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泳 页数:2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教授当年》是1998年出版的一本旧作,主要是一些关于中国旧大学里教授的文史札记。当时我正做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阅读史料中偶然看到一些与当下生活有关的史料,也就随手记下来,有时不免发一点感想,渐渐也写成了一些短文。
书籍目录
人物篇 陈寅恪为什么离开北平 也说郭沫若和陈寅恪 金毓黻对陈寅恪的评价 胡适与陈寅恪 再说张东荪 胡适与冯友兰 胡适与两个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 怎样评价傅斯年 吴世昌的选择 令人困惑的梁思成 晚年曹禺 由王瑶想到陈旭麓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林庚记忆” 舒芜:回到起点 怎样理解舒芜 范文澜的无奈 谁给了周扬压力 梁漱溟与储安平 储安平与季羡林 储安乎与他的前辈 金岳霖的三个学生 金岳霖的名言 胡适对赛珍珠的评价 胡适:一个平和但有原则的知识分子 《胡适与补选中央研究院院长的风波》补正议论篇 “五四”人物的职业 胡风案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过去的“启事” 致友人书 怎样认识苏联 潘光旦与《通往奴役之路》 清华学者看老舍 1959:谁在思考 蒋梦麟的一件旧事 老北大和老清华的外聘教授研究篇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 《观察》与《现代评论》、《新月》之关系 三个教授的命运 一个学科的消失 关于鲁迅《热风》中是否有周作人文章之再评价 鲁迅、郁达夫日记的比较阅读 傅斯年与西南联大 从《观察》的言论看20世纪40年代大学教授 《文学杂志》与清华学派 “传记文学”和“文史资料” 王瑶学术转向的学术史意义 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读《苍洱之间》 私生活研究的学术意义 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 培养学生的趣味 读史札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适认为老子在前,而冯友兰认为孔子在前。为此当时学术界曾发生过争论,梁启超也站在冯友兰一边。但在这个问题上,冯友兰的结论最终没有能说服胡适。1930年3月20日夜,胡适曾给冯友兰写信,申说自己的看法,其中说:“你把《老子》归到战国时的作品,自有见地,然你的《中国哲学史》讲义中所举三项证据,则殊不足推翻旧说。”1931年胡适在给钱穆的信中还说:“我并不否认‘老子晚出之论’的可能性。但我始终觉得梁任公、冯芝生与先生诸人之论证无一可使我心服。若有充分的证据使我心服,我决不坚持老子早出之说。”尽管论争中的双方谁都未能说服对方,但学术之争还是平和的,胡冯之间的关系也很正常。胡适和冯友兰的关系进入4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这变化可能确有当年学术分歧中积下的怨气,但这时胡冯之间的分歧主要不表现在学术上,而是在思想和人格上了。当年在学术上和胡适有不同观点的人很多,比如顾颉刚、钱穆等人,但学术上的分歧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正常关系,而只有在对冯友兰的关系上,胡适显得很偏激,这其中肯定夹杂了许多非学术的因素。1943年12月12日,胡适读到了在贵州印行的由张其昀主编的《思想与时代》杂志,他的评价是“此中很少好文章”③,而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中就有冯友兰。胡适接着说:“张其昀与钱穆二君均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冯友兰虽曾出国门,而实无所见。他们的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而维护集权的态度亦颇明显。”1950年初,胡适见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英文本,他的评价是“实在太糟了。忽然想到写一篇关于胡适和冯友兰关系的文章,是因为看了《胡适的日记》①中胡适对冯友兰的评价。胡适比冯友兰大四岁,可以说是同代人,但在胡适和冯友兰之间,这四岁不仅是年龄的距离,还是师生的差别。1917年,胡适到北京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冯友兰还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也就是说,胡适是他的老师。胡适一生中和冯友兰的直接交往并不多,虽然因了北大和清华的关系,他们可能有较密切的来往,但事实上,胡冯二人,也许是个性不同,也许是思想不同,在同时代的知名学者中,胡适和冯友兰的交往是很少的。 应该说在20年代,胡冯二人有过交往,关系也还比较融洽。1925年9月3日,为了能到教育部将要设立的国立编译馆中谋事,冯友兰曾给胡适写过一封非常恳切的信,他在信中说:“前在京畅谈甚快。出京后以人事匆匆,曾未与先生一信,歉仄何极。”②冯友兰这封信是求胡适帮忙的,写得很客气,信末署“学生冯友兰鞠躬”,可以想见当时胡冯二人的关系。 1931年,冯友兰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上卷,由此引出了他与胡适的一段学术争论,即关于老子和孑」子谁前谁后的问题。挥出来,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明朗的天》还是70年代末的《王昭君》,都让人感到这已不再是当年的曹禺了。对于曹禺四十岁以后的创作,他的朋友吴祖光有过尖锐的批评,意谓他是太听话了。而黄永玉的批评更是痛心疾首:“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以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①晚辈剧作家沙叶新也曾直言批评过曹禺的没有主见。 对于朋友和晚辈的批评,曹禺是从内心接受的,而且他还把黄永玉给他的信装裱成册,作为对自己的鞭策,然而他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在他生前终于没有得到爆发,他在平静中怀着痛苦离去,据说他本来还要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继续扮演一个他早已厌倦的角色,然而生命没有再给他这一次机会…… 这许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从冯友兰、钱端升到曹禺、钱钟书那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曹禺的身上,人们感受到的不同于冯友兰,更不同于储安平,他和费孝通有点像,但又没有费孝通那样通达。费孝通是大彻大悟,而曹禺却总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这也许就是他那艺术家的本质。他要真能从痛苦中出来,扮演那个给他派定的角色,也许他的痛苦会轻一些,因为虽然不得不演戏,但在戏完了的时候,还多少有一些滑稽感。但曹禺不能,他的苦恼也就越来越深。 早年曹禺的话剧不仅征服了当时许多前辈,就是在同时代的朋友中,大家对他的成绩也是真诚佩服的。1946年,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的时候,曹禺和当时大批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是列在封面下的“撰稿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