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暨南大学 作者:陈利国//纪立金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教材是按照《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试行)》对中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编写,适用于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也可供相近专业和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体系,既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又具有人文科学的许多特质。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学理论等影响下形成的,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其他课程的基础。 本教材的编写,在充分吸收以前统编教材、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暨南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特色及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体现中医学理论的学术优势和特色,以及本学科领域的现代研究进展,以适应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需要。在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导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于课程讲授的需要,将“精”的有关内容编排在第二章“藏象”中,将“体质”的有关内容编排在第六章“发病”中。为了避免与中医诊断学课程重复,第七章“病机”中删去了“脏腑病机”,重点讲述“基本病机”等内容。出于中医国际化发展考虑,在参考几种工具书的基础上,参照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结合我们的理解,试译了“中医基础理论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作为附录。在形式编排上,每一章前设“学习要点”,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该章内容;同时,为了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书中插入了许多图表,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
内容概要
本教材是按照《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试行)》对中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编写,适用于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也可供相近专业和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在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导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形式编排上,每一章前设“学习要点”,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该章内容;同时,为了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书中插入了许多图表,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间的关系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第三节 十二经脉 第四节 奇经八脉 第五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类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第六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的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三节 疾病的转归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附录:中医基础理论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章节摘录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阴盛是指阴邪侵犯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绝对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盛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等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所以阴盛时必然会耗散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虚衰,故说“阴盛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简称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虚则寒:阳虚指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寒”的寒证。 阴虚则热: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热证。 综上所述,阴阳的偏盛,多指阴或阳的绝对亢盛,即阴或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所致的病理变化。引起阴阳偏盛的主要原因,多为邪气所并,也就是邪气盛的一类病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故阴阳偏盛导致的病证,属实证范畴。阳盛则热为实热证,阴盛则寒为实寒证。 阴阳的偏衰,多指阴或阳的绝对虚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所致的病理变化。引起阴阳偏衰的原因较复杂,有病邪、饮食起居、环境和禀赋体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正气虚衰。《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故阴阳偏衰导致的病证,属虚证范畴。阳虚则寒为虚寒证,阴虚则热为虚热证。 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 3.阴阳互损 由于阴阳之间是互根互用的,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即当阳虚到一定程度时,阴液无以化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液的不足,出现既有阳虚又有阴虚的临床表现,称为“阳损及阴”。
编辑推荐
《中医基础理论》是按照《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试行)》对中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编写,适用于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也可供相近专业和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