙庵中学支教的实际行动,通过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思想的渗透,引发了仙庵中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思索与共鸣,激起了他们对“教书育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探讨与反思,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这也是广东省大力开展“千校扶千校”智力扶贫活动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陈剑华老师到仙庵中学支教,就像一股清泉注入干涸的土地,迅速被大地吮吸,被幼苗吮吸。正像陈老师在《第一堂课》中所描写的那样,“昨天,初三(1)班的学生问我是不是真的要给他们上课时,我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位学生一听,激动地说了句:‘好期待啊!’这种好奇与期待的心情,我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就我本人而言,想到即将面对一群尚未受现代气息沾染的农村学生,我也充满期待。

内容概要

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深圳市育才三中教师陈剑华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仙庵中学参加了为期一个多学期的支教工作。在支教期间,他写下了7卷共20多万字的支教日记。在日记中,作者怀着满腔热情记叙了他在支教期间的酸甜苦辣和农村学生的成长变化,描写了这一代农村青少年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作者还以一定的篇幅,记叙了当今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变化,并对农村教育的现状作出了严肃思考,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2010年3月6日,《蛇口消息报》以《回忆美好,回昧沉重》为题,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此次支教的相关情况。2010年4月20日,《深圳特区报》以《用心开启智力扶贫之旅一一育才三中教师陈剑华“支教日记”选登》为题,开辟专版刊登了部分日记内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作者简介

陈剑华,1970年11月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深圳市南山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现为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三中语文教师;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为落实广东省“干校扶干校”行动计划,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仙庵中学开展了为期一个多学期的支教工作。

书籍目录

序前言1.初到惠来2.参观仙庵中学3.我的日常生活4.第一次用普通话开会5.重返惠来6.开学第一天7.和木耳老师聊天8.听柯老师讲课9.学泡功夫茶10.第一堂课11.第一堂写作课12.温暖13.参观惠来一中14.参观明泉老师家15.逆境出人才16.听创弟老师讲课有感17.难忘的教师节18.手足情19.生命的意义20.看病有感21.读学生来信22.车祸猛于虎23.给初一(5)班孩子讲课24.有朋自远方来25.令人深思的一代26.从月考试卷看中考命题27.动人的一刻28.由外地读书热想到的29.与小凯同学的通信30.来自初三(1)班的问候31.国庆有感32.带母亲看病33.月圆之夜34.和同学们共赏古诗35.访问惠来二中36.登客仔湖山37.呼唤文明与良知——批阅学生随笔有感38.谈谈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39.给初一(9)班上课40.参加语文组教研会议41.远亲不如近邻42.小雪的心事43.听秋平老师讲课44.人生的重要一课——学习《给女儿的信》有感45.聪明人与坚强者——学习《给儿子的一封信》有感46.走近爱情47.我的公开课48.一则板报稿带来的启示49.参观四美村50.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校长谈教师职业态度51.孩子们的心愿52.我在看一笔财富——批阅学生随笔有感53.亲情无价,友谊长青54.期中考试阅卷有感55.阳光总在风雨后56.这次掌声格外响亮57.特别的礼物58.给语文版教材编者的一封信59.小足球赛60.问渠哪得清如许61.语文评课会62.家访63.给初三(6)班讲课64.论知人不易——学习《论语》有感65.谈读书66.快乐有挚邻67.一堂口语交际课引发的思考68.游青屿岛69.千里返校70.作文教学探索之路71.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学习《陈毅市长》有感72.悼念刘成涛老师73.听课有感74.潮汕祭神小记75.潮汕人与读书76.对农村中学教学现状的思考77.难得糊涂78.谁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79.一个人的家80.正视矛盾,做有责任的人81.掌声陪伴着我们82.提倡新时代的尊师风尚——《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小记83.冬天,两株火红的木棉84.异乡过节85.小君的忧伤86.转学风波87.三只小燕子飞走了88.生活小节要不要拘89.答谢昭文老师90.一只燕子飞回来了91.编辑《仙中文集》92.语文组饯别93.特殊的毕业照94.最后一课95.林校长饯别96.且行且珍重——告别初三(1)班97.难眠之夜98.别了,仙中99.学生赠言100.给陈老师的许愿瓶101.陈老师课堂语录102.网友评论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次到仙庵中学,我的心中充满了好奇。这个地处沿海的学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今天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开始参观起仙庵中学的校园来。  教学楼的外观是很不错的,两栋都是楼房。房前设有花台,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广场右侧有两棵高大的木棉树,在绿树的掩映下,仙庵中学的校园显得古朴而庄严。学校后面是一座山,叫客仔湖山。山不算高,但上面有很多鹅蛋形的石头,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山下是一片杂草地,这就是学校的操场了。操场的右边有一个篮球场,地面铺着水泥,十分整洁,看不到一点儿垃圾。初一到初三的单车棚全部用篱笆隔开,看上去很像一个个菜园。  虽然教学楼的外观挺不错,但走进教室里面,情形则大不一样。课桌都是长条形的,与20多年前我上初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一间教室里拥挤着80多个人(多的有90多人),黑压压的一片。教室内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施,“一支粉笔打天下”仍然是这里最常见的教学景观。  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大海沿岸的农村,家庭以种田或捕鱼为业,所以穿着都很朴素。当然,时代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从部分学生的装扮可以看出来。斜长的头发,掉须的牛仔裤,时髦的手机显然是这些少年赖以彰显的道具。  学校虽然有些简陋,但管理却很有条理。7:20学生到校,接着开始早间劳动。学生们或拿着耙子,或提着桶子,或扛着锄头,奔向各班的责任区,开始清除杂草。一边劳动,一边嬉戏,好不热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的呼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包装不错,就是书的内页胶装有点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