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王玉玮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06出版)  作者:王玉玮  页数:206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史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60多年坎坷不平而又不断奋进的历程。1946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创立。1949年,因暨南大学停办而并人复旦大学新闻系。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中文系于1960年开办新闻学专业。1970年,暨南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办,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并人华南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从此,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暨南大学新闻学系逐渐扩大办学规模:1984.年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双学位专业(后改为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94年创办广告学本科专业,2001年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2001年,在原新闻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与此同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早在1986年即成为我国第三批新闻学硕士点之一,2001年又获准设立传播学硕士点;2003年,新闻学同时成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2006年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设立新闻传播学类博士点的院系,建成本一硕一博一体化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继2006年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之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07年又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①获准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②与中文系联合组建的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获准为广东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③新闻学获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④新闻学专业获准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⑤获准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气象一新。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各项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来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2006年暨南大学百年华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六秩荣庆之后,学院明确提出了要从教学型学院逐渐转变为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学科建设的核心与龙头地位,完善了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院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

内容概要

  本书尽可能地考察了研究“城市意象”的已有的理论成果和相关电视剧作品,对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诸多现象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深入思考。本书不仅考察了作为“器”的物质城市意象元素,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苏州的小巷、武汉的吉庆街、广州的西关等等,还考察了作为“道”的非物质城市意象元素,如不同时期的北京的“皇城根下的张扬与猥琐”、上海滩的“搏杀与婉约”、珠江边的“殖民与反殖民”等等。更为可贵的是,玉玮能将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艺术建构的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能将“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美学特质”进行梳理,能对“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进行初步探索。

作者简介

王玉玮,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后。曾供职于天津电视台,其制作的《无声舞者》等多部电视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总序序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二节 方法与思路第三节 相关概念第二章 作为对象的城市意象第一节 城市意象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第二节 城市——意象化的生存空间第三节 城市化与城市意象第四节 城市意象出现的文化语境第三章 城市意象的类型选择及其文化解读第一节 自然意象第二节 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第三节 人物与事物意象第四章 城市意象的艺术建构及其特色第一节 创造视觉意象效果的独特之美第二节 当代电视剧中的城市意象组合第三节 视听元素与城市意象第五章 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美学特质第一节 城市个性与城市意象第二节 城市意象元素的传统与现代性第三节 异国的与民族的意象第六章 意象传播与电视剧中的城市形象第一节 城市的意象传播第二节 城市意象的传播策略第三节 城市意象的传播功能第四节 城市意象的传播效果第五节 提升城市意象影响力的发展策略附录1 中国当代电视剧中的城市意象及其文化蕴涵附录2 城市意象解读城市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中国市民阶层的崛起,同时也带来了日常生活叙事在中国当代电视剧中的兴盛。在精神生活层面,平民阶层确实不再一味地崇尚精神启蒙、追逐彼岸理想,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今天已逐渐失去其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民阶层的精神生活就是一片空虚和空白。在绝大部分意义上,平民阶层追求的是现实的、当下的世俗生活,他们要在忙碌中维持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安稳的工作和一种体面的物质生活,所以,他们必须考虑许多实际的生计问题而无暇顾及更高的精神追求,可是,也正为了“把日子过好”,他们的精神生活又必须是充实的、健康的和乐观向上的。当代电视剧对“胡同”、“弄堂”、“小巷”等意象群的塑造正体现着都市民间精神的温情表达。同时,编剧、导演们毫不掩饰其对现代都市消费意象群的种种关注,“酒吧”、“咖啡馆”、“歌舞厅”等频频出现在荧屏上。他们通过酒吧这一心灵栖息之地,编织出当代小资们充满情调的精致生活以及年青一代的迷茫与追寻。消费文化的崛起构成了都市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越来越多的夜总会、歌舞厅、迪厅、桑拿按摩中心、大型购物中心、豪华宾馆不仅为高消费人群提供了满意、舒适的消费环境,而且成为人们渴望的一种高级享受。消费时代的来临使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的人格又经受了一次被重塑的洗礼,他们在获得良好的物质营养和优越的文化教育的同时,崇尚金钱、重视个人价值、追求时尚、摆脱性压抑等观念一齐向他们奔突而来,使他们目不暇接。在电视剧《来来往往》、《口红》、《超越情感》、《好想好想谈恋爱》、《男才女貌》、《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我在天堂等你》中,都市符号的意象化在荧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后记

人的一生真是充满着很多偶然。2002年,当我从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选择做一名报社记者时,刘向凯总监竟然邀请我这位“杂牌军”加盟到天津电视台。带着童年的梦想、怀着更多的憧憬,当年的7月我正式走进了距南开大学东门只有一步之遥的天津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院里。转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则又是一个偶然。两年多的记者、编导经历让我的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多部作品获得国家以及省级奖励。然而我在电视理论学习上显得步履维艰,于是决定报考有着电视传媒“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传媒大学。犹豫再三,提笔给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仲呈祥先生写信,并说明了报考电视艺术学博士的愿望。其实,当时的心态很平和,觉得做仲先生的博士生比较遥远,因为仲先生既是一位身处高位的文化官员,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哪会轻易理会我的一封信件呢?然而四天后,仲先生从北京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接纳我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感谢我所尊敬的博士生导师仲呈祥先生,让我有机会在他的门下聆听教诲。能求学于仲呈祥教授门下,是我今生最大的幸事。仲先生坦荡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都是我最好的模范,也是我永远的追求。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我所尊敬的各位先生,感谢胡智锋、高鑫、曾庆瑞、周月亮、张晶、张风铸、蒲震元、王伟国、张一玮、张国涛等先生给我的专业指导。感谢南开大学学习期间我的硕士指导老师乔以钢先生。感谢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北京大学的彭吉祥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丁亚平先生,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先生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张育华先生、李兴国先生和关玲先生。在天津电视台工作的三年是我最幸运的一次人生阅历。感谢天津电视台刘向凯总监把我引向电视这一行业,感谢我的好领导、好同事刘春光、赵龙江、赵杉、李胜利、赵南辉等。

编辑推荐

《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