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主义思潮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作者:段怀清 编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纪的回响》丛书共编过三辑,每辑十种。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编成。列名主编的是李子云、赵长天和我,但主要是李子云老师策划的。当时出版界已经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纯文学的著述难以正常出版。李老师负责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的工作,她想学习巴金先生在30年代主编《文学丛刊》的榜样,编辑一套大型的文学丛书,系统介绍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这个想法大约是得到了巴金和王元化(他们都挂名为这个基金会的法人代表和会长、副会长等职)等前辈的支持,我记得“世纪的回响”五个字是巴金先生颤抖的题词,而王元化先生还亲自提议并且找人编辑了诗人辛劳的创作集。具体的过程我记不清了,最初李老师与我讨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正准备出国,她要我推荐两个年轻人来帮她做些具体的编辑事务。我就建议她找复旦的郜元宝和华师大的杨扬,那时他们俩还都是副教授,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杨扬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一些,他为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出了不少的力。前两辑编得很顺利,由珠海出版社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出版。第一辑为“创作卷”,第二辑为“批评卷”,每辑十种,作者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里不怎么提到的作家和批评家。“创作卷”有许地山、废名、凌叔华、卞之琳、吴组缃、冯至、穆旦、芦焚、丽尼和辛劳;“批评卷”有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叶公超、李健吾、梁宗岱、朱光潜、李长之和路翎。编者大多是复旦、华师大的青年学者与一些还在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也有个别年纪较大的研究者参与了工作。这两辑的作者名单是怎么定的我不了解,如果我参加了意见的话,也许“批评卷”里会有唐浞、常风两位的文集。我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行踪,1995年底到1996年上半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其后有两次去瑞典和台湾,到1998年下半年我又去了韩国首尔大学半年,总之,是不怎么在上海。等我回来可以安心做一些事的时候,那两辑书已经顺利出版了。  丛书的前两辑有过不少好评,第一辑出版后不久又重印了一次,正面的评价也不少。出版社方面很高兴,有一次总编还特地来上海请了两桌酒席。本来出版社还想把它作为重点图书去参加评奖,但后来发生了一点问题,因为那些作品都是从原著中找来的,作品的语言还保.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言习惯,现在看来就有些不规范,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曾经想按照现在流行的规范修改,但李子云老师坚决不同意,要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当时作家的语言习惯。

内容概要

白璧德(1865—1933),美国批评家,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代表作有《卢梭与浪漫主义》等。他认为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过于强调“物的原则”而损害了人文艺术的“人的原则”。因此,他主张应回到人的本源立场上来,崇尚人的道德想象和人文理性,反对功利主义的审美观。白璧德曾教授过梅光迪、汤用彤、吴宓、梁实秋等中国学生,他的思想通过《学衡》传入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思想界、文学界产生过一定影响。

书籍目录

《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出版序 《世纪的回响》丛书序 《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在中国》序第一辑 中国学者怎样走近白璧德  《吴宓日记》摘抄  《吴宓自编年谱》摘抄(P177—178)  悼白璧德先生  缅怀一个人之师表  第二辑 白璧德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  葛兰坚论新  白璧德之人文主义  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  白璧德释人文主义  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  白璧德论班达与法国思想  白璧德论今后诗之趋势  白璧德论卢梭与宗教  穆尔论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之文学  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梁实秋第三辑 在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旗帜下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  文学研究法  论中国近世之病源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现今西洋人文主义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现代文学的任务  《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序第四辑 新文学与白璧德有关的几次论争  觐庄对余新文学主张之非难  新大陆之笔墨官司   估《学衡》  卢梭和胃口  翻译说明就算答辩  关于卢骚  冷静的头脑——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   什么是“健康”与“尊严”?——“新月的态度”底批评附录一:欧文·白璧德其人附录二:两种人道主义者:培根与卢梭附录三:欧文·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附录四:关于人文主义重新考虑后的意见附录五:学习吴宓先生的《文学与人生》课程讲授提纲后的体会附录六:本书主要人名、概念中英文译法对照表附录七:本书尚未收入的欧文·白璧德在中国主要译介及批评文选(1919——999)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辑 中国学者怎样走近白璧德  缅怀一个人之师表  我第一次接触到欧文·白璧德,是在1914年或者是1915年,还是在与R.s.克莱恩(Crane)交谈中偶然谈到的,后来在西北大学就读的时候,克莱恩指着《现代法国批评大师》这本书对我说:“这本书会让你思考。”于是,就像所有同龄人一样,沉浸于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之中的我,同样渴盼着在西方文学中能找到某种与古老的儒教传统相通的更为沉稳而又有朝气的东西。带着极为虔诚的热情,我反复阅读了白璧德当时所出的三部著作。这些书给我展示出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或者说是把旧的世界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新的语汇。我第一次意识到要以同样的精神去弥合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新旧文化基础交替所出现的日趋明显的无情的杂乱无章的断层,我也第一次意识到要以同样的精神和所积累的财富,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去加固这个断层。或许我1915年的秋天来到剑桥,拜师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圣人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想,那时的白璧德刚过五十,已经是完全成熟而且他的风格已趋定型的时期。尽管精力不是非常旺盛,但他看起来身体很好,他的头发稀薄,肤色白皙。晚年明显佝偻的身躯那时还几乎不太引人注目,每次去教室上课和从教室回来,他都是步伐快捷,似乎是一溜小跑。他那极度文雅和沉静的特点,只出自哲学家兼学者之人,而非世间凡人所能有。即便是第一次与他交往,你也会发现他是一位拥有大智慧的人:他让你想起那些古代掌管人的整个命运的哲学家,而不是现代学术圈中只是学有专长的专家。  众所周知,白璧德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的普通意义上的学问,即便在学识上,与同时代人相比,他与他们一样学识广博,但是他的灵活性却没有几人能够企及。白璧德的重要性在于他那能够清理疏通和阐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线索的基本观点。在日常为师,或作为有着繁重编辑工作的编辑,他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于普通观点的分析之上,跳过了纯粹的美学特性以及文学中历史的和文本的问题。尽管白璧德对风格有着很强的感悟力,实际上他也很关注事物的客观存在,他还是把纯粹的美学特性以及文学中历史的和文本的问题,看作相对来说与批评家生活不大相关的东西。因此,自从他大力呼吁宣扬命运解放以来,白璧德的每次演讲本质上就是观点的对立冲突以及对西方人的命运观的宣战。他的演讲结构松散,但倘若整理一下结构,从世界文学中引用一些中肯的引语——用明智的评论来做引语,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这些讲演就会构筑出一个中心的主题。分辨出白璧德所担任的课程中的某个内容与其他内容的不同并不总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所有的课程都是相互关联并服务于一个目的的,并提出相同的基本原理,不同点只是它们在重点和细节之处上存在着差异。你可以去选修他的任何一门主要课程,去领会他的思想的主要倾向,并且以此来获知他在其他课程中所揭示出来的思想。对他思想的掌握,也可以受到他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经常重复的某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引语的启发。这些借引的阐述有助于你,就像那些路标,与他一起进行知识朝圣之旅。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阐释当中缺乏新鲜的材料,并使得他的阐释总是充满令人乏味的重复。相反,他的同时代的学术巨人中,几乎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在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与他相媲美。但是,他明白,他对那些警句式的、合适的阐述的一定频率的重复,有助于加强一般大众那健忘的记忆中对他所传递的信息的记忆——这是他颇为欣赏的一个心理上的事实,在这一点上,他与那些高明的广告者和宣传者有着共同之处。他坚持有技巧地重复同一事实的另一个深层原因,在于它有助于那些听众们明晰他的思想的要旨,其作为一个统一体和核心,无论他是在论述任何一个重要话题的时候。  讲课的时候,整个期间他都是坐在桌边,他的讲课方式就此而言非常单调。他的声音清晰而且控制得当,但很少作出强调。如果需要强调,他会伸出右臂,作出一种半圆环形,就像是想把他自己的观点推得离他的听众更近一点一样。他会不时地瞥你一眼,眼神是善意而坦直的,甚至看上去还有点不好意思;给听众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头会略微朝左倾斜一点,他的右臂在空中伸出去,似乎在那里等待着并试图抓住一个答案。一个大胆的学生,通常是坐在教室前排的,会不揣冒昧地给出一个答案,但这很少能够成为一个与之相应的话题。任何刻薄的智慧或者偶尔的引语,特别是那些破坏性的,总会引来安静的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  然而,对于那些赞同他的观点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他最为接近的那些学生来说,我深信——他的每一次讲座都成了一次特别的表演。他一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你就感觉到了一个大师的出现。立刻就能够产生出一种思想上的活泼与严肃共存的气氛。你清楚,无论他准备就哪个已经给出的话题进行演讲,他所阐述的,都会跟你所熟知所习惯的那一切不一样,而且,他会用一种积极的、决绝的态度来阐述他的这些思想,他会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呈现给他的信仰者,并对那些怀疑论者提出论战,直至问题终结。在引用了某些公认的思想权威的观点之后,他会直言不讳地说:“我完全不能够同意他的观点”。尽管他的性情得到了极好的训练控制,并有一种冷静的威严,但他自己可能会因为否决了那些绝大部分现代思想的最高统治者们的观点而很少能够使得他的听众产生真心实意的满意。当然,卢梭是他的特殊靶子,而且他也很少会对卢梭所钟爱的幻想弃置不顾。那些在对现代西方受到推崇敬畏的传统的滋养之下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毫无疑问会被白璧德毫不留情的破除偶像的行为弄得痛苦不堪。但是,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这却是一种快乐的经历,因为他对几十年来西方人精神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这一切对他来说自然也就是中性的、开放的和自由的,不需要服从任何个人的或者承继下来的服服帖帖。推测起来,对于白璧德早期的一些学生来说,是个人反抗或者孝顺的衷心,使得他们成为了对他怀恨在心的对手,这通常发生在一旦他们离开了他的“手心”,并获得了攻击白璧德这个批评家最犀利的机会的时候。至少是最近几年,白璧德在他的教室里建立起了无庸置疑的权威:再也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激烈的论战也几乎不再有。尽管还不清楚那些默许的学生究竟是被他的学识和个性所折服,还是已经完全真正被转化,但有不少显然是属于后面一种类型。但是,来听他的课的学生越来越多,直至后来他的有一门课只好改在第11教学楼里,那里司以容纳三、四百学生,通常是留给规定的和普通课程的。白璧德经常语气轻松愉快地对我说:“我的学生已经多得超过了我的能力了。”  白璧德决不是他的那些对手们所讥讽的那样一个被奉为教主一般的教师和道德家。敏捷的想象和丰富的幽默意识足以让他与孟子、约翰逊和卡莱尔并肩齐列,这些人远在一般的写作者之上,尽管也有人指控他们过于呼吁人们朝向一种精神汇总累积。如今,尽管想象和幽默在对话中比在正式的讨论中更好地得到了展示。这些伟大的写作者,同样非常自然地,也是非常伟大的善谈者,或许还是世界上最为善谈的人存在着。出于同样原因,作为一个谈话者,在教室正式的氛围之外,白璧德也是可以被列入前茅的。  毫无疑问,他在他同时代的朋友中遇到了他的知音。但是,我却怀疑那些走近他身边并公开声称为其信徒的人,是否敢于抵制他的那些最重要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在他看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他倾注了巨大的活力和智慧的结果。至少。一个心甘情愿的倾听者的谦逊态度,会更为令人产生好感,也更有益于在与他在查尔斯大街上的傍晚散步时心绪的安宁和休息。而且,在他身边,谈话有一种触手可及的轻盈,以及一种自觉,或许这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力量,这丝毫也不逊色于他的更为令人生威的好斗。  在我心目中,白璧德的谈话,充满了意想不到和令人极为愉悦的智慧和洞察,而且具有相互对立矛盾以及极为宽泛的自由的所有魅力,但是从来不曾过远地偏离人文主义者信守的原理。白璧德似乎对所有适宜于人的活动都有兴趣,作为一个具有自己个人性情的人文主义者,所应该的,而且也急于呈现出来的对于大多数话题都感兴趣,从内在生活一直到印度、中国和日本最近所发生的一切。他的那些话语,平稳而大量地流动着,就像是一条平缓地流动着的河流。而你的惟一贡献,就像是一块中流巨石,或者就像是它的边沿的一道曲线或一个缺口,均匀地在这里、那里滋扰着流动着的河水。在一阵轻微的滋扰或者不适当地长久沉默之后,他会突然将他那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投向你,半是严肃,半是好玩,探询你是否已经明白了他的观点。而他的反驳,如果需要的话,总是转瞬即逝的,决定性的,同时也是刺激着你的思维,让你有时候忍俊不禁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  本套丛书正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选出十位,编选的一套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的文集。每一卷都不仅包括外国思想家或者作家在中国被翻译介绍的原始材料,还收集被研究、被阐释、其思想观点在中国被应用的材料。  本套丛书的规模相当壮观,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系统的专题性资料汇编,与此前出版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1898-1937)》-起,可以说填补了一大块学术的空白点。新材料必然会推动新的学术研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给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成果。  ——陈思和

编辑推荐

  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  本套丛书正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选出十位,编选的一套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的文集。每一卷都不仅包括外国思想家或者作家在中国被翻译介绍的原始材料,还收集被研究、被阐释、其思想观点在中国被应用的材料。  本套丛书的规模相当壮观,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系统的专题性资料汇编,与此前出版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1898-1937)》—起,可以说填补了一大块学术的空白点。新材料必然会推动新的学术研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给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成果。                             ——陈思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人文主义思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传入、传播及短暂的发展,注重从“学衡派”对白氏人文主义思想接受的史料方面进行研究,收录了很多学衡派的研究论文以及与新文学的论争,对于研究白氏“新人文主义”思想与学衡派的关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白壁德是哈佛大学文学教授,在二十世纪初以倡导“新人文主义”而名噪一时,强调传统与现代的人文理念融合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时,有一批海归学者曾经以多种途径受教于白壁德,回国后创办了《学衡》杂志。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学衡派”独树一帜,在思想文化上与西化派和国粹派分庭抗礼,从而孕育了中国的保守主义。然而,这一思想流派始终局限在一个小圈子,而且其思想渊源也不丰富,无法形成如英国保守主义那样的政治文化传统,很快就衰落了。本书汇编了几乎所有有关白壁德的文献,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保守主义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提供了基础性的史料。编辑的细致工作特别值得赞赏。
  •   人文主义在民国的二三十年代还是很流行的,很自由的年代研究必须研究白碧德学说在中国的发展
  •   都是介绍白壁德或者是评论其新人文主义思潮的文章
  •   看看那个年代那些大家对人文主义的态度。
  •   这套书排版密度很大,但不影响阅读,容量大,内容很充实,全是名家的文章,从近代到现当代,很好,感觉买的很值!慢慢看
  •   书是正版的,很赞,因南大受白碧德影响,顾观之
  •   有助于理解近代思潮
  •   是以前的文章的编辑,字很小,看着不舒服
  •   纸质很好,印刷质量高!
  •   很好,物美价廉,赞一个
  •   书是正版的,都还不错
  •   很清爽的书,不厚,内容还没看,应该不错
  •   此书没有货了,退款处理,也可以理解。
  •   从文学和教育的考虑,到伦理和宗教的关注,白璧德为中国导读了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与方向。
  •   该书侧重于史实陈述,使读者清晰了解白璧德人文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论述略显单薄。
  •   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   包装不行啊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外面那一层
  •   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
  •   就是一本民国时期介绍白璧德的文集,颇有些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