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毛锦钦 页数:238
前言
本书是毛锦钦同志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写成的。我记得若干年前,当他即将硕士毕业的时候,他把县级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在开题报告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的老师坚决反对该论文的选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我国的县级广播电视,是进一步发展还是逐步整合?毛锦钦同志当时回答说:“我本身就在经营管理着县级的广播电视台,我很清楚县级广播电视面临的问题,也很清楚其发展的路径及方向,学术无禁区。”我于是跟他说:“你就做这个研究吧,只要你能在研究过程中摸出道道,从中获益。” 我国有广播电视台两千多座,其中大多数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既有历史的原因,同时也有时代的背景,当然有其合理性。新时期以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媒介资源整合力度的加强,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曰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四级办台”导致的资源分散、小而全、小而滥、竞争力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了业界及学界探讨的热点。两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毛锦钦同志的《中国广播电视的县域化生存》在这种时代大潮中无疑显得十分“另类”。但是我觉得它很可贵,因为这种声音是来自于实践中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附和。本书通过对我国四级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由来的阐述和剖析,分析了新形势下县级广播电视所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并结合某些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经营实践,对多媒体竞争背景下的我国县级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县级广播电视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路径。
内容概要
本书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广播电视发展规律为依托,着重探讨、论证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四级办”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四级办”方针的功过是非,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用典型案例,结合实际,分析了县级广播电视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与作用、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同时,从“创新”的角度,对县级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围绕研究课题的主旨,本书对县级广播电视领域的主要方面、基本问题、发展方向进行了专题论述,各章自成体系。但在总体上,各章之间互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全书有一定的系统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也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毛锦钦,广东博罗人,主任记者,高级政工师。哲学、新闻学学士,经济学、新闻学、文学硕士。1972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共博罗县仍图公社党委副书记、博罗县平安镇镇长、中共平安镇党委书记、博罗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博罗县广播电视台台长、中共博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博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等职务。现任中共龙溪镇党委书记、龙溪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多年来,发表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近50万字。出版专著有:《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当代领导科学概论》、《当代领导科学艺术》、《声视南方——广东广播电视60年》等。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我国早期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特征 第一节 历史背景及重大决策 第二节 我国早期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沿革 第三节 我国早期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我国广播电视四级覆盖的由来及其影响 第一节 “四级办”管理体制的成因 第二节 “四级办”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四级办”方针的调整和治理 第四节 “四级办”的作用和弊端 第五节 慎重对待“四级办”问题第三章 新形势下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第一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第四章 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个性特征 第二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第五章 博罗县广播电视台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博罗县广播电视台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博罗县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状况 第三节 博罗县广播电视台事业建设情况 第四节 博罗县广播电视台主要业绩 第五节 博罗县广播电视台主要经验 第六节 改革与创新应思考的三个问题第六章 我国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建议与设想 第一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定位思考 第三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第四节 县级广播电视台事业发展探索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55年夏季到1956年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经济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建设的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了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真探索。接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持和发展生产力”。大会坚持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还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党的“八大”所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1957年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正是认真执行党的“八大”正确方针的结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