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陈建华、 陈思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06出版) 作者:陈建华 编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纪的回响》丛书共编过三辑,每辑十种。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编成。列名主编的是李子云、赵长天和我,但主要是李子云老师策划的。当时出版界已经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纯文学的著述难以正常出版。李老师负责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的工作,她想学习巴金先生在30年代主编《文学丛刊》的榜样,编辑一套大型的文学丛书,系统介绍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这个想法大约是得到了巴金和王元化(他们都挂名为这个基金会的法人代表和会长、副会长等职)等前辈的支持,我记得“世纪的回响”五个字是巴金先生颤抖的题词,而王元化先生还亲自提议并且找人编辑了诗人辛劳的创作集。具体的过程我记不清了,最初李老师与我讨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正准备出国,她要我推荐两个年轻人来帮她做些具体的编辑事务。我就建议她找复旦的郜元宝和华师大的杨扬,那时他们俩还都是副教授,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杨扬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一些,他为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出了不少的力。前两辑编得很顺利,由珠海出版社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出版。第一辑为“创作卷”,第二辑为“批评卷”,每辑十种,作者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里不怎么提到的作家和批评家。“创作卷”有许地山、废名、凌叔华、卞之琳、吴组缃、冯至、穆旦、芦焚、丽尼和辛劳;“批评卷”有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叶公超、李健吾、梁宗岱、朱光潜、李长之和路翎。编者大多是复旦、华师大的青年学者与一些还在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也有个别年纪较大的研究者参与了工作。这两辑的作者名单是怎么定的我不了解,如果我参加了意见的话,也许“批评卷”里会有唐浞、常风两位的文集。我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行踪,1995年底到1996年上半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其后有两次去瑞典和台湾,到1998年下半年我又去了韩国首尔大学半年,总之,是不怎么在上海。等我回来可以安心做一些事的时候,那两辑书已经顺利出版了。丛书的前两辑有过不少好评,第一辑出版后不久又重印了一次,正面的评价也不少。出版社方面很高兴,有一次总编还特地来上海请了两桌酒席。本来出版社还想把它作为重点图书去参加评奖,但后来发生了一点问题,因为那些作品都是从原著中找来的,作品的语言还保.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言习惯,现在看来就有些不规范,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曾经想按照现在流行的规范修改,但李子云老师坚决不同意,要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当时作家的语言习惯。
内容概要
《文学的影响力:托尔斯泰在中国》中写的是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地位。托尔斯泰文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对沙皇俄国的农奴制统治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对普通的俄罗斯农民,寄予深深的同情。托尔斯泰对中国的文化非常关心,通过英语,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并将它译成俄文。他还致信辜鸿铭,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关心。托尔斯泰的作品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具有影响,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也有过巨大的社会反响,茅盾等都翻译和介绍过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
书籍目录
《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出版序《世纪的回响》丛书序《文学的影响力一托尔斯泰在中国》第一辑托尔斯泰略传及其思想俄大文豪托尔斯泰小传托尔斯泰之平生及其著作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托尔思泰的文学(节选)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传论第二辑破恶声论(节选)托斯道氏之人道主义宗教改革伟人托尔斯泰之与马丁路得托尔斯泰人生观托尔斯泰之人生观托尔斯泰百周年纪念(节选)托尔斯泰之人生哲学第三辑托尔斯泰的妇女观(节选)托尔斯泰与科学托尔斯泰的哲学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托尔斯泰的教育观托尔斯泰之政治概观托尔斯泰之经济哲学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节选)第四辑巨炮之教训中国之托尔斯泰(节选)《奔流》编校后记(七)《脱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译者前言《黑暗之势力》之考察《托尔斯泰论》译者序言(节选)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序《战争与和平》纪念托尔斯泰我冒了一次大险——改编《复活》后记托尔斯泰的两个中篇:《家庭幸福》和《伊凡·伊里奇之死》《安娜·卡列尼娜》(节选)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死《子夜》与《战争与和平》第五辑致辜鸿铭忏悔录(节译)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托尔斯泰与东方(节选)艺术家托尔斯泰基督伦理之要点(节选)附录一:主要译名对照表附录二:重要著译目录后记陈建华
章节摘录
托尔斯泰略传及其思想闽中寒泉子今日之俄国有一大宗教革命家出矣,其人为谁,日勒阿托尔斯泰也。托尔斯泰文学之事耳,而何以日宗教家?托尔斯泰破帽垢衣,在寂寞之野与田夫野老伍,既无基督骑驴人耶路撒冷之光荣,亦无路德鸣罗马教皇之败坏,吁号天下之气焰,观其所为亦不近于古之高士乎。而何以日宗教革命家?此不可以无解说也。而吾之所以推托尔斯泰为俄国宗教革命家者,约诸二语:日托尔斯泰反动于俄国现在之境遇而起者也,日托尔斯泰将欲以更变世界宗教之意义者也。彼之所以为宗教家者在此,彼之所以为宗教革命家者在此。托尔斯泰之宗教思想如何乎?虽日本乎耶教,而非世之所谓耶教也。虽日近乎佛教,而与世之所谓佛教相去甚远也。盖彼之宗教非佛教耶教之旧宗教,而托尔斯泰之新宗教也。而此新宗教之所以发生于今日则其原因乃在俄国人民之境遇,在俄国阶级之悬绝,在俄国政府之虐政,在俄国宗教之腐败,在俄国君相之夸大而好战,是以其厌世观似佛教也。而其忧世济时讲求一种社会学说,欲挽人类之劫运归之永久之平和,非佛教之类也。其以福音为根柢似耶教也。而其抛弃教权教会教仪,排黜骄奢虚伪残酷无慈悲无正义无公道之文明,则非耶教之比也。惟其疾视现在社会之甚往往流于矫激驰于空想,而不自知耳。虽然,此在衣驼毛,束皮带,食蝗虫野蜜,以呼于野之豫言,非所可尤也。庄子曰,为之斗斛,所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所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所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所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破斗折衡,而民不争。托尔斯泰之思想,有与此近焉者矣。礼运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有以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贼窃乱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渭大同。托尔斯泰之思想又与此近焉者矣。呜呼,以如此之人,而出于第十九世纪,而又出于今日,而又出于俄国,尤可注目之下也,吾请略叙其人物与思想于后。勒阿托尔斯泰以一千八百二十八年生于俄国之牙斯那亚①世袭伯爵,固贵族子也。幼丧父母,为亲戚所育。延师教以各国语言文字,无不精通。夙信宗教,每有过,志诸简册,痛自悔改。其叔母曾语之日,凡世间自非长于交际之人,则快乐名誉,皆不可得。而交际之道:一在操法国语而雅驯;二在磨光手爪而长之;三在娴于舞蹈;四在风流蕴籍。托尔斯泰从其教,锐意学之,以为舍是而别无成人之道矣。既而人大学习教,学医学。学法,学东洋语,学诸科,皆不成。乃辞大学从军,赴高加索地方。边塞天然之风景,生活之质朴,均有所感于心,而著诸小说。后有种种名作,士女争诵。迨一千八百五十四年克里米亚之役,从军有功,且著一书,极力摹写此役之大活剧,大惨剧,使读其书者,神泣魂惊,而托尔斯泰之厌恶战争,实始于此。 战罢乃游圣彼得堡,与其文人交,为世所重。托尔斯泰回顾此时之境遇,深自惭愧,日吾昔以绝代文学家自任,而今顾自问,当时于人生之意义,何知何觉,则茫乎无有也,惟文字之所获使吾居美宅,昵美人,博美名耳。观于此语,则可见未悟以前之托尔斯泰为何等人矣。居数年,与其友漫游德意志诸国。视察其教育制度,即设一学堂,躬执教鞭,以实验自己之教育理想。时一千八百六十二年也,托尔斯泰年三十四,娶德国军医某之女,深厌都会纷奢之风,夫妻相携退隐于其邑牙斯那亚。其夫人有妇德,笃信宗教,佐其夫管理家政。托尔斯泰每有著作,夫人缮写其稿,随写随易,有时或至五六次,而犹未已也。而夫人拮据黾勉,驷翰如此,则托尔斯泰大著作之成,夫人实有力焉。夫人生子十三人,和气蔼然,极室家之累,且有马三千,家产广大。内有敬爱彼之邑人,外有仰彼文名之士女遍于全欧。若使常人居之,则人生得意之极也,而托尔斯泰懊恼益甚。何也:以人生问题生于其心,而不得解说也。然则此解说彼将何由求之,科学哲学非其所由也,无已其宗教乎。佛不入涅槃而人地狱,此言何谓也:夫涅槃极乐也,惟佛得以入之。而地狱者众生所沉沦也,故佛欲救众生则不可不身人地狱以拔众生苦而佛之慈悲乃圆成矣。不然,则是佛以己苦以己乐而不以众生苦以众生乐也。不以众生苦以众生乐者,焉得为佛哉,此其所以不入涅槃而人地狱也。托尔斯泰即佛也。佛者大慈悲心是也。若以自己而已,则财产名誉文学绑绕托尔斯泰之一身,五欲之乐无所不备,又何苦为忧愁无聊之人乎。乃托尔斯泰之意以为,天下若我境遇,自俄国人民全体视之,仅居其最少数,而其最多数,则食而不饱者也,衣而不暖者也,居而不安者也,孳孳营营,惟日不足,犹且不能以脱于饥寒,而又为无慈悲无正义无公道之政乏教之所凌虐矣。苟有人心者,可睨此多数同胞之沉沦地狱而不之救方,且欢笑于其侧、歌舞于其侧,战胜于其侧,意气傲然,以为优等人类者,固如是耶。于是,托尔斯泰自贵族降而投农夫之群,以倡新宗教。破帽垢衣,与田夫野老杂,或耕于野,或樵于山,以自食其力为无上之乐,而诚爱之福音进乎其口,真理之光明照乎其心,其心愈隐而名愈显,其行益谦而德益高,俄国农民之爱彼如父母也,俄国君相之惮彼如严师也,欧洲人民之敬彼如豫言者也。彼曾设一譬喻以自叙心中之情状,日有人乘我于小舟,放之中流,授我以棹且指示我以可达之彼岸。既而激流浩荡,将卷我舟而去,我乃为回头顾于背后,则只见小舟大舟相接而下者,不知凡几,须臾之间我舟为其所拥,一齐流下,众相祝日,彼岸近矣。谁料前面殷殷乍有悬瀑之响,众即惊惶狼狈,欲避不能避,况其能回乎,舟之陷于瀑底而粉碎者在眼前矣。我乃极力返棹,仅得以免于难,而向于彼岸。托尔斯泰自解之日,彼岸者,神也。以彼岸指示我者,宗教也。棹者,自由之意志也。此之譬喻比之约翰天路历程中之譬喻,尤觉剀切,亦时势之异也。虽然,托尔斯泰开新宗教而犹未焚其笔砚者,盖彼以笔砚为新宗教之武器也。均是笔砚耳,在未悟以前之托尔斯泰则为博名钓利之具,在既悟以后之托尔斯泰则为载道济世之具。所谓杀人剑活人剑,顾用之如何耳。托尔斯泰之出处既言其略,请进而言其宗教思想。其一,溯源宗旨也。托尔斯泰原非欲研究宗教以求其真理者也,乃欲由宗教以达其期望者也。彼盖以为近世科学种种之发明大助物质文明之进步,其勋烂焉不可掩也。而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强者益强,弱者益弱。且杀人之器,夺国之具,精益求精。利益加利,与人类幸福相去日远矣。是科学可以救世乎?人类之罪恶莫大于伪善,伪善之本在夫不信神、不信人、不信真理、不信人道之人。而酿成此不信之风以磅礴充塞于十九世纪之世界者,谁乎?怀疑哲学是耳。是哲学可以救世乎?科学哲学既不足以救世,则惟有宗教而已。然而,宗教之伪者,多为富者强者之交,不为贫者弱者之友;且与科学奸通而生妖儿,与哲学接吻而染病毒,是宗教亦可以救世乎?若求救世之宗教,则其必在大圣基督之教矣。于是,托尔斯泰得福音书而读焉,而思焉,而涣然冰释焉,而怡然理顺焉。夫然后知基督福音之实义在天壤间在昭昭,非腐儒之所能索解也。基督日:有人批尔左颊,转右颊向之。解之者之言日,此系言不敌敌之意。若有人实批吾颊,则吾岂得默甘乎。托尔斯泰则日,基督之意,不可不如其文字解之。人人不敌其敌,而夫下之争熄矣,则是转左颊以任批者,果然人类之道德也。基督日,售汝所有以济贫。解之者之言日,此但戒富者重财,其求道之心不胜其求财之心。托尔斯泰则日,基督之意:不可不如其文字解之。富者以其财施诸贫者,则贫者必德富者,恩所以报之,而天下相爱相助之风起矣。则是富者以其财施诸贫者,果然人类之道德也。推此类也以往,则托尔斯泰之于基督教,一扫前此之百家繁说,而独欲溯其源者,谓之溯源宗旨,可也。谓之新宗教新天地,亦可也。其二,实行宗旨也。基督教之神学,此博学宏通之鸿儒所以研穷义理,精微所析,古今同实也。而托尔斯泰不与焉。盖托尔斯泰之目的在救火焚水溺之人类,是以其宗教独重实行。而实行之要,在躬自践履以为群伦之师表。夫托尔斯泰之实行,不一其以财产施诸贫民,则所以实行慈善之宗旨也。其耕于田,樵于山,则所以实行力食之宗旨也。其恶衣恶食肃然一农夫,则所以实行寡欲之宗旨也。其与田夫野老伍,则所以实行平等之宗旨也。其读圣书不用俄文必用希腊原文,则所以实行溯源之宗旨也。其当仁虽帝王不让,则所以实行独立之宗旨也。
后记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代表。作为“思想的艺术家”(屠格涅夫语),托尔斯泰极具个性。他以呕心沥血的艺术探索和披肝沥胆的人生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20世纪的中国受到了他的深刻影响。托尔斯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外国思想文化名人之一。据苏联学者希夫曼在《托尔斯泰与东方》一书中提供的材料,中国人在19世纪末已对托尔斯泰不感陌生。目前能见到的中国正式介绍托尔斯泰的文字材料始于20世纪初年。上海广学会校刊的《俄国政俗通考》(1900)一书中对这位作家作了如下描述:“俄国爵位刘(名)都斯笃依(姓)……幼年在加森(即喀山——引者,下同)大学肄业。1851年考取出学,时年二十三岁。投笔从戎,入卡利米亚(即克里米亚)军营效力。1856年,战争方止,离营返里,以著作自娱。生平得意之书,为《战和纪略》(即《战争与和平》)一编,备载1812年间拿破仑伐俄之事。俄人传颂之,纸为之贵。”1904年,福州的《福建日日新闻》上刊载了一篇长六千余字、名为《托尔斯泰略传及其思想》的文章①,作者为寒泉子。文中有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的简略介绍,如在谈到他的高加索生活时,作者写道:“辞大学从军,赴高加索地方。边塞天然之风景,生活之质朴,均有所感于心,而著诸小说。后有种种名作,士女争诵”。不过,文章着重评价的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并在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比较中,从六个方面阐发其内在精神。文中写道:“托尔斯泰以爱为其精神,以世界人类永久之平和为其目的,以救世为其天职,以平等为平和之殿堂,以财产共通为进于平和之阶梯,故其对于社会理想之淳古粗朴,岂与初代期基督教徒相似而已,抑亦夺许行之席而入庄周之室矣。”这篇文章关注的是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1908年,鲁迅以迅行的笔名在东京出版的《河南》月刊上发表了《破恶声论》一文,文中也对托尔斯泰的著作和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鲁迅既称赞了托尔斯泰著作系“伟哉其自忏之书,心声之洋溢者也”,又指出其不抗恶的思想中包含有不切合实际的成分:“其所言,为理想诚善,而见诸事实乃佛戾初志远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本套丛书正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选出十位,编选的一套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的文集。每一卷都不仅包括外国思想家或者作家在中国被翻译介绍的原始材料,还收集被研究、被阐释、其思想观点在中国被应用的材料。本套丛书的规模相当壮观,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系统的专题性资料汇编,与此前出版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1898-1937)》—起,可以说填补了一大块学术的空白点。新材料必然会推动新的学术研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给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成果。 ——陈思和
编辑推荐
《文学的影响力:托尔斯泰在中国》是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中的一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