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陈红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陈红旗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前言

记得是在2002年,刘纳即将离开吉林大学,她带的几个博士生需要“再分配”,便和我说,其中的一个学生不错,最好由我来带,他就是陈红旗。我和红旗第一次见面,是在我家,边喝酒边聊,才知道我们(包括他夫人)竟然是校友,他的硕士导师又是我的好友逄增玉,硕士论文研究的也是我喜欢的左翼作家,他的家庭、经历、性格、气质以至名字,都使我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当晚一拍即合,就定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这个研究题目。三年后,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书。而此时,他已经身兼嘉应学院文学院领导之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数项,硕果累累,已然成为学界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红旗选择这样一个论题,是有他自己的思考的,这在书中有明确的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进,曾经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关注的左翼文学研究边缘化了。与此同时,中国思想文化界加强了对极“左”思潮的反思和批判,学界一度将左翼文学视为导致“文革”发生的重要原因,因而出现了对它的偏见和歧视,左翼文学研究也陷入低谷,一些评论家甚至盖棺论定左翼文学为半政治化的文学形态,强调其存在恰恰证明了“文学不应该这样写”的道理。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作为一名从乡土民间“突围”出来的研究者,红旗凭着质朴的性格和精神上的追求,从步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就执著地关注着“左翼文学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他不相信被诸多文学史作为30年代文学主潮渲染的左翼文学情状,会是如此“简单”、“芜杂”、“粗糙”和惹人“生厌”,以至于被认为毫无研究价值。因此,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他自觉选择左翼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力图以知识考古的方式对左翼文学发生过程进行梳理和正本清源,于是就有了这本《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这是他长期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也是近些年来左翼文学研究方面一部难得的力作。

内容概要

  记得是在2002年,刘纳即将离开吉林大学,她带的几个博士生需要“再分配”,便和我说,其中的一个学生不错,最好由我来带,他就是陈红旗。我和红旗第一次见面,是在我家,边喝酒边聊,才知道我们(包括他夫人)竟然是校友,他的硕士导师又是我的好友逄增玉,硕士论文研究的也是我喜欢的左翼作家,他的家庭、经历、性格、气质以至名字,都使我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当晚一拍即合,就定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这个研究题目。三年后,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而此时,他已经身兼嘉应学院文学院领导之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数项,硕果累累,已然成为学界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

作者简介

陈红旗,1974年生,吉林双辽人。200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嘉应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数项,发表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文学革命”口号力量的衰竭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第一节 “文学革命”口号力量的衰竭及其因由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酝酿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第二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体体验第一节 关于“俄苏体验”第二节 关于“日本体验”第三节 关于“中国体验”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诉求下的团体、刊物与理论、创作第一节 创造社:从《洪水》、《文化批判》到《思想》第二节 太阳社、我们社和引擎社:从《太阳月刊》、《我们月刊》、《引擎》到《拓荒者》第三节 “左联”:从《萌芽月刊》、《前哨》到《文学》第四章 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第一节 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第二节 异中之同: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的论争第三节 道不相谋:鲁迅与新月社作家的论争第四节 鲁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想的超越性第五章 中国左翼文学的生成第一节 中国左翼知识界的形成第二节 传统“革命”资源的吸纳与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诉求第三节 文艺与革命:左翼文学发生的审美之维第四节 “文学是宣传”:左翼文学的本质界定与意识形态泛化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充满了对革命话语权的争夺,差不多每个阵营都在争说自身的革命性,即使在同一阵营内部也是如此。后期创造社“卷土重来”后也不例外,是时他们最直接的动作就是“收回《洪水》,新创《月刊》,增编《丛书》”①。其中,《创造月刊》的创刊②是典型的“大手笔”:建立了争夺革命话语权的“重镇”,推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进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风貌。《创造月刊》的创办体现了创造社同人对“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成果和大革命时代勃发的民族意识的直接借助,体现了他们以文艺为媒介对社会现实的积极介入,这种介人的表征就是对反抗压迫之类的素朴信念的认同。这些信念也是他们再出月刊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一点,郁达夫在《创造月刊》的“卷头语”中说得很清楚:“(一)人世太无聊,或者做一点无聊的工作,也可以慰籍人生于万一。(二)我们的真情不死,或者将来也可以招聚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真率的人。(三)在这一个弱者处处被摧残的社会里,我们若能坚持到底,保持我们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为天下的无能力者被压迫者吐一口气。”③郁达夫的话,还折射出了创造社同人透过社会制度、秩序的障幕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对独立的同人杂志作用的共识:杂志在现代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在于,可以使现代知识分子摒弃统治阶级构建的意识形态帷幕,并倚之为阵地来反抗强权,保持思想和人格独立。所以,《创造月刊》的创刊使郁达夫悲喜交集:悲的是以前受书局老板虐待和同人刊物被停刊的遭遇,喜的是创造社终于脱离资本家的淫威而独立了。因此,“创造”之名的延用预示了后期创造社承继和发展《创造日》、《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以来的“创造”精神的决心和自信,这其中也含有对“五四”文学革命的体认和不满,还包含着对以往“创造”的青年资源再利用的谋略,因为获得了青年的认可就等于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

后记

这部论著是在我2005年5月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不过,就本书的写作准备来说,则肇始于2002年。当时,我正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是师从刘纳先生,后来转至陈方竞先生名下,而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陈方师的全力指导下完成的,从框架到各章节的内容都浸透着先生的大量心血。事后想来,能够在吉林大学师从这两位名家学习,实在是我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大幸。也是从2005年起,论文中的大部分章节陆续在国内刊物上得以发表,后又于2008年成功申报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青年基金课题,期间曾多次咨询过陈方师、刘纳师和逄增玉师的建议,并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古语说,“十年磨一剑”,强调的是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按理说,拙著从酝酿到完成也有近十年之久,应该会比较“精致”吧!可如今读校样,不但有恍如隔世之叹,而且有冷汗直流之感。显然,拙著仍不完善,这让我实在有愧于陈方师的期待和高扬。应该说,选择《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自我生命的互证。说是一种挑战,是因为我师从逢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做的是蒋光慈的革命小说研究。显然,个案研究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扩展到“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这个大范畴就很难掌控了。我们知道,中国左翼文学具有迥异于其他文学形态的精神内质、生命韧力、审美之维和艺术缺陷,它是在进步作家、革命作家和左翼作家的主体体验和文学诉求的基础上发难的,是在与海派文学、通俗文学、自由主义文学等的对话、对抗或交融过程中壮大起来的,是在国民党的文艺统制和政治独裁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世界性的“红色的三十年代”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发生的,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本课题所牵涉到的问题极多,会关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和作家的集体意识、主体体验、个体心态等诸多领域。

编辑推荐

《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1923-1933》是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是我大学老师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