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运胜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前言
长期以来上海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要素和资源的大量投入,并形成较强的路径依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要素边际收益持续下降,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2008年经济增长率也创12年新低,加快经济转型已势在必行。 国务院2009年3月提出上海率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将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为国家战略,为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上海目前已经具备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过渡的条件,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并采用集聚区方式承接国际转移。目前上海主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和外资推动,“根植性”较差,外生型较多,需要政府不断培育内生型集聚区。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网络化联系日益增多,并突破传统的地理上集聚组织结构模式,产生虚拟服务和生态服务创新集聚模式的萌芽,并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资源、能源瓶颈,降低商务成本,形成新型产业体系,转变城市功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的迈进。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不断增加。 但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理论目前还不能够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应该找寻新的集聚动因、影响因素和模式。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者功能区,对上海加快迈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笔者2008年同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为基础修改而成。特别感谢导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叶耀明教授,她对本研究选题、大纲的确定、文章的多次修改,均提出宝贵的建议。叶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我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让我受益终身。 感谢上海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对于本书出版的资助。所长沈玉良讲授在课题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很多资料,他独特的分析视角既拓展了我的视野,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同时感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聂清院长,她一直鼓励我认认真真做研究,踏踏实实做学问,并在学院工作安排上尽可能提供便利,这对课题顺利及时完成给予非常大的帮助。书中尽可能列出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但是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在此向这些学术的前行者也表示诚挚的谢意,我的些许心得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 由于本书研究内容前沿,相关参考资料较少,书中一些内容研究不够深入;同时由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恳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指正。
内容概要
伴随中国经济近30余年的飞速发展,各类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针对实践层面经济热点的求解以及理论层面的求索与探究,也变得日益繁荣和热烈。而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亦决定了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如果少了针对中国经济现象的剖析、探讨,必将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经过长期调研,审慎策划,决定顺应时代大潮,适时推出“当代经济科学文库”。作为一个开放与创新的学术平台,“文库”坚持开放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创新性的原则,解析经济现象,探讨热点问题,追踪理论前沿,为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学科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进而为我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高运胜,男,1971年生,河南信阳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服务业与区域服务贸易。作者在《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和《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等课题。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3 运用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分析 2.2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 2.5 文献评价 2.6 本章小结第3章 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必要性和条件分析 3.1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上海经济发展的提升 3.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外部条件 3.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内部条件 3.4 本章小结第4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外的产业集聚模式 4.2 产业集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4.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第5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典型模式分析 5.1 内生型集聚发展模式 5.2 嵌入式集聚发展模式 5.3 外生型集聚发展模式 5.4 本章小结第6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模式分析 6.1 虚拟性集聚发展模式 6.2 生态型集聚发展模式 6.3 链群式集聚发展模式 6.4 本章小结第7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分析 7.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7.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分析 7.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优势分析 7.5 本章小结第8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8.1 国际大都市和新兴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发展的经验借鉴 8.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探讨 8.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 8.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思路和策略分析 8.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相应的制约因素 8.6 上海应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适应开发区转型 8.7 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建议 8.8 本章小结第9章 结语 9.1 文章的主要结论 9.2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 9.3 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参考文献附表作者简历及主要研究成果
章节摘录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随着企业组织发展模式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客户化(customization)转变,制造前(如R&D)和制造后(客户服务)的服务流程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基于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发展,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逐渐将某些服务工作平台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而劳动力素质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转向爱尔兰、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带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 目前研究产业转移理论的主要有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赤松要的雁行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等等,但是这些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其中有的对于服务业国际转移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3.1 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某些优势而对外投资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海默(Stephen Herhert Hymen)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某些垄断优势可以用来抵消与东道国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并能补偿跨国经营所增加的成本且获得高额利润。
编辑推荐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资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