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瑾 编 页数:320
内容概要
汉语文学是中华民族典雅而高贵的财富,是装备我们精神世界的至关重要的“软件”。在大学本科生中进行高质量的文学教育是构筑他们完整人格的重要一环。 “大学语文”类课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历史悠久,我们曾编写过多本大学语文教材。此次编写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选讲》(上、下册)是适应当下需要的最新总结与展示。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范畴由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人于1985年首次提出。尽管受到诸多质疑,但这一概念仍然是从整体上观照现代汉语文学的优良视角;对于想初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状况的入门者来说,更是一个不错的进入角度。“20世纪”这一百年是“现代汉语文学”的诞生期、发育期,《20世纪中国文学选讲(下册)》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内打通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试图让读者对这一百年的文学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把握,同时又通过阅读作品文本获得美的熏陶。 为方便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选讲(下册)》分为四个大的时间段落,即晚清文学(1840~1917年)、五四文学(1917~1927年)、三四十年代文学(1927~1949年)、当代文学(1949~2000年)①。前三个段落编为上册,第四个段落编为下册。每个时间段落里又包括两部分: (1)“概述”部分。对该时间段内的文学发展概况、特点、流派、代表性的文学成果、社会影响力等进行总体性的评介,使读者了解该时段的文学状况。 (2)主要代表作家的作品。在“概述”之后,选编一些本阶段代表作家的原作(或原作选段)。选编的作品讲究代表性、经典性和影响力。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从微观方面把握具体作家的创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每篇作品后还附有作者简介、作品分析、经典评论、参考资料、思考题等,以辅助读者理解、学习。 作为一本新出版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选讲(下册)》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试列举加下。
书籍目录
当代文学概述小说宗璞:《红豆》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节选)莫言:《红高梁》(节选)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节选)残雪:《山上的小屋》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节选)王安忆:《长恨歌》(节选)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陈映真:《将军族》散文史铁生:《我与地坛》余秋雨:《第四座桥》诗歌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北岛:《回答》、《恶梦》、《是的,昨天》、《走吧》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墙》海子:《历史》、《新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戏剧高行健《绝对信号》(节选)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节选)
章节摘录
90年代小说 在80年代小说创作中,中篇小说相对繁荣;90年代的“长篇小说热”则使长篇小说成为小说中最重要的文学体式。这一状况的出现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80年代的文学积累已经为写作长篇小说作好了准备;第二,商业化文学市场、版税制度的推行,尤其是影视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长篇的兴盛;第三,世纪末的文化语境也促使人们反思百年历史,而长篇小说正为这种反思提供了宏大的艺术形式。在“长篇小说热”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以“家族史”为主线来写作的“历史小说”,这类小说不同于50年代至7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仅从“阶级斗争”的单一角度来描写,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宗族、文化、欲望的多重因素,作一个全景式的描写。这类小说主要有张炜的《九月寓言》,李锐的《旧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凌力的《少年天子》等,而以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最有代表性。 《白鹿原》以一个村庄的历史为构架,像张爱玲小说表现变动的世界里人们生活恒常的部分一样,《白鹿原》也将目光投射在人们的婚娶、生殖、耕作、人伦等千古不变的俗世生活上,而巨大的政治革命事件则像浮尘一样成为背景和过眼烟云。它试图用儒家精神浸润下的乡村为迷惘的中国人找到栖息之地。一方面,它宣扬儒家的“仁义”、“孝顺”,另一方面,它对于性有一种“宣淫癖”式的爱好。“儒家礼教”和“性”的并置恰恰反映了《白鹿原》所处身的价值失范、市场优先的时代。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崇信契合了90年代“国学热”中呼唤儒家伦理的时代背景。《尘埃落定》写川藏附近的康巴藏民,对这群未经现代经验整合的特定群体进行了历史想象与诗意阐释。“白痴”的第一人称叙述、特有的神秘文化,使这部部落衰落史具有了迷人的色彩。 此外,还有许多重要长篇小说,如张承志的《心灵史》,王安忆的《长恨歌》,莫言的《丰乳肥臀》,格非的《欲望的旗帜》、《敌人》,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米》,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都表明长篇小说的艺术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先锋小说”作家群在90年代发生了较大变化,普遍放弃了激进的形式主义实验,回到了重视故事与人物的现实主义传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先锋小说”在叙事和语言自觉意识上的探索,已经作为文学常识进入普遍的写作实践中,形式探索的动力已自动消解,文学写作需要重新调整,以从日常经验的捕获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把笔触致力于普通人的生存,透过现实的混乱,发现普通人内心简单而完整的生活理由。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