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张建华  页数:383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张建华集》汇录了作者除译作、辞典编纂外的部分论文,反映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俄罗斯文学教学、研究中方法论运用的状况,以及研究兴趣、研究视角的一些变化。  全书共分五编,包括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般问题、俄罗斯当代文学概论、当代俄罗斯作家与作品论、俄罗斯经典文学重读和外语教学与文学随笔。  第一编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有别于一般的方法论研究,而重在对文化学方法的运用,主要为针对俄罗斯文学的本土化特征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第二编和第三编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俄罗斯当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概括和重点解读。  第四编经典重读反映了作者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文本阅读的一些新思。  第五编对俄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随笔部分着重运用文学性的手法和语言,对几位俄罗斯学者、作家、教授当下的生存姿态进行了生动的描摹。

作者简介

  张建华,男,1945年12月生,浙江省余姚人,俄罗斯文学、文化研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主任、主任(1987-1993),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1994-2000),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俄语组组长(1994-2000),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曾获俄罗斯作家协会高尔基文学奖(2006),俄语世界基金会翻译贡献奖(2009),第七届北京市高校名师奖(2011)。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般问题文学文本与文学批评话语文学研究中文化视角的突显——近年来俄国20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两个问题重构经典、确立主体、再提社会历史学批评——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考论俄罗斯作家的文化思维及文学创作的结构模式俄罗斯经典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语义探究第二编 俄罗斯当代文学概论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小说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小说关于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的文化学思考论俄罗斯小说转型期的美学特征后苏联文学现代性的精神价值何在人文精神的火种仍在燃烧——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世纪末俄罗斯小说的“泛化”现象种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小说现象观第三编 当代俄罗斯作家与作品论诗人叶甫图申科与他的长篇小说《不要在死期之前死去》面对灵魂的诘难——评传统而又前卫的长篇小说《无望的逃离》俄罗斯当代文学中的“红色情调”普里列平与他的长篇小说《萨尼卡》侦探小说《孤女奇缘》与后苏联通俗文学的勃兴列昂尼德鲍罗金的短篇小说《走进天空》第四编 俄罗斯经典文学重读营造洁白无瑕的爱的宫殿——写在普希金诞辰二百周年人性的尴尬与人格的缺憾——关于普希金《驿站长》的再思果戈理小说狂欢化传统的文化意蕴及诗学表达开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新的审美空间屠格涅夫晚期浪漫主义中短篇小说初探《贵族之家》中的俄罗斯贵族文化意蕴爱情——屠格涅夫笔下时代英雄心灵与品格的试金石论托尔斯泰80—9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人文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翻译家及批评家眼中的契诃夫布宁与他的文学创作高尔基思想溯源来自生命与灵魂的感知第五编 外语教学与文学随笔新型俄语学科的真正确立是培养21世纪俄语人才的前提——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教学之路的思考俄罗斯文学教学的“当代化”、“人文化”、“语言化”、“快乐化”再访托尔斯泰故居“雅斯纳雅波里亚纳”所想起的“四十岁一代作家”的生力——作家马卡宁访问散记风骨依然、新韵赏心——俄罗斯年说俄罗斯文学做文学与寻生活的新风景——俄罗斯学者、作家、教授当下生存姿态描摹主要参考文献《张建华集》收录论著索引作者传略

章节摘录

  在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中,文学创作的艺术世界截然地分为罪恶与神圣、魔鬼与天使两个极端。这一两极化的文化形态直接体现为小说中或表现现实生活中恶与善、魔鬼与天使的两极斗争,或表现为踏上从善之路必然要通过对恶的抑制和人性善的张扬,从而展示一个弃恶从善的艰难历程。忏悔、复活、新生不仅是19世纪俄国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也成为20世纪小说中重要而典型的情节类型。这种类型的情节多呈恶与善链式的连续发展,而少有内在矛盾的多元性。以弃恶从善的转折为特点的“门槛时空”成为小说人物行为的基本时空类型。在人物由一种精神状态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的二元模式中,作家更注重人物道德层次中的此消彼长。作家多遵循一种由预定的思想模式而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创作模式,即在既定的道德转化范式的统领下,以艺术的方式阐释作家的道德理念。  《戈洛夫廖夫老爷们》写出了俄国贵族贪婪、自私、堕落的恶的家族的灭亡。《卡拉玛佐夫兄弟》中老卡拉玛佐夫的身上集中了一切卑劣的性格特征--好色、自私、专横,是一个病态而又恶毒的灵魂,疯女丽萨维塔被老卡拉玛佐夫奸污后所生的斯梅尔佳科夫更是一个恶的象征,而纯洁、谦恭、羞怯的阿廖沙却是一个善的代表。卡拉玛佐夫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立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思考,充满着恶与善的较量与斗争。《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历了杀人一精神磨难一肉体磨难一灵魂新生的心灵历程。阿·托尔斯泰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贼》、《獾》,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叙事长诗《春草国》,以及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反映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题材的小说、诗歌无不体现了这样一种情节结构模式:恶的萌生一恶的抑制一受难一新生。  多元共存模式展示了一个非恶、非善、善恶相间的自然生存状态。处于第三种状态中的人物既不作恶,又不行善,既非魔鬼,又非天使,而是以一种自然的状态生存。恶与善共存并隐藏在这一类人物中,人物既未完成对人性的恶的偏离,善的潜能也未能被充分地释放与实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