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康宇  页数:280  字数:214000  

内容概要

  本书对儒家解释学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系统论、结构论、唯物史观为基础,详尽剖析并建构其内在结构、发展理路,揭示其理论范式,在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的基础上,为儒家解释学探寻现代进路等问题,便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多重意义。完善儒家解释学体系结构,丰富相应思想论说,也正是本书核心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康宇,197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哲学博士。现任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研究中心和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独著)、《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中国世情小说中的两性伦理研究》(独著)、《中国现代道德伦理研究》(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省、厅级科研奖励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解析
三、儒家早期经典的形成与解释学的萌生
四、儒家解释学的内容体例
五、儒家解释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先秦:儒家解释学的兴起
一、孔子的贡献
二、子夏的探索
三、孟子的理论
四、荀子的论述
五、《易传》的大成
六、其他成就
第二章 两汉:儒家解释学的兴盛
一、汉初儒学的复兴
二、今文经学的形成
三、今、古文经学之争
四、古文经学的势强
五、汉末儒家解释学的统一
第三章 魏晋隋唐:儒家解释学的转变
一、郑王之争与儒学式微
二、魏晋《论语》学的发展
三、解释学在南北朝的分立
四、隋与唐初经典解释思想的统一
五、中唐之后的解释学新风
第四章 宋元明:儒家解释学的创新
一、宋代儒家经典解释方法的建构
二、元代四书学之解经特色
三、明代的“心学”解释学
第五章 清代:儒家解释学的重建
一、“朴学”与清前期儒家经典解释方法的重建
二、汉学、宋学之争
三、今文经学的复兴与解释学异端的出现
第六章 民国:儒家解释学的跃迁
一、新考据派的形成
二、唯物史观派视域中的儒家经典解释
三、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直觉体悟解经之路
第七章 现当代:儒家解释学的命运
一、港台新儒家对于经典的现代解释
二、海外新儒家的解释学思想
三、大陆儒家解释学的发展
四、对现当代儒家解释学发展的反思与追问
余论:中西古典解释学的言说范式差异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与今文经学家不同,古文经学家不只把儒家经典当做“天人感应”的神学预言或是“微言大义”的政治工具,更将之视为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思想的真实记录,所以他们对儒家典籍文本的解释充分考虑到了严肃的学术性。他们以经书为中心,以解释和通顺词义文句为主要目的,无论释词还是解句,都始终围绕着经典原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经典解释的客观性。无论是解释名物制度,还是交代时代背景,都始终坚持着历史主义的阐释态度,或以今词释古词,或以雅语释俗语,或以本名释异名,或以详言释略言,试图通过解释经典文本在文字上所具有的意义,从而恢复处于前文本状态的原始话语。他们开辟的以考证字词、讲解句义、论说典故和举指出处为主的经典解释理路,为儒家古代文化原貌式的有效传承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证。 其次,建构了明确的经典解释目的论与方法论。刘歆在《让太常博士书》中认为,今文经学的一大弊端是,“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陈元在给汉光武帝的上疏中称,解释的目的是“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若辞不合经,事不稽古,退就重诛”。(《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古文经学家解释经典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由此可见一斑。在他们看来,儒家经典解释的最终目标是找到经典作者寄寓的原意,揭示文本背后真正的“本义”。同时解释、研习经典的同时要有所作为,在“国家将有大事”时,把从经典中学习到的圣贤智慧应用进来,以古代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实际上,古文经学并非不想要通经致用,只是反对今文经学没有文本依据或历史凭证而空发议论而已。 为此,在经典解释中要破除今文经学的“累惑”,遵循系统的解释方法论。要有一种“全经”的概念,从整体上把握“五经”,深入考证,完全明晰地解释归纳出儒家圣贤隐含在经典中的系统思想体系。在“全经”的同时还要“义全”,即强调语言文字是先圣们思想的载体,不可离开载体空寻“微言大义”,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经典的思想。在古文经学家的眼中,儒家的经典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发明的文献系统,其所表达的思想,亦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系。解释其中任何一部经典,都应以“全经”作为参照系统而达到“义全”。正如刘歆说的那样:“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刘歆传》) 最后,完成了儒家解释学“经学思维”的定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在今文经学家不断的论说中,“五经”与“孔子”均被神圣化了。“五经”不仅是圣人之作,而且也是天意的体现或天授。孔子被纳入“王”的行列,使其兼具“圣”与“王”双重之尊。这种神圣化的直接后果是,孔子所删定的“五经”具有了无限的至上性,其不再是认识的阶梯,而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被崇拜的最后真理。在今文经学的贯注、推广、传播、阐释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经学化被动性的儒家解释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为众多的儒生接受和坚持,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所谓“经学化”,是指思维习惯和认识价值取向被经学所规范;所谓“被动的”,是指在经学的规范下人们作为认识主体不同程度地失去了主动性,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或很少有创造精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