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彤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生活世界”一词是由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最初提出生活世界是要为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解决欧洲科学的危机问题。但是,生活世界也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广阔领域。而正是许菠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转换为日常生活世界。我们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下生活,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固此,日常生活才是所有意义的真正出生地。许菠认为,胡塞尔纯粹静思的理论态度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并不能代表日常生活的全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经验,许茨把我们各种经验的意义看做实在,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这就意味着一种双重的超越,一是超越7物质的自然界,二是超越了与他人直接接触的鲜活经验,而这是通过符号化才能移完成的。因此,许菠把符号的意义看做社会实在。符号其实是一种文化客体,或者说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人正是通过文化的作用,才超越了直接面对的日常生活,从而进人了社会世界的广阔领域。

书籍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影响
第一节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困境
一、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理论困境的自觉反思
二、继承者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困境的批判
第三节 现象学传人对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一、胡塞尔的主要弟子对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
二、许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第二章 从先验的“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
 第一节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内容
  二、“生活世界”的先验性与现象学还原
 第二节 许茨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一、许茨建构哲学的出发点——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二、许茨社会世界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意义”与“行动”
 三、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许茨的“自然态度”
 四、生活世界的基础地位与最高实在
 五、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
 第三节 许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借用与发展
 一、许茨与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共同点
 二、许茨与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差异
第三章 从先验的主体间性到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
第一节 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问性思想
  一、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二、胡塞尔“他我”的问题
 三、先验主体间性
 四、在先验主体问性基础上的外界客观世界的构造
第二节 许茨的主体问性理论
一、对舍勒、萨特有关他人观点的批判与吸收
二、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我与他人的关系
三、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问题
四、社会世界的结构
第三节 许茨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许茨与胡塞尔主体问性理论的相同点
二、许茨与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主要差异
第四章 从“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的逻辑转换及其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胡塞尔相信,主体间性问题包含着理解客观实在和超越者的构成的关键。主体间性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概念,即主体间的关系,它意味着考察移情问题,即我怎样才能经验另外一个主体,现象学必须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回答人的经验性构成。他认为,对他者的具体经验总是一个对于他者的身体显现的经验,具体的主体问性必须被理解为肉身化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正如上面对移情(同感)的他我的复杂结构所进行的分析,移情预设了我所遇到的相异主体与我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对他者的经验实际上是一个类比性的推论。胡塞尔认为这并不是任何推论,而是我的实际经验,因此他反对舍勒等人站在哲学人类学的立场认为对于他者的经验是某种基本的不可被分析的事实,相反,胡塞尔认为对这一经验的发生和具体的预设必须被阐明,即必须要阐明移情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正如胡塞尔所说,正是我的身体的主客体地位,才使我将另一个身体确认为相异的被体现的主体性。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是,当我的左手触摸到右手时,我以如此亲身的方式经验到了自身,既预期到他者经验我的方式,也预期到我经验他者的方式。当胡塞尔写到,对身体的经验构成了所有对他者经验的基础和准则时,身体的重要性就表现出来了。这说明,并非我从对一个物理对象的经验达到一个相异的主体的经验,而是恰恰相反,我是从对肉身化的主体的经验,而达到纯粹外界的客观对象的经验的,我自己的和他人的身体经验是认识对象的条件。我对他者有一个实际的经验,这并不需要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能够以同样的方式经验到他者,也不意味着他人能够以同样的方式经验我。正如胡塞尔所说,我如果能够以通达自己意识的同样方式认识他人,那么我将不是我,而成为他自身,他者的自我给予性是我所不能通达和超越的,这正是我经验的界限。他人逃避了我的直接经验,这一方面表明胡塞尔对他者超越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这里存在着的不对称性。经验的主体与被经验的主体是不同的,但是这一不对称性是对主体的任何正确而如实的现象学描述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种不对称性,就没有主体问性,而只存在一个没有任何区分的匿名集体。除非他者出现,否则就不可能遭遇他者,尊重他者这一不可还原的他者性,只有他者以一个方式作为现象显现。

编辑推荐

《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许茨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比较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对生活世界理论的总体概述,指出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首先提出来的,它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理论之一,对20世纪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章“从先验的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进入到《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许茨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比较研究》的核心部分。本章指出了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多重含义,同时指出什么是符合胡塞尔最本真意图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接着指出了许茨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来定义“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本第三章也是《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许茨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比较研究》的核心部分,针对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问题来展开对许茨与胡塞尔的比较研究。第四章进入《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许茨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比较研究》的创新和收尾部分。本章首先阐明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到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转换的内在逻辑,并从总体上对许茨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指出胡塞尔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论贡献、根本差异和共同缺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将胡塞尔定位为静态的生活世界,许茨则将文化回归日常生活,是为重要进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